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兒童節,比國內晚過一天。從國內發過來的視頻看,母親們比孩子還激動,還興奮。有些母親好像有一種天下人都在為自己的娃過節的感覺。
中國家庭,用趙忠祥的話說就是倆口子搭夥過日子。沒想到他這麽浪漫的人會說出這麽土的話。日子裏有什麽?除了油鹽醬醋還剩下個孩子。前者維持生命,後者維係婚姻。婚姻就像衣服的兩片對襟,孩子就是鈕釦。在母親的眼裏,一切有關孩子的事都是頭等大事:找媬姆、上幼稚園、搶學區房,樣樣掛心,平日裏不值得激動的事也激動:孩子長了痱子,掉棵牙也要在網上發消息,孩子畫了個太陽也要和天才聯係起來,別人不誇自家誇,誇起來全不顧別人的厭煩和疲勞,沒有句號地要說下去。有人說愛情是永衡的主題,真不如說孩子是永衡的話題。
綜合各方麵的信息,如今過兒童節的內容就是一個吃喝玩樂加許願,再一次確定孩子在家中小皇帝的地位。
我們老一輩人也過過兒童節,可有誰記得我們老媽當年像今天這樣激動過?我記得上學懂事兒以後,唯一記住的就是紅領巾白汗衫,排成一隊到校外活動,或請英雄模範來學校作報告。最浪漫可心的活動是去北海公園"讓我們蕩起雙槳",最令人期待的活動是站在馬路沿上等著扶老爺爺、老奶奶過馬路,最有成就感的活動是在胡同裏掃大街、打蒼蠅。那時候沒有電視看,同學們回家後一群一群地在胡同裏打鬧,踢球、搧三角、彈球。兒童節那天在外麵惹了事,回家照樣挨揍,罰站不給飯吃,大人叫孩子出去打醬油,回來剩的幾分錢照樣要交到母親手裏。那時候我們就是一個玩兒心,從沒想到要吃好的、穿好的,沒有攀比之心,也沒想過長大要幹什麽,好像最大的心願就是上工廠當工人,每天拎著飯盒上下班,不像今天的孩子要當律師、醫生,或非要割雙眼皮當明星。那時候的孩子不少人就認為自己是父母從垃圾堆裏揀來的,等長到二十幾歲結婚才知道自己不是揀來的,有了孩子才知道自己童年失去的太多;有人發誓不能叫自己的孩子再吃二遍苦受二薦罪,要把最好的帶給孩子,和孩子一塊兒重過一次童年。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缺吃少喝,挨打挨罵的童年並沒有給我們留下怨恨,我們反到成了對父母最有孝心的一代人。我們懂得做父母的艱辛。苦難也是一種教育,寒門出孝子。新時代的父母給與孩子們的最多,到了他們老了的時侯,孩子們心裏還裝著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