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 聖行品第十九之二

(2021-10-30 16:29:47) 下一個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
聖行品第十九之二
北涼天竺曇無讖譯宋沙門慧嚴等再治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察集諦?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此集諦是陰因緣。所謂集者,還愛於有。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複有二種:未得五欲,係心專求;既求得已,堪忍專著。複有三種:欲愛、色愛、無色愛。複有三種:業因緣愛、煩惱因緣愛、苦因緣愛。出家之人有四種愛。何等為四?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複有五種?貪著五陰。隨諸所須一切愛著,分別校計無量無邊。善男子,愛有二種:一者、善愛,二、不善愛。不善愛者,凡愚之求;善法愛者,諸菩薩求。善法愛者,複有二種,不善與善。求二乘者,名為不善;求大乘者,是名為善。善男子,凡夫愛者,名之為集,不名為諦。菩薩愛者,名之實諦,不名為集。何以故?為度眾生所以受生,不以愛故而受生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於餘經中,為諸眾生說業為因緣,或說憍慢,或說六觸,或說無明,為五盛陰而作因緣。今以何義,說四聖諦,獨以愛性為五陰因?”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諸因緣者非為非因,但是五陰要因於愛。善男子,譬如大王若出遊巡,大臣眷屬悉皆隨從;愛亦如是,隨愛行處,是諸結等亦複隨行。譬如膩衣,隨有塵著,著則隨住;愛亦如是,隨所愛處,業結亦住。複次,善男子,譬如濕地,則能生芽;愛亦如是,能生一切業煩惱芽。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大乘大般涅槃深觀此愛,凡有九種:一、如債有餘,二、如羅刹女婦,三、如妙華莖有毒蛇纏之,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樓迦子,七、如瘡中瘜肉,八、如暴風,九、如彗星。
“雲何名為如債有餘?善男子,譬如窮人負他錢財,雖償欲畢,餘未畢故,猶係在獄而不得脫;聲聞、緣覺亦複如是,以有愛習之餘氣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如債有餘。
“善男子,雲何如羅刹女婦?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羅刹女,納以為婦。是羅刹女,隨所生子,生已便食;食子既盡,複食其夫。善男子,愛羅刹女亦複如是,隨諸眾生生善根子,隨生隨食;善子既盡,複食眾生,令墮地獄、畜生、餓鬼,唯除菩薩。是名如羅刹女婦。
“善男子,雲何如妙華莖毒蛇纏之?譬如有人性愛好華,不見華莖毒蛇過患,即便前捉,捉已蛇螫,螫已命終;一切凡夫亦複如是,貪五欲華,不見是愛毒蛇過患而便受取,即為愛蛇之所毒螫,命終即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如妙華莖毒蛇纏之。
“善男子,雲何所不便食而強食之?譬如有人所不便食而強食之,食已腹痛,患下而死;愛食如是,五道眾生強食貪著,以是因緣,墮三惡道,唯除菩薩。是名所不便食而強食之。
“善男子,雲何如淫女?譬如愚人與淫女通,而彼淫女巧作種種諂媚現親,悉奪是人所有錢財,錢財既盡,便複驅逐;愛之淫女亦複如是,愚人無智與之交通,而是愛女奪其所有一切善法,善法既盡,驅逐令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淫女。
“善男子,雲何如摩樓迦子?譬如摩樓迦子,若鳥食已隨糞墮地,或因風吹來在樹下,即便生長,纏繞束縛尼拘羅樹,令不增長,遂至枯死;愛摩樓迦子亦複如是,纏縛凡夫所有善法,不令增長,遂至枯滅,既枯滅已,命終之後墮三惡道,唯除菩薩。是名如摩樓迦子。
“善男子,雲何如瘡中瘜肉?如人久瘡,中生瘜肉,其人要當勤心療治莫生舍心。若生舍心,瘜肉增長,蟲疽複生,以是因緣即便命終。凡夫愚人五陰瘡痍亦複如是,愛於其中而為瘜肉,應當勤心治愛瘜肉。若不治者,命終即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如瘡中瘜肉。
“善男子,雲何如暴風?譬如暴風,能偃山夷嶽,拔於深根;愛欲暴風亦複如是,於父母所而生惡心,能拔大智舍利弗等無上深固菩提根本,唯除菩薩。是名如暴風。
“善男子,雲何如彗星?譬如彗星出現天下,一切人民饑饉病瘦嬰諸苦惱;愛之彗星亦複如是,能斷一切善根種子,令凡夫人孤窮饑饉,生煩惱病,流轉生死受種種苦,唯除菩薩。是名如彗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察愛結如是九種。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凡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諸凡夫人有集無諦;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諦;諸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諦。聲聞、緣覺有滅非真,菩薩摩訶薩有滅有真諦。聲聞、緣覺有道非真,菩薩摩訶薩有道有真諦。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見滅、見滅諦?所謂斷除一切煩惱。若煩惱斷則名為常,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受樂。諸佛菩薩求因緣故,故名為淨;更不複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故名為我常;於色聲香味觸等、若男若女、若生住滅、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取相貌故名畢竟寂滅真諦。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滅聖諦。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善男子,譬如闇中,因燈得見粗細之物;菩薩摩訶薩亦複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因八聖道見一切法,所謂常無常、有為無為、有眾生非眾生、物非物、苦樂、我無我、淨不淨、煩惱非煩惱、業非業、實不實、乘非乘、知無知、陀羅驃非陀羅驃、求那非求那、見非見、色非色、道非道、解非解。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八聖道是道聖諦,義不相應。何以故?如來或說:‘信心為道,能度諸漏。’或時說道,不放逸是:‘諸佛世尊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是菩薩助道之法。’或時說言:‘精進是道。’如告阿難:‘若有人能勤修精進,則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時說言‘觀身念處,若有係心精勤修習是身念處,則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時說言:‘正定為道。’如告大德摩訶迦葉:‘夫正定者真實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陰生滅,非不入定能思惟也。’或說一法,若人修習能淨眾生,滅除一切憂愁苦惱逮得正法,所謂念佛三昧。或複說言:‘修無常想,是名為道。’如告比丘:‘有能多修無常想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說:‘空寂阿蘭若處,獨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時說言:‘為人演法,是名為道。若聞法已,疑網即斷;疑網斷已,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時說言:‘持戒是道。’如告阿難:‘若有精勤修持禁戒,是人則度生死大苦。’或時說言:‘親近善友,是名為道。’如告阿難:‘若有親近善知識者,則安淨戒。若有眾生能親近我,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時說言:‘修慈是道。修學慈者,斷諸煩惱,得不動處。’或時說言:‘智慧是道。’如佛昔為波闍波提比丘尼說:‘姊妹,如諸聲聞以智慧刀能斷諸流、諸漏煩惱。’或時如來說施是道,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大王當知,我於往昔多行惠施,以是因緣,今日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若八聖道是道諦者,如是等經豈非虛妄?若彼諸經非虛妄者,彼中何緣不說八道為道聖諦?若彼不說,如來往昔何故錯謬?然我定知諸佛如來久離錯謬.”
爾時,世尊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薩大乘微妙經典所有秘密,故作是問。善男子,如是諸經悉入道諦。善男子,如我先說,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說無有錯謬。善男子,如來善知無量方便,欲化眾生故作如是種種說法
“善男子,譬如良醫識諸眾生種種病源,隨其所患而為合藥。並藥所禁,唯水一種不在禁例,或服薑水、或甘草水、或細辛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羅水、或缽晝羅水、或服冷水、或服熱水、或蒲萄水、或安石榴水。善男子,如是良醫善知眾生所患種種,藥雖多禁,水不在例。如來亦爾,善知方便,於一法相,隨諸眾生分別廣說種種名相。彼諸眾生隨所說受,受已修習除斷煩惱,如彼病人隨良醫教所患得除。
“複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眾語,在大眾中。是諸大眾,熱渴所逼,鹹發聲言:‘我欲飲水!我欲飲水!’是人即時以清冷水隨其種類說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鬱特,或言紗利藍,或言婆利,或言婆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無量水名為大眾說。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聖道為諸聲聞種種演說,從信根等至八聖道。
“複次,善男子,譬如金師,以一種金隨意造作種種瓔珞,所謂鉗、鎖、環、釧、釵、鐺、天冠、臂印,雖有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金。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佛道,隨諸眾生種種分別而為說之,或說一種,所謂諸佛一道無二。複說二種,所謂定、慧。複說三種,謂見、慧、智。複說四種,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複說五種,所謂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脫道、見到道、身證道。複說六種,所謂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佛道。複說七種,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舍覺分。複說八種,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複說九種,所謂八聖道及信。複說十種,所謂十力。複說十一種,所謂十力、大慈。複說十二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複說十三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複說十六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及佛所得三正念處。複說二十道,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處。善男子,是道一體,如來昔日為眾生故種種分別。
“複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燃故得種種名,所謂木火、草火、糠火、[麥+弋]火、牛馬糞火。善男子,佛道亦爾,一而無二,為眾生故種種分別。
“複次,善男子,譬如一識,分別說六,若至於眼則名眼識,乃至意識亦複如是。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為化諸眾生故種種分別。
“複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見者則名為色,耳所聞者則名為聲,鼻所嗅者則名為香,舌所嚐者則名為味,身所覺者則名為觸。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為欲化眾生故種種分別。
“善男子,以是義故,以八聖道分名道聖諦。善男子,是四聖諦,諸佛世尊次第說之,以是因緣,無量眾生得度生死.”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時在恒河岸屍首林中,爾時如來取小樹葉告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葉多,一切因地草木葉多?’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葉多,不可稱計,如來所捉少不足言。’‘諸比丘,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手中葉。’世尊爾時說如是言。如來所了無量諸法,若入四諦則為已說,若不入者應有五諦.”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問,則能利益安隱快樂無量眾生。善男子,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聖諦中.”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諦,如來何故唱言不說?”
佛言:“善男子,雖複入中猶不名說。何以故?善男子,知四聖諦有二種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聲聞、緣覺智;上者,諸佛、菩薩智。
“善男子,知諸陰苦名為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竟不說之。
“善男子,知諸入者,名之為門,亦名為苦,是名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諸界者,名之為分,亦名為性,亦名為苦,是名中智;分別諸界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色壞相,是名中智;分別諸色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受覺相,是名中智;分別諸受有無量覺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想取相,是名中智;分別是想有無量取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別是行無量作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識分別相,是名中智;分別是識無量知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愛因緣能生五陰,是名中智;一人起愛無量無邊,聲聞、緣覺所不能知,能知一切眾生所起如是等愛,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滅煩惱,是名中智;分別煩惱不可稱計,滅亦如是不可稱計,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是道相,能離煩惱,是名中智;分別道相無量無邊,所離煩惱亦無量無邊,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世諦者,是名中智;分別世諦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第一義,是名中智;知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說世諦、第一義諦,其義雲何?世尊,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虛妄說耶?”
“善男子,世諦者,即第一義諦.”
“世尊,若爾者,則無二諦.”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有二諦。善男子,若隨言說則有二種: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為世諦。善男子,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眾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解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諦。
“複次,善男子,或複有法有名有實,或複有法有名無實。善男子,有名無實者,即是世諦;有名有實者,是第一義諦。善男子,如我、眾生、壽命、知見、養育、丈夫、作者、受者,熱時之炎、乾闥婆城、龜毛、兔角、旋火之輪,諸陰、界、入,是名世諦;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諦。
“善男子,世法有五種: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縛世,四者、法世,五者、執著世。善男子,雲何名世?男女、瓶、衣、車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雲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是名句世。雲何縛世?卷合係結,束縛合掌,是名縛世。雲何法世?如鳴椎集,僧嚴鼓誡兵,吹貝知時,是名法世。雲何執著世?如望遠人有染衣者,生想執著,言是沙門非婆羅門;見有結繩橫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羅門,非沙門也。’是名執著世。善男子,如是名為五種世法。善男子,若有眾生於如是等五種世法,心無顛倒如實而知,是名第一義諦。
“複次,善男子,若燒、若割、若死、若壞,是名世諦;無燒、無割、無死、無壞,是名第一義諦。複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為世諦;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愛別離、無怨憎會、無求不得、無五盛陰,是名第一義諦。複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走者,若收刈時複名刈者,或作飲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為世諦;十二因緣和合生者,名第一義諦.”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實諦,其義雲何?”
佛言:“善男子,言實諦者名曰真法。善男子,若法非真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無顛倒,無顛倒者乃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無有虛妄,若有虛妄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是佛所說,非魔所說。若是魔說,非佛說者,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善男子,有常、有樂、有我、有淨,是則名為實諦之義.”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真實為實諦者,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虛空、佛性。若如是者,如來、虛空及與佛性無有差別.”
佛告文殊師利:“有苦有諦有實,有集有諦有實,有滅有諦有實,有道有諦有實。
“善男子,如來非苦非諦是實,虛空非苦非諦是實,佛性非苦非諦是實。文殊師利,所言苦者,為無常相,是可斷相,是為實諦。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是故為實。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複次,善男子,所言集者,能令五陰和合而生,亦名為苦,亦名無常,是可斷相,是為實諦。善男子,如來非是集性,非是陰因,非可斷相,是故為實。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善男子,所言滅者,名煩惱滅,亦常無常。二乘所得,名曰無常;諸佛所得,是則名常,亦名證法,是為實諦。善男子,如來之性不名為滅,能滅煩惱,非常無常,不名證知,常住無變,是故為實。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善男子,道者,能斷煩惱,亦常無常,是可修法,是名實諦。如來非道,能斷煩惱,非常無常,非可修法,常住不變,是故為實。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複次,善男子,言真實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實者即是虛空,虛空者即是真實;真實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實。
“文殊師利,有苦、有苦因、有苦盡、有苦對。如來非苦乃至非對,是故為實,不名為諦。虛空、佛性亦複如是。苦者有為、有漏、無樂;如來非有為、非有漏、湛然安樂,是實非諦.”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不顛倒者名為實諦。若爾者,四諦之中有四倒不?如其有者,雲何說言無有顛倒名為實諦?一切顛倒不名為實?”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顛倒皆入苦諦。如諸眾生有顛倒心,名為顛倒。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受父母尊長教敕,雖受不能隨順修行,如是人等名為顛倒。如是顛倒非不是苦,即是苦也.”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不虛妄者即是實諦。若爾者,當知虛妄則非實諦.”
佛言:“善男子,一切虛妄皆入苦諦。如有眾生欺誑於他,以是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如是等法名為虛妄,如是虛妄非不是苦,即是苦也。聲聞、緣覺、諸佛、世尊,遠離不行,故名虛妄。如是虛妄,諸佛、二乘所斷除故,故名實諦.”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大乘是實諦者,當知聲聞、辟支佛乘則為不實.”
佛言:“文殊師利,彼二乘者亦實不實。聲聞、緣覺斷諸煩惱則名為實,無常不住是變易法名為不實.”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若佛所說名為實者,當知魔說則為不實。世尊,如魔所說,聖諦攝不?”
佛言:“文殊師利,魔所說者二諦所攝,所謂苦、集。凡是一切非法非律,不能令人而得利益,終日宣說亦無有人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名虛妄。如是虛妄,名為魔說.”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一道清淨無有二者。’諸外道等亦複說言:‘我有一道清淨無二。’若言一道是實諦者,與彼外道有何差別?若無差別,不應說言一道清淨.”
佛言:“善男子,諸外道等有苦集諦,無滅道諦。於非滅中而生滅想,於非道中而生道想,於非果中而生果想,於非因中而生因想。以是義故,彼無一道清淨無二.”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有常、有我、有樂、有淨是實義者,諸外道等應有實諦,佛法中無。何以故?
“諸外道輩亦複說言諸行是常。雲何是常?可意、不可意諸業報等受不失故。可意者名十善報,不可意者十不善報。若言諸行悉皆無常,而作業者於此已滅,誰複於彼受果報乎?以是義故,諸行是常。殺生因緣,故名為常。世尊,若言諸行悉無常者,能殺、可殺二俱無常。若無常者,誰於地獄而受罪報?若言定有地獄受報者,當知諸行實非無常。世尊,係心專念亦名為常,所謂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是故為常。若無常者,本所見事誰憶誰念?以是因緣,一切諸行非無常也。世尊,一切憶想亦名為常,有人先見他人手足頭項等相,後時若見便還識之。若無常者,本相應滅。世尊,諸所作業以久修習,若從初學,或經三年,或經五年,然後善知故名為常。世尊,算數之法,從一至二、從二至三乃至百千。若無常者,初一應滅,初一若滅,誰複至二?如是常一,終無有二,以一不滅故得至二乃至百千,是故為常。世尊,如讀誦法,誦一阿含至二阿含乃至三四阿含,如其無常,所可讀誦終不至四,以是讀誦增長因緣,故名為常。世尊,瓶衣車乘,如人負債,大地形相,山河樹林,藥木草葉,眾生治病,皆悉是常亦複如是。世尊,一切外道皆作是說:‘諸行是常。’若是常者,即是實諦。
“世尊,有諸外道複言有樂。雲何知耶?受者定得可意報故。世尊,凡受樂者必定得之,所謂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釋提桓因、毗紐天及諸人天,以是義故,名定有樂。世尊,有諸外道複言有樂,能令眾生生求望故,饑者求食,渴者求飲,寒者求溫,熱者求涼,極者求息,病者求差,欲者求色。若無樂者,彼何緣求?以有求者故知有樂。世尊,有諸外道複作是言:‘施能得樂。世間之人,好施沙門、諸婆羅門、貧窮困苦,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象馬車乘、末香塗香、眾華屋宅、依止燈明,作如是等種種惠施,為我後世受可意報。是故當知決定有樂。’世尊,有諸外道複作是言:‘以因緣故當知有樂。所謂受樂者,有因緣故名為樂觸。若無樂者,何得因緣?如無兔角,則無因緣。有樂因緣,則知有樂。’世尊,有諸外道複作是言:‘上中下故當知有樂。下受樂者,釋提桓因;中受樂者,大梵天王;上受樂者,大自在天。以有如是上中下故,當知有樂。’
“世尊,有諸外道複言有淨。何以故?若無淨者不應起欲,若起欲者當知有淨。又複說言:‘金、銀、珍寶、琉璃、玻瓈、硨磲、瑪瑙、珊瑚、真珠、璧玉、珂貝,流泉、浴池、飲食、衣服,華香、末香、塗香、燈燭之明,如是等物悉是淨法。複次有淨,謂五陰者,即是淨器,盛諸淨物,所謂人、天、諸仙、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以是義故,名之為淨。’
“世尊,有諸外道複言有我,有所睹見能造作故。譬如有人入陶師家,雖複不見陶師之身,以見輪繩,定知其家必是陶師;我亦如是,眼見色已,必知有我。若無我者,誰能見色?聞聲乃至觸法亦複如是。複次有我,雲何得知?因相故知。何等為相?喘息、視眴、壽命、役心,受諸苦樂,貪求瞋恚,如是等法悉是我相,是故當知必定有我。複次有我,能別味故。有人食果,見已知味,是故當知必定有我。複次有我,雲何知耶?執作業故。執鐮能刈,執斧能斫,執瓶盛水,執車能禦,如是等事,我執能作,是故當知必定有我。複次有我,雲何知耶?即於生時欲得乳哺,乘宿習故,是故當知必定有我。複次有我,雲何知耶?和合利益他眾生故。譬如瓶衣、車乘、田宅、山林樹木、象馬牛羊,如是等物若和合者則有利益;此內五陰亦複如是,眼等諸根有和合故則利益我,是故當知必定有我。複次有我,雲何知耶?有遮法故。如有物故則有遮礙,物若無者則無有遮。若有遮者則知有我,是故當知必定有我。複次有我,雲何知耶?伴非伴故。親與非親非是伴侶,正法邪法亦非伴侶,智與非智亦非伴侶,沙門非沙門、婆羅門非婆羅門、子非子、晝非晝、夜非夜、我非我,如是等法為伴非伴,是故當知必定有我。
“世尊,諸外道等種種說有常樂我淨,當知定有常樂我淨。世尊,以是義故,諸外道等亦得說言:‘我有真諦。’”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門、婆羅門有常、有樂、有淨、有我者,是非沙門、非婆羅門。何以故?迷於生死,離一切智大導師故。如是沙門、婆羅門等沉沒諸欲,善法羸損故。是諸外道係在貪欲、瞋恚、癡獄,堪忍愛樂故。是諸外道雖知業果自作自受,而猶不能遠離惡法。是諸外道非是正法正命自活。何以故?無智慧火不能消故。是諸外道雖欲貪著上妙五欲,貧於善法不勤修故。是諸外道雖欲往至正解脫中,而持戒足不成就故。是諸外道雖欲求樂,而不能求樂因緣故。是諸外道雖複憎惡一切諸苦,然其所行未能遠離諸苦因緣。是諸外道雖為四大毒蛇所纏,猶行放逸,不能謹慎。是諸外道無明所覆,遠離善友,樂在三界無常熾然大火之中而不能出。是諸外道遇諸煩惱難愈之病,而複不求大智良醫。是諸外道方於未來當涉無邊險遠之路,而不知以善法資糧而自莊嚴。是諸外道常為淫欲災毒所害,而反抱持五欲霜毒。是諸外道瞋恚熾盛,而複反更親近惡友。是諸外道常為無明之所覆蔽,而反推求邪惡之法。是諸外道常為邪見之所誑惑,而反於中生親善想。是諸外道希食甘果而種苦子。是諸外道已處煩惱闇室之中,而反遠離大智炬明。是諸外道患煩惱渴,而複反飲諸欲堿水。是諸外道漂沒生死無邊大河,而複遠離無上船師。是諸外道迷惑顛倒言諸行常,諸行若常,無有是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