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媽媽茶室是一個訪談欄目,我們將訪談100位海外家長,以陪讀媽媽的視角展現海外陪讀生活。陪讀家長的真實經曆,是他們海外陪伴孩子成長的記錄,我們希望將眾多海外家庭陪伴孩子的成長經曆作為海外部落的一部分呈現給大家。
今天來到我們茶室的是一位來自墨爾本的北京媽媽QL, QL在國內的是外企的高管,來到墨爾本後,她繼續自己的工作,同時陪伴兩個孩子成長。QL說:“有人說國外生活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可是我有時候都覺得忙不過來”。我們聽聽QL的海外經曆。
QL:
2014年11月全家移民澳洲,來的時候兒子14歲,女兒不到5歲,兒子在北京出生長大,女兒出生在香港(因為那時候國內二胎政策還沒放開)。兒子來澳洲之前在北京史家小學讀到5年級,考慮到小升初的壓力,決定6年級開始轉到北京世青國際學校,那時候已經開始申請移民了,也為以後在澳洲上中學做好準備。
兒子來澳洲後去了墨爾本最好的公校博文中學(Balwyn High School)。 過渡的非常順利,語言沒有問題,今年考上了墨爾本大學,開始讀設計,現在轉了商科。
女兒5歲的時候,開始在家附近的公立小學,從學前班fundation開始,4年級開始轉到Camberwell girls grammar school 私立女校,明顯感到學生的精神麵貌從高質量的校服就看出差別,無論是學業、體育、音樂藝術等各方麵的資源都要好於公校。女兒現在在學校打netball,參加coding club,合唱,攝影club,學校非常注重孩子視野的拓寬和身心健康的全麵發展。
因為學校也是教會學校,每周五學生都會去學校的小教堂禱告,平時如果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去,會有老師跟你聊天幫助疏導。在校外還參加澳洲女子合唱團,芭蕾舞民族舞班,生活在這裏的孩子有時間和機會拓寬視野,追求自己的最愛。
國內的孩子其實平時興趣班也不少,關鍵是作業多,澳洲小學每天作業要不了20分鍾就完成了,相對國內的孩子輕鬆很多,有玩耍的時間,睡眠時間有保證,每天8:30開始洗漱9:00就入睡,關鍵是孩子一提起上學特別興奮,愛去。
兩個孩子還都挺自信,幸福感強,喜歡結交朋友。兒子在博文中學每次學校年級assembly的時候都積極報名表演,鋼琴演奏和獨唱,據說在學校很受歡迎,到了墨爾本大學更加活躍,現在在組社團,主題是健康生活,主要包括大學生考前心理疏導,最近澳洲有幾起考前學生自殺和考後抑鬱的,他組織了幾十個同學向學校申請社團,另外還收了幾個學鋼琴的小學生,他做陪練,每周收入近300澳幣了。
女兒來的時候還不到五歲,基本上是可以融入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小學階段我發現還是亞洲尤其是中國來的孩子湊在一起玩兒的時候多,雖然偶爾也跟本地孩子玩兒,但和本地的孩子還是不能有很近的朋友關係,大概這是文化背景差異的問題。澳洲華人集中在幾個城市,又集中在好校區,所以這種現象還挺普遍的。
澳洲的孩子大多熱愛體育,愛閱讀,很多孩子在YouTube channel還挺出名的,我也鼓勵女兒、兒子多和本地同學玩兒,交流,接受不同文化背景,有利於拓寬視野,我女兒這次班裏投票選sustainability leader,她的票數多,當選了,很高興自己在學校有工作要承擔,上學路上有時候一本正經的說今天有會要開。
女兒在兩個學校有很多好朋友,特別有愛心,愛幫助人,愛送人禮物,人緣好,跟我們和她哥哥特別親,每天要hug好多次,挺開朗的,AB型血水瓶座,屬於古怪精靈,平時最喜歡跟我一起做麵食,玩麵團,做花,做動物,熱愛體操,沒事兒在家折跟頭、倒立,我們要求她在家必須和我們說中文,這邊很多中國背景的家庭家長已經不和孩子說中文了。
Winnie:
QL, 陪伴兩個孩子在澳洲成長,現在小女兒在澳洲上私立小學。談談你對澳洲教育的感受。
QL:
澳洲好的私校挺多,還有精英學校。精英公立學校是要考的,大多數是亞裔和印度人。
教育方式跟國內差別很大,尤其是小學,主要是玩兒,發展興趣愛好,學習上跟國內差很多,五年級的孩子99表還背不利索,但是其實他們也學很多東西,注重音樂、藝術、體育,也教孩子守時、守信用、誠實、嚴謹,這些都體現在很多活動中的。私校課外活動多,每周都有,有好多是要家長來互動的,我上班去的少一些。我記得兒子在國內上小學也就是踢踢球,籃球什麽的,主要是作業占的時間多。
我女兒現在的學校還有speech and drama課,上個月給家長表演了一次,個個都是戲精似的 ,澳洲的孩子都很自信。我女兒有一次說,不要隨便judge別人,很多fact其實你並不知道。這個道理是我在外企上班這麽多年體會出來的,現在的孩子其實懂的不少。這邊的教育比較注重孩子的判斷能力,有自己的思想。 這是個很好的一種教育方式,國內教育這方麵挺欠缺的。
Winnie:
QL,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孩子的規劃,我感覺你還是比較隨意型的媽媽。
QL:
我自己的基本教育理念:寬鬆成長環境,對老大,主要要求就是獨立、誠實、認真,將來的路自己走,開心就好,他也總愛說我的人生我做主,家長少說教,多陪伴,自己要先做榜樣。
來澳洲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怕你笑話,來之前最擔心的事兒是家裏沒有阿姨了,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一開始非常不習慣,來澳洲前我沒碰過麵粉,現在中西麵點都會做了,自己知道這其中真的花了洪荒之力。
我們的移民簽證是需要自己建立生意經營兩年後申請永居,我老公和朋友一起在澳洲成立了公司,正好那兩年國內跨境電商生意開始興起,公司一直經營的還可以,競爭壓力很大。
我利用空閑時間考了澳洲注冊會計師,去年底開始找工作,投了很多簡曆,多數沒消息,五月份開始在一家新加坡房地產公司做會計,雖然做回了20多年前的工作,但還是挺高興的,畢竟是自己的老本行,又能融入社會,不然兒子總愛說媽你總在家還不給我們整點好吃的。我覺得自己出去工作,也是給孩子們做個榜樣,另外創造機會讓他們承擔家務。兒子現在負責院子除草,收拾全家洗好的衣服,洗碗,現在他還有了駕照,有時候幫忙接妹妹下學,國外幾乎很少有家庭用保姆,都是全家一起做。這邊本地的孩子在生活上能力還是很強的,家裏兄弟姐妹多的,大孩子都會幫全家準備早餐。
Winnie:
所有的教育都不如身體力行,孩子的教育是從爸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的。
QL, 來到澳洲,每個家庭都會經曆一個適應過程,你的經曆應該算相當豐富了。不僅要陪伴孩子,使他們順利地適應當地學校的環境、教育的方式;還要重新回到家庭適應各種家務,重新找到做媽媽的感覺;自己還要融入新的社會環境,找工作,找到自己在社會的位置;還有和老公一起照顧家庭的生意等等。
QL:
來澳洲後安排孩子上學還算挺順利的。澳洲本地人還是很重視和孩子的陪伴和互動的,經常在公園裏看到爸爸媽媽帶孩子一起騎自行車,各種體育運動,在國內大部分時間父母忙於工作,把孩子托管給老人或者保姆。上班工作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在澳洲公司的工作,從來不加班,澳洲人講究工作生活平衡,經常聽到抱怨澳洲人懶,其實就我的觀察和親身體驗,澳洲家庭一般兩三個以上孩子,父母工作同時要照顧孩子真的很忙,他們不是懶,是不像中國人那麽重視工作,沒有中國人有危機意識,失業了有政府救濟,也不存錢,生活觀念不一樣而已。在愛和陪伴孩子方麵,澳洲父母真的做的很好,這邊學校一年四個假期,平時學校還有各種要家長參加的活動,我也認識很多全職媽媽,不上班照樣忙的不亦樂乎。
我覺得大部分移民,可能都是為了孩子,像我們這一代移民,要想真正融入社會挺難的。來到澳洲,我感覺自己還是有一些變化的。首先,在澳洲不論在這邊上班也好,平時生活也好,比如說出去健身,或跟外麵人打交道,我是能夠體會到文化背景的差異,包括價值觀、意識形態的差異。就比如說連開車的習慣都不同,我們要適應各方麵的不同,其實對人來說都是一種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是朝好的方向變化的。
我們經常說人來了澳洲以後,變得勤勞勇敢了,原來不會幹的活兒全都會幹了,尤其是第一年,像是來勞動改造的,把過去沒幹過的家務都幹了一遍。來了澳洲以後,中餐、西餐、烘培、烙餅、包子、餃子、什麽都會了。雖然生活上的變化看上去挺平淡的,但是這個對自己個人也好,對陪伴孩子的生活也好,包括對他們的影響,其實還是挺好的。
在澳洲,你會發現日常生活的節奏挺慢的。剛來的頭兩年,我覺得自己的腦子都變慢了,但仔細想想,我現在對自己的生活狀況還算滿意。一方麵,我也找著工作了,我也試圖去融入社會。然後,我的工作也不累,四點鍾下班兒,這樣比較能兼顧到家庭生活,確實能做到work life balance。在國內基本上老加班,我女兒小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回到家她都睡著了。
所以說,我覺得在澳洲的生活,也可能生活不像國內那麽豐富多彩,而且不像國內那麽方便,也沒有國內那些人脈關係了,但是在澳洲生活一段時間後,因為澳洲確實華人也很多,周圍的朋友,包括我老公的合作夥伴,我上班的同事,都是我們的朋友圈。
好多人說在國外生活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可是我有時候都覺得有點兒忙不過來。我記得剛來到澳洲的時候,我跟澳洲的老同學聊過,他也說他沒時間寂寞。我覺得可能每天的生活瑣事也多,再上個班,我老公的業務也還行,所以總的來說,我感覺現在的生活確實還算是自己理想中的一種生活狀態。
記得我在國內外企工作的時候,出差去過美國、新加坡、也來過澳洲,但出差和在國外生活幾年,完全感覺不一樣。我在澳洲這幾年其實還不完全是為了孩子,當然陪讀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也學了挺多東西,也算是曆練了,確實國外的生活方式跟國內特別不一樣。今後這些年,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想一年起碼回國一兩次,然後出國去旅行。
澳洲這邊的工作挺有意思的,跟國內挺不一樣的。國內工作壓力挺大的,老板一層一層review,然後你要有挺多事情做,每天挺多deadline。澳洲這邊的人,不管工作做完沒做完,反正下班兒該走就走了,我現在的工作,沒有太多的事兒。澳洲好多公司大概都是這樣子。我估計澳洲肯定跟美國挺不一樣的,因為我以前工作的大部分公司是美國公司,我感覺美國人挺拚的,包括跟中國這邊電話會議的時候,他們經常安排在美國很早的時間,或者美國人晚上的時間,他們還在加班。澳洲人,基本上沒有說晚上還加班工作的,五點鍾以後下班的人都很少,基本上五點不到全都走了。
Winnie:
QL, 你用了很多生活細節描述了你澳洲的陪讀生活,其實這裏所說的‘陪讀’已經不那麽準確了。海外生活是融入一個新的環境,重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找到人本真的生活,‘陪讀’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融入”的含義,我認為隻要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有自我、有快樂、有事業、有滿足,這一切都算融入。健康快樂的生活,聽起來簡單,踐行並不容易。那些在“競爭中求生存”,“贏在起跑線上”,“狼性文化”,諸如此類的文化氛圍仿佛為人設定了遠大目標,定義了什麽是成功,但這些恰恰使很多人生活在焦慮中,找不到滿足和快樂。當然,每個人的追求也不同,你追求什麽,你的命運就帶著你去哪兒。
非常感謝QL!
歡迎更多的爸爸媽媽加入我們的訪談,記錄您陪娃的經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