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會友,提高文學修養。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童年故事(33):龍堡小鎮

(2024-01-18 02:32:24) 下一個
北流是坎兒父親的故鄉,坎兒兄妹倆卻生長在龍堡小鎮。
 
上世紀六十年代小鎮的印象就像一個烙印永遠地烙在坎兒的腦海裏。
 
它樸實無華,很小,保守,對外界似乎一無所知。它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一個動物園裏都會有的故事:有老虎,有獅子,當然還有調皮搗蛋的猴子,怪怪兔,熊大哥,烏鴉和鸚鵡……
 
一條大路貫穿整個小鎮。鎮中心的十字路口往東走有一個郵局,在道路的左邊,坎兒的一個同學叫洪榮華,住在裏邊。有時候坎兒喜歡站在旁邊看他燒焦炭融化錫料製作條更之類的東西。洪同學是一個大腦袋大眼睛的矮個子,後來他隨家人一起調市裏去了。高中同學聚會時組織者曾邀請他回來過一次,後來初中同學聚會也邀請他來過一次。洪同學說他記得坎兒拋飛盤砸爛別人汽車車窗的事情,他也在現場。洪同學是一名性格耿直和踏實肯幹的人。不管他去哪裏,一定是一名好員工。
 
圩亭,有八個排成兩行的圩亭。可能與那個年代其它市鎮設計得一模一樣。前麵兩個賣雜物,竹筐鏟箕木料之類的;中間兩個是賣衣褲之類的小百貨商品;再往前兩個圩亭賣蔬菜、各種自產自銷的農產品;最後兩個才是雞鴨魚肉行;豬呀牛呀則幹脆牽到圩亭外一個叫湖南街的路邊待價而沽。一遇圩日弄得上中學的道路人頭攢動,擁擠不堪。上小學的這邊道路還好一些,這邊是馬車社和武裝部。
 
文化宮在大路邊,從城裏進來就可看見有一個龐然大物,外形像及了一個巨型飛機。有機頭,有兩翼,還有一個可容納一千幾百人的機身和尾翼。據說這個文化宮在五十年代初期建設時可是全區最大規模的文化設施了,據說當年還因“盤子大”、“不實事求是”,時任領導被組織處分。但這個文化宮一直到現在還在原地錨著,它見證著小鎮曆史的變遷與人物的沉浮,是小鎮人思想解放的象征,它的存在比世上一些人的生命還要長久。一些搞房地產的人目光短淺,一直叫嚷要拆掉這個標誌性建築,但小鎮上有更多有眼光的人堅信文化宮具有曆史文物的價值。
 
文革時,在文化宮的正麵牆上被一個炮彈平射打穿一個大孔。但沒有傷筋動骨,那些撐住這個龐大建築物的幾根大柱子沒有被摧毀,那些戰事和動亂後留下來的創痕很快就被表麵的裝飾材料抹平了,一點兒也看不出來它受過武鬥的創傷。就像一段曆史被人抹去了,再也沒人提起,除非是像坎兒這般年紀的人在不經意間想起它來。
 
坎兒也是在寫作這篇文章時那些故事才自動地在坎兒的腦子裏回旋,激蕩起坎兒記憶深處中的串串漣漪。
 
小鎮在那個年代很小,五十年代公私合營後很多東西都是唯一,獨一無二。唯一的照相館,唯一的鍾表店,唯一的理發店,唯一的郵局,唯一的新華書店……
 
民國時的故鄉小鎮又是怎麽樣的呢?坎兒為寫家族史尋找資料,偶然發現一份1946年的《廣西日報》上有一篇描述故鄉的舊文《小鎮風景線》。如果與今日小鎮麵貌對照來看會有些意思,因是電子影印件,看不很清楚,試著釋讀了一部分。
 
《小鎮風景線》一文部分釋讀:
 
“在龍城住上半個月的人,對於龍堡小鎮是不會感到生疏吧?柳江除了龍城之外,最熱鬧的地方便是小鎮了。它距離龍城二十來裏,在飛機場的西南角。由龍城走柳邕公路,經竹鵝塘,到粥廠,就看見白房屋在樹蔭中隱約著:美麗的國旗在空中飄蕩,因為中心校是在最前麵。
 
圩場排放成一個四方陣,北麵郊野,是荒嶺墳地,有時晚上會走出磷光;同城裏來的大路是由此取快捷方式的,東麵是樟木村的房屋和樹林接連著,春天到來,便看到城春草木深的景象,重重迭迭和水田,排列在西南麵,是小鎮的穀倉,田地的中間,橫貫一條溪水,自西南麵向東流去,環繞著小鎮的大部外圍,終年潺潺的彈奏著他田野之歌。這些帶水良田,大都是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但擁有田地的主人,他們都是離開了土地,閑在城裏度安逸的生活。
 
這裏是城市半鄉村的地方,沒有夕陽牧童牛羊歸的景象,霓燈閃耀,二百家的房屋,都經營生意上收益,隻是三天一圩的收益難等得了。雜貨店二十多家,鐵鋪五家,每天都忙於製造工作。藥材有四家,理發六家,街日子趕圩的人,約在一萬左右。但沒有大腹便便的商家,而是忠實農夫占多數,帶著農產品出來求售。還有些善於走鄉村的小商人,由城進而來的客商,或是空著籮筐,來買穀米、青菜。街上擁擠,是屁股撞著屁股,扁擔打著人頭。
 
圩期交易最大的,便是牛行上了。在冬月裏,每圩牛隻,在二百以上,現在荒月,也還有幾十匹的,可稱為柳江的牛圩場了。
 
交通是趁著圩場的熱鬧而到達的,手推和牛車可經圩亭內麵轉往進德百朋等鄉村,柳邕,柳宜公路在旁邊岔開去。其小鎮本身,每天有汽車數部,馬車八部來往城裏,汽車可走四次,來往共八次。因為汽車和馬車票價同樣;四百元,於是,汽車因快,而獲得獨利,時常客滿,尤以圩期為甚,車頭車旁都站著人。平均每日之收入有三萬多,生意之可觀,由此想見,馬車因難與汽車競爭而清淡。”
 
文中所述的圩場為老圩場,在老街裏。五十年代小鎮已另建有八棟的新圩場在新街這邊。看得出解放前的小鎮就是一個普通小圩場,與龍城周邊其它的圩場沒有什麽區別,是解放後置縣改圩設鎮才逐漸發展起來的。坎兒作學生時,小鎮可能最多隻有五千常住人口,現在恐怕超過二十萬人口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都雲作者癡 回複 悄悄話 羽兒凱文私人日記《凱文日記》(光明聖經)線上閱讀(紅墻秘聞,歷史疑地,未來預言,領袖登場,指點江山,我輩當立。)
簡體字版
https://sites.google.com/view/kevinwudiary/home
https://sites.google.com/view/lightbible/home
繁體字版
https://sites.google.com/view/kevinwudiary1/home
https://sites.google.com/view/lightbible3/home
震撼下載
https://1drv.ms/u/s!AhLts9gYl7aogT3LhWS7rxrT0VSa?e=cZyeR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