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林語堂《蘇東坡傳》一謬誤
閑讀《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時,看到這一段:
【祖父對他孫子的文學生活並無何苦大的影響,隻是一點,祖父的名字是"序"。當年對一個作家而言,這確是最為難的事,因為蘇東坡是個名作家,必須寫很多序。蘇東坡若用"序"這個字,便是對祖先失去尊敬。於是他隻好把他作品中所有的"序",都改稱之為"引"。不稱父母與祖父母的名諱,在中國是很古老的風俗,有時候十分麻煩。尤其父親的名字是很普通的字時為甚。在中國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皇皇巨著中,我們找不到一個"談"字,因為"談"是他父親的名字。有一個人名叫"趙談",司馬遷竟擅自改為"趙通"。同樣,後漢書的作者範曄必須避開他父親的名字"泰",所以今天我們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個"泰"字。詩人李翱的父親名"今",於是此位詩人必須用一個古字代替現代這個普通字"今"。】
查了一下舉的例子,發現都是錯的。
林語堂說“蘇軾把他作品中所有的‘序’都改稱之為‘引’”,查蘇軾所著東坡易傳,書傳,與東坡誌林三篇,發現許多序字。其弟蘇轍作品中亦有使用“序”字的例子,(實際上蘇洵作品裏也有序字)。
他說《史記》中找不到一個‘談’字,但《史記》內談字到處都是。隻是司馬遷把跟他父親同名的人幾例,如“張孟談”改為“張孟同”、“趙談”改為“趙同”。注意僅僅限於人名。
他又稱範曄避諱‘泰’,故《後漢書》中找不到一個‘泰’字,然而書中“泰”字也很多。
至於李翱避父名把今字必須用古字代之,也可從《卓異記》及《李文公集》中找到多處“今”字。
綜上,林語堂在此段文字中,問題不止於史實誤引,更在邏輯上以偏概全。不能聽之信之,更不宜以謬傳謬。
以下是部分例證。
1. 蘇家的序字
複改科賦(1086年閏2月2日) 北宋 · 蘇軾
【三舍既興,賄賂公行於庠序;一年為限,孤寒半老於山林。】
和子瞻監試舉人(1072年) 北宋 · 蘇轍
居官忝庠序,授業止幹籥。
嘉祐集 宋 蘇洵撰
卷九 史論序史之難其人久矣魏晉宋齊梁隋間觀其文則亦固當然也所可怪者唐三百年文章非三代兩漢無
洪範論後序
吾論洪範以五福六極係皇極之建與不建
送吳侯職方赴闕序
因天地萬物有可以如此之勢而寓之於事則其始不強而易成其成也窮萬物而不可變
東坡易傳(宋)蘇軾
卷一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
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
卷五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口欲止,言欲寡。
卷七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卷九
序卦傳: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大畜、小畜,皆取於畜而已;大過、小過,皆取於過而已。不複論其大小也。故序卦之論《易》,或直取其名,而不複論其義。
變者八,皆不可覆者也。
雜卦皆相反,序卦皆相因,此理也。而有二變者八,覆變具者八,覆者四十八,此數也。
書傳-宋-蘇軾
卷一
寅賓出日,平秩東作。
寅,敬也;賓,導也;秩,次序也。東作,春作也;西成,秋成也。春夏欲民早起,故先日出而作,是謂寅賓出日。秋冬寒,不能早起,故令民候日入而息。
卷六
自契至湯十四世,凡八徙都。
契之世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
五篇皆《商書》也。經亡而序存,文無所托,故附《夏書》之末。
卷十二
禮曰: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
言治之以峻急,雖國君不能,況庶子乎?
卷十七
西序東向。東西廂謂之序。
弘璧,大璧也。
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八卦也。
在東序,胤之舞衣——胤國所為舞者之衣。
東坡誌林-宋-蘇軾
卷一
舟中讀《文選》,恨其編次無法,去取失當。齊梁文章衰陋,而蕭統尤為卑弱,文選序斯可見矣。
卷五
宋玉高唐神女賦自玉曰‘唯唯’,以前皆賦也,而統謂之序,大可笑也。相如又首有子虛、烏有、亡,是三人論難,豈亦序耶?其餘繆陋不一。
卷七
歐陽文忠公言,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一篇而已。予亦謂唐無文章,唯韓退之送李願歸盤穀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2. 史記裏的談字
史記-漢-司馬遷
卷三十九 晉世家 第九
桓叔生惠伯談,談生悼公周。周之立,年十四矣。
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人主。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
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故有人先談,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
巴謂徐劫曰:『先生乃飛兔也,豈直千裏駒!』巴終身不談。」)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
陳永成注:以下是司馬遷自己的話:
太史公曰: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然餘多其在布衣之位,蕩然肆誌,不詘於諸侯,談說於當世,折卿相之權。鄒陽辭雖不遜,然其比物連類,有足悲者,亦可謂抗直不橈矣,吾是以附之列傳焉。
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
子嬰既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高上謁,請病,因召入,令韓談刺殺之,夷其三族。
卷一二六 滑稽列傳 第六十六
淳於髡者,齊之贅婿,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
陳永成注:司馬遷自己的話: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有頃種至,抵掌而談
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
(【《史記索隱》】按:戰國策作「張孟談」。談者,史遷之父名,遷例改為「同」。)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君不憂趙亡邪?」平原君曰:「趙亡則勝為虜,何為不憂乎?」李同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
李同〈《史記正義》:名談,太史公諱改也。〉
卷一百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史記正義言曹丘生依倚貴人,用權勢屬請,數求他人。顧錢,賞金錢也。事貴人趙同等,集解徐廣曰:「漢書作『趙談』,司馬遷以其父名談,故改之。」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孝文時中寵臣,士人則鄧通,宦者則趙同、北宮伯子。
〈【史記索隱】案:漢書作「趙談」,此雲「同」者,避太史公父名也。〉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3. 後漢書裏的泰字
後漢書-宋-範曄
卷九
十一月,青州黃巾寇泰山,
泰山太守應劭擊破之。黃巾轉寇渤海,公孫瓚與戰,於東光複大破之。是歲長沙有人死,經月複活。
卷十七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禪泰山
卷十九
秦始皇孝武帝封泰山本由好仙信方士之言造為石檢印封之事也
卷二十八
永興二年十一月泰山盜賊群起劫殺長吏
卷六十七
孔子曰泰伯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後漢書 卷七十上
豈泰而安之哉計不得以已也
卷九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郭太傅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
(範曄父名泰故改為此/太鄭公業之名亦同也)
卷一百二
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等,以處士荀爽為司空。
陳永成注:鄭公業,名泰。這裏不書其名,其他人皆書名是因為範曄父名泰,避其諱耳。
4. 李翱作品裏的今字
卓異記-唐-李翱
翱所著卓異,記皇唐帝功瑰特奇偉,前古無可比倫;及臣下盛事,超絕殊常,輝昔而照今
三代為相
河東公張嘉貞,子延賞;賞子弘靖,按漢書,韋平繼嗣為丞相者,若今之張氏,三代無比
四代掌綸誥
張嘉貞延賞弘靖次宗。從嘉貞至弘靖,掌綸誥繼,世人以為冠古絕今。次宗又拜焉,前古未有,士林稱之
李文公集-唐-李翱
卷九論事疏表
臣翱言,…今歲關中夏麥甚盛,陛下哀民之窮困,時下明詔,放夏稅約十萬石。朝臣相顧,皆有喜色;百姓歌樂,遍於草野。
非武功不能以定禍亂,非文德不能以致太平。今陛下既以武功平禍亂,定海內,能為其難者矣。
以忠正輔主
故忠正者百行之宗也。大臣忠正則小臣莫敢不為正矣。小臣莫敢不為正,則天下後進之士皆樂忠正之道矣。後進之士皆樂行忠正之道,是王化之本太平之事也。今之語者必曰知人邪,正是堯舜之所難也。
疏改稅法
臣以為自建中元年初定兩稅至今四十年矣。當時絹一匹為錢四千,米一鬥為錢二百,稅戶之輸十千者為絹二匹半而足矣 。今稅額如故而粟帛日賤錢益加重。
疏厚邊兵
臣以為方今中原無事,其慮者蕃戎與北敵而已。
今國家威武,達於四夷,其不敢犯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