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外長豐

散散寫的文,隨隨記的筆。
個人資料
正文

“和”出六尺巷

(2024-09-30 11:04:04) 下一個


   能用幾句話就清晰地畫出一幅畫的語言,隻有漢語。象形文字的有趣之處,是拚音文字無法想像無法比擬的。     

“和”字是常用字,對它熟視無睹。且我不善咬文嚼字。打工兩天,忙得一塌糊塗。現在暈頭轉向地看向“和”字……它低眉順耳一付小媳婦的溫婉樣子……“和”,有口有飯吃……這樣,人就會和樂。餓了,餓得快死了,才會挺而走險,因為不走險必死,走險也許還能找到一口吃的……一日三餐事不小,十天就是大件事,誰也挺不住。 
 
  中國是農業大國,吃飯問題一直是大問題。連清高的文人雅士,看見美景,“秀色可餐”也能脫口而出,想什麽也就一目了然了。能讓一家人有東西可吃,是一家之主常要憂心之事。碰上饑荒年,餓死人是常態,曆史上還有“易子而食”的事。 
  社會進步到這個時代,以為中國應該不會再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但好像是上個月吧,YOUTOBE上就有個視頻,說有個失業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瘦得皮包骨頭,活活餓死了……恐怖如斯!悲慘如斯!……不能再多說! 

  中國人是很向往“和”字的,什麽“和和美美”,“和和平平”,“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不一而足。 

  有一故事,忘了出自何處,說的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葉氏鄰,葉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寄歸,雲:"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葉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美事也。能不和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