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星閣詩話(清)李沂
(2020/12/20)
[說明:方括號裏的紅字是我加的,其他的都
是摘自原著]
[清李沂撰。沂,字子化,號艾山。江蘇興化
人,明故宰相李春芳的後裔,以能詩名。明亡
後,李沂崇尚氣節,誓不仕清。與邑中名士
王貴一等人“辭諸生業”,歸隱林下。後大
詩人王士禎司理揚州,慕名求訪,踵門請謁
,李沂閉門不納,不與謀麵。明末清初,江
淮南北數十年間,論詩派,首推興化為正。
而興化詩壇“詩醇典雅”,則又首推李沂。
晚好神仙,曾不遠千裏,到我老家芒碭山中
修仙求道。有《鸞嘯堂詩集》。
下麵摘一首他的七言絕句:
野望 清 • 李沂
七言絕句
風卷蓬根野日昏,含淒倚杖望孤村。
1村中昨夜逃亡盡,還有催租吏打門。
引和跋是心齋居士張潮寫的。張潮自幼“穎
異絕倫,好讀書,博通經史百家言,弱冠補
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與冒襄、孔雲亭
、陳維崧等名士是詩友。清代文學家、小說
家、刻書家,著作等身。張潮還研究過數學
裏的十乘十的幻方, 著有《算法圖補》。]
2小引
李唐之世,無所謂詩話也,而言詩者,必推
李唐。詩話之興,大約在宋、元之世,而宋
、元之詩,不及唐人遠甚。然則詩話誠不足
以盡詩乎?夫唐人無詩話,所謂『善《易》
者不言《易》』也。
[這段話說的甚合吾意。我以前曾把唐詩和英
語類比過:
唐詩和英語
唐朝的詩人作詩,就像英語是母語的人說英
語,自然就出來了,不需要先學語法,也不
需要語法書。
現代的人作詩,如果隻從唐詩裏學,那就象
小孩在英語世界裏說英語,自然而然地就會
了,而且也純正。
3那些靠幾本詩詞格律學詩的人,找竅門,捷
徑的人,就像靠語法書學習英語的外國人,
不會學到純正英語一樣,也學不會寫詩的,
寫出來的詩,即便符合所謂的格律,就像寫
出來說出來的英語,符合語法一樣,但是母
語是英語的人這樣寫嗎說嗎,是不是笑話,
他是不知道的。
而那些反過來用後代的格律書的規則,來判
定唐詩出律,不合格的,就像外國人說英語
是母語的人說的英語錯一樣,隻是鬧笑話而
已。]
然餘則謂唯善《易》者始可言《易》,苟以
為善者不言,而遂置不複道;其不善者聞之
,必且搖唇鼓舌,作為文章而無所顧忌,不
幾為斯道之蠹乎?
昭陽李子艾山,固所稱善詩者也,所著《壺
山詩集》久矣膾炙人口;從而學詩者,實繁
有徒,應之不勝其應,因有《秋星閣詩話》
4六則之編。雖其所言祇為初學而發,而實為
老於詩者之所不能外;且非獨詩家所不能外
,即推而為古文、為詞賦,又豈能外於多讀
多講多作多改之八言而別有所致力乎哉?艾
山年已八十,精神充裕,步履矍鑠,不減強
健少年,類有得於道者。君之先為李伯陽,
其五千言為道家綱領。今艾山詩話則不滿二
千言,殆如伯陽所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者乎?不然,何其能以少許勝人多多許也
?心齋張潮撰。
5正文
八字訣
學詩有八字訣,曰:多讀多講多作多改而已
。蓋作詩先問是非,後分工拙。初學須日課
一首,或間日課一首。
[看詩話說梅堯臣日作一詩。看宋史,之後有
徐積(字仲車,活了76歲,英宗治平四年進士)
自少及老,日作一詩]。
勤作則心專徑熟,漸開門路;否則勉強支吾
,終篇為幸,未可雲是,遑論工拙乎?然非
多讀古人之詩即多作亦無用,譬無源之水,
立見其涸矣。夫貴多讀者,非欲剿襲意調偷
用字句也,唯取觸發我之性靈耳。但古人之
詩,思理精妙,法則嚴密,非淺衷俗學可得
而窺。篇有無窮之格,句有無窮之調,字有
無窮之義;審問明辨,而後旨趣可得。是故
詩欲多講,苟草草讀過,漫同嚼蠟,雖盈腹
6笥何益?宜其握管運思,如墮煙霧也。若作
而不改,尤為不可。作詩安能落筆便好?能
改則瑕可為瑜,瓦礫可為珠玉。子美雲:『
新詩改罷自長吟。』子美詩聖,猶以改而後
工,下此可知矣。昔人謂:『作詩如食胡桃
、宣栗,剝三層皮方有佳味。』作而不改,
是食有剌栗與青皮胡桃也。又雲:『一首五
言律,如四十位賢人,不可著一屠沽兒。』
言一字之疵,足為通篇之累,而可不審乎?
苟依此訣,不患詩不進矣。
勸虛心
詩能自改,尚矣。但恐不能自知其病,必資
師友之助。妝必待明鏡者,妍媸不能自見也
。特患自滿,不屑就正於人;病不求醫,必
成錮疾矣。當今不乏美才之士,皆以自滿之
故,累千萬篇,自誇富有,而不足傳後。譬
舂米既熟,乃可入腹,糠秕則愈多愈厭耳。
彼盜虛聲者,務速務多,以欺瞽人,不足言
也。苟有求工之心,則必曰親師友,虛懷請7益,去其瑕疵,歸於純粹,可以成名而無難
。曹子建與楊德祖書雲:『世人著作,不能
無病,仆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應時改
定。』夫以曹子建之才,猶欲就正於人,以
自知其所不足。今人專自滿假,吾不知今人
之才與子建何如也?夫心不虛,由不好學耳
,未有好學而心不虛者。先兄平庵,識高學
博,時人罕當其意。席間作詩,或為之更一
二字,即喜動顏色;江右魏叔子,當今文章
钜公,人或指其未安處,援筆立改,皆予所
目擊者。蓋虛受益,滿招損,心虛而後學進
,學愈進,心愈虛;虛心者為學之門,亦為
學之驗也。
審趨向
人皆知當學唐詩,而乃有雲不必學唐詩者;
人皆知當學盛唐,而乃有雲不必學盛唐者,
此好立異之過也。唐以詩取士,萃數百年天
下人之精神,揣摩研究,盛唐尤為極盛,到
今如日月中天,好異者舍之謬矣。溯而上之8,當學漢、魏,但恐徒得漢、魏之糟粕耳?
優孟衣冠,不足貴也。至於六朝,五言當學
陶,七言當學鮑。初唐乍興,正始之音,然
尚帶六朝餘習;盛唐始盡善,『中』、『晚
』如強弩之末,氣骨日卑矣。近日士人喜學
『中』、『晚』,一友素號能詩,不幸而嬰
此疾;後見其詩,總不成章,寡識自誤也。
取法乎上,使得乎中;取法乎下,將何得乎
?宋、元彌下矣,至有明始一振;國初諸賢
,頓軼元、宋、中、晚唐而上之,厥後名流
輩出,李獻吉則一代詩人之冠冕也。但學濟
南則鶩藻麗而害清真;學竟陵則蹈空虛而傷
氣格,不可不知耳。夫人自有性情,原不必
摹效前人。然善射者不能舍的,良匠不能舍
規矩;師心自用,謂古不足法,非狂則愚也
。孔子曰:『信而好古。』苟欲修身,必希
賢聖,詩文何獨不然?況入手時歧路甚多,
尤宜審擇。派苟不正,則如背康莊,由邪徑
,費精神於無用之地,而終不足以成名,不
亦重可惜乎?
9指陋習
陋習略舉有五:一曰不擇題;二曰限韻;三
曰步韻;四曰濫用;五曰犯古人成語。夫欲
作好詩,必先擇好題;今人作詩,喜用纖小
之題,或用俗題,或用自撰不穩之題,觀其
題劣,則詩不覽可知矣。若夫限韻,不過欲
以險字窘人耳;不求詩工,祇誇韻險,井蛙
之見,非大方所取也。步韻尤今日通病,此
例宋人作俑,前此未有也。觀唐人唱和之什
,不必同韻、同體,況步韻乎?今一詩成,
步者紛紛,一韻屢見,如蔗粗重嚼,有何滋
味?牽扯湊合,梏人才情,導人苟簡,詿誤
後學,莫此為甚。濫用者由欲廣聲氣,故索
之即應,有以介壽索者,有以哀挽索者,有
以歌頌索者,有以旌表索者,此等甚多;詩
既不佳,徒勞神思,或預辦套語,臨時書付
,詩名愈廣,詩品愈卑;更有逢人輒贈,用
充禮物,詩之不幸,一至於此,大可傷也。
10偷句最為鈍賊,詞家深以為戒;連用三字,
便覺索然,偶犯,速改可也。
戒輕梓
詩穩而後示人。然不穩而示人,猶可改也。
今人詩尚未穩,輒付梓,付梓則播之通國,
不可複改,深足惜也。原其付梓之意,本因
好名。若詩果佳,斯得名矣;苟詩未穩,兼
多謬戾,人將指摘非笑,何名之可得?雖謂
之不好名可也。予每言今日好名者寡,正謂
此耳。詩穩而後示人,此乃真好名者也;必
欲求穩,則愈知詩之不可不改也。夫輕梓非
獨其人之過,抑亦友之過也。吾未見以詩質
之於友,而友肯直言其疵者;吾末見覽人之
詩而不極口讚之者。彼見人之極讚之也,曰
可梓矣,遂肆然而梓之。殊不悟邀譽者乃招
毀之物;博名者即敗名之具也。是猶女子欲
衒容色,而誤以泥塗為粉黛,施諸顏麵;人
望見之,必掩口而走矣。
11勉讀書
讀書非為詩也,而學詩不可不讀書。詩須識
高,而非讀書則識不高;詩須力厚,而非讀
書則力不厚;詩須學富,而非讀書則學不富
。昔人謂子美詩無一字無來處,由讀書多也
。故其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此老自言其得力處。又嚐以教其子曰:『
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竊見人於
應酬嬉遊宴會博奕及蓄種種玩好,莫不殫精
竭力而為之;至於讀書則否。縱多才多藝,
叩以學術,無異麵牆也。苟以應酬嬉遊宴會
博奕及蓄種種玩好之精神用之於讀書,則識
見日益高,力量日益厚,學問日益富;詩之
神理乃日益出,詩之精彩乃日益煥,何患不
能樹幟於詞壇而蜚聲於後世乎?
予衰年閒放,人事一無所與。邑中諸子不察
譾陋,以詩屬訂。辛酉偶過維揚,維揚諸子
亦然。予非敢曰知詩,既蒙來質,不敢不竭
12。茲數則乃促膝相勖之語,慮其忘也,書而
授之。壺庵李沂識。
跋
有以評古人詩為話者,有以教今人作詩為話
者。夫古人之詩,即微我之評,亦複何損?
若夫教今人作詩,則其話為有功矣。李子艾
山所為《詩話》,皆實實可以遵行,非泛設
者,誠斯道幹城哉!心齋居士題。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