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在佛羅倫薩的第三天,今天的重頭戲是聖母百花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不隻是一座教堂,它是佛羅倫薩的心髒,是石頭築起的信仰、榮耀與時間的見證。走近它,不需要地圖,紅磚穹頂如山如雲,自城中任何一處仰望,皆可遙見它的身影——那不僅是建築線條的高峰,更是文藝複興精神的地標。
1296年,佛羅倫薩共和國決意興建一座全新的主教堂,以匹配共和國日益上升的財富、政治地位與藝術追求。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而是一場跨越一個多世紀的文明建設。
最初的設計師是阿爾諾爾福·迪·坎比奧(Arnolfo di Cambio),他起草了大教堂整體平麵圖,強調哥特式縱深與縱向結構感。但直到十五世紀初,大教堂主體仍未封頂。其中心圓形穹頂的結構跨度(超過42米)之大,超越了古羅馬的萬神殿,而彼時沒有任何已知的技術能完成它。這個問題成了一道擺在整個佛羅倫薩城前的挑戰。
直到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出現。
這位金匠出身的建築師打破傳統,提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建造方式——不用腳手架、不需中心支撐,雙層殼結構自下而上封閉。在旁人尚未理解他的圖紙時,他已開始在現實中起筆作畫。曆時十六年(1420–1436)),圓頂終於完工,成為文藝複興建築的巔峰。一百多年之後,大神米開朗基羅望著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輕聲說出:“我或許可以建得比他更好,但不會更美。”這既是一個天才對另一個天才的致敬,也是對一座城市靈魂的最好注腳。
而“百花大教堂”之名“Santa Maria del Fiore”——意為“聖母花之堂”,中的“花”(Fiore),既指代城名“佛羅倫薩”(Florentia,意為“繁花之城”),也象征新生命的盛放。聖母、信仰與城市三者在此交匯,開出一朵獨屬於文藝複興的神聖之花。
天堂與地獄的穹廬
我們從教堂一側的狹門進入,一條石質的螺旋通道緩緩帶我們登高。穿越穹頂夾層之後,突然開闊的空間讓人屏息——我們已置身於教堂內穹的畫麵之中。
穹頂內壁上,是喬爾喬·瓦薩裏(Giorgio Vasari 也就是為世人留下《藝苑名人錄》的那位傳記大師)與費德裏科·祖卡裏(Federico Zuccari)曆時多年繪製而成的巨幅壁畫——《最後的審判》。這幅麵積超過三千六百平方米的濕壁畫,自中央的審判基督向外輻射開來,依照同心結構分為八個放射麵:天堂的榮耀、義人的升天、天使吹號、聖人代求,以及地獄的懲罰、七宗罪、墮落的靈魂與撒旦的吞噬,每一麵皆扣人心弦。你仿佛不是在“看”一幅畫,而是被畫所包圍,被神的榮耀與震怒所環繞。
然而,這座穹頂並非一開始便如此。最初,布魯內萊斯基曾設想以黃金覆蓋整個穹頂內頂,但隨著他於1446年的去世,這一設想也一並塵封。穹頂遂被簡單白刷,靜默百餘年。直到1568年,科西莫一世·美第奇(Cosimo I de’ Medici)為回應反宗教改革的時代氛圍,決意以這座穹頂為信仰立碑。他委任宮廷畫師瓦薩裏與本篤會修士博爾吉尼(Vincenzo Borghini)共同構思圖像方案,最終選定《最後的審判》作為主題,靈感既來自聖經《啟示錄》,亦融入了但丁的《神曲》。
瓦薩裏於1572年動工,卻於1574年逝世,僅完成了穹頂上層“二十四位啟示長老”及下層數段。後由祖卡裏接手,盡管他盡力延續瓦薩裏的構圖與技法,卻也融入了濃烈的戲劇化風格,人物更誇張,色彩更強烈,整體視覺張力遠勝細節描繪。作品於1579年揭幕,佛羅倫薩市民反應複雜,褒貶不一。到了近代,曾有人建議整幅重刷白灰,隻為還原布魯內萊斯基穹頂本身的建築美。直到1981年,才正式啟動修複工作,將這幅爭議中誕生的神學畫卷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整幅壁畫依照穹頂結構被巧妙地劃分為五個同心圓層級,沿著八個放射狀三角麵展開。畫麵從穹頂中心向下展開,逐層描繪末世場景,構建出一幅自天而降、自上而下的救贖與審判的視覺盛宴。
第一層環繞穹頂最頂端假燈籠的位置,繪有《啟示錄》中的二十四位長老,每個區塊中各有三位,神態莊重,圍繞基督寶座敬拜。這一層象征著對神榮耀的恒久崇拜。
第二層描繪的是九品天使(如座天使、能天使、大天使等),他們手持基督受難的器物——荊冠、聖釘、聖杯、鞭柱、長袍、海綿、鉗子等,既是對十字架苦難的紀念,也是神聖秩序的象征。這一帶是全畫中最具天使層次區分與神學隱喻的部分。
第三層則進入人類世界與聖徒層。畫麵中心是基督、聖母與施洗約翰,左右環繞的是十二使徒、教宗與主教、聖徒與修會人士、帝王與貴胄、市民與義人……天上地下一眾靈魂圍繞救主共同見證末世時刻。
第四層描繪的是基督徒生命中的靈性德行與天國祝福:七種聖德(如信德、望德、愛德)、聖靈七恩(如智慧、明達、敬主)與八福(如“清心的人有福了”、“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這一區層強調信仰實踐所結出的屬靈果實,是畫作中最富倫理意義的一環。
第五層,也就是最下層,則是描繪地獄與七宗罪的恐怖區域。每一個區塊由一種罪行主導,如驕傲、嫉妒、淫欲、貪婪、暴食、憤怒與懶惰。中央是巨大的撒旦形象,正在吞噬墮落者,周圍是火焰與惡魔肆虐,象征永恒的刑罰與無悔的終局。此處畫風驟變,戲劇張力極強,令人不寒而栗。
整幅畫共有約700個人物,包括248位天使、還有當代人物(包括祖卡裏本人、美第奇家族成員、藝術家朋友等),天使寶寶、怪物、動物,構成一部宏大的視覺神學史詩。穹頂不僅是一幅畫,更是一座由人類希望、罪行與救贖構成的精神天梯。
基督耶穌、聖母、施洗約翰
“INRI”是“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的縮寫,意為“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罪狀;而“ECCE HOMO”則是巡撫彼拉多把被鞭打、戴著荊棘冠冕的耶穌帶出來給群眾看的時候說的話:“你們看這個人!”(約翰福音19:5)
穹頂之上
走出漫長的樓梯,終於豁然開朗,我們站在穹頂之巔俯瞰佛羅倫薩,紅屋頂像是廣袤的海,鍾樓仿佛在向我們招手,遠山如畫。就在剛剛,我們還沉浸在末世與永恒的圖像中,而現在,卻被現實的風輕輕拂麵。天堂與塵世,在穹頂之上交會。



聖靈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o Spirito
聖十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Croce,意大利的先賢祠
對麵的喬托鍾樓
鍾樓頂部的遊客
教堂內部:沉默的敬畏
下得穹頂,我們走入教堂中殿。與外部繁複的雕飾不同,聖母百花大教堂內部出奇的簡潔而克製。高聳的哥特式穹頂、筆直的石柱、內斂的彩色玻璃窗將空間引向天國的垂直秩序。
陽光透過南牆玫瑰窗,在地麵投下柔和圖案。大理石地板上的幾何紋樣如同宇宙的隱秘秩序,而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安靜的莊嚴。你會忍不住放輕腳步,因為每一聲回響都仿佛在驚動某位沉睡的聖人。
地下祭壇區保留著早期教堂遺址,亦是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長眠之所。他就安息在他所設計的穹頂之下。
這教堂,沒有金碧輝煌的裝飾,卻有一種沉默的威嚴,默默地注視你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