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是一種寫作方法,寫作人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透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匯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比如中國話裏對死有不同的表達方法。選擇那個字可以反應出對那個人的態度。報導江青去世的消息隻有四個字“江青死了”。其它人根據級別和重要性選用不同的詞匯和不同的口氣。一位不良媒體人可以在網絡上不動聲色地造謠抵毀另一個人。他說,“這位老先生己經七十多歲了,經常被看到和一位年輕婦女逛馬路,有時還挎胳膊。” 他傳達的伩息是這位老先生老不正經。但他不直說,叫別人往那兒想。其實那個女士是老先生的女兒,事情查清後,這位媒體人並不認錯,說他講的全是事實。老先生有沒有同一位女士上街?有,他女兒是不是女的?是。 那就不能說他造謡。
我們知道了什麽叫“春秋筆法”,就不難發現有些媒體、纂稿人是如何利用此方法給人洗腦、帶風向,製造混亂的。現在有人不滿意川普,但不直說,而是在他任命的閣員上作文章,言外之意是這麽渾蛋的傢夥還入閣,川普也不是什麽好東西。
這種手法為什麽叫“春秋筆法”呢?因為孔子是使用這種方法寫作的第一人。在他寫作“春秋”時,避免直白地評論一些曆史事件及個人,他認為功過是非隻能由後人評論,但他也通過文字的選擇隱晦地表達出他的褒貶。
其實我們平常人也會不自覺地用上“春秋筆法”。在說話的時候會旁敲側擊、指桑罵槐。
這裏有個古老的故事。有一個人到朋友家作客,每天享受好酒好肉的招待,一連幾天沒有走的意思,主人煩了,也不好直說,就指著家裏的狗放閑話。他當著客人的麵訓那條狗,“你也吃飽喝足了,也該出去溜溜了。” 那客人聽完,立馬 收拾東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