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向中國的東極開去,當我看到北大荒歡迎您的橫幅後,意識到我已經到了北大荒。公路兩側成片成片的稻田出現在眼前,一眼望不到頭。稻田裏的插秧機正在插秧,無人機在空中運送著稻苗。這也不像我想像中的北大荒,完全是江浙一帶的風光。車到了目的地,我問當地的居民北大荒怎麽有那麽多的稻田呢,他說北大荒現在主要是種水稻,水田裏還養魚,現在的北大荒己成為魚米之鄉了。
北大荒怎麽能和魚米之鄉聯係在一起呢? 我帶著這個疑問,邊走邊看,邊問邊想。
北大荒指黑龍江的嫩江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它是中國最北部的地方,由於曆史上長期的荒蕪而被稱之為北大荒。
魚米之鄉是指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遊沿岸帶狀平原,那裏盛產稻米和魚類,魚米之鄉這個成語一般指非常富饒的地區。
有一首抗戰的歌曲《鬆花江上》,那首歌的開頭歌詞是"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上遍野的大豆高梁"。可見那個年代大豆高梁是黑龍江的主要農作物,另外,玉米小麥也是其主要農作物。以前中國的北方以旱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
現在黑龍江省不僅糧食產量保持中國的第一位,而且水稻的產量也在中國保持第一位,中國最北的省份黑龍江省成了中國水稻種植的最主要產區。 黑龍江省的五常大米在中國名氣很大,而北大荒的大米品質也非常好。因為黑龍江省的水稻生長期長,一年一季。晝夜溫差大,平均溫度低。加上北大荒的土地肥沃,水稻顆粒飽滿。所以東北大米都好吃。
大家可能知道中國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很少人知道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徐一戎也被稱為中國寒地水稻之父,中國的水稻行業有南袁北徐之說。
1951徐一戎投身北大荒的開發,從1974年開始研究北方種植水稻的技術,當時北方的水稻產量每畝隻有二三百斤。他經過十年的反複試驗,我研究出了寒地直播水稻畝產超千斤的技術。直播水稻的種植方法就是不經過育苗,直接在田裏播種水稻種子。
1985年,61歲的徐一戎在引進日本的旱育稀植的基礎上,經過又十年的摸索實驗,創造了 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三化是指旱育秧田規範化,旱育壯苗模式化和本田管理葉齡指標計劃化。1996年這一栽培技術在黑龍江農墾係統推廣。
黑龍江農墾區1985年水稻麵積為38萬畝,平均畝產369斤。現在水稻麵積增加到2300多萬畝,平時畝產達到1200斤,最高畝產達到1600斤。水稻種植麵積己達到整個種植麵積的一半。
米就說到這,再說魚。
北大荒農墾區大力發展了漁稻,蟹稻綠色環保產業,在水稻田裏養魚,養蟹,在池塘裏養蝦。2023年北大荒集團水產品產量達3.23萬噸,其中魚類3.13萬噸,蝦蟹類980噸。漁業產值達到3.8億元。
這樣說起來,昔日的北大荒,不僅是今日的北大倉,更賽過江南的魚米之鄉。
回來時,在服務區拍的。北大荒的水稻田北大荒的水稻田北大荒的水稻田北大荒的水稻田北大荒的水稻田北大荒的水稻田北大荒的水稻田北大荒的水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