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史偶得 - 人口變遷之思考

(2022-02-19 10:59:25) 下一個

讀史偶得 - 人口變遷之思考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前有賈誼太史公的貶,後有王安石梁啟超的褒。當下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嬴政感於各國間的征戰使民不聊生,因此他為了天下黎民百姓,用虎狼手段以戰止戰,一統天下。他寧願犧牲一人之名聲,使四海承平,他是位不世出之英雄,是位心懷天下的仁君。這種說法大有市場,比如電影荊軻刺秦和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就是此種論調。可曆史事實是秦短短二世而天下大亂,生靈塗炭人口減半,那可是驚人的1500萬。哪裏就看出了他的仁,哪裏就真止了戰?

  關於暴秦和嬴政的論述已經浩如煙海,我無意於羅列和重複這些觀點。這裏我要通過人口這個簡單的切入點,比較在不同製度下的曆史演變,籍此來了解秦對後世的影響。

  我們選取古代中國和歐洲進行比較。總體來講這兩個區域麵積相仿,都曾建立過統一的帝國,也都有較長的分封時期,他們也都受到周邊文明和遊牧民族的長期威脅。不同的是,秦以前中國為分封製,但之後基本以皇權集權模式的大一統為主導。羅馬帝國雖說是統一的帝國,但與中國式的帝國是不同的,羅馬是寡頭政治而非君主專權,比如曆史上就曾出現過羅馬四帝共治的局麵。羅馬帝國衰敗後,歐洲再沒有實現統一,反而進入中世紀諸國林立的封建體製。可以說,歐洲的政治格局基本是分治為主線。

  圖中所示的是從戰國末年到康熙初年兩千年以來的人口變遷曲線,兩者之間的區別是極其顯著的。中國人口曲線呈現頻繁的大規模振蕩,出現過九次跌幅超過40%斷崖式的下跌,平均人口損失高達4200萬。對比歐洲,從公元3世紀到6世紀,羅馬帝國處於混亂時期,人口減少1000萬,降幅約37% ,但沒有出現人口驟降。歐洲中世紀後人口緩慢增長,其間隻有一次人口劇烈動蕩-黑死病造成2500萬到3000萬人口損失。

  為何秦以後中國頻頻出現人口的大幅震蕩,而在先秦,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歐洲卻沒有出現類似的現象?關於這個曆史現象的討論已經是汗牛充棟了。古代的解釋是君主失德,佞幸當道,天災瘟疫,外族入侵等等。近代馬爾薩斯的《人口學原理》中,從經濟學人口學角度給出另一種解釋。

這裏我想談一個我比較偏好的解釋。秦的統一引發了兩個重要的後果。一是改變了政治遊戲規則,變成贏者通吃的零和遊戲。中央集權意味著絕對權力,這一巨大的誘惑讓所有政治勢力都以消滅對手為最終目的,這就使得戰爭變得無比慘烈。二是地方自治的意願和能力被嚴重削弱,一旦高度整合的權力和統治鏈條出現問題,整個社會就會出現雪崩式的坍塌。比如明朝人口過億,但卻被滿人八旗不過20幾萬人滅亡。

      如果秦未能統一六國,那麽曆史的進程會有怎樣的可能?我還要回到人口這個簡單而重要的社會發展指標來推演。在前工業時代,人口是衡量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我們大致可以透過人口的變遷勾勒出文明的發展。由於古代曆史統計資料稀缺不實,所以現代學者們隻能大致估算。我們先看看分治下各個曆史地區的情況。東周春秋時期(前770~前476),據推算人口從2000萬緩慢增長至2500萬;戰國時期(前476~前221),到秦統一時人口增長至約3000~4000萬。總體估算下來,年平均增長率為0.08~0.12%。對比古埃及,從前4000至前150,人口從35萬增到到490萬,年平均增長率為0.07%。歐洲中世紀封建時期1000~1300年,人口年增長率平均為0.11%。這幾組數字非常接近,應該可以代表在古典農業文明時代中封建、分封製度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

       我們再分析一下在秦集權之後的人口曲線。如果我們選取秦統一(前221年)為起點,人口峰值3000~4000萬人,選取康熙年間(1700年)為終點,人口峰值2億人,那麽約兩千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09~0.1%。也就是說從統計學的角度,秦之後的兩千年與秦之前春秋戰國的五百年,人口長期增長率是持平的。其所代表的可能曆史場景是,秦沒能統一,戰國的狀態一直延續到康熙年間,各國還是征伐不絕。結果人口也約為兩億,與大一統下朝代更替情形下大致相當。事實上各個朝代初年的人口都呈現高速增長,西漢東漢,晉,隋,人口年增長率都超過0.5%,而唐,北宋初年竟達到0.9~1.1%。(這裏我必須強調一點,那些人口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口減少造成人均土地資源的增加,其它政策隻是輔助因素。也就是說所謂盛世其實主要是經濟規律使然。)但各個朝代初期的人口高速增長,都被王朝末年的動亂所抵消了。這就讓我們得到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僅從長期人口增長的角度來看,中央集權和分封製的結果是相近的。

       幾千年來中華朝代更替,在國人心目中形成一種所謂治亂循環的模式。似乎大家都接受這樣的結論,亂是很可怕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治,而且是大治。同時中國人習慣了集權大一統,也傾向於大一統的政治理念,認為這是大治的必要條件。曆史不能假設,可是通過對人口的數據分析,我們卻看到另一種曆史可能。當然有人可能會說要辯證看問題,曆史總是螺旋上升的,要看積極的一麵。可我想問,如果給你自由選擇的機會,你會選擇哪種曆史型態,是秦之後的震蕩上升型還是秦之前的平緩上升型?如果你選擇的是前者,那你一定要祈禱生在太平盛世。

       讀曆史是個很奇妙的經曆,當換個角度去觀察,你可能就會得到不同的理解。其實讀曆史的目的不應是為了尋找正確的答案,而是去思考曆史的經驗和教訓。雖然這不一定讓我們變得睿智,但至少能防止我們墜入思想同化的陷阱。

附:

中國人是善忘的。曾經讀到清白蓮,太平,撚,回之亂共造成人口損失近兩億。其中同治陝甘回變持續長達十一年,陝甘兩省共損失人口約2000萬人,且絕大多數是平民,還都是死於冷兵器。對比一次世界大戰,那是現代大規模熱兵器戰爭,連化學武器都用上了,共造成1500萬人口死亡。估計絕大多數國人都知曉一次大戰,可有多少國人知道同治回變。當下的德國和美國,納粹和黑奴的主題被一遍又一遍從各個角度去追憶去討論,他們生怕那些罪惡的曆史被自己的人民忘卻。而我們就好似花刺子摸國王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