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國演義

(2021-02-20 23:16:01) 下一個

《三國演義》讀了不下十遍,盡管是幾十年前的事兒,仍記憶尤新。那時年紀輕,對小說和曆史的界限,並不明確。把小說,當成了曆史。

《演義》印象最深的,是戰爭中的“巧勁兒”、“奇兵”和“以少勝多”。登封造極的,要數“空城計”了。現在想起來,“空城計”這段,也是真敢編,完全藐視讀者的智商。但讀的次數多了,會完全沉醉於“錦囊”之巧妙,哪管真假。記得一次和幾個完全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出差,一時興起,給他們噴了一路《三國演義》,直講的幾位呆若木雞,追著我問哪裏可以買到《三國演義》英文版。

現實中,印象裏唯一靠“錦囊妙計”大勝對手的,是廣州商團之變中的吳鐵城。城變前吳離穗時已斷有變,遂分別給城中手下留下信封,並囑非緊要時刻不得拆開。廣州商變時城中大亂,各部通信聯絡已完全中斷,但各自打開“錦囊”,依計行事,最終迅速平定混亂。(據說商變的起因,是大炮的橫征暴斂。待查。)

現在娃子們漸漸長大。嚴格的說,他們是外國人,從出生到成長都遠離中國的外國人。作為來自中國的我,在娃娃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總想夾帶點兒“私貨”,一些與中國有關的地理、曆史和文化。問題來了,要不要給他們講《三國演義》?

想了許久,決定不講。因為怕這麽多“四兩撥千斤”和“以機巧成事”的虛構案列,會增加他們不勞而獲的賭徒心理。希望他們知道“空城必敗”;希望他們知道,“珍珠港”是一次忽略對方國力和工業實力、最終必輸的豪賭;希望他們長大以後“千斤壓四兩”、“殺雞備牛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