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的新人

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西班牙印象(六)塞維利亞大教堂

(2023-08-03 20:17:02) 下一個

王宮的對麵就是塞維利亞大教堂,這裏原來是一座清真寺,當1248年費爾南多三世光複塞維利亞後,將清真寺改建成保留了穆斯林風格的基督教堂。而大教堂真正的輝煌是從1401年開始的,那時的塞維利亞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財富的積累,讓塞維利亞人雄心勃勃,他們的口號是“讓我們建造一座如此美麗和宏偉的教堂,以至於看到它竣工的人們會認為我們瘋了。”

當西班牙的基督教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東麵的東羅馬帝國卻日薄西山,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而作為帝國標誌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也被改建成了清真寺。

一個世紀過後,當塞維利亞大教堂完工之時,它已經超越了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今天,它依然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巴西的阿帕雷西達聖母大教堂。

大教堂導遊圖

一、鍾樓(Giralda 導遊圖左上方)

我們的第一站便是大教堂的鍾樓,這原是清真寺的宣禮塔(Minaret),建於1198年(見下圖左側)。當1248年清真寺被改成教堂之後,起先宣禮塔並沒有太多改動,但塔頂的銅球在1356年的大地震中倒塌了,於是在1400年教堂即將重建的時候,塔頂部分被改成了鍾樓和十字架(見下圖右側)。

 

(此圖引自維基百科)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現在的鍾樓是1558年建造的(見上圖中間),多層結構,下部分呈方形布局,寬度與塔樓主體相同。它采用了類似鏤空燈籠的結構,每側有五個開口,用於懸掛大鍾。這些開口上方有眼窗,中央還有一座拱門,增添了裝飾元素。上部分的鍾樓較窄,由兩個方形部分組成,頂部再加兩個逐漸縮小的圓柱部分。方形部分的頂部刻有“TURRIS FORTISSIMA NOMEN DNI PROBERB 18”的銘文,引用的是聖經箴言18章10節:“The name of the Lord is a fortified tower 耶和華的名是堅固台”。
 
鍾樓上據說還刻有塞維利亞的座右銘——NO8DO,這裏玩了一個語音遊戲,8是繩結的記號(西語 madeja),而NO8DO的發音(No-Madeja-Do)在西語裏和“她沒有拋棄我”(No me ha dejado)是一樣的。當年阿方索十世(費爾南多三世之子)遭遇兒子的反叛,而塞維利亞人保護了他,之後阿方索十世將此格言送給了塞維利亞人,從此這就成為了塞維利亞的座右銘。不過我找了半天,也沒在鍾樓上看見這個記號,此為一憾。
 

 

塞維利亞的座右銘(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1568年最上麵的鑄銅雕像完成,是一個女性手持一根旗杆,象征著基督教信仰的勝利。高約4米,重約1500公斤。這雕像其實還是一個可以轉動的風向標,西班牙語叫 Giraldillo,鍾樓(Giralda)也因此得名。
 
 

 

塔內有一係列35層的螺旋坡道,當年是為了讓宣禮員(muezzin)騎著馬直通塔頂,來召喚穆斯林禱告用的。我們一路往上走,越到上麵,景色越漂亮,直到塔頂,可以俯瞰全城,甚為壯觀。
 
 
鍾樓坡道旁的門洞
 
 
 
俯瞰大教堂
 
 
遠處的聖救世主教會(Church of El Salvador)
 
 
大教堂的柑橘庭院(Patio de los Naranjos),它和鍾樓一樣,也是當年清真寺的遺跡
 
 
二、小禮拜堂(Chapels)
 
教堂內部周邊有大約三十多座的小禮拜堂,這些小堂其實是墓室,用來安葬王室成員,大主教,以及出資建堂的達官貴人們。

 

 
 
Chapel of San Leandro (導遊圖 #25)
 
 
Chapel of the Maidens(少女小堂,導遊圖 #18)
 
 
少女小堂的花窗
 
這個堂比較特別,是少女兄弟會(Brotherhood of Maidens)建造的,他們的使命是給貧困的少女提供嫁妝。中間的祭壇描繪的是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報告她從聖靈受孕的場景,叫做“聖母領報” (Annunciation to the Virgin)。小堂的花窗描繪的也是類似的主題:聖母庇護少女(Virgin of Mercy)。
 
這些小禮拜堂的花窗都非常有特色,繪製著各種聖經故事或教會傳統,美輪美奐,光彩奪目,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Scala Chapel (導遊圖 #22) 花窗:聖靈降臨

 

 
Saint James Chapel (聖雅各堂,導遊圖 #21)花窗:聖保羅的轉變
 
保羅原是猶太人,起初極端仇視基督教,認為那是違背祖訓的異端,在去大馬士革追捕基督徒的路上,被一道大光擊倒,複活的耶穌從天上向他顯現,從此保羅180度大轉彎,最後成為早期教會向外邦人宣教的第一人。新約聖經27卷書,有13卷出自保羅之手,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花窗描繪的就是在大馬士革路上,耶穌向保羅顯現的那一瞬間。

 

 

Saint Francis Chapel (聖方濟各堂,導遊圖 #20)花窗:聖方濟各受五傷

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出生於意大利的亞西西城,原是富商之子,被上帝呼召,放棄一切財產,變賣所有,接濟窮人,而自己成為了赤貧的苦修士,吸引了許多人跟隨。1209年他創立方濟各修會,不置產業,修道士們靠雙手作工為生,也會為傳揚基督福音到處遊方乞討,托缽行走。1224年的9月,方濟各在山上禁食禱告四十天,求神讓他經曆耶穌受難的痛苦,並感受基督為世人舍命的愛。在那裏,他看到了一個六翼天使,給了他五個傷口,他的手、足與肋旁都出現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留下的傷痕。花窗描繪的就是聖方濟各受五傷的場景。現任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的名號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聖人,而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Royal Chapel 皇家禮拜堂(圖片來自visitarsevilla.com)
這些禮拜堂中,最重要的當屬皇家禮拜堂,可惜我們時間沒有安排妥當,沒來得及趕在教堂關門前參觀到,此為二憾。在這裏,禮拜堂中間祭壇下的銀棺裏,安葬著光複塞維利亞的卡斯蒂亞國王費爾南多三世,而兩側牆壁的壁龕裏則安放著費爾南多三世的皇後(Queen Beatriz de Suabia)和兒子阿方索十世(塞維利亞城市座右銘 NO8DO 的始作俑者)的石棺。在禮拜堂下麵,還有一個地下墓穴(The Crypt),卡斯蒂利亞王朝的成員被埋葬在其中。
 
三、四王抬棺(導遊圖 #5)
 
在大教堂的正南方向,有一座由四人抬著的棺柩,抬棺的是西班牙四個古國的國王,而棺中所葬的卻是個意大利人——大名鼎鼎的航海家哥倫布。正是得到了西班牙雙王之一的伊麗莎白女王的資助,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之旅才得以實行,雖然生前哥倫布和西班牙王室紛爭不斷,但死後西班牙卻給了哥倫布——一個外國人,無與倫比的榮譽,放眼全世界,大概也找不出一具棺木,是由四位國王抬著的。
 
其實哥倫布的安葬也是幾經波折,1506年去世後,哥倫布先是被葬在了西班牙北部巴利亞多利德(Valladolid)的一座修道院,不久就遷葬塞維利亞的修道院,1513年移往塞維利亞大教堂,1542年,根據哥倫布的遺願,他的遺骸被送到了美洲多米尼加的聖多明各大教堂安葬,1796年,法國接管多米尼加後,為了不讓哥倫布遺骸落入法國人之手,西班牙便將他轉葬到古巴哈瓦那,之後古巴脫離西班牙獨立,1898年,西班牙遂將此棺隆重安葬在塞維利亞大教堂。
 
 
左前方卡斯蒂利亞女王,身披王國標誌的城堡紋章(Coat of Arms),右前方是萊昂國王,身披雄獅紋章,左後是阿拉貢國王,身披豎條紋章,右後是納瓦拉國王,身披鏈條紋章。
 
 
棺柩底部是銅製的西班牙基督教君主紋章:黑鷹金冠盾牌,四周的銘文是西班牙語,大意為, “這具棺木和其中的哥倫布遺骸,從1796年一直在哈瓦那,由 R.D. 保管直到1891年2月26日”
 
四、主祭壇(導遊圖 #19)
 
這是一座可以移動的銀製祭壇,坐落在大教堂的北端,靠近通向柑橘庭院的出口。它是勞雷亞諾·皮納(Laureano Pina)和米格爾·格雷羅(Miguel Guerrero)於1743年完成的作品,用於舉行八音節慶典,這些慶典是大主教區舉行的為期八天的慶祝活動,如慶祝聖母國王節、聖體節、無原罪聖母節和新主教的任命。

整個祭壇光彩奪目,工藝精湛,細節拉滿,周圍環繞著兩道光環,頂部是皇冠。 在聖杯下方有兩個天使底座,上麵放置著聖母像,祭壇正麵的銀像是公元六世紀塞維利亞的兩位大主教,聖萊昂德和聖伊西多羅(San Leandro and San Isidoro),這兩位大主教是親兄弟,而他們輔佐的君王也是兄弟倆。
 
六世紀的西班牙還在西哥特王國的統治底下,舉國信奉天主教的異端亞流派。亞流派可以算是耶和華見證會的鼻祖,他們否認耶穌完全的神性,認為耶穌是介於人和神之間,比上帝次一等的“小神”。當時駐守在塞維利亞的大王子赫爾梅尼吉爾德(Hermenegild)在萊昂德大主教的幫助下,接受了正統的天主教,亞流派的老國王聞之大為震怒,把大王子流放,最後又下令處死,不久老國王去世,二王子雷卡多(Reccared)繼位後,於公元587年宣布全國改信天主教,最後他在兩位大主教的協助下根除了亞流派的影響,西班牙成為天主教的天下。可惜好景不長,公元711年,西班牙落入回教之手,摩爾人的穆斯林帝國延續了近500年,直到1248年費爾南多三世光複塞維利亞,西班牙才重新回到基督教的懷抱。
 
 
 
 
祭壇最上層的王冠
 
 
中間一層,這個應該是約瑟和嬰孩耶穌
 
 
下層的聖母子雕像
 
五、中央大殿(The Center Nave)
 
沿著大教堂東西走向的中心線,是中央大殿,是整個教堂的最精華所在。在東邊的是主堂(Capilla Mayor),西邊的是唱詩班(Coro)。主堂裏麵有一座世界最大的基督教木雕祭壇,高20米,寬18米,由比利時工匠 Pieter Dancart 從1482年開始創作,經過數個藝術家之手,花了82年,直到1564年才完工。祭壇主體一共是四層,共有44幀鍍金浮雕,200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將聖母和耶穌的生平一一展現出來,被稱之為金色的聖經(Golden Bible)。
 
浮雕的第一層描繪了基督的誕生,第二層是耶穌的幼年,第三層是耶穌最後的日子,第四層耶穌的死和複活。
 
 
這是從中央大殿由西往東看,我們腳下是哥倫布兒子的陵墓,對麵是唱詩班的後牆
 
 
主堂上方的耶穌上十字架雕像,十架上方刻著INRI字樣,是拉丁文 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 的縮寫,意思是“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這是羅馬巡撫彼拉多下令安置在耶穌頭上的。據約翰福音描述,當時猶太人的祭司長還對此抗議,說:“不要寫『猶太人的王』,要寫『他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王』。” 結果彼拉多沒有理會,說,“我所寫的,我已經寫上了。” 耶穌兩邊的婦女,一個應該是他的母親馬利亞,另一個應該是第一個見到耶穌複活的抹大拉的馬利亞。
 
 
大堂天頂的玫瑰花窗
 
 
主堂天花板,這個應該是天花板的天花板了
 
 
主堂正麵的鐵門
 
 
鐵門上的耶穌紋章,外麵一圈是拉丁文 IHS XPS SALVATOR MVNDI “耶穌基督,救世之主”
 
 
主祭壇
 
 
祭壇頂端的聖殤浮雕,聖殤(Pietà)是基督教專用名詞,指的是聖母馬利亞抱著從十字架上取下來的耶穌屍體的場景。最有名的聖殤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裏米開朗琪羅的大理石傑作。
 
 
描繪耶穌和聖母生平的金色浮雕
 
 
浮雕之一:耶穌降生(Nativity of Jesus)
 
 
浮雕之二:聖母升天(Assumption of Mary)
 
 
浮雕之三:耶穌複活(Resurrection)
 
 
浮雕之四:耶穌升天(Ascension of Jesus)
 
下午四點一到,工作人員就開始往外趕人,我們極不情願地走出大教堂,此為三憾。站在外院——柑橘庭院,意猶未盡,依依不舍地在手機上留下教堂最後的身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