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懟尹燁一事近日很熱鬧。我沒看到饒的原文,據媒體報道,“饒毅此次主要針對的是尹燁在公眾號發布的‘為什麽我們要保持達觀’短視頻中稱,情緒可以影響人的基因表達,並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饒毅在轉發該內容時評論稱,‘這是純粹的偽科學。’”
饒毅為什麽說尹燁的這個說法是偽科學?在我看來,是因為它與所謂的“獲得性遺傳”非常相似。獲得性遺傳最早是由拉馬克於1809年提出,所以又稱為拉馬克主義。他認為,生物經常使用的器官會逐漸發達,如鐵匠的手臂較粗,而不使用的器官會逐漸退化。通俗地說,就是“用進廢退”。這對於一個個體當然是對的,關鍵是,拉馬克認為用進廢退這種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他認為這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這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形成了對立。近代以來的研究,絕大部分都支持自然選擇學說,因此獲得性遺傳就成了臭名昭著的“偽科學”。
我們知道,生物體的性狀,是通過基因遺傳的。環境的影響,一般無法改變基因,從這個角度說,後天獲得的性狀,是無法遺傳給下一代的。但是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環境因素雖然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影響基因的表達。這類研究稱為“Epigenetics“,中文翻譯為”表觀遺傳學“。這個翻譯似乎暗示了這種對基因表達的影響,是可以遺傳給子女的。我覺得這是一個誤解,表觀遺傳學的遺傳,本意指的是細胞可以將環境的影響”遺傳“給下一代細胞,仍然是在同一個個體中,本來不是指遺傳給子女。絕大部分的表觀遺傳學研究,也都是局限在個體中。
那麽環境對基因表達的影響究竟是否可以通過表觀遺傳而傳遞給子女?過去認為是不行的。表觀遺傳有多種機製,最主要的一種是通過基因的甲基化而實現的。一般情況下,基因上的一些位點是被甲基團修飾的,一些則沒有,形成一種模式,製約著基因的表達。環境的影響可以改變這種模式,從而影響基因的表達。就像基因測序一樣,甲基化的這種模式及其變化,也是可以測量的。
如果父母的甲基化模式能夠像基因一樣傳遞給兒女,那麽環境的影響不就可以遺傳了嗎?如果真是如此,恐怕不是什麽好事,可以設想,一些環境的惡劣影響,將會世代累積,恐怕用不了多久就會使物種滅絕。幸好大自然為我們設置了一道鐵閘,隔斷了這種積累。在哺乳動物的胚胎早期,會經曆一個去甲基化的過程,所有來自父母的甲基化模式,都會被抹去,然後再重新開始。這樣,父母所經曆過的環境影響,無論好壞,都不能通過這個途徑再影響兒女。舉一個例子,父母吸煙會在他們的甲基化模式中留下標記,但在他們的幼兒中則沒有。
因此獲得性遺傳不可能通過甲基化實現。但是還有一些其它的表觀遺傳學機製,是不是可以傳遞給兒女,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近年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個別的獲得性遺傳還是有可能存在的,BBC這篇文章作了介紹。這樣看來,尹燁的說法,甚至獲得性遺傳學說本身,恐怕都還不能說是“純粹的偽科學”。至少某些極端強烈的情緒對基因表達的影響,還是有可能遺傳給兒女的。但這種遺傳對兒女有多少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實際上父母情緒對兒女的影響,恐怕主要是通過家庭環境施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