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外長豐

散散寫的文,隨隨記的筆。
個人資料
正文

奇文《施氏食獅史》

(2025-03-26 15:57:31) 下一個

 

 一直有人擔心,海外中文網站會衰退沒落....不無道理,讓人很有危機感.

 香蕉人認同漢語的不多,新移民和留學生,為生計或其他種種,更趨於認同拚音文字....       

 其實一百年前,就有許多專家學者,也推行漢字拉丁化,也有廢除中文的動作,認為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這當然不能算錯.然後進一步推論: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麽,“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凶!不廢漢字,中國不可能進步.於是有了這樣的口號:"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有點片麵可笑.
 
 "文字是思想的載體”誠然不錯,但文字是載體,並不是思想本身,指責它,有"便秘怪洗手間不體貼"的嫌疑.文化背景確實會禁錮思想,但語言是由人使用的,可以是非常個性化的.思想被禁錮,與自己不能更好地使用語言不能說沒關係.同一種語言,有人能熟練巧妙地表達,有人詞不達意含含糊糊....這能怪語言不行嗎?

 當時沒有改成,很大程度上,與一些學者的強力反對有關.   

 趙元任先生被尊為“漢語言學”之父,清華大學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為當時時稱的四大導師(王國維 、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中最年輕的一位.當時的”廢漢字論”,認為漢字繁猥,不利於普及,應當拉丁化.趙元任先生於是寫《施氏》力駁。全文不到100字,就一個音"SHI"和四調.

 趙元任先生這則文言故事,非常形象幽默地解釋了,為什麽漢字不能拉丁化。   
 漢語是成熟的象形文字,用字節省而且一字多音,一字多意,如果拉丁化,寫出的東西很可能會不知所雲.況且,如果全部用字母和音節,那麽我們要學習的基礎詞匯就會擴大數倍甚至是十倍以上。     

 看奇文,如不知其背景,也許會驚其妙.把它歸為語言遊戲.但如果知道作者寫作的初衷,它的深意,那麽,說它拯救了漢語,應該無人能說出多少反對意見來.

 附: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