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內蒙古旅遊,一定會首先想到內蒙古的大草原,?我沒到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之前,就是這麽想的。
我聽說內蒙古博物院新館剛剛建成開放,我下了火車就直奔博物院。沒想到這個一個經濟欠發達的邊疆省份的博物院給了我四大震撼。
第一大震撼,博物院的建築麵積十分巨大。
當我走到內蒙古博物院,就被這個龐然大物所折服。一個長方形以紅色鋁板和灰白石柱為特色的四層建築。肉蒙古博物館建築麵積在中國排名第五。中國最大的博物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築麵積為20萬平方米,第二為故宮博物院,上百個建築群落的麵積為17萬平方米。第三為南京博物院,7棟建築的麵積為16.98萬 ,第四為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和東館的麵積為15.24萬。第五為內蒙古博物院,麵積為14.7萬。按單體建築來計算,內蒙古博物院僅次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中國第二大。
第二大震撼,博物院的參觀人數十分驚人。
我參觀完這個博物館,特意到服務台詢問一下當天有多少遊客,回答為3萬,我怕聽錯了又反問一句,她說補充說今天還不是最多的。根據百度百科,內蒙古博物院從今年6月20日開始試運營,到8月3日累計接待觀眾突破100萬人次,單日最高接待量高達3.3萬人次。
第三大震撼,博物院的展示文物十分豐富。
博物院館藏15萬餘件文物,館內設在10個基本陳列館,以曆史為主線,涵蓋從遠古生物到現代航天技術。還有6個專題陳列,包括草原日出,風雲騎士,草原服飾,蒼穹旋律,草原華章,古道遺珍。
第四大震搣,博物院的高科技應用十分廣泛。
博物館安裝了全息投影AI講解,數字文物互動,機器人導覽,VR體驗等最新科技。
內蒙古博物院的第一大鎮院之寶是戰國時期的匈奴王冠鷹頂金冠飾,這套金冠是主體造型為一展翅的雄鷹,站立在一個羊角皺紋的半球狀體上,俯瞰著大地,為三條半圓形的金條榫鉚插合而成,是國內發現唯一插合成的匈奴貴族金冠飾。
到內蒙古旅遊的朋友可以把博物院作為一個景點,無門票費用,但是16歲從上到59歲的需提在官網和微信小程序上預約,60歲以上老人憑相關證件可直接參觀。
內蒙古博物院全景,源自網絡。
內蒙古博物院,除注明源自網絡的以外,均是我拍的照片。
內蒙古博物院
博物院內的大廳
從裏從外拍的
博物院的一個基本陳列館
內蒙古出土的恐龍
展品介紹
鎮館之寶戰國時期匈奴王冠,由於看此展品的人太多,我等了十分鍾也沒拍好。
唐代黃綠釉鸚鵡形提梁壺,呼和浩特出土。
漢代龍首青銅灶,呼和浩特出土。
遼代龍文金帶銙和纏枝蓮紋鎏金銀捍腰,通遼市出土。
人工智能
智慧講解
語言導覽,我沒有時間問上麵三種有什麽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