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是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又是館中最主要的收藏和展品,青銅器西周大克鼎就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位於浦東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去年12月剛剛正式開放,現在中國稍微有點名氣的博物館都需提前預約,像上海博物館東館無需預約的己很少有了。不過要去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參觀,則需要預約。
原計劃用兩到三小時走馬觀花遊東館,沒想到正好趕上一個青銅器館誌願者導覽團,就加入到其中。我被這位誌願者講解員娓娓動聽的解說所吸引,她從中國青銅器的曆史到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的收藏,從青銅器的基礎知識到每一件青銅器展品的曆史和背後的故事,都介紹得淋漓盡致。她用了兩個多小時介紹完整個青銅器館,臨分別前我問了一下她個人的情況,她是學機械的,自學了曆史,每周到東館義務講解一天,這是她最後一年做義務講解員了,因為博物館規定不充許七十歲以上的義工,我聽得出來,她戀戀不舍這份義務工作。我也因為遇到她,在東館停留了三個小時,隻去了一個青銅器館。
我寫這篇博文,主要是為了感謝她為這份義務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再者就是把從她身上學到的知識,介紹給大家。
青銅器古時稱其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和鉛等的合金,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器是金色,出土的青銅因為時間流逝產生鏽蝕後變為青綠色,被稱為青銅。
中國古代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就是青銅器,它是貴族社會崇尚禮製的特殊產物, 因此被稱為禮器。誌願者講解員的解說開場白就說我帶大家欣賞古代的禮器,來一個探源之旅。
上海博物館東館中國古代青銅器陳列,以中國青銅工藝的發展史為線索,展出了公元前18世紀夏晚期至公元十九世紀中葉清中期3600年間的500多件展品。誌願者講解員說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是世界最好的,她說世界青銅器收藏最好的是中國,中國收藏最好的是上海博物館。為什麽上海這個青銅器出土文物數量極少的地方,上海博物館卻是世界青銅器收藏最好的呢,她說有三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上海博物館己故館長馬承源是中國青銅器專家,他為上海博物館收藏青銅器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馬承源從1954年開始在上海博物館工作,先後擔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銅研究部主任,館長,顧問。他一生智力於青銅器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青銅器方麵的書籍和論文。他從國內外購進了大量的青銅器等珍貴文物,在香港市場就購買了300多件青銅器,竹簡,玉器等文物。
二是1958年的大躍進使上海博物館有了收藏青銅器的更多的機會。在當年大煉鋼鐵的運動中,上海負責合金的冶煉,中國各地廢舊合金源源不斷運到上海,當時擔任保管部副主任的馬承源和其他館員到上海鋼鐵廠高爐前救下了漢代青銅蒸餾器,這件漢代蒸餾器將中國的蒸餾器的製造向前推進了一千年,還救出了春秋時期的龍耳尊,魯原鍾,東漢時時期的嬰座熨鬥等。從這我想到當年各地扔進高爐的文物恐怕不會少,上海有馬????源,鞍鋼,武鋼,首鋼以及各地的大小鋼鐵????有沒有馬????源這樣的人物就不得而知了。
三是海內外的捐贈。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克鼎就是潘達於女士捐贈的。潘家得到大克鼎和大盂鼎等文物後,國民政府和日軍多次索取,日軍曾到潘家挖地三尺尋找,潘家保住了這些寶物。潘達於不姓潘,她是潘家的媳婦,為了把寶物傳給潘家,她改姓潘。1952年潘女士得知上海博物館征集文物,就把大克鼎和大盂鼎等400多件文物捐給了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當時給了潘女士一定數額的獎金,潘女士收到錢後,分文不留全部捐給了政府。解放後潘女士一直在上海弄堂裏的工廠做工,收入微薄。幾年前上海博物館給潘女士辦了百歲生日活動,潘女士來到上海博物館看到大克鼎後,圍繞大克鼎走了三圈,說大克鼎有了一個好家。上海政府在這場生日活動上獎勵潘女士一棟別墅,我聽了這個動人的故事,感動得差點落淚。潘女士捐的大孟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位誌願者講解員介紹給我們不少東館的青銅器,我把她主要講解的四件青銅器介紹給大家。
其一,前麵提到的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大克鼎。大克鼎鑄成於西周中晚期(約公元前11世紀末一前771年),鼎高93.1厘米,直徑75.5厘米,重201.5公斤。造型厚重,巨大的波曲紋線條流暢,足部飾有浮雕獸麵,最珍貴的價值在於其內壁鑄刻的290字的長文,文中追述了先祖的功績,記載了周王的冊命。
其二,鑲嵌十字紋方鉞。鑲嵌十字紋方鉞為夏晚期(公元前18世紀一前16世紀)的青銅器,鉞是古代用於殺戮的形具。但是這個十字文方铖刃部平口無鋒,不用於實戰,是一件禮儀用器。由於方鉞上有精美的鑲嵌裝飾,中心圓孔周圍環列兩圈用綠鬆石嵌成的十字紋,所以命名為鑲嵌十字紋方鉞。
其三,晉侯蘇鍾。1992年西周時期的晉候蘇鍾在山西出土,被盜墓人運到香港,1994年在香港古玩市場出現,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馬????源決定買回。西周晉侯蘇鍾共十六件,由上海博物館買回十四件,一直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另外兩件由山西博物院和北京大學在山西發掘,現展出於山西博物院。西周晉侯蘇鍾銘文全部為鏨刻,為西周青銅器首見。
其四,子仲薑盤。子仲薑盤為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前七世紀上半葉)的青銅器,由香港商人葉肇夫先生捐贈。春秋子仲薑盤高18厘米,直徑45厘米,重12.4公斤。此盤的特點是盤中鑄有魚,龜,蛙,水鳥等31個水生動物浮雕和立雕,其中有11個是圓雕,可以在盤中原地360度旋轉。
誌願者講解員說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的收藏是世界第一,我用她這句話問了兩個AI,一個把上海博物館排第一,一個把中國國家博物館排第一,上海博物館排第二。我認為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的收藏是世界第一這個論點,會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它肯定是世界最好的之一。不過上海博物館具有中國體係最完整的中國古代青銅器陳列這一點是公認的。
上海博物館東館正麵
上海博物館東館側麵
上海博物館東館大廳
青銅館的牌子,青銅館在一樓右側
青銅館的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牌子
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西周大克鼎,由於遊客太多,有的照片中會有遊客,很報歉。
夏晚期鑲嵌十字文方鉞
西周晉侯蘇鍾,一組為八個鍾。
晉侯蘇鍾,這組應該也是八個,現隻展了六個,另外兩個在山西省博物館。
春秋晚期的子仲薑盤
爵。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爵是裸酒器始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代,為商代青銅禮器中的核心器物。
八牛貯貝器,西漢(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1956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犧尊,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一前476年),1923年山西渾源縣李峪村出土。
五牛枕,西漢(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1972年雲南江川李家山出土。
鑄客鼎,戰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一前221年),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楚王墓出土。
癸殳古方尊,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癸和殳為一個字,我沒找到此字。
8月20日的上海博物館東館誌願者導覽時間表,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