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衣衫襤褸的植物學家

植物學家寫的科普、時評、遊記、散文
個人資料
feit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德國小鎮尼安德峽穀、尼安德特人和人類進化

(2020-10-06 21:34:33) 下一個

2000年的夏天,筆者趁著還在德國美因茨(Mainz)大學留學的機會,參加在德國魯爾區(Ruhr Gebiet)的波鴻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舉辦的德語區(德國、奧地利、瑞士)第15屆“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生物學”會議。當時,曾計劃去同在魯爾區的小鎮尼安德峽穀(Neaandertal)遊覽。無奈,時間太倉促,隻能作罷。那次開會,甚至沒敢打擾在埃森大學讀博的瑞乾同學。瑞乾是我在同濟大學學德語時同窗一年的好友。沒有去見瑞乾的另一個原因,是跟另一個同學文偉約好了,要去他家小聚並寄宿他家的。文偉在杜易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Duisburg)讀博,學習計算機識別。埃森、波鴻和杜易斯堡都是德國魯爾區眾多的工業城市之一。

 

小鎮尼安德峽穀實際上離杜塞多夫隻有12公裏的路程,但自己沒有車,得趕公共交通,這12公裏也不近,特別是你沒多少時間的話。尼安德峽穀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為那裏的風光綺麗,是因為那裏的洞穴裏曾經發現了研究人類進化最重要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Homo neanderthalensis)。

 

 

將“Neanderthal”翻譯成“尼安德特人”,並不是完美的翻譯。“thal”在德語中是“tal”的舊時的拚法,意思是“河穀、峽穀”。所以,將“Neanderthal”翻譯成“尼安德峽穀人”,似乎更恰當。當時在德國留學的另一位好友,倫武,也是在一個峽穀小鎮讀博,Clausthal(克勞斯塔爾;下薩克森州)。

 

尼安德峽穀最初隻是一個石灰岩峽穀,因其崎嶇的風光、美麗的瀑布和洞穴而聞名。但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工業采石業除去了大部分石灰岩,並顯著改變了山穀的形狀。正是在這樣的采石作業中,最初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頭在一個名為Kleine Feldhofer Grotte的洞穴中被發現。現在,骨頭所在的洞穴和懸崖都已經不複存在。

 

19世紀,該峽穀被稱為Neandershöhle(尼安德洞穴),而在1850年之後被稱為Neanderthal(尼安德峽穀)。它以17世紀德國牧師Joachim Neander的名字命名。Neander是他的姓Neumann的古希臘-羅馬(Graeco-Roman)的翻譯。這兩個名字的意思是“新人”。諾伊曼(Neumann)住在附近的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並熱愛峽穀,這是因為這峽穀給了他創作靈感。該峽穀以前稱為Das Gesteins(巨石)和DasHundsklipp(狗的懸崖,也許可以翻譯為“野獸懸崖”)。

 

 

18568月,在尼安德峽穀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尼安德特人的三塊骨頭,而讓這個小鎮一夜成名!大約5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發現,更是研究人類起源與進化的裏程碑。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很相似而又不同,曾被認為是人類的姊妹群(sister group),直到1907年在德國又發現了人屬的另一種——海德堡人(Homoheidelbergensis)。現在一般認為,尼安德特人是海德堡人的姊妹群,他們之間有著最近的共同祖先(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他們一起是人屬另一種——傑尼索娃人(Denisova)的姊妹群。傑尼索娃人於2008年在西伯利亞南部阿爾泰山傑尼索娃洞(Denisova Cave)的古遺址中發現。而人屬的這三種所組成的尼安德-索娃枝(Neandersovans),是現代人類(Homo sapiens)的姊妹群。現代人類的祖先大約在75萬年前與尼安德-索娃枝的祖先分開(diverged),分別進化成人屬不同的種,包括我們人類自己。

 

 

尼安德特人從13萬年前開始,生活在整個歐洲、亞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直到大約4萬年前,全部滅絕。尼安德特人已經有挺高的智力。他們有了石材工具業,還可能能夠生火和建造窯爐,至少能做白樺樹皮膠粘劑、類似於毯子和雨披的簡單衣服,能編織,能在地中海中穿越航行,能利用一些藥用植物、以及處理和治療一些重傷,懂得儲存食物,並使用各種烹飪技術,例如燒烤、煮沸、煙熏。

 

 

最有趣的是,尼安德特人跟蒙古人種(東亞和東南亞人)和高加索人種(白人)的祖先曾經有過通婚,因此亞洲人和歐洲人的基因中有尼安德特人的痕跡;這使得亞洲人和歐洲人對一部分疾病天然免疫,但卻更容易受到一些病原體(如新冠病毒)的侵害。筆者將在下文談論尼安德特人遺傳給我們的這部分基因跟新冠病毒的關係。敬請關注!

 

----------

作者簡介植物學家,四川石棉人,《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的《維也納法規》和《墨爾本法規》的中文譯者;蘭州大學學士,中科院碩士,美因茨(Mainz)大學博士;自2006年起為世界上植物學研究前三甲之一的美國密蘇裏植物園教授。其研究興趣為維管植物的分類、進化和生物地理;洞穴植物多樣性與起源演化;發表SCI論文179篇、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論文169篇;發現和發表植物新科2個、新屬8個、新屬下等級58個、新種215個、新組合83個;發表30個植物大類群的進化樹,是近十年來世界上最活躍、最高產的蕨類植物學家;其研究被世界主流媒體報道,如法國《國家地理》、英國《衛報》、美國《耶魯環境360》、《聖路易斯雜誌》和《聖路易斯郵報》。

 

《植物學家的野外考察手記》內容簡介

    作者多年來在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進行野外考察,探索人類未知的植物新種、植物多樣性和演化。人跡罕至的熱帶雨林、溶洞天坑、高山峽穀,還有路邊淳樸的村民小院、簡陋的鄉間旅館,都留下了他和團隊成員的腳步。

    他用日記真實地記述了一個個植物新種的發現過程——走過泥濘的小路、穿過一人多高的草叢、蹚過湍急的河流、從幾十米的峭壁上靠一根繩索攀爬、……摔傷、碰到毒蛇、被螞蟥叮咬而血流不止、受蜱蟲威脅、遭遇毒販都是家常便飯。然而,在他們發現美麗的生境和新的物種時,一切的艱難險阻都如浮雲過眼了。他也用日記真實地記述了大山中山民的真實生活,為他們的美食感歎,也思考自己可以為大山中的孩子能做些什麽,在見到遭破壞的生境時更是痛心疾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是貫穿這本書的暗線。

    書中有大量真實的物種和生境的高清圖片,讓讀者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進行了一場身臨其境般的探險。博物學愛好者也無需去翻閱大量的論文,而能直接讓物種發現者本人給他們細細講解,快哉!

    該書也是實用的非大眾景區深度遊的旅遊指南,裏麵記述了大量的泰國、菲律賓、美國及中國西南當地旅館、美食、文化方麵的信息。

    該書將於2021年春天,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

近期原創之美國的故事係列(關注公眾號後,可查看):

部分有關病毒的公眾號文章轉移到《文學城》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6798/

2020/10/02:《大選與金錢:看看美國的頂級富人支持川普還是拜登?》

2020/09/15:《那些年美國人吃蝙蝠引起的疾病。。。》

2020/09/13:《地球上最致命的15種生物:新冠病毒算老幾?》

2020/08/16:《非洲新冠:為什麽死亡率極低?》

2020/04/29:《曆史上20次大瘟疫的特點、新冠肺炎與氣候變化》

2020/04/26:《可怕的發現:新冠病毒耐熱性究竟有多強?》

2020/01/15:《泰國印象:記植物學家的野外探險》

2020/01/09:《這裏的初冬,竟然如此美麗!》

2020/01/02:《毒品走私?在美國-墨西哥交界水域,我們發現驚天秘密!》

2019/12/27:《墨西哥:乘潛艇(submarine)探索加勒比海》

2019/12/25:《閃遊伯利茲:這個很少有機會了解的國度!》

2019/12/20:《洪都拉斯:羅阿坦島(Roatán)上無所求》

2019/12/18:《加勒比海上的遊輪:資本主義在此腐朽、墮落著。。。》

2019/12/16:《夢碎音樂之都——新奧爾良(New Orleans)》

2019/12/07:《遊美國的女士州孟菲斯令我向往》

2019/11/29:《火雞、土耳其和感恩節:為什麽火雞土耳其的英語都叫turkey?》

2019/11/25:《遊巴布勒公園:揭秘美國密蘇裏州立公園之父

2019/11/22:《這個公園,世上唯一:半小時內近距離觀賞成群的野牛、麋鹿。。。》

2019/11/19:《密蘇裏的少林傳奇:記麒師傅武館和劉隼藝校慶典》

2019/11/14:《美國也有盲人摸象?遊密蘇裏的大象石公園》

2019/11/11:《密蘇裏的九寨溝:遊薑森峽穀(Johnson's Shut-Ins)》

2019/11/09:《深秋100景:這裏的秋色算不算世界上最美?》

2019/11/07:救命樹的故事:重遊密蘇裏的泡菜泉公園》

2019/11/03:《賞紅葉,救美人:去森林公園賞秋路上的奇遇》

2019/10/28:《嗨在金秋:記聖村的K歌耙蹄》

2019/10/22:細嗅薔薇:尋找沼澤薔薇,見識美國農村》

2019/10/11:《到密蘇裏歐沙克Ozark,尋找恩額曼瓶爾小草》

2019/10/05:《《彝族舞曲》的故事》

2019/09/30:《在聖村參觀蔣未未的藝術展》

2019/09/23:《參觀伊利諾伊州一所社區大學,讓我震驚不已。。。》

2019/09/09:《聖村巴蜀同鄉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