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長天

曆史就是思想與行動互為因果的循環過程
正文

簡析美中貿易談判並預測貿易戰結果

(2019-06-10 15:39:34) 下一個

中美對貿易戰的關注目標是相同的,但是,由此引出的雙方對貿易談判的目的則不同。

世人以為Trump 對華貿易戰的目的是把中國貨擠出美國市場,讓(部分)產業鏈從中國返回美國。這是Trump 的真實意圖嗎?

不妨先看看中美貿易關係的實質是什麽。

中美貿易具有高度的互補性質。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都是美國必需的且物優價廉,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國家能生產如此高性價比的產品。這就是為什麽中國的對美貿易順差雖然連年高漲,美國卻基本睜隻眼閉隻眼,隻是偶爾拿出來說事,過後就不再提,一直沒有改變中美貿易關係的實質舉動。為什麽?因為中美貿易失衡的難題在現有的常規機製下,根本無法解決。

按照美方的算法,中國一年有3千多億的盈餘。中國的算法數目要少一些,但也有2千多億。中美互相進口的產品都是自願買賣的,讓美國停止購買,或者讓中國自己減少輸美產品都不切實際。中方倒是一直抱怨美方禁止向中國出口高技術產品。不過說老實話,美國一年能向中國賣3千億的高科技產品也不現實。即使第一年能賣3千億,後續年份也沒這麽多存貨賣。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的觀點,解決美中貿易失衡的釜底抽薪之舉是美國人要多儲蓄,中國人要少儲蓄。這樣美國人少買,中國人多買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不過,讓已經被美國金融資本剝掉儲蓄習慣的美國人民重新走上儲蓄之路基本沒有可行性。所以,在現有的機製下,中國對美巨額貿易順差無解。而美國也沒有意圖去尋找取代中國的貿易夥伴,因為中國是做得最好的。在中美這對貿易夥伴關係中,美國其實是很滿足、很享受的一方。

那為什麽Trump 突然揮起大棒了呢?是因為Trump 比前任更關心貿易平衡嗎?那為什麽六年前、甚至十年前他不出來競選呢?你會說時機不到。對了,六年前Trump 根本沒有勝選的希望。要到2015年,Trump 的機會才從天而降。就在這一年,中國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這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關注。美國學界、政界和輿論迅速達成共識,認為該計劃挑戰了美國在高端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也就是挑戰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一直鼓吹中國威脅論的Peter Navarro 借著這波輿論風潮受到全國關注,而此前他已經竭力宣揚了十多年,卻默默無聞、煢煢孑立。億萬富翁Trump 看到了自己的機會。他把 Navarro納入麾下,巧妙地把美國藍領階層的怒氣引向貿易,借助中國威脅論而大幅拉抬了他的競選氣勢,最終當選美國總統。

入座白宮的Trump 果然對中國揮起了貿易大棒。但是,並非簡單粗暴。如果Trump 隻是如他所宣稱的要平衡美中貿易的話,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一次性加征關稅。然而,Trump 沒有如此行事。他首先對中國的$500億高科技商品征稅——記住這個細節,魔鬼在細節裏麵。借由征稅展開與中國的談判,進而達成貿易協議。協議條款中包括要求中國放棄所謂的企業補貼——這是最核心的一條,其他都無關緊要。譬如輿論拿來說事的知識產權,中國早已製定法律並執行了。美國自己也知道這已經不是問題了,不過是拿來在談判桌上說事而已。醉翁之意不在酒,Trump最關心的不是美中貿易的巨額逆差,而是美中貿易協議中終止企業補貼的核心條款。

中國以核心利益不能讓步為由而拒絕。現在可以挑明了,中美貿易夥伴關係中真正不滿的是中國。采取實際步驟要改變這一關係的也是中國。

談判破裂的細節很有意思。

按照美國的說法,中國先是同意美方要求,後又反悔。中國的說法是隻要還在談,就沒有定論。事實上部分承認了美方的說法。那麽問題在於:中方在談判伊始明知是己方不能放棄的核心利益,為何還拿上桌麵與美方談,並且讓美方產生中國願意讓步的錯覺?除了引誘美方同意繼續談判,還能做何解?如果人們還記得的話,去年5月,中美曾經談好一個協議,中方承諾額外購買美國的大宗商品以平衡雙邊貿易額。但是達成的協議被 Trump 斷然否決。顯然,額外購買並不能解決美方關切的中美貿易結構性失衡問題。這個結構性問題就是當時美國輿論界沸沸揚揚提到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認為這是與外國無關的中國內政,但美方把它定性為企業補貼納入貿易談判議題,並且與美方實施監督權利捆綁。重開談判就是衝著這些相關條款來的。如果中國當即拒絕,談判一天也不可能繼續下去。所以中方采取模糊對待的態度,使得談判能夠繼續往下走。一直談滿十輪。為什麽中方要談十輪之後才拒絕?第一,因為中國想用後麵的議題來衝淡這個條款。即在後麵的議題上多做讓步,換取美方在這個條款上讓步。第二,中方把能想出來讓步的議題都拿出來談了,所以談了十輪。實在沒有更多的地方可以讓步了。按照美方談判人員在最後一輪——即十一輪——談判之前的說法,最後文本隻需微調就可以簽署。然而中方一紙電文說幾個項目需要重談,令美國人感到錯愕以致憤怒,立刻施加新的關稅。許多人把談判破裂的原因歸結於最後文本被習近平否決。美國人信嗎?習近平如果不是每一步都關注談判的話,那麽至少每一輪結束他都應該獲得詳細的進程報告。他如果要否決的話,第一輪結束就應該否決了。他就是要等到後麵的讓步都談妥以後,再回過頭來換取美方在這些條款上的讓步。

美方不可能現在就放棄這些條款。中國永無可能接受這些條款。於是,美中貿易談判在當前隻能破裂。

通過上述談判細節,我們可以明了美中雙方對貿易協議的目的。美國希望借助這一協議打斷、遏製中國向高技術產業的攀升。談判的另外一個細節也值得關注,就是美方宣布,即使協議達成,美方將繼續保留已經征收的關稅。中方則要求取消所有已征關稅。如果看一下美方征稅的清單,美方的目的就一目了然了。美方首先加征的$500億進口商品是中國高科技產品,第二批加征的關稅針對價值次一等的商品。最後加的$3250億是日常消費商品,也就是對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影響最明顯的商品,但也是價值最低的商品。隻要中國簽署協議,美國依然願意把低價值生產鏈留給中國,以換取中國放棄向高價值生產鏈的攀升。由於低價值鏈總額依然龐大,從業人數眾多,美方意圖迫使中國因難以割舍眼前利益而放棄長遠利益。

美方願意把數額依然龐大的低價值鏈繼續留給中方,說明Trump 對美中貿易的巨額赤字並不真正上心。難道Trump不關心美國的貿易逆差嗎?非也。隻要能把中國繼續鎖在低價值生產鏈,他就沒什麽好擔心的。前文說過,美國其實很享受中國作為美國低價值生產國的地位。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全方位的,Trump 想要拉回美國生產的是歐洲日本那些中高檔生產鏈,譬如汽車製造業。他根本看不上中國的長時間強體力勞動的低價值生產鏈。隻要把那些中高檔產業拉回一部分在美國生產,就可大幅減少進口,如果還能出口的話更好。這樣就能輕易對衝與中國的貿易赤字。這就是為什麽Trump 不僅向中國,也向德國日本這些製造業強國開戰的原因。霸主的日子太好過了。什麽時候不樂意了,伸手往下就能撈一把中高檔產業。日本對此心領神會,安倍已經許諾將增加$400億美元的投資,在美國生產汽車。

美中貿易談判告一段落。誰贏誰輸?就看雙方的談判目的。美方要借助協議取消中國的企業補貼,進而阻止中國的產業升級。美國沒有達到目的。中國想以其他方麵的讓步換取美方在企業補貼方麵的讓步,也沒有達到目的。雙方都輸了。盡管談判失敗,談判的最後一個細節也值得關注。

劉鶴最後一次來到華盛頓,對著中外媒體的鏡頭說:“我是帶著誠意來的……”把談判破裂的責任拋給美國。甚至在離開美國之前,還上演了最後一幕苦情戲。在全是中國媒體的鏡頭前,劉鶴發表了一番談話,向中國民眾展示他盡了全力,守住了底線。Trump 給世人的任性印象增強了苦情戲的效果。這是為中國即將到來的失業潮預作稠繆,使中國民眾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克服過渡時期的困難,把可能的社會動蕩降到最低點。或許是因為洞悉了中方談判的招數,沒有一家美國媒體參與群演。也或許是中方根本沒有邀請外媒,隻做內部演出。

現在該談談《中國製造2025》了。這個文件究竟包含什麽重要的內容,以至中美兩國為此大動幹戈,持續了十個月的談判也為之破裂?

筆者沒有看到過《中國製造2025》的原始文本,隻能根據新聞報道做一鱗半爪的描述。《中國製造2025》應該是中國對產業升級的指導性文件,其中選擇了一些高技術行業作為主攻目標,給予財政和稅收支持,包括大飛機,自動駕駛(依托北鬥導航衛星),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航天,物聯網,新能源,電動汽車等等。德國政府在2013年推出工業4.0 戰略,開始對德國的傳統製造業進行智能升級。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後,與德國的工業4.0探索對接、協作。兩個戰略能夠進行協作對接,說明兩者沒有衝突。這就是說,《中國製造2025》所選的產業避開了德國的傳統行業。這是有意為之、還是純屬巧合?我們看一看《中國製造2025》選定的行業,大都是新技術領域。中國30年改革開放,在產業升級上成效不彰,主要原因是德日法牢牢地把持著中高檔製造業。在他們上麵是美國,在他們下麵是中低檔製造業的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霸權治理下的國際分工貿易,德日法等被美國壓著,上不去,所以擠占他們的行業就是動他們的命根子,他們必定嚴防死守,大大增加了中國往上攀升的成本。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英國首先表示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沒有多少製造業的英國在為其金融業開拓新市場。德國近日表示要帶領歐盟一起加入,可以看作是對中國避免擠占德國工業領域的回報。我們隻能等待多年之後,官方公開《中國製造2025》過程的時候,才能確知《中國製造2025》是否有意避開了德日法所擅長的中高檔產業。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德國右翼民族主義政黨上台,會不會改變默克爾支持一帶一路的政策?想一想,難道與中國交惡,刺激中國發力擠占德國傳統工業領域才符合德國的利益嗎?

毋庸諱言,《中國製造2025》指向的高技術領域正是美國視為後花園的高價值產業鏈。中國由此與美國的霸權利益直接衝撞。美國迅速用貿易戰回應。所以,不管是Trump還是別的總統,美國都會對中國進行遏製。

坦率地說,這些新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大都是美國的科學家完成的,也有一部分是中國科學家貢獻的。當這些研究領域剛露出商業前景的一線曙光時,美國還沒來得及布局,中國迅即投下巨資,像餓虎撲食一般牢牢咬住獵物,讓美國看得目瞪口呆。難道中國在推出《中國製造2025》之前沒有想過會與霸主發生衝撞嗎?

回頭看,2013年,習近平上任伊始,在國內展開大力反腐,嚴正黨紀,收緊輿論,近日又在新疆實施去極端化措施,這些均可看作是為保持國家穩定而下出的先手布子。同在2013年,在國際上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合作、減少崛起之路上的外部阻力而布局。“山雨欲來風滿樓”,中國不是在為即將到來的美中衝撞預作稠繆嗎?

或許是感覺到了某種危機,耄耋之年的基辛格獻上拉俄羅斯遏製中國的計策。俄羅斯的問題在於前蘇聯改旗易幟之後,霸權管製下的國際產業鏈不僅沒有給俄羅斯留出位置,美國反而用製裁欲置俄羅斯於死地。是中國用高價簽下購買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長期合同,並向俄羅斯開放合作開發高價值寬體客機的研發機會。2018年,中俄貿易突破$1000億美元。俄羅斯在與中國的合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美國現在拉攏俄羅斯圍堵中國,自身還想從德國日本割肉,又能從自己身上割多大一塊來喂俄羅斯呢?Trump想以承認克裏米歸屬俄羅斯作為交換條件,這種拿已落入別人口袋裏的利益作為交換籌碼,隻有Trump才做得出來。基辛格的聯俄抗中策略剛有傳聞,便成泥牛入海。

美國對華為的打壓似乎是對美國霸權還剩多少權威的測試。德國已對華為放行,其立場將影響歐盟。“五眼”同盟中的新西蘭和英國也已放行。加拿大正處於搖擺狀態。澳大利亞的輿論也開始轉向……現在可以看出《中國製造2025》不與德日法爭中檔產業鏈的高明之處了。爭中檔產業鏈將正麵與德日法歐發生衝撞,將受到欲置中國於產業鏈低端的美日德法的聯合圍堵。而放棄中檔,直接爭奪高檔,雖然衝撞的是霸主利益,阻力反而是最小的。

記得小時候在動物園的猴山看到過猴王之爭的場麵。老猴王領著一幫嘍囉在猴山橫衝直撞,擋道的落單猴子常常被群猴一頓暴打。有一隻強壯的落單猴子先用胡蘿卜贈與那些嘍羅,然後對老猴王發起攻擊。嘍羅們全數觀望。等到老猴王體力不支,落荒逃跑之後,紛紛向新猴王低頭表示效忠。

放心,這一切都不會發生。21世紀的世界不是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俄羅斯、德國日本法國和歐洲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等候的不是一個新霸主,而是一個多極世界,一個更加平等的世界。

最後預測一下美中貿易戰的結果。

筆者確信美中貿易不會清零。雖然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盈餘國,但也是美國高檔產品最大的海外市場。Trump 不會為了數千億低價值商品而失去美國出口的最大海外市場。隻要中國度過最初的困境,中美就會重開談判。中國有過安置數百萬下崗工人的經驗,必定能安然處置這一次可能發生的失業潮。美國在這一次貿易談判中表現出足夠的耐心,說明美國除了談判,沒有其他有效手段能夠阻止中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不可能得到。放棄幻想,理智地與中國談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貿易協議,不失為明智之舉。

美國曆來不乏智者。當年杜魯門陷入朝鮮戰爭泥淖,艾森豪威爾以結束韓戰為競選口號,贏得總統選舉,把美國帶回正途。約翰遜陷入越戰泥淖,尼克鬆以結束越戰為競選口號,贏得總統競選,再次把美國帶回正途。就在美國的輿論充滿遏製中國的喧囂聲中,Joe Biden 發出“中國不是美國對手”的呼聲,表明他已經認識到中國不可遏製。如果Trump搞砸美中關係,他準備接盤,把美中關係帶回正途。Trump 總統仍有機會自己把美國帶回正途,現在還可以拿回一部份中檔產業,抑製投機性的金融產業。美國曾經創造過驕人的製造業成就,回歸勞動創造財富的傳統道德,美國仍然能夠再創輝煌。這一輝煌需要中國的市場。

不管貿易戰持續多久,到2025年,甚至在那之前,中國隻需要部分產業成功升級,將不但占領國內市場,也將在一帶一路範圍內攻城略地,中國將再次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GDP 將再次以級數形式往上跳。現在的平穩隻是為將來的發力養精蓄銳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