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長天

曆史就是思想與行動互為因果的循環過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印度教和佛教(一)印度教的產生

(2025-02-09 19:46:48) 下一個

(一)印度教的產生

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歐亞大草原的雅利安(Aryans)的一些部落經伊朗高原,一小群一小群侵入印度河流域。當地居住著從事農業的土著部落,人數眾多。但是雅利安人擁有馬拉戰車的優勢,他們花了一千多年征服了人數數倍於己的土著,在印度河流域以部落和邦國的形式定居下來,並且從畜牧轉為農耕。

雅利安人帶來了自己的文字——梵文,還在一路遷徙的途中創作了《吠陀》等史詩。土著的民族比較多樣,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更不用說統一的文字了。雅利安人帶來的梵文成為印度的文字,幫助了雅利安人建立起相對於土著在文化和宗教上的優勢地位。

梵文寫成的史詩中記載了雅利安人最初崇拜的遊牧部落神,轉為從事農業後出現了新的神,甚至采用了土著的農業神,由此形成的印度教是多神崇拜的宗教。大大小小的神,不計其數,各司其職。其中有三位與農業有關的主神:創造之神梵天,守護之神毗濕奴,毀滅和再生之神濕婆。

作為高加索人種的一支,雅利安人長著白皮膚,藍眼睛。他們對自己的體態特征具有強烈的優越感,鄙視被他們征服的土著,用身材矮小,膚色黯黑,沒有鼻子等詞匯來描述他們。史詩《吠陀》中把土著稱為“達塞”,意為奴隸。土著包擴多種人種,主要有德拉維達人(Dravidian),澳大利亞人(Australoid)等,屬於棕色人種。早期的雅利安社會有武士貴族,祭司和平民三大等級,還沒有形成世襲職業。為了阻止與土著混合,保持自己的種族純潔,雅利安人在原先的三大等級基礎上建立起種姓等級製度。梵文中的種姓一詞——瓦爾納——意即膚色。所以種姓製度是依據膚色的等級製度。這一製度包括四大種姓。前三個種姓等級與雅利安人從事的職業相連,依次為:婆羅門(祭司),刹帝利(武士貴族)和吠舍(農民),第四種姓首陀羅則給予達塞人。四等種姓之外,還有一種叫賤民,隻能從事不潔的行業,成為不可接觸之人。所有的種姓等級都是世襲,不同種姓之間的通婚有著嚴格複雜的規定和限製。

婆羅門掌握的印度教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靈魂,當人的肉體死亡以後,靈魂會依附另一個肉體轉世,獲得再生。這樣的輪回永無休止。轉世以後的生命是得到升遷還是貶低,則視該靈魂在前世的道德品行而定。

多神崇拜、種姓製度、轉世輪回以及相關的社會法令,構成了印度教的基本組成部分。眾神管理著從宇宙到人世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死和靈魂轉世。維持著宇宙和塵世的一切秩序,包括種姓階層。掌握祭祀權力的婆羅門階層成功地把宗教定為印度社會最重要的事務,進而將自己的種姓地位置於掌握政治和軍事權利的刹帝利種姓之上。為了能永久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雅利安的上層種姓在武力征服土著之後,又通過宗教來收服土著的心,以使土著徹底放棄反抗的意誌,遵循種姓製度,永久臣服於雅利安人的統治,世世代代甘願為奴。從更深的層次看,印度教的產生也反映出雅利安人的集體危機感:麵對人數數倍於己的土著,害怕自己的種族淹沒在人數眾多的土著之中。印度教因此而成為雅利安人全民信仰的宗教,並且被強加於土著。雅利安人懷有的種族身份危機感促成了印度教成為印度社會全民信仰的宗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峻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明天會繼續,今天先請你聽一首歌,就在上麵:)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喜歡聽這個故事,納悶印度為啥那麽多教呢,等著聽佛教的產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