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學會吃生蒜---和農村來的工人比,我們太奢侈了!
無係之舟,2022。08。11
每年四月,初到藏北工地都要有一個對4300米以上海拔的重新適應過程。開始幾天,頭疼,吃不下飯,有時還存在嚴重的睡覺問題。。。就是適應了,高原缺氧帶來的感覺是會一直跟隨我們這些在低海拔地區長大的人,隻是慢慢地,身體內生產了更多的紅血球(多血症)代償後,就感覺“適應”了,這也是生命的神奇之處,機體任何時候都能有辦法來維持自身的平衡,隻不過是身體的這些方法最終都是要付代價的。
高原的不適之一,還有不想吃飯,特別是白天在野外工地吃飯,雖然炊事班的師傅們在把飯作好後,盡量包好,保暖,但到最近的作業麵也要跑十幾公裏,而在沒有現成的路的條件下,車要跑半個小時,到了工地飯總是沒有多少溫度了。我們每個人自帶碗和勺,大家輪流去買,待到吃的時候,特別是在有大風時(高原無風幾乎沒有,隻是大小不同罷了),即使在大太陽天,吃起來就已經特別硬,如果在加進點沙子,那就很考驗牙了!所以,我們這些人有時候就寧願餓著,也不想吃,那時也沒有什麽零食。而我們的工作量其實很大,在缺氧的情況下,要在工作麵上來回巡視,保證檢測的線路暢通,每天走十幾公裏是常事,這是一個體力的消耗,年長一些工人師傅對我們很關心,勸我們一定要吃午飯,他們告訴我們,吃些生蒜,自然就把飯咽下去了。
他們的工作包內都裝一些生蒜,就遞給我們,讓我們嚐試,剛開始,生蒜的辛辣,無論如何也進了嘴就不自覺地想吐出來,真是更咽不進嗓子。。師傅們就說先在嘴中吃一口飯,忍一下,把蒜放進去,開始咀嚼。。然後一起吞下,開始真是要深呼吸,捏住鼻子,將這口飯生吞活剝一般。。。幾次之後,大概由於蒜在胃中起了刺激食欲作用,居然就有了吃下一口的願望,就這樣,我們慢慢就習慣了用生大蒜來伴隨午餐,而且在野外也能基本正常吃下一些飯了。直到今天,在可能的情況下,我也會不時地吃一點點生蒜,算是藏北生活留下的習慣?也是對腸道的的保護吧!
這幾年的野外生活,我懂得了一些來自農村的工人師傅的生活。我們這些從小在城市生活的人,我的父親雖然還在五七幹校“改造思想”,我會給媽媽寄些錢,補助他們在父親的工資被大部分扣留情況下能生活得好些,但對於剩下的錢的花銷,沒有什麽太多的節約觀念,隊上每一次從上海梅林罐頭廠拉回來的罐頭(算是地質部的特供?肉,菜,水果)及零食,我們總是把每個人分配的數量都是買足,而且還會把工人師傅們不買的空額都買下來。每天從野外回來,我們多數時間會給自己開一個水果罐頭,還會經常用自留地的菜煮肉罐頭。。。而師傅們是基本不會這樣消費的。幾角錢的水果罐頭(賣給我們是不計運輸等等,大概應該是如今的出廠價吧?)他們都不舍得享用。他們就是偶爾買一點罐頭,自己也很少吃,而會留到每年的休假時帶給農村的家人。他們平時多數時間甚至舍不得買食堂的好菜(甲菜),而隻是買主食,或食堂裏的便宜菜(各類幹菜等),有時就幹脆吃些從家裏帶來的鹹菜,或家裏帶來的幹菜。。。開始我們都很不解,很快我們才知道,他們的錢主要存用於蓋房子,成了家的要蓋房子,沒成家的更要蓋房子,而且因為家人,親戚朋友都知道他們在西藏是高工資(當時在藏北野外,每天補助六角錢,等於在工區每天有1。7元的收入),他們每年回家的開銷都很大。因此,他們節約能省下的每一分錢,工齡長些的職工,每年僅僅工地工作近半年就能帶回家一千甚至兩千多元錢,這在當時的社會,特別是農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那時才真正知道,農村有多窮,農民有多苦。
這些師傅為了這樣的生活,付出的是各種各樣的代價,首先是身體健康,他們的營養肯定不足,我們後來知道,不少師傅後來都是未老先衰;其次,他們每年都是和家人長期隔離,照顧不了家人和孩子,婚姻不圓滿,不少孩子根本和他們不親,甚至不認他們,對他們的心裏傷害是很深的。。。
相比之下,我明白了,我們這些知青,相比真正的農民,我們真沒有受過這塊大地底層老百姓的苦。。。。。,如果說當時所說的“和工農結合”是對年輕人的要求的話,這也許是我得到的其中重要一課!
謝謝你的閱讀!看來你是我的一個年輕朋友的同齡軍人了!你的問題是好問題,不奇怪,恐怕我們那時的生活範疇完全超出了你的生活的圈子。 當時作為在西藏地質部的職工(西藏是高工資區,地方上的工資具體我不了解;地質部的野外工作者,基本工資就高於一般職工,特別是藏北地區津貼,工資更屬於當時的特殊工資,兩個高加在一起,肯定是超過國家的高幹的(我周圍的“高幹”不少)。我們在學徒工期間,在藏北野外,每個月就總共170元(除基本工資外,每天還要補助1。70)。我的師傅們,最少都是二百多,工齡長的有技術的都是三百以上,但這樣的工資,職工門都是付出的代價也不是其他地區職工願意承受的,特別是這些農村來的工人,因為他們根本不能把補助用於自己本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