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會友,提高文學修養。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兩塊錢吃了個酒席

(2020-03-14 09:07:53) 下一個
/格利
 
現在如果你對人說你兩塊錢吃了個酒席,別人會以為是天方夜譚。
 
但在上世紀70年代,我們真的是用兩塊錢吃了個酒席。
 
上世紀70年代,1973年年底我們到大陸中國廣西柳江縣裏雍公社立衝大隊河表六隊插隊。同隊的有五個同學,因為我在學校入的團,所以上級領導任我為插青小組長。
 
有一天,隔壁鄭家送來請貼,說是大兒子結婚讓我們過來坐坐。這是客氣話,實際上就是請我們過來喝喜酒的意思。
 
我答應了下來,隔壁鄭家的大嬸是我們隊的貧協組長,平時對我們幾位插青時有關照。鄭家來請,理應赴宴。
 
當時對插青有政策,政府每人每月有十塊錢夥食補貼和糧食定額29斤。錢不多,我們剛下去插隊的時候幾個人都是湊在一起開夥。
 
生產隊分配給我們四分地用於種菜,兩分地種包括豆角,菜花,青菜等各種菜蔬,另外兩分地專種節瓜,糧食配額要到柳江河斜對麵的糧站裏去買穀子,然後挑到對河的水碾碾成米或者挑到隔壁生產隊用碾米機把穀子打成米。
 
鄭家的大兒子是在城市一家塑料機械廠工作,找的對象也是在同一個廠,人是隔壁村的。
 
話說這一天我們打好紅包,就在隔壁鄭家等著看新娘。鄭家的弟弟帶著一幫村裏的年輕人到隔壁村去迎新娘。
 
我們這幫人正在屋裏等得焦急,快到正午了,還沒見開飯,肚子餓的呱呱叫。正在這時,隻見鄭家弟弟火急火燎地跑回來報告說新娘沒接到。
 
原來新娘家索要紅包,鄭家弟弟給了一些,但是還不能滿足對方娘家的要求。雙方相持不下,鄭家弟弟忙趕回來搬救兵。
 
原來那個地方娶親,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刁難”節目。男方迎親隊伍來到娘家門口,娘家人要向他們索取紅包。紅包個數多少,數額多少也沒個定數,全憑女方家的心情好惡。而男方迎親的人則要靈活應對。關鍵其實就是女方家的親朋好友取樂或者說想考驗一下你男方的人品和聰明程度。
 
鄭家弟弟憨厚老實,平時在生產隊做工,是非常勤勞能幹的,但是就是嘴巴笨拙一點。
 
在迎親的時候遇到大難題。
 
回來搬救兵的時候,結果鄭家包了更多的紅包送過去,才了結了這件“難事”。順利的把新娘迎了回來,在正午之前,我們也能夠順利開飯了。
 
回到故事前麵,根據當時的風俗習慣和經濟條件,我們每個人在紅包裏麵封了兩塊錢,但是卻吃了一餐農村酒席。
 
現在我們那個地方農村喝一場酒席,恐怕要打上一個兩三百塊的紅包了吧,多的可能也要500塊錢,我很久也沒有得喝喜酒了,不知道現在的風俗習慣要打多少?
 
現在的人們很難想象,四十多年前兩塊錢都可以吃一場酒席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鴻鵠生而有翼 回複 悄悄話 我聽我爸爸說,那個年代的人每天賺的錢很少。兩塊錢在當時不是小錢。

我查了記錄,1973年,產業工人平均工資:60元人民幣/月

我英語老師告訴我,他1978年上大學之前,文革期間在中學當英語老師,月工資50元左右。

1973年的兩塊錢,相當於現在產業工人一天的工資。 現農民工一天的收入也三百塊,甚至更多。
高斯曼 回複 悄悄話 想不起來,我在鄉下九年咋就一次婚禮都沒有參加過呢?
喜歡這類回憶的好文,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