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2018金秋行 (廬山篇)
(2019-11-26 16:57:41)
下一個
2018年秋天回到闊別六載的沈陽。
9月10日晚上到沈陽,12日就和先生他的兩個姐姐一起飛到南昌、在江西玩了一個星期。
第一天下榻在南昌師範學院的白鹿會館(好文雅的名字啊)。

會館裏麵的條件不錯。走廊寬得可以跑車。

外麵的環境也不錯。小橋流水,曲徑通幽。
次日一早,我們就乘包車直奔廬山。
覺得可能會爬許多山路,到了廬山就買了一根登山杖。後來發現完全用不上。因為這次去的地方路況都太好了。

有的地方是這樣的:寬寬平平的,可以開車。

陡峭的路這樣:一階階的台階修锝好好的。

大部分步道(棧道)都是人工水泥鋪就。登山棍是我的負擔了。

那天大部分時間都是霧氣蒙蒙的。廬山的山基本沒有看到。

好像是有點名氣的亭子,《天仙配》在這裏取過鏡頭。可是上麵的一層不讓上。下麵的一層是雜物店。

“錦繡穀”的步道好一些。
遠遠的好像一個天然的觀景台。

這個地方叫“天橋”。拍照時應該讓人覺得左右兩邊的石頭幾乎相碰了。我沒有那個技術,而且那裏人太多了, 右邊的石頭上永遠有許多人。拍到一張沒有人的照片已屬不易。

遠遠的看見石頭上刻著字。怎麽也看不清。

拉近一點還是不得要領。相機不給力啊。

“豬頭峰”,有點意思。可是豬頭上麵的紅布條有點煞風景。


“談判台”。1946年7到9月,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為了調解國共談判,八次來廬山與蔣介石會談。這兒是會談之地。
有名的“仙人洞”隻有幾米深,幾米高。裏麵不知道供的是誰。隻見煙火繚繞,邊上一個道姑守著香火。空氣有一點嗆人。照片就不上了,倒胃口。

據說這是有名的一石一鬆。“石”像青蛙,“鬆”是詩中的“勁鬆”。不知道是不是這麽多年過去,鬆老了、不好看了。還是我的技術不行、角度沒有取好。還是審美觀點不行,反正沒覺得怎麽著。

這也算一石一鬆吧。

禦碑亭。裏麵有個石碑。

白居易草堂。這時的光線好一點了。

外麵是白居易的雕像。草堂裏有一位留著長胡子的老者表演書法。喜歡的可以買下來。

“如琴湖”比較漂亮。

湖的一邊是公路。另一邊種滿了花草樹木。

下午四、五點,湖水安靜下來。水中倒影不錯。

湖上的九曲橋。


湖邊幾個拍照的大媽。

廬山裏的小鎮。這是我們住的旅館。和其它山上的旅館一樣。被子是潮的。如果有空調,開幾個小時房間就會幹燥一些。可是據說廬山非常牛,所有的旅館都沒有空調。
晚上非常不情願地鑽進被窩,因為太潮了。早上不想起床:剛剛用自己的身體把被子烘幹。

早上的“廬林”湖像一幅畫。

湖心的小亭子多精致。

遠處的山巒。

繞著湖轉一圈。

然後去“廬林一號” —— “廬山博物館”。

這裏的環境非常好。

什麽都寬寬大大的。

巨大的房間、零星的家具、統一的綠色。嗯。。。

同樣巨大的房間,浴缸、坐便、洗手池... 東一個、西一個。同樣的綠色。
不評論了吧。

整棟樓還是不錯的。裏麵還展有一些畫(名畫?古畫?)、一些稀奇古怪的石頭。
當年毛澤東在廬山時住在“美廬”,並沒有住在這裏。

當年“廬山會議”的會址。裏麵有彭德懷給毛澤東的信。

這是國民黨時期的建築。外牆有一尺多厚。曾經有過多種用途。現在是博物館:“廬山抗戰”。


當年的會議室。


“美廬”。建於1903年。是一位英國人的私宅。1933年宋美齡買下。
1933 到 1948年,這裏一直是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夏都”別墅。
1949年以後毛澤東多次住在這裏。
現在裏麵沒有什麽好看的東西了。

“美廬”的小院。

還是“美廬”裏的小院子。最左邊曾經是一個小小的遊泳池。


蔣介石題的“美廬”。

那天晚上吃的一道特色菜:吊鍋魚,68元。好吃,就是太辣了。

豆沙餅。
吃著豆沙餅,我們的司機於師傅說:小時逢年過節時,家家都有兩個磨盤在轉。如果有男孩子,推磨一定是他們的事情。一盤磨磨豆子,做豆腐用。一盤磨糯米,用來做豆沙餅。大大的豆沙餡,薄薄地滾上一層糯米粉,入油鍋一炸。吃的時候那叫一個“幸福”。
廬山就算遊完了。人說廬山:不去後悔;去了更後悔。
我說:去了,知道了。大概不會再去了。
注:2022年1月上旬,突然發現以前從美篇拷貝到文學城博客裏的照片全部丟失。這篇文章的照片是 2/8/2022 重新上傳的。非常感謝文學城裏幾位朋友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