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語傳千古
王安石的兩句詩「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隻因一個綠字成為千古佳句。
王安石是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在文學上也是大家。他辭煉字的功天曾為一個“綠”字為後人絕口稱道,據說「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被他琢磨了很久改了十幾個字,從「到」、「過」、「入」、「滿」等十幾個字,最後才想到「綠」字。可見一些名詩、名句絕非詩人一時興起,一揮而就,我們看到的隻是個結果,看不到他們為了一詞一句所經受的frustration和身心折磨。
王安石是個大詩人,在藝術上也時有創新。現舉一小例,他在「元日」一詩最後一句中,把「桃符「拆成兩個字,「總把新桃換舊符」「桃」就是桃符,「符」也是桃符。這種手法大概就是現代修辭學所謂的借代法。用部分代全體。我們現在也常用拆字法造新詞,例如把“仇恨”分開,造出新詞“階級仇民族恨”。
魯迅也曾巧用拆字法。他在一篇文章中說蒙古人爭服歐洲在先,爭服中國在後,“那時的成吉思還不是我們的漢”,這話聽起來就像“美麗國的漢堡永遠成不了我們的包”誰不愛中國的包子,跟他急。
王安石還善用像征手法,用實物做隱喻表達他的政冶理念。
“新桃換舊符”,表麵上描寫千家萬戶過春節的習俗,實際上在闡一個道理: 舊的製度,舊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一定會被新的所代替,人類是在不斷的破四舊立四新中向前發展的”
由於這句話是永不過時的真理,所以敏感度很大。康生曾心血來潮把這首詩抄下來送給了林彪。康生被審查時又加了一條,「鼓動林彪發動政變搶班奪權」。
王安石“元日”好像就為我們當前寫的,除了第一句中的爆竹不見了,處處說的是今天的事。我們可以用“新桃換舊符”來歌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式,祖國處處舊貌換新顏。人民過著初一、十五不一樣的日子,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中種種新桃層出不絕,人們徐了想長壽、永恒,不想被後麵的新人取代之外,沒有人不喜新厭舊的。
王安石千古一句跨越千古時空與今人共情,給子孫後代留下了種種的不朽和無限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