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會友,提高文學修養。
正文

英國人John

(2020-02-28 15:05:02) 下一個
/格利
 
跟隔壁一個叫John 的英國人聊了半天。他娶了我單位一個女同事的妹妹。
 
John 50多歲的樣子,有一頭金黃色的頭發,就像現任英國金發首相鮑裏斯·約翰遜,隻不過後者的頭發比他的更濃厚。他說他父母親都是愛爾蘭人,但他是在倫敦長大的。他笑稱他自已有著一副愛爾蘭人的俊朗麵孔和倫敦人的聰明大腦。
 
交談中,?我發現要讓一個英國人喜歡美國人很難。
 
他們英國人認為美國人沒有曆史。
 
John 說他已經來過中國十多次了,但是一次也沒到過美國。不過這也不怪他,誰叫他娶了一個中國媳婦兒而不是娶了一個美國媳婦?
 
?其實除了印第安人土著,美國人的曆史不就是英國人的曆史嗎?最初的美國人不也都是從英國來的嗎?
 
?美國人也沒有否認這一點。
 
?英國人認為美國人沒有曆史甚至沒有文化,可能是基於美國國力現在比英國強大的自尊心作祟。英國作為一個沒落的帝國,它的輝煌時期在18世紀,19世紀,當時英國殖民地遍天下,而這早已過去,成了明日黃花。
 
?這個英國人他說中國的GDP6點多很厲害,美國人的GDP才是3左右,遠遠趕不上中國的發展速度。
 
我說中國的GDP能不能持續發展還是個問題。他說誰知道呢?現在都發展了那麽多年了,一直在發展。由於時間和英語詞匯的限製,我不可能跟他討論得太多。
 
?他對中國的基建很有印象,被表麵的繁榮嚇住了。
 
?他說中國的大樓建得很快,英國和美國都比不上。他看到對麵的萬達廣場兩年就建成了,非常讚歎。他說以同樣規模的建築物在英國要建六七年。我說你要知道萬達廣場是由中國的最大的建築商王健林建設的,沒有多少人有他那麽大的能耐。旁邊對麵馬路另外有兩棟一樣高的建築物,就建了四年還沒建成。
 
?我說規劃差。很多建築剛建成不久,半新不舊的就又被拆遷了,浪費很大。
 
?總之他隻看見事情的一麵,而沒有看見事情的另外一麵。
 
?也有一些關於南寧的共識,比如說交通擁擠啊,是不是國際化城市啊,梅雨天氣濕度大受不了啊……
 
?他說熱可以受得了,濕度大受不了,難受。我說我們也一樣。
 
?講那些宏大的東西,更加難以解釋,我隻跟他聊一些具體的事例。
 
例如,他說現在美國的經濟總量第一,中國第二,要不了多久中國就會變成第一了,像這種宏大的話題你怎麽跟他聊?
 
要討論這個問題,起碼要花大半天的時間才說得清楚。
 
不過他談到的以下話題我非常感興趣,他說西方人的旅遊觀念和東方人的旅遊觀念是完全不同的。
 
我就問他,那麽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麽?
 
他說他們西方人喜歡看一些真實的(他說到Real 這個詞的時候我愣了一下)東西,一些比較有趣的事情,但是東方人旅遊的時候就是喜歡美食啊,購物啊,還有一些大眾化的娛樂項目。
 
John 說他們夫妻倆旅遊的時候就經常各走各的路,各看各的風景。
 
這點我覺得非常有趣。實際上我們家裏也有這種情況。有時候我們夫妻倆也是各走各的路,各看各的事情,關注度不一樣。
 
以前我覺得心裏非常不安。但今天經他這麽一說,我心裏麵就完全釋然了。
 
其實不但是在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麵,旅遊這個事情上,夫妻倆也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興趣愛好。
 
雖然那個英國人說喜歡看一些真實的真相,但是很可惜,他被中國的大外宣和社會上表麵的流光溢彩遮蔽了雙眼,並未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不過這也難怪人家外國人,你就是我們自己的國民,有時候,很多人不是也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嗎?
 
一個社會的繁榮與否不能單單看他的建築物,甚至都不能單單看它的人民能不能吃飽飯,還要看它的文化繁榮,教育繁榮和科技繁榮以及關注更多的包括養老,環保在內的廣泛民生問題,平等,公平,正義,人權保護和人的自由度等等方麵的社會全麵發展。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對文明和美好的社會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不是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兵團農工 回複 悄悄話 每個人對本民族的認識通常比較深刻。
比如這次冠狀肺炎,北美的華人都認為措施不夠,
西人認為措施足夠,比如有問近期是否去過疫區?等問題,
華人就知道相當一部分人不說實話。
結果,疫情擴散嚴重。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li88' 的評論 : 你說的沒錯。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aneb1126' 的評論 : 可以理解但不能讚同。
美國人的文化淵遠流長,美國人的文化淵源其實就是最初由“五月花號”船民從英國帶來的英國或歐洲文明文化。當然,隨著包括歐洲各國的世界各地的移民到來,美國文化早己演變為多民族多色彩的
移民文化。
ali88 回複 悄悄話 這個英國人跟不上時代,還沉浸在大英帝國的幻覺中,不知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對中國的看法流於表麵。見識有限的人哪裏都有。
janeb1126 回複 悄悄話 我家的英國人John第一次在美國生活的時候也是認為美國沒有文化底蘊,很不適應。 十年後從英國重返美國雖然還是有一些同感,但是認為美國比英國更適合生存,居然還成為美國公民。我認識的英國人對英美文化都有相同的認知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