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娛自樂

記憶不再可靠,於是開始網絡日記。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7英國行(9), 倫敦*議會大廈和大笨鍾

(2019-10-27 05:30:59) 下一個

2017年5月24日。倫敦的最後一天。

 

早上所有的博物館都沒有開門時,我們來到議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 )附近看看外景。

3月份定的飛往倫敦的機票。定了機票的第二天,也可能是第三天,2017年3月22日,倫敦,具體地說就是這裏,就發生了恐怖事件。一個人開著車在西敏橋衝上人行路,橫衝直闖,開到議會大廈時,車撞到大廈的圍欄,恐怖分子拿著兩把刀下車就跑,被帶槍的警衛擊斃。整個事件不到兩分鍾,最後造成5人死亡(包括一名議會大廈的警衛和恐怖分子),50多人受傷。死者中有一個人來自美國猶他州。他和夫人來到歐洲慶祝結婚25年。那天是他們行程的最後一天。

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上的扶欄非常低,人行路和汽車路麵的落差非常小,汽車很容易就會開到人行路上。走在橋上我家LD立刻想到兩個月前的恐怖事件,告訴我,如果他們開車來了,我們隻能從這跳下去。

 

幸虧這件事沒有在當時當地發生,但是10天後的6月3日(我們離開倫敦10小時之後),幾乎同樣的事情在倫敦橋發生了。

 

可是我們不能因為懼怕恐怖活動而失去生活的樂趣。隻是需要更加小心。

泰晤士河在這兒是南北向的。

 

議會大廈在河的北岸(在這個位置也可以說是西麵)。我在寫這篇遊記時才發現議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 )也叫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 )。

 

原來的議會大廈曾經被一把火燒光。目前的議會大廈是1858年在原址重建的。

 

議會大廈分下議院和上議院兩部分。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是民選的,在北麵,也就是大笨鍾那麵。上議院(House of Lords)在南麵,維多利亞塔樓那麵。上議院一部分人是世襲的,一部分是總理推薦,女王任命的。

鍾樓(Clock Tower),俗稱大笨鍾(Big Ben )。2012年慶祝伊麗莎白女王登基60年時,這個鍾樓改名為伊麗莎白塔樓(Elizebeth Tower)。

鍾樓的照片是我們在倫敦的第二天拍的。

 

這個塔樓也是倫敦的地標之一。高320英尺。四麵牆上各有一麵巨大的鍾。時針長9英尺。分針14英尺。

每十五分鍾,幾個小鍾(bell) 會敲響。每一個小時,時鍾會敲響。這個14噸重的時鍾(bell)才是真正的大笨鍾。成千上萬的人來到倫敦不是"看"它,而是"聽"它。時間長了人們就把這個塔樓、包括四麵大表統稱"大笨鍾"。

真正的大笨鍾也是在議會大廈重建時,也就是1858年重新澆鑄的。當時的價錢是2400英鎊,減掉回收舊鍾的材料費,最後付了572英鎊,相當現在的50萬美金。14噸重的大笨鍾用了16匹馬拉到鍾樓,又用了34小時才安放在目前300英尺高的位置。

 

大笨(大本)的名字來自於當時的著名拳擊手本傑明·考特(Benjamin Count)。他比賽時用的名字就是大本(笨?)。六英尺四英寸的身高,在維多利亞的時代也是一個巨人了。

街拍。

雖然路燈拍歪了,議會大廈也在裝修之中。還是喜歡這個色彩。

路燈的燈柱非常講究而且也是有曆史的。

看見沒有?1870年!

議會大廈南麵的小公園,維多利亞塔樓公園(Victoria Tower Gardens)。

從小公園看議會大廈。高的塔樓就是維多利亞塔(Victoria Tower),Wiki說這個塔樓裏麵保存了許多重要檔案,有關美國獨立、英國婦女的選舉權,伊麗莎白女王伯伯的退位(因為要娶一個離了兩次婚的女人)等文件,在這裏都可以找到。而且這裏許多古老的文件都是書寫在羊皮上的。

議會大廈的東麵有一座羅丹的"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下一張可以看得清楚些。

2016年參觀巴黎的羅丹博物館時,覺得這組雕像非常震撼。回美國後還特意百度了一下。現在把上次的百度結果再貼一次:

 

1884年,當羅丹正埋頭於《地獄之門》的創作時,加萊市當局邀請他製作一座忠魂碑。義民赴難這一事件,源出於法國的曆史年鑒:14世紀百年戰爭時期,英國軍隊即將攻陷法國的加萊市,加萊市被英軍圍困將近兩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經過雙方的談判,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殘酷的條件:加萊市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並規定這六個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裏,才可保全城市。這是法國人民永難忘懷的曆史悲劇。加萊市本要求羅丹製作義民中的一個,但羅丹了解到曆史後,答應隻收一個雕像的報酬而塑造六個雕像。

 

《加萊義民》分為兩組,前邊三個一組,後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間一個頭發稍長,眼睛向下凝視的,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邁著沉著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遲疑和恐懼,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由於他的堅強,鼓動著其餘的人。最右邊站立的一個稍為年輕的人,皺起的雙眉和緊抿的嘴流露著悲憤,兩手緊握著城門鑰匙,他茫然望著前方,似乎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在心中無聲地抗議著。右邊第三個義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雙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驅散惡夢,但仍不能避開這個悲劇的命運。左邊第二個,內心表現出無比的憤怒,那舉手向天的手勢,不是祈禱,而是對上帝未能主持正義的譴責。他目光向下凝視,半開著的口似乎要說著什麽。他身邊的一個義民,年紀較輕,他似乎被迸發出的愛國熱情所衝動,但由於想到轉瞬間將離開人世,不免引起生離死別的悲憤情感,他蹙起眉頭,攤開雙手,表示無可奈何的神態。在他們身後的一個義民,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雖然後麵的三個義民沒有前麵的那麽堅定勇敢,但他們仍然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犧牲,這種壯舉同樣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戲劇性地被排列在一塊象地麵一般的低台座上。這六個義民的造型各自獨立,然而其動勢又相互聯係著。組雕是一個整體,是一種充滿著可歌可泣的義舉形象的整體。羅丹以徹底逼近真實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銳的心理刻畫和強烈的性格表現在震撼著人民的心。這件作品不論其結構,和就其對紀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對英雄人文的闡述,都具有革新的意義,顯示了羅丹藝術的輝煌不凡。

維多利亞塔樓下麵的大門。

門的上方

伊麗莎白女王每年造訪議會大廈一次。她會經這扇門進入上議院。然後全部下議院的人也會到上議院來聆聽女王的講演。

1642年查理斯一世(Charles I)闖入議會要抓五個人,被拒絕。不知道是不是由此引發了英國將近10年的內戰。這場內戰以查理斯一世被俘宣告國王的失敗。經過短暫的審判查理斯一世被判有罪。

 

1649年1月30日,查理斯一世在公園裏最後一次溜了他的狗,然後被帶入刑場(就在議會大廈附近)。一切都準備好了可是劊子手害怕了:這可是他的國王啊!他拒絕向國王揮下斧頭。第二個劊子手說,我可以執行任務但是有一個條件:帶上麵具。因為他不想讓老百姓知道國王死在他的手上。

 

1658年,英國議會覺得還是需要一個國王。於是他們把查理斯一世的兒子從流亡到法國的兒子查理斯二世請回來。1660年,查理斯二世登基。國王、議會又共生存了。但是從那以後大約就有了這樣的條款:君主不得進入下議院。

議會大廈的西麵

這是西敏寺(Westminster Abby )的最東端。是西敏寺離議會大廈最近的一個部分。

 

快到上午10點了。我們坐地鐵去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注:2022年1月上旬,突然發現以前從美篇拷貝到文學城博客裏的照片全部丟失。這篇文章的照片是 1/28/2022 重新上傳的。非常感謝文學城裏幾位朋友的幫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回複 悄悄話 1658年,英國議會覺得還是需要一個國王。於是他們把查理斯一世的兒子從流亡到法國的兒子查理斯二世請回來。1660年,查理斯二世登基。國王、議會又共生存了。但是從那以後大約就有了這樣的條款:君主不得進入下議院。

———————————

漲姿勢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