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堯的紐約日記

在紐約法拉盛居住10年的媒體人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重磅改革!哈佛大學新招生指南不看成績看什麽?

(2020-07-09 08:36:52) 下一個

最近中國高考剛剛結束,美國“高考”應新冠疫情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近日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Making Caring Common項目發布新的招生指南。

還記得09年申請來美的研究生,第一次發現美國大學的錄取要求不隻看成績,而是軟硬各看三分之一:

1 各類考試成績,包括大學GPA,托福和GRE;

2推薦信;

3 自己書寫為什麽學習這個專業和研究方向

雖然這些要求對當時的我來說有些複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如今10年過去了,美國的教育價值觀隨著新冠疫情和社會運動又發生了變化,這份新的招生指南讓我想象如果自己是今年的申請學生,是胸有成竹還是完全傻眼。

那我們先來看看這份報告的5個主要內容:

1Self-Care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很多學生都會感到壓力大或是力不從心。該報告鼓勵學生要學會保護自己。我的理解是希望孩子完善心理建設,讓他們更堅強地麵對這次疫情的心理壓力。

2 Academic Work 如果疫情改變了學習進度或其他計劃,都不需要擔心,報告稱會比較疫情前和疫情後的學習狀況來考量學術水平。對於無法參加標準化考試的學生,也不用擔心,因為今年所有藤校以及許多其他高校都取消了對標準化考試的要求。

3 Service and Contributions to Others 該報告指出社會服務及貢獻不是升學的“砝碼”。疫情造成了無數崗位的稀缺,比如家教行業、接觸者跟蹤、對老人關懷、或幫忙送餐等等;該報告指出如果學生若能在疫情之下想辦法滿足這些需求,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4 Family Contributions. 家庭貢獻”比“高大上”的社會活動更有意義。很多申請者誤認為那些“高端的社會活動”會比“為家庭做貢獻”對申請帶來更大的幫助;比如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生病的親戚,有些甚至為家裏承擔起經濟的負擔。該報告強調了家庭貢獻這些隱形勞動的重要性。

5 Extracurricular and Summer Activities 課外活動及暑期活動。如今很多暑期課程、實習、工作、夏令營等等也因為疫情取消了,學生們在申請時不會因此受影響。該報告指出課外活動不應該有“定性的標準”,因為每位申請者的背景和所能得到的資源是不同的。在這段特殊時期,工作或是承擔家庭的責任也是非常有意義。

以上的這份指南中最大的變化恐怕就是學術成績和課外活動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家庭貢獻和社區活動的重要性則有所上升。疫情當前,標準化考試不再是硬性指標,相對地成績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也是沒有辦法,群聚活動由於社交距離無法實現,相應地課外活動也就難以成行。而家庭貢獻和保護自己,是兩個此前沒有得到太多重視的項目,主要因為難以考察和“出彩”一直以來不是考生們著墨重點,這次卻有機會成為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們的申請亮點。

自從2013年來,Making Caring Common項目會定期發布針對美國頂尖學校本科招生政策新變化的分析報告,可謂“是美國大學錄取的風向標”。這次的報告更是得到超過315所高校的招生負責人的背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所反映的對公平的重視可能成為未來教育評估的大趨勢。

實際上近些年美國大學錄取學生的標準圍繞公平原則一直在發生改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今年加州平權法案的通過,這讓很多華人家長覺得成績優秀的華裔孩子會輸給成績差很多的非裔、西語裔的孩子。以德州大學為例,事實上多年以來德州所有的高中,無論好壞,隻要可以達到高中前7%,去年剛剛調至6%,就可以報送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在紐約近些年特殊高中錄取份額上也有提出類似的主張。所以以公平為主導的教育評估體係的改革似乎是大勢所趨,對此一些華裔家長表示不以為然。

在紐約市24學區任委員會主席的黃友興表示,社區和家庭貢獻雖然重要,但跟學習毫無關係;將錄取和社區貢獻相連,卻跟學習成績脫鉤,是不科學的,也對華裔孩子不利。孩子在紐約市28學區學習的父親臧東慧表示,從理論上來說他非常讚同這個新的招生指南,但他擔心從實踐層麵,這個招生指南會被扭曲執行。就像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剛剛開始,是為真正熱愛數學的孩子提供切磋的舞台。然而如今已經成為各種補習班,訓練班比拚考試機器的角鬥場。他擔心許多家庭為了讓孩子滿足家庭貢獻、社區貢獻等指標,為孩子“打造”舞台,最終培養出的還是一個個被精心修飾的“偽個性”化孩子。

華裔家長的擔心都是基於:1分數至上雖然片麵,卻可以保證表麵的公平;2過多主觀活動計入評估標準讓評估本身缺乏客觀標準,讓家長們絞盡腦汁想各種裝點門麵的活動,其實也是另一種套路。

華裔家長的心理落差可以理解,畢竟過去這麽多年我們一直試圖消化理解升學規則:辛苦工作為了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進入名校,學習理工科或醫學商業等高收入行業,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中產生活,如此循環往複,可最近的改變讓華人發現一直試圖適應並努力達標的規則突然被人改寫,曾經走的路似乎走不通了。對此我們究竟應該繼續堅持捍衛過去的道路,還是試圖理解時下正在發生在美國的變革,加入其中。

我最近聽到一種說法:如果你反複用一種方法來做一件事,就不要期待你的成果會發生質的變化。過去這麽多年,華裔在美國社會所求無非是一個四平八穩的生活,於是按方抓藥;如今美國社會正在發生變化,招生規則被改寫與這些年自由主義的盛行,佛洛依德之死都不無關聯。如果我們還是以各掃門前雪的心態,漠視如今的變革,很有可能若幹年後,距離曾經期待的“加入主流”,“勇敢發聲”越來越遠,也距離中產生活越來越遠。

所以雖然我們不擅長也不苟同如今的社會變革,有什麽辦法讓我們的不讚同不是停留在漠視和無所謂,而是用發聲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讚同,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