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以前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是不分的,宗教的經典中包含自然學和社會學。比方說道德經中道和德是穿插著講的。現在來看看社會學的產生,構成世界的場首先形成粒子,粒子形成大的星體,然後在特定的星體上產生了生物,人類,然後才有了社會學。雖然我們統稱為人,但是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是很大的,比方說DNA是不同的,相同的DNA生長發育的條件不同,也存在著差異,比方說同卵雙胞胎間的差異。那麽不同個體,人群產生的社會學是存在差異的。這一點是無法統一的。宗教經典內的社會學部份是無法統一的。目前對宗教經典解讀多半是一些社會學家,這也是各種宗教間存在爭論的主要原因。
宗教的一個共同目的是讓人認識到世界的本源,他們把所有粒子形成的世界認為是有生有滅的東西,不是永久的,過分糾結在一個臨時的東西上是沒有意義的。比方說珍愛生命,無論你如何保健,最後也逃不脫死亡。即使能在生物學上解決了死亡,你賴以生存的星球可能消亡。這些都是因為粒子的本性就是有生有滅的。由這些粒子構成的千變萬化的世界也無法逃脫這一點。這就是宗教對物質的東西看的不那麽重要的原因。
科學開始於對有形物體的研究,後來發展成不同的學科,產生了不同的理論。這些理論也是無法統一的,因為一個特定的理論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他針對於一種特定的粒子結構。科學上經常爭論某個理論正確,某個理論錯誤,其實大部分理論都是正確的,隻是有他的應用範圍,一旦超出了產生理論的物質結構條件,這個理論就不能用了。科學在對有形物體的研究中產生了很多的技術,對改善人們的生活和進一步認識世界的本源有著很大的幫助。佛教中講有八萬四千種法門,科學隻是一種法門。沒有學過自然科學的人可能對於物質結構的不同所產生的差異沒有很強的概念。比方說你花幾千塊錢買的一小塊鑽石和一塊石墨都是碳原子構成,隻是結構上的不同。你所認為鑽石代表永遠,其實一把火就可以把他變為二氧化碳。千變萬化的生物無非構成於,碳,氫,氮,氧,硫,磷等幾種基本元素,但這幾種元素的原子可以形成無數種不同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