一個衣衫襤褸的植物學家

植物學家寫的科普、時評、遊記、散文
個人資料
feit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自然》| 斯坦福科學家發現,這些地方最容易感染新冠

(2020-11-14 13:42:16) 下一個

昨天(1114日)為止,全世界有5360萬人感染新冠,131萬人死於新冠;昨天日增62.8萬感染者,9353人死亡。美國迄今有1千零80萬人感染,失去244千人;昨天日增181千人感染,1389人死亡。在密蘇裏州,迄今有241千人感染,3452人死亡;昨天日增5875人感染,11人死亡。無論全球、全美、全密蘇裏州,昨天的新感染人數都是新高,而且死亡率在10月中旬以後,開始升高。隨著新一輪的感染高峰,新冠正以瘋狂的速度,侵蝕著許多人的肺細胞,奪去許多人的生命。

 

 

更可怕的是,這些新高並非是這波疫情的峰值。假如還按昨天這個速度,假如像昨天筆者在“第三波開始:五張圖告訴你美國的新冠疫情究竟有多嚴重”一文中預測的那樣,即這波疫情的峰值在新年後的一個月,即21號左右,那麽峰值時每天有上百萬的美國人感染,絕不是天方夜譚。CDC預測,到125日時,即在今後的21天內,美國還會有大約4萬人死於新冠,那時美國總共會有282千因新冠死亡。考慮到美國傳統節假日(感恩節、聖誕節、新年)來臨,這個數字,可能還是太保守。

 

最可怕的是,這麽多病人的突然出現,醫療資源會被嚴重擠兌。就是說,你得了新冠肺炎,但你很可能住不了醫院,沒有醫生來處理你的病情。這兩天,我們本地聖村(聖路易斯)幾大醫院的醫療資源已經告急,病床不足,護士短缺。美國好幾個州都將大城市的大型車庫變成臨時住院部。

 

既然新一波新冠這麽可怕,那麽確定新冠感染的高危場所,就顯得尤其重要。3天前碰巧有1篇英國《自然》雜誌的論文的預印本(preview),其標題大致可以翻譯為“用COVID-19的移動網絡模型,來解釋不同感染地並指導經濟的重新開放(Mobility network models of COVID-19 explain inequities and inform reopening)”。作者是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Jure Leskovec教授領導的小組。

 

 

為了預測人們的活動如何影響病毒傳播,研究小組將來自手機應用程序的匿名位置數據輸入到一個簡單的流行病學模型中,該模型可以估算疾病的傳播速度。由位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公司SafeGraph收集的位置數據來自美國10個最大的城市,包括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紐約、還有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他們繪製了從3月開始的2個月內人們如何進出57,000個街區的興趣點(points of interest),例如餐館,教堂,健身房,酒店,汽車經銷商和體育用品商店。

 

他們能夠準確地估計出,一天中每個小時之間1億人之間的聯係網絡。這是他們模型的秘密武器。

 

當研究小組將該模型用於在38日至415日在芝加哥附近的感染人數與一個月後正式記錄在這些附近的感染人數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該模型可以準確地預測已確診的病例數。

 

然後,這個團隊使用該模型來模擬不同的場景,例如重新開放一些場所,同時保持其他場所關閉。他們發現,滿負荷營業的餐館導致的感染增加最大,其次是體育館,咖啡館,旅館和汽車旅館。如果芝加哥在51日重新開放餐館,那麽當月還會有近60萬例感染,而開放健身房將再增加149,000種感染。如果所有場所都開放,該模型預測還會有330萬例病例。

 

該模型估計,但將所有場所的使用率上限限製為滿負荷營業的30%會將額外的感染數量減少到110萬。如果上限限製為滿負荷營業的20%,則新感染將減少80%以上,僅約65萬例。

 

移動網絡數據還說明了,為什麽來自較貧困社區的人們更容易獲得COVID-19:因為他們一般都不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而他們所要購買的必需品商店通常比其他地區更擁擠。較貧困社區的平均雜貨店每平方英尺每小時訪客量高59%,而訪客停留時間平均比那些地區以外的商店長17%。住在這些地區的人們訪問少數人群商店的選擇可能有限,結果,購物之旅染病的風險是富裕地區人們的兩倍。

 

該建模研究證實了從全球接觸追蹤研究(contact-tracing studies)中學到的許多知識,這些研究已將餐館,體育館,合唱團,療養院和其他擁擠的室內場所確定為超級傳播者活動的地點,許多人一次出現在這些場所,就被感染

 

有點遺憾的是,這項研究沒有對美國式的家庭聚會(耙蹄party)進行專門研究,可能研究起來非常困難。但可以想象,美式家庭聚會應該是跟飯店差不多甚至更危險的場所。

 

在這高危時刻,餐館,體育館,合唱團,療養院和其他擁擠的室內場所就別去了。節假日來臨,家庭耙蹄就別辦了吧。再忍忍,新冠疫苗就輪到你了。祝你和家人健康!

 

----------

微信:wxid_8ojyt7yc1bm512

電郵: gonggashan@gmail.com

 

作者簡介植物學家,四川石棉縣人,《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的《維也納法規》和《墨爾本法規》的中文譯者;蘭州大學學士,中科院碩士,美因茨(Mainz)大學博士;自2006年起為世界上植物學研究前三甲之一的美國密蘇裏植物園教授。其研究興趣為維管植物的分類、進化和生物地理;洞穴植物多樣性與起源演化;發表SCI論文179篇、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論文169篇;發現和發表植物新科2個、新屬8個、新屬下等級58個、新種215個、新組合83個;發表30個植物大類群的進化樹,是近十年來世界上最活躍、最高產的蕨類植物學家;曾任或現任國際主流期刊主編、副主編和欄目編輯;其研究被世界主流媒體報道,如法國《國家地理》、英國《衛報》、美國《耶魯環境360》、《聖路易斯雜誌》和《聖路易斯郵報》。

 

《植物學家的野外考察手記》內容簡介

    作者多年來在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進行野外考察,探索人類未知的植物新種、植物多樣性和演化。人跡罕至的熱帶雨林、溶洞天坑、高山峽穀,還有路邊淳樸的村民小院、簡陋的鄉間旅館,都留下了他和團隊成員的腳步。

    他用日記真實地記述了一個個植物新種的發現過程——走過泥濘的小路、穿過一人多高的草叢、蹚過湍急的河流、從幾十米的峭壁上靠一根繩索攀爬、……摔傷、碰到毒蛇、被螞蟥叮咬而血流不止、受蜱蟲威脅、遭遇毒販都是家常便飯。然而,在他們發現美麗的生境和新的物種時,一切的艱難險阻都如浮雲過眼了。他也用日記真實地記述了大山中山民的真實生活,為他們的美食感歎,也思考自己可以為大山中的孩子能做些什麽,在見到遭破壞的生境時更是痛心疾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是貫穿這本書的暗線。

    書中有大量真實的物種和生境的高清圖片,讓讀者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進行了一場身臨其境般的探險。博物學愛好者也無需去翻閱大量的論文,而能直接讓物種發現者本人給他們細細講解,快哉!

       該書也是實用的非大眾景區深度遊的旅遊指南,裏麵記述了大量的泰國、菲律賓、美國及中國西南當地旅館、美食、文化方麵的信息。

    該書將於2021年春天,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P33912 回複 悄悄話 分析的不錯,酒吧也不應該去(特別大學區年青人難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