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n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Yutao Jiang
Abstract: By reinterpreting the pair production experiment,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particle as well as all matter in th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a single component, electric field. With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in mind, some fundamental concepts such as force, charge, movement, energy, black holes and the shape of the universe,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to principles found in religions such as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he Tao Te Ching.
Key Words:Un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Force, Charge, Energy, Black hole, The shape of universe
科學和宗教的統一
薑玉濤
摘要:本文通過對電子湮滅實驗的重新解釋,揭示了粒子乃至宇宙是由單一成分電場構成的,同 時解釋了力,電荷,運動,能量,黑洞,宇宙的形狀等基本物理現象。在此基礎上對照了佛經和 道德經裏的關於自然的表述,我們發現兩者是一致的。科學和宗教經典不是對立的,是統一的。
關鍵詞:科學和宗教統一,力,電荷,能量,宇宙形狀,黑洞
引言
人類自出現以來,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認識自然,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表述。 本文首先從科學的角度來討論物質世界的基本組成。然後和佛教經典,以及道德經裏的內容進行 了比對,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是一致的。
第一部分 用現代科學討論物質的基本組成和宇宙的結構
實驗結果和討論
1.1) 物質的基本組成[1]: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電子,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電子是一個球,有表麵,有半徑,有體 積, 然後外圍有電場圍繞著。那麽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麽電場要跟隨著電子?電場和 電子是如何連在一起的?如果電場和電子是兩個分立的東西,那麽我們應該能得到一個沒有電場圍繞的電子球,但這和實際顯然是不符的。所以說電場是電子的一部分。現在 就這個觀點來看一個重要的實驗。
1.2) 電子湮滅實驗[2,3,4]: 上個世紀 30 年代,美國科學家 Anderson 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實驗。當γ-射線通過 近核的強電磁場時分裂成正電子和電子。反之當電子和正電子相遇時又形成了γ射線。我們知道γ-射線是電磁場,這就是說電子和正電子是兩種不同狀態下的電 磁場相遇產生的,那麽他們一定構成於電磁場。
1.3) 電場和磁場的關係: 我們知道環形的導線在有電流通過時產生磁場,其實永久磁鐵的磁場也是由於內 部帶點粒子環形運動而產生了。這就是說磁場隻是電場運動時產生的一種現象, 他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物質。他隻是電場的一個表象。這就說明電子和正電子是由 電場構成的。
1.4) 電場的性質: 我們知道電場是趨於同向排布的。一組電場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下,他們應該是 象圖一那樣排布的,電場的密度應是均勻的。也就是說電場是趨於同向均勻排布 的。但這種結構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邊緣效應,因為在邊緣的地方就無法滿足其 均勻的性質了。為滿足這一點,合理的結構就是電場圍成一個圖二的球態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所有的電場均處於相同的環境。由於電場的方向性,這種排布有兩 種可能:一個是電場方向向裏,一個是方向向外。兩種結構形成的幾率是均等 的。從外部看這一結構是個球。這剛好和電子與正電子的結構相同。電子和正電 子的中心是空的。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電場總是跟隨著電子。其實電場 就是電子的延申。電子沒有一個嚴格的邊界。我們通常把密度高的中心部分叫粒 子,密度低的部分叫電場。 還有一種 結構能滿足電場的同向,均勻排布的性質,那就是圖三所示的環狀結構。
圖一 平行排布的電場
Figure 1: Parallel field structure
圖二 輻射狀排布的電場
Figure 2: Spherical field structure
圖三 環狀電場
Figure 3: Circular loop field structure
1.5) 電子和正電子的相互作用: 如圖四所示,當一個電子和一個正電子相遇時他們之間的電場是趨於平行的,是 相互吸引的,但隨著距離的減小,圖中 C 的部分反方向越來越厲害,排斥作用增 加,最後在某一位置達到平衡。這實際上就是γ-射線的光子結構。光子中是包含 一個正電中心和一個負電中心的。這和 Maxwell 對光的解釋是不同的。
圖四 電子和正電子
Figure 4: Electron-positron attraction
1.6) 力:
由於電場趨於同向均勻的排布,當這種排布被扭曲或者破壞後電場有一種試圖恢 複均勻同向的狀態。外界的感覺就是力。比如說當兩個物體被放到一個係統時, 他們之間的電場排布不一定滿足電場的特點,太近的時候就會感到排斥,太遠的時候就會感到吸引。這種排布規律隻存在於電場間,電場和其他物質間不存在這 種規律,因而隻有電場間才存在著相互作用,電場與其他物質間不存在相互作 用。
1.7) 存在:
無論是我們的感官感覺事物還是用檢測器檢測其他物質都是基於我們的感官或檢 測器與被檢測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由於相互作用隻存在於電場間,我們隻能檢測 到由電場構成的物質。其他不是由電場構成的東西對於我們是不存在的。
1.8) 電荷:
當一個粒子在平行電場中運動,我們稱之為帶點。如果我們將一個輻射狀結構的 電場,比如電子和正電子放到平行的電場內,無論如何都無法讓係統中的電場同 向。電子或正電子必須通過調節位置或者說運動來使係統達到一個合理的排布。 所以說電荷是由於電場的輻射狀排布而產生的一種性質。
1.9) 運動:
當粒子在係統中無法滿足電場均勻同向排布的性質時,粒子就要通過調整位置來 滿足這一性質,外部觀察到的就是運動。運動是係統內部粒子從不合理排布向合 理排布過渡而造成的。
1.10) 原子核結構: 在核反應中最常見放出的是β-射線和γ-射線。無論放出的是哪一種射線,電荷是守 恒的。這就說明電子和正電子的輻射狀結構在原子核內和核外是沒有變化的。原 子核是由多個電子和正電子構成的。電子和正電子通過吸引形成大一點的粒子, 象質子,中子,然後形成原子核。理論上講任何大於電子和正電子的粒子都有可 能形成,但並不是所有的粒子都是穩定的。
1.11) 密度決定取向: 當一組高密度的電場和一組低密度的電場相遇時,低密度的電場會被迫沿著高密 度電場的方向取向。在電子和正電子輻射狀排布的結構中,中心電場的密度不可 能是無限大,但在電子和正電子的中心達到最大,所以他們不會被低密度電場破 壞,也不會破壞彼此。他們能在原子核中穩定存在。那麽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 既然電子中心場密度有上限,那麽低密度的粒子是否可能存在哪?答案是肯定 的,在沒有足夠的電場形成電子和正電子時,電場就會形成低密度的球態結構, 但這種結構會被高密度的電子和正電子破壞,是不穩定的。理論上講電子和正電 子是無限可分的,也可以相互轉化。也就是說正電荷和負電荷是可以相互轉化 的,這一點需要實驗證實。
1.12) 萬有引力: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看出一切宏觀物體都是由電子和正電子構成,無論物體的結 構多麽複雜,電子和正電子在物體內的排布一定是相間的如圖五所示,當兩個物 體距離一定距離時,物體表麵的電荷一定與另一物體表麵帶相反電荷的電場相互 吸引。也就是我們見到的萬有引力。當物體間的距離接近時排斥力增加,這一點 和前麵討論的正負電子的相互作用類似,所以下落的物體會停在地麵上。可見萬 有引力不是像牛頓定律描述的隻與質量和距離有關。他和物體的內部結構,物體 間的距離以及物體外圍的場密度有關,外圍場的密度和質量有關。另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物體間的吸引和排斥是同時存在的。隻是在特定位置一種作用強於另外一 種。
圖五 萬有引力示意圖
Figure 5: Surfaces of two particles to illustrate gravity
1.13) 光子:
我們在電子和正電子相互作用時已經提到了γ-射線的光子結構。當這種雙球結構 的電場密度小於電子和正電子時,就形成了不同的光子。
1.14) 光子的運動: 在這種雙球的結構中光子試圖通過轉動來達到平衡,但他們永遠也達不到平衡, 於是他們就不停的在轉動,由於兩個球的大小一致,外界看到的是直線運動如圖 六。在這種運動中光子既不失去也不獲得電場,所以能量不發生改變。電子在原 子內部的運動也是如此,但由於原子核的結構較為複雜,電子的軌道也極為複 雜。電子的質量比原子核小,外界觀察到電子繞著核在運動。但這種運動沒有能 量變化。
圖六 光子運動示意圖
Figure 6: The movement of photon
1.15) 光子的波動性: 光子在光束中根據彼此的作用一定會進行調整如圖七所示。整體看是波動的。這 種波的波長和光子的中心場密度有關。
圖七 光的波動性示意圖
Figure 7: Wave properties of light
1.16) 光子的吸收和發射: 當光子通過原子時,他的正電部分一定被核外電子吸引,負電部分被原子核吸 引,如圖八所示。由於他的電場密度低於電子和原子核的電場密度,因而被破 壞,這部分由光子破壞而產生的電場融入到原子裏,光子被吸收,電子被激發。 當電子回到基態時,這部分多餘的電場被放出,他會首先形成穩定的球態結構。 有可能是帶電的單球,也可能是中性的雙球結構的光子。帶電的球態極容易被其 他帶電粒子吸引而遭到破壞,光子由於其中性和運動的性質被發射出來。
圖八 光子吸收示意圖
Figure 8: Absorption of a photon by an atom
1.17) 能量:
當一部分電場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後,失去和獲得電場的物體內部的電 場要進行重新排布,外界表象就是物體發生了變化。這部分轉移的電場被稱之為 能量。粒子是有形狀的,而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由於場的這種性質它可以穿行 於粒子間而造成變化。
1.18) 粒子的波動性: 由於物體表麵電場的方向的相間性,如圖五,當兩個物體做橫向運動時一定是波 動的。隻是微觀粒子波動現象更明顯些。宏觀的物體感覺不到。實際物體表麵的 波動由於物體內部的粒子在不停的運動要比想象的複雜得多。目前一個普遍的說 法是某種東西是波,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波隻是運動時的一種現象。比方 說水波,水是物質,波隻是水的一種運動狀態。人們在試圖發現引力波,這是不 可能的。 1.19) 核反應: 核反應時通常的射線是β-射線和γ-射線。β-射線是電子或正電子流,γ-射線是電子 和正電子的耦合體。理論上講,任何電子和正電子的組合形成的粒子都有可能形 成,但由於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有的存在時間長,有的存在時間短。其他一些低密 度球態結構也可能形成。一些密度低於電子和正電子的球態結構如果彼此密度相 同也可形成大一點的粒子,這些粒子可能帶正電,帶負電或者中性。帶電的粒子極容易被密度高的粒子吸引而破壞掉。隻有中性的光子和運動的中性粒子可能逃 離物體。理論上講無數種粒子都可能形成,是否穩定存在要看所處的條件而定。
1.20) 量子力學和量子糾纏: 量子的概念是波爾在觀察到氫的線狀光譜後提出的。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 到,光依然是粒子,隻是由於其特殊的結構使其運動速度較一般粒子快。所以說 量子的理論依然是對粒子的描述,後來發展出了量子場理論,場是連續的,量子 場的觀點是與實際不符的。在對粒子研究時忽略其周圍的場是一個常用的方法。 但實際上粒子是沒有嚴格邊界的,宇宙間的所有粒子都是通過場連接著的。這也 是萬有引力的根本原因。整個宇宙都是糾纏在一起的,所以說量子糾纏也是正常 的。量子理論是個近似的理論。
1.21) 黑洞: 在圖三中我們提到了電場的另一種穩定結構,這種結構在通常的條件下會產生磁 現象。但如果這種環狀結構是由象中子星一類的高密度星體崩塌時形成的,它的 電場密度會很高,甚至高於電子和正電子的中心密度。所有的粒子與其相遇時都 會被破壞。因此沒有光發射出來,象一個黑色的電場漩渦,如圖九所示。
圖九 黑洞示意圖
Figure 9: Structure of a black hole
1.22) 宇宙的形狀: 輻射狀的球態結構和黑洞的結構能滿足一部分電場的同向均勻的性質,什麽樣的 結構能滿足整個宇宙所有電場的同向均勻排布的性質呢?如果將黑洞看作一個由 電場形成的空心管,那麽將這個空心管彎曲使其首尾相連形成一個閉合的圓圈。 相當於呼啦圈的形狀,呼啦圈的管壁是由環形的電場構成。這個圓圈可以伸縮, 但無論在伸縮的任何狀態,都能保證電場的均勻同向排布。在這一結構中,呼啦 圈的外圈電場密度要低於內圈的密度。當電場的密度低於電子和正電子中心時。 電子和正電子才有可能存在,也就是我們的星體才會出現。當密度大於電子和正電子中心時,所有的粒子都將消失。從我們星體存在的事實看,宇宙整體或者某 些區域的電場低於電子和正電子的中心密度。
圖十 宇宙呼啦圈電場結構
Figure 10: Structure of Universe
1.23) 電場和能量的關係: 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宇宙是由能量構成的。前麵也討論過能量就是電場的傳 遞。但能量和電場在概念上是有差別的,能量不強調方向性,因而無法解釋為什 麽電子和正電子有相同的能量,但性質是相反的。
1.24) 總結: 通過對電子湮滅實驗的重新分析我們看到宇宙是由單一成分電場構成的,電場首 先形成電子和正電子,進而形成更大的粒子。然後出現了光子。粒子是有形的, 場是無形的,粒子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產生和消亡。場是永恒存在的。他沒有產生 和消亡的概念。宇宙中一切變化都是電場的結構變化。
第二部分 宗教經典如何描述宇宙
由於各種經典都有很多不同的譯本。有一些差別,但大體一致。為方便理解,有的用 了原文,有的用了一些白話解。
2.1)“楞嚴經”中講“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佛教將宇宙中的有形體的物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粒子分為地水火風四種成分。這 四種成分的本性都是一致的,是圓的,相互融合的。這個和前麵講的宇宙的呼啦圈形狀 電場結構是一致的。
2.2)“金剛經”中講“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諸相非相”。 “非非法”:但也不否定一切存在的現 象,“有為法”:一切由因緣所生的所有的有生有滅事與物。“無為法”:不生不滅,不淨不 垢的性空法。
這裏的“相”是指有形的粒子。就是說所有的粒子都不是永恒的。因緣就是指在一定 條件下。佛教不否定一切相的存在,但這些相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相背後的本性 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這和我們前麵討論的宇宙由電場構成,電場是永 恒存在的。電場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粒子,粒子有生有滅的觀點是一致的。
2.3)“心經” 觀自在菩薩在禪定當中照見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色指所有的事情。空 包含三層意思 a)一切事物一直在變動;b)一切事物無法掌握 c)一切事物無法獨立存 在。諸法空相(諸法的真實相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由於粒子的球狀結構他們無法彼此間達到一個平衡態,他們彼此間企圖通過滾動來 達到平衡,但永遠也達不到,因此就一直保持運動。物體間通過場相互連接沒有一個可 以獨立存在。但無論如何運動,物質的本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電場。 這和我們前麵討論的一致。
2.4)“道德經”道德經分為“道“和”德“兩個部分,道的部分主要是講的自然。 第一章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 起的名。可以說 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 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所以﹐從無 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有的角度﹐可以 看到他的蹤跡。有與無隻是說法不同﹐ 兩者其實是一回事。既是有又是無﹐ 這就叫玄。玄之又玄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通常所說的東西都是指粒子,因為常人五官隻能感覺到粒子。而道德經裏的道是指電 場,所以必須重新給他起個名字。這裏的“有“是指有形,也就是粒子,”無“是指無形,也 就是場。無形和有形的東西是一回事,隻是名字不同。這與場和粒子的關係是一致的。
第四章 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物 的祖宗。 放棄自 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生命的光 中﹐認同塵土的本相﹐便能在幽幽 之中﹐看到道那似有似 無的存在。 我不知道他是誰生的﹐隻知道他先於一切有形之帝。
這和一切有形的粒子源於無形的場的觀點是一致的。
第十四章: 迎麵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抓不著他的尾跡。
說明道是沒有頭尾的,因為他是閉合的圓形。這和我們前麵描述的環形電場一致。
第二十五章 在產生天地之前﹐有一個溷然一體的存在。寂靜啊﹐空虛啊﹗獨立自在 ﹐永不改變。普天運行﹐永不 疲倦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 且寫作“道“﹐勉強起個名字 叫”大“。大﹐便無限飛逝﹐飛逝而致遠﹐至遠而回返。所以道 為大﹐天為大﹐地為大﹐人也為大。宇宙中四個為大 的﹐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 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 自身為法度。
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這裏的天地就是粒子形成的星體,宇宙。道無限飛逝到 遠方然後又返回來。就是說道形成一個閉合的圓圈。這和電場的性質一致。
第四十章: 回返﹐是道的運動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天下萬物都生於有﹐有 出自無。
道的運動是會回返回來的,道是環形的。由於無形,所以看上去很柔弱。天下萬物 都出自有形體,也就是粒子。而有形體出自無形體,也就是場。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 和。
道是一種東西,一個生出兩種東西,而後又生出三種東西。這和電場形成電子和正 電子,而後又有了光子一致。電子和正電子雖然同來自於電場,但他們的性質是相反 的,命名為陰陽,萬物都是由於他們的吸引而形成的,甚至光子也是由正負電中心粒子 相互吸引而形成。道教的雙魚圖指的也是這個意思,陰陽來自同一物質,但性質相反, 且彼此吸引形成宇宙。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無形柔弱的場,穿行於堅硬的有形粒子間。也就是所說的能量,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 能量造成的。
2.5)基督教中講“上帝是自有和永有的”。這裏的上帝和道德經中的道是一個東西,就 是構成宇宙的基本成分電場。耶穌說自己是上帝的兒子,上帝造了萬物。這和佛教,道 德經講的沒什麽差別。不知道聖經中為什麽遺失了類似於開悟的部分。
討論至此我們已經看到宗教經典的關於自然的描述和現代科學的描述是一致的。那 麽在沒有任何科學儀器的狀況下。這些宗教的奠基人是如何知道自然的本質的哪?既然 物質間是通過場相互連接著,那麽整個宇宙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的信息是相通的。但 人類習慣於用五官來感知世界(粒子間的作用)。這種由場傳遞來的信息被掩蔽了。其 實五官感知的信息最後都轉為電信號而輸入大腦。就是說人類最終感知的信息是由電場 攜帶的。這種對五官的依賴在佛教裏被稱作“五蘊被執著,妄想迷惑了”。佛教中的”戒, 定,慧“就是在教人如何消除對五官感知的依賴,恢複對電場的感知能力。戒就是戒除欲 望,刺激性食品等對五官刺激較強的東西。定就是禪定,完全消除五官的感覺,這樣就 能恢複對電場的感知,也就是慧或者開悟。佛本意就是覺悟,人人具有這種覺悟能力, 但不是人人都能達到這種狀態。就是所說的“人人具有佛性,萬物皆有靈性”。道德經第十 六章也講述了同樣過程。”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安靜到純一﹐就能在萬物的篷蓬勃勃 中 ﹐看出其來龍去脈。 萬物紛紜百態﹐都複歸其本根。 回到本根就叫平靜安息。 平靜安息 便是複歸了真生命。 複歸了真生命便是永恒。 認識永恒便是光明“。虛化,安靜就是禪定 的狀態,一旦到了這種狀態,就能看出事物的來龍去脈,看到事物永恒的根本。這裏的 光明和佛教中的慧是一個意思。第五十六章中又提到了這一過程. “塞住通達的感官﹐關 閉受惑的門戶﹐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 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你生命的光中﹐認同 你塵土的本 相﹐這就是深奧玄妙的同一境界了”。其實五官隻感覺到了宇宙信息的一部 分。大部分信息被掩蔽了。於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五官反倒成為了一種認識障礙。佛教中 稱其為障。由於大部分人無法達到開悟的狀態,所以我們不得不借助儀器來檢測世界, 這就是現代科學。開悟的人能夠感知到場的運行,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這種運行, 所以他們能做出一些常人無法做的事,也就是所說的神通。靈魂和意識就是一部分電 場,電場是帶有信息的,他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並和物體發生作用。關於電場存儲,攜帶信息這一點盡管我們現在的說法和宗教裏的不同,但實際上我們一直 在用,現在的電子通訊,計算機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開悟的人能感知場,所以它們能 讀懂人的意識,能看到靈魂。
宗教最初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告訴人們自然的本質;第二是教人們如何感知自然。 這和現代的科研手段是相同的。先教你理論,然後用實驗來證實,也就是如何達到開悟 的狀態。但是大部分人沒有完成宗教的實驗部分。
宗教淪為宗教有幾方麵的原因.第一兩千年前時自然學和社會學不是分立的,所以道 德經裏穿插著講解道和德。而今天大部分研究,講解宗教的是社會學的人士。這就相當 於讓中文老師講解化學,物理一樣。結果可想而知。第二,目前的自然科學還隻是發展 到微觀粒子的階段。對場的認識還很少,還無法破譯場所攜帶的信息。第三是主觀的排 斥。一旦人們選擇了相信某一種宗教或科學,總是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便對其他的 觀點自然排斥。第四是迷信和迷不信,其實當你選擇相信一個你不明白的東西時,你就 已經開始了迷信的思維方式。比方說沒有開悟的人相信宗教,不懂科學的人相信科學, 都屬於迷信。相對於迷信,很多人在沒有弄清楚一件事之前,盲目的選擇了不相信,也 就是迷不信。比如說很多反對宗教的人並不清楚宗教的經典到底講了些什麽便選擇了不 信。迷信會帶來很多曲解和錯誤。比方說求神拜佛。道德經第五章中提到“天地不理會世 人所講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不過像是祭神 用的稻草狗”。自然按著自己的規律運行, 沒有仁義可言,一切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都會在運行中被糾正過來,佛教中稱其為因果 報應。神佛不會原諒你的錯誤,你必須自己修正你的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宗教創始人 如同老師,給老師燒香磕頭是沒有任何用途的。由於大部分人已經喪失了對自然本質的 感知能力,基督教稱為遠離了上帝,人們才會對物質的東西感興趣,因為這是五官能感 知到的東西。於是產生了私心和占有欲。這些違背自然規律的意識和粒子像一些疙瘩一 樣漂浮在宇宙中,無法和永恒的場和諧統一。宗教中講的成佛,成仙,永生是讓人的意 識或者說靈魂中的疙瘩解開,和永恒的場和一。佛教中講佛有三十二相,實際上這個數 字隻是一個象征性的數字,佛是無形的場,佛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基督教也說上帝在宇 宙的任何地方。實際上佛和上帝就是你身邊的電場。宗教裏的愛是和自然本性的場和諧 的意思。如果你的意識或靈魂和自然本性的場融合,和諧,就會感到被愛了,也就是成 佛,成仙,永生的狀態。
如果把場看作是一條線,那麽粒子和帶有違反自然本性的這些意識或靈魂就相當於 打了個結,對粒子或者物質越貪戀,這個結就打得越大,越緊,離自然的本質就越遠。 這種意識或靈魂就會選擇和粒子態物質結合,就是所說的輪回。成佛就是打開這些結而 使意識恢複本性。
虛空,空虛往往被誤解成空無一物,實際上這個空是指沒有粒子的空間。宇宙所有 的空間都充斥著場。現代科學稱其為暗物質或暗能量。暗物質是宇宙的主要部分,粒子 隻占很少的部分。
由於這些宗教創始人隻有道德經留有寫下來的記錄,其他經典都是由信徒根據回憶 歸納總結而寫成的。對於沒有開悟的人有時很難理解開悟的人到底感覺到了什麽,所以 在回憶,翻譯時難免有一些誤解,遺失,甚至錯誤。但基本的意思是一致的。最大的誤解就是人們將宗教創始人和宗教內容混為一談,比如耶穌就是上帝,釋迦 摩尼就是佛等。這等同於說化學老師就是化學。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分離也是不合理的。社會科學是自然科學的表象,比如人的思 維,行為是來自於你的身體以及外部環境的作用。盡管粒子構成的世界和宇宙的本性有
著差別,但不是完全脫離的。比方說,人們為什麽追求平等,和諧,因為構成自然的電 場就是這個性質。
結論
綜上所述,佛教裏的本性,道德經裏的道,以及基督教裏的上帝和現代科學裏的電 場是一個東西,也就是構成宇宙的基本成分。宗教經典是開悟的人對自然的表述,現代 科學是常人對自然的認識,兩者是統一的。但由於場的無形性,現代科學的手段還無法 破譯場中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Yutao Jiang, Huiyi Jiang, “Unified Theory of Matter” General Science Journal. June14,2015;http://gsjournal.net/ScienceJournals/%7B$cat_name%7D/View/6097
2)Anderson, C. D. (1933). Free positive electrons resulting from the impact
upon atomic nuclei of the photons from thorium C. Science, 77, 432.
3) Anderson, C. D. (1933). Positrons from r-rays. Physical Review, 43, 1034.
4) Anderson, C. D. (1933). The positive electron. Physical Review, 43, 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