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中國,因為需要查當年兒子在社區醫院的防疫針記錄,我來到三十年前父母曾住過的老小區,沒想到竟然已經不大認識了。原來六層的紅磚樓披了一層外衣,詢問之下得知這是老小區改造的內容之一,即給老式磚房加上保溫隔熱層。加上這層外衣,可以有效節約能源,老樓居民們住起來也舒服一些。
和所有老小區一樣,停車難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不僅最初規劃的綠地都改成了停車位,而且所有道路一側都停滿了車,隻留下窄窄一條行車通道。看一下路麵,不少路段畫上了單行線。三十年前很少有私家車,當初的設計完全沒想到有朝一日,汽車會走入千家萬戶。
回到家後,晚飯時和婆婆、保姆聊起今天的見聞,她們告訴我,大約自2017年起,為方便居民,不少老住宅區開始了加裝戶外電梯的項目。到網上查了一下,大開眼界。這些老小區加裝戶外電梯,需要住在同一單元的住戶們一致同意,加裝費用有市財政補貼,並由住戶、電梯公司協商收費方式,由居民每月交納電梯使用費。這樣的戶外電梯加裝工程,不隻是在北京,在其它城市也在進行。
(百度圖片:加裝了電梯的老樓房)
這種老房改造讓我覺得十分新奇,當天晚上我忍不住在微信上發了個朋友圈,一下引來不少跟帖。
有朋友問:這些老樓為什麽不推倒重建?這些樓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推倒重建,設計新穎些,規劃地下停車場應該比現在利用率好。
然後就有朋友們的跟帖討論:
“我也覺得重新規劃、推倒重建利用率會高很多。也許是重建期間難以安置住戶特別是回遷戶?”
“嗯,應該是的。這些老小區多數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周邊學校、醫院、餐館、便利店配套設施齊全,就是住著不舒服。按照現在的住宅標準建,估計會相當貴吧。”
“我上次回去北大中關園,看到幾棟八十年代建的五層樓也是這樣在加電梯。老居民們還是很開心的。90年代時說這些樓房要拆遷到五道口,但很多老教授說唯一能讓他們搬走的就是把他們人強行拖走。最後就把幾棟樓留下來了。”
“很多老樓住戶要求回遷,但北京能回遷的情況似乎不多 ,好多時候老房子扒了,新蓋的是商場、酒店、寫字樓。”
“一是安置問題,二是拆遷費高,開發商沒有利,三是市政設施要重新規劃和施工,難度也不小。”
“在北京越是老小區地段越靠近中心區,開發限製多,重建成本高,業主要求多,政府如果不給特殊政策,開發商絕不會感興趣。”
目前二環內還有相當多的老房子,既有老式樓房,也有已經很不像樣的四合院/大雜院。聽說這些四合院/大雜院也已經進行了加固和改造,但這次我沒有機會去看,希望下次回北京時能去實地參觀。
秋天回北京時我還坐了一次地鐵。那天在亞運村辦事,午飯後陽光非常好,我在手機高德地圖APP的指引下,往大屯地鐵站走,一路經過鳥巢、水立方、奧林匹克公園。公園裏樹木茂盛,河水倒映著垂柳藍天,我邊走邊看邊拍照。進了地鐵站,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在機器上買了票。地鐵站裏很幹淨亮堂,有幾家餐廳和便利店,估計到了上下班時間,生意會很興隆。大約三分鍾來了一班地鐵,半個多小時後我就到了順義。真是太方便了!
(地鐵站內的餐廳)
每次回中國,我都忍不住感歎城市建設發展之快。從我家步行2公裏 ,有一個天竺公園,這是一個免費開放的郊野公園,暑假時我曾兩次去那裏鍛煉。也許是天氣熱的緣故,每次在公園裏都隻遇到十多個人,估計是附近居民來這裏鍛煉,或是帶孩子來玩兒,整個公園很幽靜。從我家到公園的路上,街道一側有為走路鍛煉的人們鋪設的塑膠步道,走上去非常舒服。第一次我和先生去時,公園裏還沒有塑膠步道。沒想到三個星期後我們再去時,公園裏不知什麽時候也修了一圈大約2.5公裏的塑膠步道,速度之快讓我讚歎。
(幽靜的公園)
(公園宣傳欄介紹了這裏是如何從整治前的村莊荒地變成美麗的郊野公園)(公園裏的塑膠步道。無論是走還是跑都很舒服。我覺得美中不足的是這些步道的顏色都太過鮮豔:橙黃、寶藍、豔紫,與幽靜的環境不和諧。)
無論是1967的邢台地震還是1976的唐山地震,都離北京不遠,應該評估這種"舊改"設計的震害風險。
當地震發生時,電梯既可能因軌道變形卡住,也可能因漏電引發火災,此其一。
如果加裝的電梯間不是樁基鋼結構,則降低原磚混結構老房的抗震性能,此其二。
原有的人行樓梯應該保留。如果沒保留,地震發生時的人員撤離就成問題了,此其三。
就是國內很多樓臨街道,沒有綠化隔離帶,老樓尤其如此,還有空調機設計在樓外陽麵,不好看,幹嘛放在拐角看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