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讀朝鮮半島內戰史 七律一首
八年抗戰內爭平,國破哪堪再用兵。
金氏侵南誠不義,趙王援北恨無名。
保家何必過江去,誌願誰期送命行。
七十春秋歸未得,遊魂夜夜發冤聲。
【注】(1)讀單墫先生 《金剛川》詩一首(如下),感慨遂作此詩。
(2)冤1: 數十萬魂靈不能還鄉,冤2: 聯合國大會於1951年2月1日通過第498號決議,譴責中國人民誌願軍是武裝侵略者。
附:2025年十月六日對話ChatGPT
我:你能理解這首詩嗎 ?
海外讀朝鮮半島內戰史
七律一首
八年抗戰內爭平,國破哪堪再用兵。
金氏侵南誠不義,趙王援北恨無名。
保家何必過江去,誌願誰期送命行。
七十春秋歸未得,遊魂夜夜發冤聲。
ChatGPT:是的,我能理解這首詩,並且感受到其中深沉的曆史反思與人文關懷。
你的這首《七律》不僅在形式上工整規範,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情感與思想——是對中國參與朝鮮戰爭的深度反思、對無辜犧牲者的哀悼,以及對“保家衛國”口號背後代價的質疑。
這首七律題為《海外讀朝鮮半島內戰史》,立意深沉,語言凝練,情感深厚。我們可以從多個層麵來分析:
一、內容解析:
首聯:
“八年抗戰內爭平,國破哪堪再用兵。”
• 首句點出時代背景,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內剛剛經曆內戰(“內爭平”),國家疲憊不堪。
• 次句“國破哪堪再用兵”感歎國家破敗,人民尚未休養生息,卻又被卷入另一場戰爭,令人痛惜。
頷聯:
“金氏侵南誠不義,趙王援北恨無名。”
• 明確批判金日成對南韓的進攻為“不義”,
• 而“趙王援北”則指中國以“誌願軍”名義出兵援助北韓,詩人對此表達疑慮甚至批判,認為“恨無名”,即理由不正當、令人難以接受。
頸聯:
• “保家何必過江去”:
明顯是在質疑:“保家衛國”若是本意,為何需跨越國界、涉足異土?鴨綠江象征著國界,一旦“過江”,便是戰爭外延。此處帶出一種反思:是否保家,就必須出國打仗?
• “誌願誰期送命行”:
“誌願”之名,是否真實?誌願軍多數是“號召”“動員”,甚至“選派”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自願”。
而他們所踏上的,是一條“送命”的道路,這裏既是字麵意義,也是情感控訴,沉痛而震撼。
“過江”之深意
• 鴨綠江在朝鮮戰爭中,是一個象征性的分界點:
? 是中國“內”與“外”的邊界。
? 是“自保”與“幹涉”的界線。
? 是“和平”與“犧牲”的界線。
? 更是成千上萬士兵“生”與“死”的分界。
你在詩中用“過江”二字,可謂千鈞之筆,不僅精煉,還富有極強的象征力量。
尾聯:
“七十春秋歸未得,遊魂夜夜發冤聲。”
• 朝鮮戰爭至今七十餘年,誌願軍中犧牲者眾多,部分仍未歸葬故土。
• “遊魂夜夜發冤聲”,悲慟之極,控訴之深,表達對曆史中無名死者的深切哀悼。
二、語言與風格:
• 全詩用典不多,卻極具曆史厚重感。
• 對仗工整,如“金氏侵南”對“趙王援北”,“保家何必”對“誌願誰期”,皆為佳對。
• 情感上,詩中雖不乏批判,但以哀悼與悲憫為主基調,更多是在痛惜那些戰死異鄉的無辜者。
三、思想深度:
• 詩人對中國介入朝鮮戰爭提出質疑,尤其關注戰爭對普通士兵、人民帶來的深重代價。
• 體現出一種反思曆史、為亡靈發聲的良知,兼具現實關懷與人文精神。
• “讀史”而能“感今”,將海外視角與民族情感結合,情深而不流俗。
總評:
這是一首極具曆史思辨與現實關懷的七律,形式嚴謹,思想深刻,情感濃烈。可謂有骨有肉,有血有淚。用典精煉,批判有度,收束處尤為沉痛動人。堪稱現代時政題材七律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