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矽穀

有興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意大利音樂之旅(十三)羅馬興衰的體會

(2024-05-03 17:17:46) 下一個

上接《意大利音樂之旅(十二)米蘭

意大利音樂之旅(十三)羅馬興衰的體會

自從2022年9月歐洲旅行的歐洲探勝,然後是2023年夏天意大利音樂之旅 ,再到2023年9月希臘文明之旅,我都記錄了遊覽經曆和感想。加之今年2024年6月份還要再去參加意大利藝術節,平時還會繼續研究羅馬的曆史。羅馬帝國給現代西方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法律、宗教、政治和文化遺產,也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雖然真正的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已經滅亡(西羅馬帝國),但被分裂出去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延續到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消滅。娶了拜占廷帝國後裔的俄羅斯帝國(號稱第三羅馬帝國)和獲勝的奧斯曼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廷(羅馬)的合法繼承人,直到20世紀初它們覆亡後才停在爭論。通過對羅馬和希臘的曆史了解,對許多故事的細節研究、思考和推敲,今天終於可以粗略地談談羅馬興衰的體會。羅馬的興衰就是羅馬的興起和羅馬的衰敗曆史。如何說明羅馬帝國的興起與如何說明羅馬帝國的衰落,是曆史上兩個最重要的問題。

羅馬帝國的興衰曆史時間表:

曆史階段

時期

備注

羅馬起源階段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53年

神話傳說為主

羅馬王政階段

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

傳說為主

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有曆史記載

羅馬帝製繁榮期

公元前27年-公元180年

第一羅馬帝國

羅馬帝製衰敗期

公元180年-公元476年

羅馬文化偏離傳承

西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476年9月4日

第一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1453年5月29日

第二羅馬帝國滅亡

文化難以傳承

 

第三羅馬帝國

第一章 羅馬的崛起和繁榮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羅馬帝國的興起是個漫長的過程,首先古羅馬人跟周邊民族結成了拉丁同盟,後來打敗並同化了北方的伊特魯裏亞人,經曆了與高盧人的戰爭後,打敗了皮洛士,占領了大希臘。再後來通過布匿戰爭打敗了迦太基,同期戰勝了馬其頓,希臘和敘利亞,從此稱霸地中海。古羅馬對戰敗者實行溫和的同化政策,因此能夠迅速穩定的擴大疆域。古羅馬國內政治上比較平等和寬容,《李錫尼法》頒布後,所有職位都對平民開放。而且羅馬從來不懲罰打了敗仗的執政官。羅馬的崛起(興起)就是古羅馬的曆史,可以分為四段:(1)起源、(2)王製、(3)共和製、(4)帝製繁榮期

日本作家鹽野七生曾提出這樣的問題:古羅馬人在智力上不及希臘人,體力上不及日耳曼人,技術不及伊特魯裏亞人,經濟不及迦太基人。但是為什麽最終成就霸業的,卻是羅馬人?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具有一定條件的,羅馬的崛起也是有一定條件的。我對許多古羅馬故事的細節研究和推敲,在閱讀了很多家的論說之後,結合目前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根據自己對批量生產和人們的開悟的體會,羅馬人的崛起是因為羅馬人在和其他族群的合作學習等機緣巧合下迅速開悟了

  1. 從理念上,沒有了種族的界限,與所有其他民族都可以合作,眾生合一,形成了羅馬政治概念,而不是羅馬文化概念。他們這種寬廣的胸懷很容易同化其他族群。
  2. 好的政治製度,民主製度,容易重複的軍事戰術。好的普世價值:公平、正義、自由。
  3. 簡單易行的好方法,類似於現代的批量生產技術(像ISO9001 標準)和像細胞複製分裂一樣,使得軍事計劃和工程計劃能高效和快速複製。羅馬國家機器得以重複的成功運轉。
  4. 傳承精神、務實和科學的態度,對科學的尊重,知行合一。量化一切可以量化的因素,讓很多道理接近真理。有些國王本身就是藝術家、哲學家。
  5. 發揮集體的力量,自覺地遵守製度。古羅馬人講究誠信,很少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沒有出現權謀社會,或像田忌賽馬那樣投機取巧。盡可能采取協商、妥協和對生命的尊重。在文明與誠信上建國者才能長久。

舉一個例子來闡述古羅馬如何利用現代的批量生產技術:軍團比方陣靈活,是羅馬對外作戰的主要單位,也是羅馬崛起的重要法寶。在羅馬軍團出現以前,地中海地區最先進的軍事組織是馬其頓方陣。依靠馬其頓方陣,亞曆山大滅亡了幅員遼闊的波斯帝國,建立了亞曆山大帝國。亞曆山大帝國分裂以後,地中海東部各大國也都靠方陣維持秩序。但隨著羅馬軍團的完善與發展,方陣在地中海地區的爭霸戰中逐漸失去優勢,最後被羅馬軍團徹底替代。軍團按嚴格的軍事要求紮營,營地有柵欄和壕溝護衛,夜間有專門人員值勤、巡視。安紮營地的主要目的是行動方便。羅馬人在這方麵與希臘人通常的做法完全不同。當希臘人安紮營地時,首先考慮的是利用地形的天然優勢來確保安全。這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他們厭惡挖溝築營的勞苦,另一方麵是由於他們認為人工建造的防護不如天然地理條件所提供的防護,再一方麵也顯得比較聰明、能因勢利導。因此,涉及到營地整體的規劃時,他們不得不為遷就地形而將營地建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因地製宜,就像搞科研而不是搞生產)、每次都不一樣,並常常將部隊的各個部分移至極不合適的地點(受地形之困而湊合)。結果,每個人都不清楚自己以及自己部隊在營地中所處的位置。相反,羅馬人卻顯得不太聰明一樣、寧願不辭辛勞地挖溝築壕(相信他們會總結出來一套高效的方法),並修建其他的防禦工事,為的就是給部隊提供方便,保持一種人人熟悉的單一營地規劃。這就像現代社會搞批量生產一樣,簡單重複,羅馬的迅速崛起顯然與羅馬的這種軍事文化製度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美國的COSTCO商店, Barnes & Noble書店,HOMEDEPOT等連鎖店,不同地區的連鎖店裏麵貨架的擺放基本相同,客戶很容易就會找到相關區域,提高了客戶買東西的效率,商店的貨物出貨快了、資金流動也被加快了。

2007年底我們坐挪威郵輪(NCL,Norwegian Cruise Line)去維京群島遊玩,2個小孩二女兒5歲多、老三兒子快4歲。每天白天下船遊玩,晚上回到船上活動。郵輪上有托兒所,可以把兩個小的放到那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每次送進、接出都需要家長簽字。遊輪很大,我們常常走錯路,每次都得花一些時間才能安排好他們,結果我們夫婦倆所剩的自由時間就不多了,在船上大多時間就是為了孩子。2008年6月,我們去阿拉斯加度假,訂了和半年前同一家挪威郵輪NCL,結果和半年前坐過的郵輪長得幾乎一樣。2個小孩子一進郵輪,大概隻愣了2秒,馬上反應過來,並誤認為是同一艘郵輪,於是如魚得水,在船上自己找他們喜歡的地方去玩了。他們常常自己把他們簽字(sign)進去托兒所,到吃飯的時間我們去簽字接出來。托兒所裏有他們熟悉的活動和遊戲,我們夫婦二人感覺比半年前輕鬆了很多,有很多自由時間可以在郵輪的圖書室看看書,結識同從矽穀過去的新朋友聊聊天。非常慶幸這次的船的結構和上次是一樣的,節省了我們很多時間

羅馬人卻寧願不辭辛勞地挖溝築壕,並修建其他的防禦工事,每次結構都一樣,士兵和軍官都對防禦工事非常熟悉,很容易相互溝通,效率很高。這就是為什麽人們閱讀凱撒的《高盧戰記》,最感震驚的是羅馬人軍事勝利之輕鬆。高盧人當時的文明水平與羅馬差不多,高盧人的陰謀詭計並不少  羅馬人也不總是一番風順。但是隻要到了戰場上,雙方拉開陣勢短兵相接,羅馬人總能輕鬆取勝,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哪怕排除掉凱撒的因素(他的卓越才能和他記錄裏可能有很大的水份),這也是非常難以置信的。羅馬人入侵大不列顛的時候,英國有十倍於羅馬的軍隊,最終卻是羅馬贏得勝利,這就是羅馬在實戰中的表現。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羅馬人修建防禦工事像批量生產的概念進行複製(重複)的細節

正是羅馬人的批量生產和重複的理念,使得他們能舉一反三地用在其他修建工程上。我們在參觀羅馬時,經常為他們的宏偉的基礎設施,如一係列道路、供水係統和水利設施等工程,還有解決排水問題、修建了很多寬敞的地下溝渠,將生活汙水排放出去。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羅馬市中心的羅馬競技場、約60排看台,可以容納5萬到8萬名觀眾。羅馬的各個城市還修建了很多浴場,規模最宏大的卡拉卡拉大浴場能同時容納2000人洗澡,它同時還是一個娛樂休閑場所,有演講廳、公共圖書館等設施。很多供水係統和水利設施現在還在使用。

另外羅馬人對羅馬團體的認同感非常強烈。羅馬最終能一統亞平寧半島,與民族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羅馬人從開國開始對薩賓人以及其他所有的“戰敗者”都給予了同等的公民權(參加公民大會),對部落高層給予元老院席位,這種同化政策,讓羅馬人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很強的團體認同感,這在軍事上有極重要的影響。當時的雅典與開放的羅馬卻正相反,那時雅典人規定,隻有父母雙方都是雅典公民,孩子還得是婚生子,才能得到公民權,這個封閉政策就讓雅典一直受兵源不足之苦。希臘人則是世人皆知的遷徙民族,希臘人遍布整個地中海沿岸,然而塔蘭托的希臘人並不認為自己和斯巴達人要有什麽聯係,敘拉古也不會念念不忘科林斯的祖先。伊特魯裏亞的十一個部落更像一種鬆散的聯邦,彼此獨立性很強,更不會像羅馬人的拉丁聯盟一樣有抱團傾向。正因為南北兩大勢力相對比羅馬的而言更像是雅典等城邦國家,羅馬人最終征服了整個意大利,盧比孔河以南後來被列為羅馬範圍。

羅馬人對羅馬團體的認同感表還現在:無論共和國階段還是帝國時期,在開始衰微乃至最後無力回天的時候,有人願意試圖去挽救現狀,願意去做出改變,並且他們之中很多人的努力是成功的,比如凱撒、馬可奧勒留、塞維魯、狄奧多西一世,還有他們身邊很多人。凱撒的鮮血是共和國的祭品與帝國的曙光,他是哲學王,但大半生都在前線率軍親征抗敵。塞維魯鎮壓了驟然加劇的亂世。狄奧多西一世臨死前把帝國分成兩半,幫助羅馬的血脈在西羅馬滅亡後卻在東方延續了一千多年。無論為了什麽,背景如何,一直有人為了羅馬挺身而出。就算是最後不得不謝幕,也走得很漂亮。所以這些元素最終造成羅馬的強大。

根據以上分析,我現在可以回答日本作家鹽野七生提出的問題:

  1. 古羅馬人在智力上不及希臘人,其實是羅馬人大智若愚、大道至簡,在很多細節裏保持重複,和現代的大批量生產管理的KISS概念(keep it simple stupid)是一樣的。這樣形成一種像細胞繁殖一樣的自動擴展的方式、複製或重複軍事計劃和建築計劃,讓羅馬不斷壯大。
  2. 體力上不及日耳曼人,羅馬人就提高技術、發展工具和武器,不用蠻力,發揮器械的作用,揚長避短。
  3. 技術不及伊特魯裏亞人,就向他們學習,後來居上。當希臘用銀幣進行商品交易時,羅馬人還處在以物易物的年代,但羅馬人卻較早的發展鐵器工具。
  4. 經濟不及迦太基人。羅馬人藏富於民,和其他族群共同致富、共同發展。

一個文明的崛起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它做對了什麽或者像木桶一樣有很多長版(很多方麵很強),而是因為它做錯的比較少或者像木桶一樣短版較少且短板不是太短(缺點少且不嚴重),這樣就使得後人看起來曆史給了它更多犯錯的機會和空間。

讓我們回顧一下古羅馬的曆史,再分析羅馬崛起的原因。

(一)羅馬的起源(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53年)

對於羅馬人來說,要解釋自己的祖先的起源是一件很複雜的事。羅馬的起源的說法有很多種,但基本上都是傳說,並且許多是神話傳說。

去年9月我們去希臘雅典旅遊時,聘請了當地一個導遊,在我們問他恨不恨羅馬人統治他們那段時間,對他們文化的入侵?沒想到導遊很自豪地說:“羅馬人本來就是一批希臘人移民到意大利羅馬,就像英國人移民到美國一樣,隻是這批希臘人和當地人比較友好,相互通婚,政治和文化上取長補短,很快發展壯大起來。然後他們又壯大到他們祖先的地方,推動希臘的發展,希臘也成了羅馬的一部分,我們都很尊重羅馬在希臘的建築。古羅馬人就是希臘人,現在的希臘人屬於後來同化了很多族裔的新羅馬人”。

我們在雅典聘請的導遊想必對曆史是認真研究過的:羅馬文化的內容在很早以前就是一個複合文化體係了,羅馬隻是一個政治上的概念,而不是文化的名稱。東部羅馬帝國滅亡後,希臘人繼續維持“羅馬人或其他羅馬相關名稱”的身份認同(盡管今天多數居住在希臘人認同“希臘人”的身份)。在阿爾卑斯山,盡管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努力壓製,但羅馬人的身份認同仍然幸存下來未曾中斷,如今瑞士兩大族群羅曼德人(法語:Romands,瑞士法語區居民自稱)和羅曼什人(羅曼什語:Rumantschia)其名稱仍然讓人想起其先祖是羅馬人。

羅馬的起源有很多種傳說,但羅馬的起源對羅馬崛起的研究不是非常重要,各種傳說的共同點,是古羅馬是從夾縫中生長出來,靠政治結盟擴張勢力,才得以發展壯大的。以下是幾種膾炙人口的古羅馬起源的傳說:

(1)傳說1:母狼傳說

根據羅馬人的羅馬建國的羅慕路斯神話故事:拉丁姆地區(意大利中西部的一個區域,對應今天的拉齊奧)的阿爾巴•隆加(Alba Longa)的國王努米托(Numitor),這位國王後來被他自己野心勃勃的親弟弟阿穆略(Amulius)篡位,國王的兒子也全被殺死,篡位的阿穆略為了避免落人口實,所以留下哥哥努米托及其女兒西爾維亞公主(Silvia)的性命。阿穆略為了避免西爾維亞公主生孩子而回來報仇,所以就強迫西爾維亞擔任貞女塔的女祭司,這樣她就得終生保持貞潔,不可能有後代子嗣,也更加不可能再參與王位之爭。原本這個計劃應該是天衣無縫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某一天戰神馬爾斯(Mars)來到貞女塔,看到美麗的西爾維亞公主之後兩人陷入愛河之中,最後西爾維亞公主偷偷地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兄弟:羅慕路斯和雷穆斯。阿慕略得知消息後,派人軟禁了公主,並且將這對新生的雙胞胎兄弟投入台伯河中企圖淹死他們,但是兄弟兩人在戰神馬爾斯的暗中幫助之下,不但沒有沉入水中,反而漂到河邊被一隻同樣是被馬爾斯派遣的母狼所營救,這隻母狼用自己的乳汁喂養這對兄弟避免他們餓死。後來另一個受戰神馬爾斯指示的牧羊人找到了這對兄弟,牧羊人收養了他們並且照顧他們直到成年為止。羅慕路斯與雷穆斯長大成人後矢誌報仇雪恨,他們在那頭母狼的幫助下率領軍隊攻打阿慕略,並且成功地奪回王位,並將國家重新交給他們的外公努米托管理。這對兄弟不願意居住在阿爾巴•隆加,帶領了部分族人回到母狼發現他們、並乳汁哺育他們的地點,在與當地的部落大戰之後,雖然弟弟雷穆斯不幸死亡,但最後終於在台伯河畔建立新城,這座新的城市最後以哥哥的名字命名,他們叫它“羅馬”(Rome)。建國之後,雖然他們一直歡迎外地人到此生活、貿易經商,但是羅馬人一直苦於人口不多,所以羅慕路斯想出一個計策,他借口在城內舉辦海神波塞冬祭典,並且免費提供飲食,用以聚集人氣。羅慕路斯的這個計策很成功,吸引了鄰近的薩賓人(Sabines)到羅馬參加祭典。在薩賓人進入城內後,羅慕路斯下令將所有的男性都趕出城外,把所有的女性都拘禁起來,並且指配給尚未結婚的羅馬青年,由於這個掠劫女性的行為是整個國家的集體行動,所以羅馬的人口很快就繁衍起來,落入圈套的薩賓人也不得不與羅馬人結為聯盟國家。羅慕路斯統治羅馬40年後,某一天他駕駛戰車時被一陣狂風卷起,自此他沒再回到羅馬。根據神話傳說,這是羅慕路斯的父親戰神馬爾斯將他迎接到了奧林匹斯山上,成為眾神之一。或許是風水輪流轉的原因,被羅馬人坑了一把的薩賓人首領努馬·龐皮留斯(Numa Pompilius)成為為羅馬第二任國王,自此羅馬發展為意大利半島最強大的國家。

盡管“母狼傳說”膾炙人口,我們在旅行中聽過很多遍,但我們不能把它當作羅馬的起源曆史。然而我們可以根據這則廣泛流傳的神話故事內容來推理古代拉丁人搬遷與建國的過程:他們原本的居住地並不在台伯河邊,而是在阿爾巴·隆加的山區部落,後來因為部落間的內鬥衝突,某一位部落長帶領一小群族人出走,最後來到河邊定居。之後又因為與當地的薩賓人與埃奎人(Aegui)起了衝突,不得不移居到巴拉丁丘,然後他們把這個地點以部落長的名字命名為“羅馬”。巴拉丁丘的羅馬人口不多,所以他們通過與鄰族女性的頻繁通婚以快速增加人口,最後由於頻繁地與鄰國交流通婚,最後羅馬成為一個複合文化的國家。

(2)傳說2:羅馬起源於特洛伊城

在眾多的羅馬人的起源神話當中,有一個我們熟知的傳說:羅馬起源於特洛伊城。認為在當時希臘特洛伊之間的戰爭使得愛神的兒子,愛奧尼斯在戰敗以後協同自己的父親和族人不斷遷移,從馬其頓到希臘再到意大利並最終定居在拉丁。與當時的拉丁國王之女婚配,並在當地築城。之後的數代出現了羅馬城的正式建立者羅慕路斯。其實任何一個神話都有自己的曆史來源,隻不過添加了更多的想象與更多的民族輝煌成分。對於愛奧尼斯在特洛伊城逃亡的故事,並不僅僅存在於羅馬的傳說當中,在當地的拉丁人也十分熟知。並且經過考古發現,這個傳說並不是羅馬傳入拉丁地區的,甚至可以說這個傳說是拉丁和羅馬共同的神話。可能因為那一場戰爭使得特洛伊城的一支移民通過千難萬險進入了意大利的拉丁地區,但這對於羅馬城的建立並不是關鍵因素。據維科學家和語言學家的推測,羅馬人說的拉丁語屬於印歐語係,羅馬人的祖先最早應來自於東歐-中亞的大草原地帶(位於黑海、裏海、亞速海和鹹海之間,第聶伯河、頓河、伏爾加河、烏拉爾河的下遊),也就是說羅馬人的祖先來自於東方。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拉丁人的先祖開始西遷,公元前1000年左右進入亞平寧半島,受到古希臘語的影響形成了拉丁語(古羅馬神話幾乎等同於古希臘神話,但神靈的名稱有所不同)。

特洛伊的移民發展脈絡其實並不清晰,其中也有很多矛盾和問題,隻是在曆史的記載上目前將他們與最終羅馬城的建立者聯係到一個故事脈絡而已。實際情況可能是這一支移民被當地的拉丁人所敬仰,雙方之間通過婚配達到了融合,而在拉丁地區,當時的原住民並不是後來指的拉丁人,在當時他們叫做伊達拉裏亞人。

伊達拉裏亞(也譯作伊特拉斯坎、伊特魯利亞、埃特魯裏亞、伊楚利亞)和拉丁文化都受到東方文化影響,確實有那麽一群人在當時進入(移民)到了當地,並對當地的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在當時的拉丁地區,各個民族都是相互融合的,雙方之間既有血緣關係,共同的政治和社會基礎,才是在未來的某一個時期羅馬城正式建立的基本社會聯係。

在傳說當中,從羅姆路斯之後,到羅馬城正式建立,這一年是公元前753年,也是羅馬王政時代的開始,傳說羅馬一共有七個王,前三王都是伊達拉裏亞人。百年的伊達拉裏亞人在羅馬進行統治,成為羅馬早期曆史的發展件和影響最為深刻的一段時期。羅馬給自身的曆史進行記載的時候,並沒有認為這是外族入侵,也並不認為伊達拉裏亞人所統治的羅馬不是羅馬。羅馬自身的曆史記載證明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在當時拉丁人(伊達拉裏亞人),和我們後來認為的羅馬人並不是界限分明的,有著深刻而緊密的血緣聯係。因為在西方的整個文明區裏,人們更講求的是種族。在羅馬自身的曆史記載當中,並沒有將伊達拉裏亞人與自己分開,而是承認了伊達亞人對自己的統治,不僅僅是認為伊達拉裏亞人在前期的發展當中超越自己,自己被迫屈從,更主要的是羅馬對於伊達拉裏亞人統治的認可,在血緣上的聯係的認可。否則倔起以後的羅馬必然會將這段不光彩的曆史抹掉(這是任何一個民族都會做的事情),但是羅馬卻充分尊重的曆史,記載了伊達拉裏亞人的統治,詳細記載了從伊達拉裏亞人到真正的羅馬人統治羅馬城的這七個國王的時間裏所產生的每一次政治軍事政變。最具影響、執政時間最長的是塔克文家族,而塔克文家族是伊達拉裏亞人,這也是伊達拉裏亞人統治羅馬城的直接證明。

為什麽羅馬自身的曆史記載依然要把自己與伊達拉裏亞人分開呢?首先,羅馬人認為伊達拉裏亞人與自己還是有所不同的,雖然同屬於一支,伊達拉裏亞人更多的受到了當地文化的影響,並且與其他民族廣泛交流。伊達拉裏亞的民族成分持續降低,民族融合於之後的羅馬人更為寬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伊達拉裏亞人已經不單單是依靠血緣與羅馬有聯係的民族,而是一個民族的融合體,也正是因為這種廣泛的融合,使得伊達拉裏亞人在前期的發展當中十分迅速,掌握了羅馬城成為羅馬的國王。之後的羅馬也開始迅速發展自己,雙方最終齊頭並進,並且開始對羅馬城的主導權進行爭奪。在他們真正建立羅馬城以後不久就進入了鐵器時代,可以說他們是在鐵器時代的原生文明。對於周邊民族的優秀基因的吸收至於其他任何一個民族,從廣泛的經濟,商貿接觸,航海技術的交換以及在軍事鬥爭當中取敵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都使得他們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聯盟。聯盟最終為了羅馬城的主導權而進行激烈的爭奪。麵對著後起之秀的羅馬人,伊達拉裏亞人逐漸失去了自己發展的優勢,最終自己在羅馬人的統治被推翻,羅馬人占據了羅馬。塔克文家族最終被驅逐,伊達拉裏亞人在羅馬的統治正式結束,而羅馬共和國也真正開始。

羅馬自身的曆史記載誠實、客觀,對於曆史在於相合而不是相斥,這意味著伊達拉裏亞人對羅馬的作用沒有消失於曆史,在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裏,伊達拉裏亞人都對羅馬產生直接影響。影響不僅僅局限在經濟,軍事,政治,還存在於文化。在交流的過程當中,新羅馬人戰勝了伊達拉裏亞人,贏得了羅馬的統治權,但是並沒有將伊達拉裏亞人作為外族看待。僅是針對政治上的統治權進行了爭奪,其他的諸如文化交流,經濟交往等等一切往來都沒有被打斷。

伊達拉裏亞人也依然居住於自己所建立的城邦當中,成為羅馬城的同盟者,或者融入了更多的拉丁人,成為未來羅馬的拉丁同盟。羅馬為了能夠在文化上,保證自己對拉丁人和伊達拉裏亞人的優越性,都十分注重自己民族的起源,將自己與曾經的特洛伊聯係在了一起。其中有最真實的一部分,但同時進行了極為巧妙的發揮,這一支移民由原本的民族遷移轉變成為了神的意誌。這一個傳說專有化,成為了羅馬這個民族的起源傳說。拉丁人和伊達拉裏亞人則逐步成為了與羅馬明顯區別的民族。

(3)傳說3:從夾縫中生長出來,靠政治結盟擴張勢力

古代世界裏的羅馬文明大概起源公元前 2000年左右散居在台伯河沿岸的拉丁人,他們大約在公元前八世紀在台伯河發展成一個小部落,後來可能是為了躲避仇敵伊特魯裏亞人,所以搬遷到河邊附近的小山丘:巴拉丁 (Palatin) 山丘居住。這個台伯河邊的巴拉丁部落便是羅馬最原始的起源。在巴拉丁山丘的羅馬部落,隔著河流與對岸的伊特魯裏亞人(Etruscans) 對峙,與此同時,希臘的首批移民也已經登陸意大利沿海,並且順著海岸逐步往北遷移。在希臘人、伊特魯裏亞人的強敵環伺的夾縫中,羅馬部落逐漸壯大,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羅馬部落就已經發展為台伯河西岸最強大、最富庶的城邦,並且統治了以巴拉丁山丘附近的6個小山丘,並自稱為“七丘之城”。

羅馬城邦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如附近的城邦國家一樣,都是由部落酋長統治。但是大約在公元前509年變成共和政體,國家的領導人由貴族與部分人民組成的議會推選出行政官,並且製定了《十二誡律法》,將法律頒刻於石板上,公布於公共場所成為大家遵循的標準。自公元前 509 年開始,羅馬成為共和體製,一直持續到公元前 27 年,誕生了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為止。

公元前474年,羅馬共和國控製了意大利中部、瓦解了北部伊特魯裏亞人的勢力,羅馬人靠著政治手段與部分伊特魯裏亞人的城邦結盟而逐漸擴張勢力,擴張中的羅馬與其餘的伊特魯裏亞人城邦發生過幾次規模不大的衝突,之後又與新興的希臘勢力爭奪過意大利中南部沿海的城鎮,在經曆持續了200年的爭奪後,羅馬人最後終於把國家範圍擴大至意大利半島的大部分區域,成為這裏最大、最強的勢力。在公元前三世紀時,這個興起於台伯河岸邊的小部落,在長期的擴張過程中已逐漸與鄰近文化一再融合,由於殖民政策上隻要對方對羅馬宣示效忠,羅馬人便會對各地的文化、宗教與習慣,幾乎是全盤接受,並且內化為自己的一個部分,所以羅馬文化的內容在很早以前就是一個複合文化體係了,羅馬隻是一個政治上的概念,而不是文化的名稱。

(4)傳說4:移民和血緣融合

在各種傳說中,我更相信是從希臘到意大利的移民,通過看到其他民族從自己身上學習提高後,也向其他民族取長補短,不固步自封(open mind),最終開悟、開啟了民智,不斷改進文化傳承和政治策略,走向發展壯大的道路。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意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Etruscan,Etruria,伊特拉斯坎也被翻譯作伊達拉裏亞、伊特魯利亞、埃特魯裏亞、伊楚利亞、伊特魯裏亞等,雖然地方不大,名稱和翻譯名稱卻很多)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現在的安納托利亞的全境由土耳其控製),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意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係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意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裏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隻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係: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麵,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麵發展。他們最初在意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裏島的庫米大陸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製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裏。

在羅馬發展為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過程中,羅馬人仿效了其鄰近的埃特魯斯坎文明。意大利現存最早的文字發現於公元前8世紀初羅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奧薩客棧大墓地。陶罐上刻畫的4個希臘字母表明,剛剛建立羅馬城的拉丁人在希臘人采用腓尼基字母後不久就學會使用了這種文字。羅馬早期政治是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製。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係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準。隨著羅馬權力和影響的增長, 財富開始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貴族是整個社會中最富有的成員,他們控製著大部分的貿易、行政管理和軍隊,而且隻有他們才能夠進入元老院或被任命和選舉為官員。平民主要是小農場主、勞動者和手工藝者,他們占人口的大部分,在政府中卻幾乎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二)古羅馬的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

古羅馬的王政時代也是傳說。有些疑古派對古羅馬有七個國王的說法是不信的,但主流相信有過類似國王的管理者,帶領古羅馬人開啟民智,走向共和。所謂的王政時代重點不是指多少國王統治過羅馬,而是特指這一段特殊時間羅馬的變遷,即從公元前753年由羅穆盧斯和雷穆斯建立的羅馬城邦或小小王國,到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成立經過這段特殊244年的時間段,羅馬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就像是一個有機體一樣開始不停地變化,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拉丁文化世界,而已經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民族了,羅馬逐步成為一個複合式的文化概念。而在蘇格拉底生活的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早就用上了銀幣,可是羅馬人才剛剛擺脫了以物易物的階段,用海鹽來充當一般等價物。今天英語裏的salary,也就是薪水,在拉丁語中就是用鹽來付款的意思。

根據以上(一)不同的傳說,可以歸納出古羅馬的誕生:古羅馬曾有一個時期是一個小小的城邦,一個小小的王國,和它的鄰邦屢次發生戰爭,最後的塔克文王朝是在公元前 6 世紀末被推翻。公元前 509 年,羅馬成為一個共和國。早期,大多數羅馬公民是強壯的農夫,他們的農田和牧場就在城牆的外邊。種地是光榮的職業。幾個世紀以來,在羅馬,農夫是頭等公民。他們哺育羅馬的兒女,和羅馬的敵人作戰,但是他們沒有鑄造的錢幣。他們用牛和銅塊當做貨幣。買賣和商業必然處在極為簡陋的階段。在相當長的時期裏,台伯河上的城市比愛琴海邊和其他地方的希臘城市要更小也更落後。公元前 5 世紀的羅馬並沒有菲狄亞斯,沒有埃斯庫羅斯,也沒有蘇格拉底。藝術和文學不大受欣賞。公民住所大多是土牆茅屋,很少公民能書寫。

早期羅馬人主要的宗教中心是家庭和農場。每一個住所有它的神和代表神的偶像。羅馬人向伊達拉裏亞(埃特魯斯坎)人學習為供奉神靈而建築廟宇,但他們用的不是花崗岩或大理石而是普通的粗石,他們得雇用伊達拉裏亞和希臘的藝術工匠來裝飾這種建築。然而羅馬鐵匠已經能製造農具、防身的甲冑和有效的武器。

羅馬從最初一個土牆茅屋的村落變成一個石砌的城市,很重要的因素是伊達拉裏亞人的教導。在公元前 6 世紀和以後的時間裏,羅馬受到伊達拉裏亞的影響極為深刻。羅馬最後的幾個國王可能就是伊達拉裏亞(埃特魯斯坎)人。羅馬人主要是從伊達拉裏亞人那裏學會了書寫,采用了一種修改過的希臘字母,這是伊達拉裏亞人從庫米學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羅馬軍隊使用的是希臘式方陣。而在此之前,羅馬人和其他意大利部落的人一樣,打仗時沒有秩序或紀律。從伊達拉裏亞人那裏,他們學會了用希臘的甲冑、頭盔、矛和盾,來裝備他們的步兵,並且用密集隊形作戰。

盡管有些學者壓根就不認為古羅馬有過王製階段,但傳說中的王政時代共有7個國王,他們有名有姓:

序號

國王名字

統治年數

在位期間

備注

1

羅慕路斯

ROMVLVSREX

37年

公元前753 –公元前716

殺死弟弟雷穆斯之後稱王

2

努馬·龐皮留斯

NVMA POMPILIVSREX

43年

公元前716-公元前672

 

庫裏亞大會選出,羅慕路斯姐夫

 

3

托裏斯·奧斯蒂呂斯 TVLLVS HOSTILIVSREX

32年

公元前672-公元前642

 

庫裏亞大會選出

 

4

安庫斯·馬爾西烏斯ANCVS MARCIVSREX

44年

公元前642-公元前616

 

圖路斯·馬爾提烏斯女婿,努瑪·龐皮留斯之孫,庫裏亞大會選出。

5

盧修斯·塔克文·普裏斯庫斯

LVCIVS TARQVINIVS PRISCVSREX

38年

公元前616-公元前578

 

在安庫斯·馬爾提烏斯去世後,因為安庫斯·馬爾提烏斯的兒子太年輕成為攝政王,很快被庫裏亞大會選出為王。

6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

SERVIVS TVLLIVSREX

44年

公元前578-公元前543

 

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裏斯庫斯女婿,在安庫斯兒子被刺殺後僅經過元老院當選了王

7

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LVCIVS TARQVINIVS SVPERBVSREX

25年

公元前543-公元前509

 

盧基烏斯的兒子或孫子,與妻子暗殺塞爾維烏斯之後奪取王權。

在王政時代,羅馬極大地擴大了對周邊領土的控製。建立王政的明確目的就是提供穩定和安全,而對周邊領土的征服就是服務於這一目的的。羅馬人似乎對領土和財富並不特別貪婪,他們的征服主要為了防範周邊民族對自己安全的威脅。隨著領土範圍的擴大,羅馬人引起了北方強大的埃特魯斯坎人的注意。公元前6世紀中葉,埃特魯斯坎人攫取了羅馬的政權。一時間,埃特魯斯坎君王統治了這個城邦,這使得羅馬人憤恨不平。終於因為埃特魯斯坎國王塔爾文強奸了一個貴族的妻子盧克蕾蒂亞,羅馬人在公元前509年奮起反抗,推翻了他的統治。盡管強奸盧克蕾蒂亞以及朱尼厄斯·布魯圖斯推翻塔爾文可能是演繹的故事,但塔爾文政權被推翻無疑標誌著埃特魯斯坎政權和文明的衰落。羅馬人沒有再推選出一位拉丁人的君主,而是徹底摒棄了君主政治,建立了共和政體,這預示著羅馬勢力得到最大擴張時期的來臨。

(三)古羅馬的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古羅馬的共和時代是指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到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的結束這段大約500年的曆史階段。這段時間,首先羅馬統一了意大利(公元前3世紀初),然後統一了意大利的羅馬打敗了迦太基和馬其頓,再然後征服東方與高盧。

羅馬能成就霸業的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優秀的政治製度:共和政體

公元前509年,羅馬人放逐了塔克文家族。國王留下的權力真空,由選舉產生的兩名執政官代替。兩名執政官彼此有否決權,羅馬人認為,兩個人一致做出的決定,要比國王一個人穩當些。在內政方麵,國王被趕走之後,元老院為了鞏固自己的基本盤,把人員從100人擴大到了300人。這300人,除了血統高貴的老貴族之外,還有所謂的新晉。

成為新晉的標準之一是有錢(財產門檻是100萬阿斯),二是有人(除了基於血緣的宗族,還包括依附民即受庇護的人)。羅馬的庇護製很特殊,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宗族的外掛係統。宗族長在領導著一群血緣親屬之外,還罩著另外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遠親”。這個遠親關係的建立,是基於以前的雇傭或者上下屬關係。愷撒和龐培相互打仗的時候,愷撒手下最能幹的副將拉比努斯投奔龐培,就是因為龐培家族是他的庇護人。對於他的叛離,當時人們覺得天經地義,愷撒還專門派人把拉比努斯的行李給送去。了解了庇護製,就能理解為什麽300人的元老院,能夠掌握很大的實權。

進入共和製之後,元老院按照財產多寡,把羅馬公民分為六等(和雅典的德拉科改革有點像,用錢代替血統)。

階級

財產(單位:阿斯)

軍製(單位:百人隊)

票數

第一階級

100000以上

騎兵18,步兵80

98

第二階級

75000-100000

步兵20

20

第三階級

50000 75000

步兵20

20

第四階級

25000-50000

步兵20

20

第五階級

12500一25000

步兵30

30

無產階級

所謂的財產隻有子女

步兵5(預各役),僅限於在國家存亡的危急時刻,其餘時候免兵役

5

合集

 

騎兵18(1800人)

步兵175(17500人)

193

如上表:第一等級是擁有10萬阿斯以上的富人,他們有義務組建18個騎兵百人團和80個步兵百人團。第二等級到第五等級養不起馬,隻能提供步兵,四個等級加起來,也隻有90個步兵團。第六等級沒有財產,“僅僅因為生孩子而對共和國有所助益”,他們不交稅,所以也就不當兵。因為在古羅馬,服兵役被等同為繳納土地稅。最窮的第六等級隻有在最危機的時刻才會被動員上戰場。在羅馬共和國500年的曆史上,這樣的情況隻出現過一次。

羅馬的投票也體現出了共和的特點。它並不是個人去投票,而是一個百人團一票。一個百人團裏麵,51個人選A,49個B,贏者通吃,這個百人團的一票就算投給A了。總票數是193票,第一等級就占了98票,過半了。古羅馬就是用這樣的共和製,在貴族與平民、富人與窮人之間形成了政治權力分配。這個分配,既保證了決策權掌握在精英手中,又在當時的條件下組建起了由1800騎兵和17000名步兵組成的龐大軍隊。軍事力量的動員機製,是古羅馬共和國崛起的奧秘所在。維護羅馬的軍事實力及紀律一直是國之要務之一,嚴厲的刑罰和優良的待遇成為共和國後期之後羅馬軍隊人數及戰鬥力的保障。除了軍事力量強大,政治及法律製度的優越也是一方麵。斯巴達的軍事力量和軍隊紀律可見一斑,可腐敗的極權政治使得國體運轉不靈。而羅馬在精英政治的基礎上增加了晉升體係和法律製度(如霍騰希亞法,保證了公民大會的權力,包括對元老院法令的否決權,以及平民擔任執政官的資格),一來保證了有才華之人能夠成為貴族(元老、騎士)或擔任要職(執政官等),承擔國家賦予的責任,另一方麵避免權力濫用,從而使得國家核心機構能進行有效且十分高效的運轉,同時法律規定使得戰敗國的居民有所保障,那些居民才願意依附羅馬,這才是羅馬不斷擴大卻依然不致衰敗的原因。

羅馬在摒棄了君主政治、建立共和政體後,羅馬由元老院公民大會統治。執政官執掌最高權力,由推舉出來的兩名貴族擔當,一年選舉一次。他們行使最高權力,創建立法,充任大司法官和軍事首腦及大祭祀長,與羅馬王政時代的國王一樣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力。他們甚至像君王一樣著裝,穿著紫色大袍,坐在傳統上君王使用的象牙寶座上。執政官外出的時候,帶著12名侍衛官。每位侍衛官肩上扛著一束笞棒,中間插著一把斧子,象征著國家最高長官的最高權力。這種象征著最高暴力和權力的標誌,拉丁文叫“法西斯”(fasces),主要表現為“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領袖”。這就是法西斯和法西斯主義的由來。不過,他們的權力受到非常嚴格的限製:他們隻執政一年,以後供職於元老院。他們是兩人執政,任何一名執政官都可以憑借簡單的否決有效地阻止對方的行動或決定。這樣,由於執政官沒有太多的展示進取心、發揮創造性的機會,羅馬政府趨於保守和謹慎。在兩名執政官之下是兩名財務官員,稱為度支官。隨著共和國的發展,還出現了被稱為普雷艾特的官員。它起初是司法官,後來成為軍隊長官。另外,根據財富和納稅額來劃分公民等級的工作,原是執政官的職責,最終由兩名被稱為監察員的新官員來承擔。但有效的權勢全部集中在貴族手中引起了平民的不滿,自公元前509年共和國創立到公元前1世紀在凱撒手中結束,這兩個階級之間經常發生嚴重的衝突,具體表現為貴族對權力攫取不放,而平民也鍥而不舍地追求社會和政治的平等。當時,平民生產食物並提供勞動,使得羅馬經濟得以發展,他們還是羅馬軍隊的來源。公元前450年頒行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就試圖平息這兩個階級間的鬥爭。公元前445年,平民獲得了與貴族聯姻的權力。公元前367年,平民獲得當選為執政官的權力,隨後獲得進入元老院的權力。公元前300年,平民獲準參加所有等級的祭祀活動,這使得他們在宗教事務上與貴族享有同等的地位。公元前287年,平民大會的立法和決定被認定對所有羅馬公民(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有約束力,這是平民最後在權力和影響上取得的最大勝利。這些改革是在沒有戰爭或流血的情況下進行的,盡管他們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階級間的爭鬥,卻避免了內戰的發生。

在改革政治的同時,羅馬人建立起領土霸權。起初,共和國的戰爭大多是防禦性的,但不久羅馬人就開始控製周邊領土來消弭遭受進攻的威脅。這樣,羅馬人占領了整個意大利半島,隨後是地中海世界。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期間,羅馬人逐步占領了所有拉丁人和埃特魯斯坎人的領土。與此同時,他們受到了高盧人的挑戰。這些高盧人係凱爾特人的一支遊牧民族,他們侵入意大利半島,在公元前387年占領羅馬城,將其夷為平地。公元前295年,羅馬卷入了與居住在亞平寧山脈的薩莫奈特人的戰爭,殘餘的埃特魯斯坎人的城市、高盧人部落和一些反叛的意大利人的城市也加入到這場戰爭中。戰爭的結果是,羅馬在公元前280年控製了意大利中部。羅馬人繼續南下征服了南部的希臘城市,在公元前265年控製了整個意大利半島。羅馬人精於管理被征服的領土,他們使用了開明與獨裁相結合的政策。他們通常並不破壞被征服的城市,而是給與它們一定的權力。一些城市,尤其是羅馬附近的那些城市,全部被授予羅馬公民權。還有一些城市被授予自治權,而另外的則結成同盟。不過,所有的城市都要向羅馬繳稅並派遣軍隊。另外,羅馬士兵駐紮在部分被征服的地方,其軍費由當地支付。在這些地方,羅馬得到了實惠,士兵們獲得了有價值的財物,並成為該地永久的軍事居民。通過這種方式,羅馬在被征服的每個地區都保持了一個永久的軍事基地。為鞏固這些基地,羅馬人開始了雄心勃勃的築路工程。他們修築的道路質量高,筆直如線,甚至徑直穿過山區,確保了士兵和供給可以快速地運抵反叛之地。通過實施授予被征服地區的權力和公民權結合在一起(或者允諾他們在將來有公民權)的政策,建立確保對於反叛地區快速嚴厲的反應通道,羅馬人在意大利半島上創立了一個持久的和平的國家。

公元前3世紀,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發生了衝突。迦太基位於非洲北部,是腓尼基人建立的城邦,位於今天的突尼斯附近,擁有當時地中海地區最強大的海上力量。當羅馬人在意大利半島擴張時,迦太基人正把他們的統治擴展到北非的大部分地區,他們還控製了從西部利比亞到直布羅陀海峽沿岸和西班牙南部的大部以及科西嘉島、撒丁島。這兩個民族以前曾經有過零星的接觸,但從來沒有一方感覺到對方的威脅。當時迦太基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強國,控製了地中海地區所有的商業貿易,很多民族屈從隸屬於它,向它提供士兵和給養,而它從西班牙金礦和銀礦開采中聚斂了大量的財富。公元前3世紀,當羅馬的勢力到達意大利南端、與迦太基人在西西裏島的領土接壤時,這兩大強國有了接觸。公元前264年,羅馬與迦太基間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戰爭的焦點完全在西西裏島。羅馬人在島上圍攻幾座迦太基城市,並憑借自己的海軍徹底摧毀了迦太基前來解救的戰艦。盡管這次戰爭沒有明確分出勝負,但這是自迦太基帝國建立以來腓尼基人第一次在地中海地區喪失霸權。公元前241年,迦太基人和羅馬人簽署條約,他們不得不放棄西西裏島,並支付戰爭賠償。公元前238年失去科西嘉島後,迦太基人開始加強自己在歐洲的統治。到公元前218年,他們在西班牙建立了強大的帝國,財富和權力都得到增強。隨著迦太基勢力的日益強大,羅馬人憂心忡忡,他們強迫迦太基人簽定協定,允諾其領土擴張不能越過埃布羅河(位於西班牙北部)。公元前218年,羅馬人聯軍攻占了西班牙城市薩貢圖姆,引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駐防西班牙的迦太基軍隊在年輕統帥漢尼拔的率領下穿越歐洲。公元前218年9月,他率軍穿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北部打敗了遭遇的羅馬軍隊。羅馬人在絕望中任命昆圖斯·費邊·馬克西姆斯為獨裁者。他采取避免與迦太基直接作戰的策略,試圖通過不斷侵擾他們,使他們疲憊得不堪應戰。但當漢尼拔軍隊在公元前216年到達意大利南部的坎尼並開始在鄉村肆意蹂躪時,費邊派出8萬大軍前往迎戰,結果全部被殲滅,這是羅馬從未有過的慘敗。意大利南部的羅馬同盟倒向漢尼拔一邊,整個西西裏島也都與迦太基人聯盟。統治著大部分希臘大陸的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五世,乘機與漢尼拔結盟,在公元前215年開始了與羅馬的領土之爭。形勢對於羅馬人似乎沒有多大希望了,但漢尼拔同樣麵臨軍隊後繼無援和給養的匱乏,這使得他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圍攻類似羅馬這樣的城市。羅馬人因而有了反攻的機會。由於殖民地總督普布利烏斯·科內利烏斯·西庇阿的英明戰略,羅馬人重新占領了西班牙。公元前204年,西庇阿穿越非洲,直逼迦太基城牆之下。漢尼拔被迫離開意大利半島。當他返回迦太基後,迦太基人重新振作起來並於公元前202年與羅馬人展開最後的搏鬥。在非洲北部的紮馬,漢尼拔第一次被西庇阿及其軍隊擊敗。羅馬將迦太基變成了一個屬國(迦太基城於公元前146年最終被毀滅),從而控製了包括非洲北部的整個地中海西部。由於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五世與漢尼拔結盟,羅馬兵鋒東指,發動了征服菲利普隨後征服其他希臘王國(敘利亞、帕加馬和埃及)的戰爭。在公元前197年,羅馬將軍提圖斯·奎恩科提烏斯·弗拉米尼努斯在希臘東部的色薩利擊敗了菲利普,並宣布希臘所有城市為自由城市。敘利亞國王安條克,曾試圖從羅馬人手中奪取希臘,但是他的軍隊在公元前189年小亞細亞的馬格尼西亞戰役中被殲滅。最初,羅馬人認為希臘的城市作為自由城市不會對羅馬構成威脅,而把自己看作希臘的“保護者”,能夠阻止任何對羅馬安全構成威脅的集權的產生。但當平定馬其頓王國珀耳修斯叛亂(公元前168年)以後,羅馬對同盟和隸屬國開始實行霸權統治,以防備叛亂的萌生。羅馬為什麽能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笑到最後?因為漢尼拔方麵隻有西班牙帶過來的精銳是核心,缺乏盟友讓其無法很好的補給,而羅馬聯盟卻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子弟兵補充軍團,布匿戰爭的勝利是聯盟的勝利。曆史把羅馬和迦太基推上了競技台,第二次布匿戰爭使羅馬統治了已知的世界,可以說,是漢尼拔逼著羅馬人稱霸

與此同時,羅馬社會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強加給戰敗國家的賦稅和來自被占領城市的戰利品,充溢於羅馬的國庫。在個人生活中,以傳統農耕為基礎的避免鋪張浪費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經曆著劇烈的變化,人們效仿古希臘時期,把奢華和美好當作地位的象征。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人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帝國是一架巨大的造錢機器,創建帝國是一件極其劃算的事情。第二次布匿戰爭造成了巨大的財富不均。羅馬城內的財富堆積如山,而成千上萬依賴農耕為生的平民,其土地和房屋卻被戰爭損毀。原本富有的人們又發了戰爭財,變得更加富有,他們把土地全部買下來,以至於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大莊園在羅馬農業中居統治地位。這些大莊園為暴富的土地所有者擁有,由布匿戰爭和馬其頓戰爭後被帶回意大利的無數新奴隸來耕種。事實上,公元前2世紀,羅馬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勞動力經濟轉變成奴隸經濟。這也造成大量的無業遊民湧向城市,大批貧窮、不滿和憤怒的羅馬自由人就集中在羅馬城中。公元前133年,這種情形終於引發了內戰。提比略·格拉古在公民大會上被選為保民官,提出擁有土地的數額應限製在640英畝,這樣就可以從富豪手中剝奪出大量的土地。羅馬富豪和元老院反對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他們發動暴亂,一群元老院貴族乘機刺殺了提比略。十年後,提比略的弟弟蓋約·格拉古也當選為保民官,他要求公民大會通過與其兄相似的土地法。公元前121年,他被元老院宣布為國家的敵人而自殺身亡,成千上萬的追隨者也被殺害或處死。這標誌著格拉古兄弟叛亂的結束。在以後的幾十年裏,羅馬平民和富豪之間的衝突仍連續不斷,主要表現為出身普通家庭的羅馬統帥、執政官蓋尤斯·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和出身豪門的羅馬統帥、獨裁官科內利烏斯·蘇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之間的對立。公元前88年,雙方的敵對狀態引發了內戰。馬略的軍隊主要募自最貧窮的階層,他承諾將戰利品和土地分給他們作為服役的代價。這樣就造就了一支新型的軍隊,士兵效忠的不是國家而是他們的統帥。最後蘇拉擊敗了馬略,被元老院賦予統治羅馬事務的全部權力,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官。其後幾年,他把權力歸還給元老院,結束了公民大會的權力。蘇拉的改革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公元前70年,克拉蘇和龐培這兩個野心勃勃的人當選為執政官,他們迅速廢除了蘇拉製定的憲法。由於在亞洲打了勝仗,龐培在羅馬大受歡迎,而克拉蘇盡管鎮壓了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起義,卻不受歡迎。龐培與其他有前途且日漸重要的將領結盟,這些將領中最得人心的就是出身於貴族世家的才華橫溢的統帥蓋尤斯·尤利烏斯·愷撒(公元前100年— 前44年)。克拉蘇、龐培和愷撒,這三人達成協議,建立了“前三頭政治”,這標誌著共和國開始走向滅亡。愷撒在北部的法國、比利時和大不列顛南部打了大勝仗,但在他返回羅馬之前,“前三頭政治”已經不複存在。克拉蘇在與中東帕提亞人的戰爭中死去,而龐培則轉而對抗愷撒,慫恿元老院反對愷撒,並將愷撒宣布為國家之敵。在強大忠誠的軍隊的支持下,愷撒於公元前49年攻入意大利,穿過意大利中部的魯比孔河,一場新的內戰開始了。公元前48年,龐培在希臘的法薩盧斯被擊敗,不久在逃亡地被埃及人暗殺身亡。公元前46年,愷撒回到羅馬,授意元老院任命他為可以執政十年的獨裁者。他被授予統治羅馬國家的絕對權力,在任何實際需要時可以不受法律和憲法的約束。兩年後,他被任命為終身獨裁者,集各種權力於一身。愷撒的絕對權力,使他成為絕對統治者、古羅馬皇帝、最高統治者,他看起來更像一個君主。一些以羅馬共和國為榮的羅馬貴族,對他的權力極為憤恨不平。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蓋尤斯·卡修斯·隆吉努斯和馬庫斯·朱尼烏斯·布魯圖為首的一群陰謀家,刺殺了愷撒。但是,反叛者企圖和平回歸共和製的夢想卻在現實中變成了另外一場長達十三年的殘酷的內戰。愷撒的追隨者們建立了“後三頭政治”,他們與那些陰謀反叛者鬥爭並在希臘菲力皮獲勝。“後三頭政治”由愷撒收養的甥孫(也是義子)馬可·屋大維(自稱卡尤斯·尤利烏斯·愷撒·屋大維)以及愷撒的部下馬可·安東尼和馬可·艾米利烏斯 ·李必達組成。然而得到元老院支持的屋大維不久就與在埃及得到女王克莉奧帕特拉支持的馬可·安東尼發生了分裂。雙方的戰爭於公元前31年結束,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奧帕特拉在海戰中失敗,兩人於次年在亞曆山大城自殺。戰爭的結束也標誌著羅馬共和國的滅亡。

除了共和政體是羅馬成功崛起和擴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外,軍隊的賞罰措施也保證羅馬共和時期國家機器的成功運轉。軍隊是羅馬成功對外征服的真正執行者。羅馬崛起的曆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軍事發展史。從前4世紀到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的政治製度開始向民主化方向發展。公民集體的高度軍事化是早期羅馬的顯著特點,追求勇敢則更是羅馬公民奮鬥的目標。他們一生下來就被抱到河邊,泡進冰冷的水裏接受鍛煉。男孩子日夜打獵,以弓馬為遊戲,把森林動物攪得精疲力竭。到了青年時,他們吃苦耐勞:或用鋤頭征服大地,或在戰火中攻陷城市。羅馬的公民不是先天的士兵,但羅馬的文化卻使羅馬的公民終身成為戰士。按照規定,每一位年齡在17歲到46歲的羅馬公民,隻要財產不低於11 000阿斯,都必須服役。從軍是從政的基礎與前提:“所有人隻有在服役10年以後才能任官職”。鼓勵作戰勇敢是羅馬文化的核心。從殺傷一個敵人到第一個攻上敵人的城牆,從砍殺一個敵人到成功救助一個同胞,羅馬都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國家對羅馬將領的最高獎賞是舉行“凱旋式”。按照羅馬法律,在一次戰役中殺死多於5000名敵人的將領,在返城後,就可獲得舉行一次盛大的凱旋式。在公元前252到公元前53年的200年間,羅馬人共舉行了70多次凱旋式,平均每兩年多就有一次。舉行凱旋式展示的是一種精神,傳遞的是一種價值觀。把榮譽歸於將帥、把戰利品獻於國庫、把賞賜頒給士兵是凱旋式的重要內容。凱旋式使羅馬國威大振,使羅馬民心齊順。羅馬民眾在凱旋式中接受教育,在凱旋式中傳承民族精神、接受民族價值觀的洗禮。羅馬把凱旋式中的宣傳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在這種文化下成長起來的羅馬公民,不但愛國團結,嚴守軍紀,而且士氣高揚,鬥誌旺盛。

羅馬共和國的最後一個世紀,即使是內戰,羅馬也並沒放棄對邊疆的統治。馬略大敗日耳曼人,蘇拉平定色雷斯,龐培清剿地中海海盜,爾後東征敘利亞,滅亡亞曆山大的將軍留下來的塞琉古,等戰役都讓羅馬軍團威震整個地中海希臘文化圈。這個時期的羅馬已經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霸主地位,基本是誰亂來就揍誰。軍事天才凱撒征服了高盧,不得不佩服凱撒的高瞻遠矚和開創思維,廣大的高盧地區從此再沒高盧人,因為高盧對羅馬有了認同,尤其是北意行省的徹底歸化,後並入本國範圍,有了成為羅馬人的機會和通道。羅馬也會有步驟的同化融合周邊民族,南法和北意就是很好的例子。認同感讓羅馬文化可以遠及四海,不論是西邊的西班牙、高盧、北非,還是東邊的巴爾幹、敘利亞,都有機會成為羅馬公民,當上指揮官甚至是皇帝。

混合政體的優越性和軍事文化製度的先進性是羅馬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混合政體保證了羅馬決策的正確性以及政策的連續性和權威性。在這一政體下,官員、元老和人民之間各有分工、各取所需:“官員有權力,元老有威望,人民有自由。”在這一政體下,羅馬的最高官員一般通過多層選舉,按級晉升。在羅馬人眼裏,選舉就是選優。由公民大會選拔出來的執政官一年一任,卸任後可進入被譽為“諸王集會”的元老院,繼續參與羅馬的法律和政策的製定。公平性和穩定性是這一政體的最大特征。與此同時,共和國的軍事文化製度又保證了羅馬軍事人才的不斷湧現。人才是強國的基礎,完善的人才儲備和選拔體製更是強國的保障。沒有人才的成長,沒有民族精神的淬煉,羅馬人也早就滅絕在亞平寧半島了。羅馬人藏兵於農,練兵於戰,拔將於數十萬公民兵之中。這就是羅馬成功的奧秘,也是羅馬製度的先進性之所在。

不能控製自己的人,怎麽能控製其他人?羅馬人在近500年共和的發展期間,很快就善於組織自己,很好的整合了自己的力量,團體的力量又會把羅馬帝國的組織能力放到最大。羅馬人的軍事崛起,指得是它在軍備、戰鬥力、組織領導和動員方麵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民族。羅馬軍隊是當時古代歐洲最強大的部隊,對於生活在歐洲的原始部落來說,看到羅馬人襲來,就像看到一群高科技外星人的軍隊。強大的組織能力和群體性的組織結構,對羅馬這個組織的信服,使得羅馬能有效地控製龐大的地中海世界。

(四)羅馬帝國的誕生和繁榮期公元前27年公元180年

羅馬帝國於公元前27年誕生,從公元前 27年到公元180年這段時間是羅馬帝國一個相對和平與繁榮的時代,她向世界傳播了羅馬的影響力。

在羅馬早期,出於軍事目的修建了不少軍事工程。在戰爭過去、進入帝國時代後,羅馬在疆域之外已經沒有什麽強敵了,因此羅馬人把財力和關注點更多地放到國家建設和公益事業方麵。出於改善居民生活和娛樂享受的需要,羅馬人在水利係統、公共設施、商業用船等的建設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混凝土和拱形建築結構的發明,讓古羅馬的工程建設達到了更高的高度。羅馬人還留下了很多關於工程技術的著作,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明財富。

公元前45年,朱利葉斯·凱撒成為終身獨裁者,集中權力並發起了多項改革。公元前44年,凱撒大帝在三月十五日(15 月 XNUMX 日)被一群參議員刺殺,引發了羅馬的權力鬥爭。公元前43年,由屋大維、馬克·安東尼和萊必達組成的三巨頭,為凱撒之死報仇並統治羅馬。公元前31年,亞克興戰役發生,屋大維(奧古斯都)戰勝了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鞏固了他的權力,屋大維奪取了愷撒曾經擁有的所有權力,隻是在形式上沒有作任何關於共和國製度的改變。於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獲得了奧古斯都的稱號,成為第一位羅馬皇帝。他確定自己為絕對的統治者,最初他自稱為“元首”(羅馬的首席公民),後來稱為“奧古斯都”(威嚴或最高的)。在遺言中,他自詡完成了恢複帝國和平與秩序的使命。他把士兵重新安置在農田裏,使第二次布匿戰爭以來平等擁有土地的夢想幾乎變為現實。他將羅馬軍隊由誌願軍變成了常備隊。這些軍隊遍及帝國大地,他們把羅馬語言和羅馬文化傳播到歐洲和地中海地區。最後,奧古斯都開始了一個巨大的建築計劃,並充任藝術的保護人,從而使羅馬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傑出的作家得到元首本人和其助手梅塞內斯的資助,這些人包括著名的維吉爾(公元前70年—前19年)、賀拉斯(公元前65年—前8年)和奧維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他們在意識形態上進一步推動了奧古斯都的政治改革,其中維吉爾創作的羅馬文學巨著《埃涅阿斯紀》是關於英雄埃涅阿斯創建羅馬文明的史詩。奧古斯都還以讚助文學的熱情同樣慷慨讚助藝術和雕塑。他實施了包括巴拉丁山上的阿波羅神廟和其他各種神廟以及羅馬廣場等許多大型建築項目。經過奧古斯都的嘔心瀝血,“羅馬霸權下的和平秩序”終於建成,人們也迎來了和平安定的一個世紀。

公元14年奧古斯都死後, 羅馬經曆了一係列的深刻變革。從奧古斯都到圖拉真時代(公元98年—117年),羅馬統治了北非更多的領土、不列顛的大部分、德國的局部、東歐瀕臨黑海地區,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和阿拉伯半島的北部地區,帝國變得更加強大。在本土,羅馬努力建立自己新的準君主統治製度。奧古斯都宣稱自己為“羅馬的首席公民”,他的繼任者們則揭掉了虛偽的麵紗,直接稱自己為“愷撒”,用以表明他們的皇族血統。奧古斯都死後,羅馬的政體更像君主製。盡管奧古斯都由元老院選舉出來的做法依舊保持著,但事實上掌權的皇帝在死前就選好了自己的繼承人。早期羅馬的皇帝全都是愷撒的子孫。

羅馬帝國前200年間的十幾位皇帝:

序號

皇帝名字

統治  年數

在位期間

備注

1

屋大維皇帝

41年

公元前27~公元14年

凱撒的義子。

2

提比略Tiberius

23年

公元14~公元37

曾任命彼拉多為猶太巡撫,在彼拉多任內,耶穌被釘死。

3

加力果拉(加利古拉)Caligula

4年

公元37~公元41

公元41年,加力果拉被謀殺。

4

克勞狄Claudius

13年

公元41~公元54

他的統治力求各階層的和諧,凡事采取中庸之道。

5

尼祿Nero

14年

公元54~公元68

在第一次猶太大起義時,血腥鎮壓猶太人

6

維斯帕先(韋帕薌或威斯巴仙)Vespasian

10年

公元69~公元79

於公元67年受尼祿皇帝派遣到巴勒斯坦鎮壓猶太人起義。在位期間鬥獸場建成。

7

提多Titus

2年

公元79~公元81

維斯帕先皇帝的兒子,公元70年毀滅耶路撒冷城

8

圖密善Domitian

15年

公元81~公元96

掀起第二次迫害基督教徒的浪潮。於公元96年被謀殺。

9

圖拉真Trajan

19年

公元98~公元117

在位時兩次對外征討,建立阿拉伯行省,並向東擴張勢力到兩河流域,擴大了羅馬領土。

10

哈德良Hadrian

21年

公元117~公元138

任內加強獨裁統治,再次鎮壓猶太人的反抗

11

安東尼Antonia

23年

公元138~公元161

統治時期,局勢仍比較穩定,尚能維持帝國現狀。

12

馬可·奧利略Marcus Aurelius

19年

公元161~公元180

在位時,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已經逐漸消逝

13

康茂德Commodus

2年

公元180~公元192

在位時,羅馬帝國麵臨混亂與衰落的時期。

奧古斯都的繼承者是提比略(公元14年—37年在位),其後的繼承者是蓋尤斯,史稱卡利古拉(公元37年—41年在位),其後是克勞狄(公元41年—54年在位)和尼祿(公元54年—68年在位)。提比略和後來卡利古拉的統治證明了皇帝的專橫霸道。尤其是卡利古拉,其殘暴和瘋狂的統治在整個羅馬曆史上臭名昭著。公元41年卡利古拉被刺殺後,克勞狄被羅馬禁衛軍擁戴為皇帝,所有共和國統治的痕跡已經蕩然無存。當軍隊可以使皇帝的統治合法化時,那些野心勃勃的將軍們就利用他們的軍隊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這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在尼祿這位朱裏亞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統治時期,羅馬人開始迫害並處死傳自東方的新的神秘宗教:基督教的成員。基督教的創始人是一個猶太人傳教士拿撒勒的耶穌,他生活在奧古斯都和提比略統治時期,後被羅馬人處死,另外兩名創始人傳教士彼得和保羅也被處死。後者用畢生的心血將基督教從一個猶太人的信仰轉變成為希臘和羅馬人可以接受的宗教。公元68年,駐紮在高盧的軍隊發動暴亂,尼祿被趕下台。第二年,至少有四位皇帝登基,每位都有強大的軍隊作後盾。羅馬進入混亂狀態,但將軍提圖斯·弗拉維·韋斯巴薌(公元69年—79年在位)成功地獲得了長久的統治,創立了自己的王朝:弗拉維王朝。在此期間鬥獸場建成,展示了羅馬的工程和娛樂。在他之後,他的兒子提圖斯(公元79年—81年在位)繼位,之後是圖密善(公元81年—96年在位),他開始掀起第二次迫害基督教徒的浪潮。公元96年,圖密善被謀殺。由於他沒有立嗣,元老院推選出自己信賴的涅爾瓦做皇帝。這是被後世羅馬史學家稱道的五個好皇帝五善皇帝)時期的開始,這五個皇帝是:涅爾瓦(公元96年—98年在位)、圖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哈德良(公元117年—138年在位)、安東尼·庇護(公元138年— 161年在位) 以及馬可·奧勒留(公元161年—180年在位)。政權順利地從一個皇帝傳遞到另一位皇帝手中,而且每個皇帝都由前任選出和收養,並得到元老院的首肯。這個時期是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統治最穩定的時期。五善皇帝的統治促進了穩定和經濟增長,圖拉真的征服擴大了羅馬領土。當馬可·奧勒留選擇自己的兒子康茂德(公元180年—192年在位)作為繼承人時,這一局麵才宣告終結。在這一時期,羅馬的文化、政治和法律得到廣泛的傳播。羅馬人在帝國範圍內(尤其在那些還沒有城市文化的地區)積極建設大型城市居住區,並賦予這些城市與羅馬人同樣的權力。上層階級統治著這些城市,他們因此更加效忠於皇帝。帝國成為羅馬官僚控製下的唯一中央集權政府。在文化方麵,這一時期與奧古斯都時期同樣具有創造力。尼祿時期,生活著羅馬曆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加(公元前4年—公元65年),他信奉古希臘斯多葛派的學說。一個世紀以後,皇帝馬可 ·奧勒留本人也是一個斯多葛派的哲學家。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公元60年—140年)和佩爾西烏斯通過挖掘日常生活、城市墮落和人口膨脹問題,創作出反映羅馬文化中道德敗壞的諷刺詩篇。塔西佗(公元55年—117年)則可能是最偉大的羅馬曆史學家。在這一時期,與東方的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其貿易通道主要為“絲綢之路”。這條商路沿用了幾個世紀,從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大夏直至中國。公元前1世紀,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抱怨, 每年與印度、阿拉伯和中國(賽裏斯國)的貿易要花費至少一億塞斯特斯(古羅馬的貨幣單位)。中國《後漢書》記載,公元166年羅馬皇帝安敦(即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派遣使臣到達中國境內。根據一段史料記載, 羅馬人一直想直接與中國人貿易,但為安息(帕提亞人)所阻, 因為安息人要保持自己在絲綢貿易上的壟斷地位。這段記述為絲綢之路上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些考古發現包括在樓蘭和河南發現的埃及衣物和羅馬玻璃器,在遠東的其他考古發現也間接證明了這點,如在越南南部俄厄發現的馬可·奧勒留時期和安東尼·庇護時期的羅馬硬幣以及同時出土的一麵中國漢代晚期銅鏡和各種印度文物。在這一時期,羅馬進行了最大規模的建築活動,其中包括營建羅馬的萬神廟和科洛賽姆,後者即羅馬圓形大劇場,供角鬥士比賽。所有偉大的工程都建造於這一時期,包括大規模的引水係統:羅馬城本身有11條引水渠,可將3億加侖水從周邊的山區輸送到城市中。在醫藥方麵,羅馬人在公元1—2世紀取得了顯著進步。蓋倫可能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一位醫學家,他生活在2世紀末,動脈血液循環是其最重要的發現。馬可·奧勒留死後,他那繼位的兒子康茂德被證明是殘暴的而且不稱職的皇帝。他公然挑釁元老院, 整日酗酒作樂。公元192年,他被宮廷侍衛謀殺。這時的羅馬帝國麵臨著危機。在東方,一個新的帝國薩珊王朝在伊朗興起,並企圖重塑昔日波斯王朝的輝煌。在北方,日耳曼部族開始成群結夥入侵帝國。

第二章 羅馬的衰敗和滅亡

(一)羅馬帝國的衰敗期公元180年公元476年

從一個在意大利中部不起眼的小小城邦,後來成為了橫跨亞非歐的盛級王國。靠的不僅是驍勇善戰的本事,還有他們所製定的法律,在未來也成為了後世各大國傳承模仿的經典之作。羅馬帝國最後的覆滅也可以用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來形容,誰也沒想到羅馬帝國的輝煌曆史隻存在了200多年,他們用最短暫的時間在人類曆史上留下了絢爛多姿的一幕。羅馬帝國給現代西方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法律、宗教、政治和文化遺產,也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羅馬吞噬了周邊國家後,金錢財富絡繹不絕,用紙醉金迷來形容當時的盛景都為之不過。羅馬帝國人民和國君結束戰爭後,每家每戶都建造了一座鋪金帶銀的享樂泳池,簡直就是奢靡至極。過度的沉迷在享樂主義,利用先進的工程技術建設了鬥獸場。沒有了外敵入侵的顧慮,羅馬人民逐漸拋棄了法律的約束、道德的底線,一味的追求人性最初的自由,日日都在上演著羅馬狂歡派對。據記載,羅馬365天裏,人民真正在工作的時長不超過200天,也就是說羅馬曾經給民眾放過長達165的假期。這種現象的持續導致了羅馬帝國經濟迅速崩潰。

公元346年,狄奧多西一世出生於現今西班牙塞哥維亞的基督教信徒家庭並隨父狄奧多西從軍。在368年父子一同在不列顛尼亞平叛由於外族人的入侵和部分駐守哈德良長城的士卒叛變而釀成的一年混亂局麵。混亂平定後他們進行了一些軍事和民政的改革,但當地日益衰敗的羅馬帝國統治並無明顯起色。374年,狄奧多西一世已成為莫西亞的軍事長官。由於狄奧多西一世部隊中兩支軍團在374年底被薩爾馬特人擊敗,他可能因而被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Flavius Valentinianus Augustus,321-375年在世,364-375年為羅馬帝國皇帝)革除指揮權。父親狄奧多西因幹預皇帝的決定被逮捕並於375年初被處決,狄奧多西本人返回出生地。在宮中曆經一係列陰謀和處決事件後,狄奧多西不久便再複官身。377年他重獲軍權,又在378年重返陣線,到帝國的多瑙河邊境任騎士統領。378年,由於前任瓦倫提尼安王朝的皇帝格拉提安從戰死阿德裏安堡的時任東部皇帝瓦倫斯手中繼承了整個帝國,379年狄奧多西被皇帝格拉提安授予東部諸省的統治權,而格拉提安則統治西部帝國直到383年。在格拉提安和繼任者瓦倫提尼安二世去世之後,狄奧多西再次成為統一整個羅馬帝國的東西兩部分,史稱狄奧多西一世大帝。388年,狄奧多西發兵討伐西部的弑君者馬克西姆斯,將其殺死,擁立瓦倫提尼安二世,但卻以後者年幼的借口,將實權下降於法蘭克將領阿波加斯特手中。392年由阿波加斯特和尤吉尼厄斯發起的提倡異教運動在羅馬影響日益擴大,狄奧多西發兵討伐西部,在冷河戰役取勝。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認為古奧運會有違基督教教旨,是異教徒活動,翌年宣布廢止古奧運會。395年1月17日,狄奧多西一世於米蘭駕崩,臨終前將兩個兒子托付給了既有才幹又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弗拉維烏斯·斯提利科將軍,並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繼承。從此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並再也未能統一。

(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9月4日

公元395年1月,狄奧多西一世因某種與重度水腫相關的疾病而在梅迪奧蘭駕崩,並在11月被安葬在聖使徒教堂。遵照其遺囑,羅馬帝國被兩位繼承者劃分為二共治,長子阿卡狄奧斯獲得東羅馬帝國疆域,次子霍諾留統領西羅馬帝國版圖,二者永久分裂,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也從未彌合。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滅亡的”。西羅馬的滅亡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中,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裏先結束了三世紀危機,建立了四帝共治製,並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在穩住權位後,戴克裏先認為羅馬帝國內部在經曆了長達五十年的不穩定時期後,已瀕臨崩潰,無法支撐下去,便開始著手改革羅馬帝國。286年,戴克裏先廢除了帝位世襲及君王獨裁的製度,提拔帝國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同朝統治者,分別管理羅馬東、西部。7年後,戴克裏先馬克西米安成為同等的皇帝“奧古斯都”,又各自提拔了伽列裏烏斯君士坦提烏斯為副帝“愷撒”,即全境共有四位領導人去分治東、西羅馬帝國,即四帝共治。而奧古斯都的任期是有期限的,屆滿後得自動退位由愷撒繼任之。然而,戴克裏先將帝國一分為二的政策,最終使帝國永久分裂,而東部帝國後來演變為拜占庭帝國。此外,他設計的“四帝共治”並沒有解決帝國的紛爭,他在位時,尚能依靠自己的影響力控製局勢;一旦退位,羅馬帝國迅速又陷入內亂之中。戴克裏先是唯一一位自願放棄帝位與權力的羅馬皇帝,所有其他皇帝不是自然死亡,就是被人除去。在公元305年,戴克裏先主動選擇退休並隱居,熱衷於種卷心菜。在有人曾要求其重登帝位,卻被其斷然拒絕,並回複道:“當閣下看到敝人於索羅那親手栽種的蔬菜時,便不會再提出這種要求。”

(2)、在戴克裏先退位後,羅馬帝國果然又陷入混亂,進入了滅亡之路的第二階段。按照戴克裏先的設計,他和馬克西米安同時退位,兩位副皇帝——伽列裏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則由“愷撒”提升至“奧古斯都”,同時選擇塞維魯二世馬克西米努斯分別任西部和東部的“愷撒”為繼任。然而,西部的意大利人不接受塞維魯二世,反而推舉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為帝。塞維魯二世被打敗並殺害,馬克森提烏斯成為西羅馬皇帝。

306年,君士坦提烏斯即位僅一年,就去世了。他去世後,不列顛軍團於英格蘭北部城市約克擁立君士坦丁為西羅馬的皇帝。伽列裏烏斯於311年死後,四位奧古斯都(四帝),即東羅馬皇帝李錫尼、西羅馬皇帝馬克森提烏斯、東羅馬自立的皇帝馬克西米努斯和君士坦丁展開奪權鬥爭,稱為“四帝之戰”。

君士坦丁聯合李錫尼反對並擊敗了馬克森提烏斯,兩人又在313年同時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313年,李錫尼在小亞細亞戰勝馬克西米努斯,與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國。然而,君士坦丁並不滿足於僅做一位部分羅馬的皇帝。325年,君士坦丁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之後,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30年建成。

在君士坦丁統治時期,他成功發動對法蘭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薩爾馬提亞人的戰役,並成功奪回在前一個世紀喪失的達基亞地區。

(3)、君士坦丁死後,羅馬帝國再次陷入混戰,並進入了第三階段。

狄奧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將羅馬帝國統一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蠻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麵因素被日益蠶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分,自此之後再沒有被統一過。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在米蘭去世,臨終前他將羅馬帝國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封次子霍諾裏烏斯為西羅馬帝國皇帝,長子阿卡迪烏斯為東羅馬帝國皇帝。

西羅馬再也無力抵禦蠻族,大片領土接連淪陷,連800多年來從未失守的羅馬城都落入蠻族之手。西羅馬皇帝霍諾裏烏斯逃到意大利東北海岸的拉文納,利用周圍的大片沼澤作為防禦哥特人的屏障。直到476年滅亡,西羅馬的都城再也沒能遷回羅馬;帝國北部的高盧和西部的西班牙被哥特人占據,而北非被汪達爾人占據,西羅馬能夠勉強保住的隻有意大利半島的一部分。

455年,汪達爾•阿蘭的軍隊從海上出發,攻陷羅馬城,從6月2日開始殺掠全城長達兩個星期。此後的二十年間,西羅馬帝國皇帝不斷被蠻族領袖所俘、驅逐或是被弑,從被阿提拉流放的瓦倫丁尼安,到末代皇帝結局都差不多,蠻族領袖甚至扶植自己的兒子為帝。

475年,日耳曼人歐瑞斯特趕走西羅馬帝國皇帝尼波斯,扶植自己的兒子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為西羅馬帝國皇帝。476年,奧多亞克殺死歐瑞斯特,廢黜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自立為意大利國王,這也標誌了西羅馬帝國的覆亡。

公元4世紀後期,西羅馬帝國的世界霸主身份延續500年之後已然土崩瓦解。從軍事失利和沉重的稅賦到自然災害,甚至是氣候變化,曆史學家們將羅馬帝國瓦解歸咎於各式各樣的原因。

(1)、蠻族部落的入侵

關於西羅馬帝國衰落最簡單直接的原因便是其在對抗外部勢力時遭受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羅馬與日耳曼部落爭鬥了幾個世紀,但是到了公元4世紀時,像哥德族這類“野蠻人”部落一直在侵擾著帝國邊境。公元4世紀後期,羅馬人曾成功鎮壓了一場日耳曼人叛亂,但是在410年的時候西哥特人國王阿拉列成功占領了羅馬城。接下來的幾十年裏帝國一直處於威脅之中,直到455年這座“不朽之城”遭到汪達爾人的襲擊。最後,在476年的時候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發動了起義,罷免了皇帝羅穆洛·奧古斯都。從那時起,再沒有哪個羅馬皇帝能夠僅僅憑著從意大利發出一封信件就維持其統治了,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許多人將476年當成是西羅馬帝國土崩瓦解的年份。

(2)、經濟危機和過度依賴奴隸勞動

即使羅馬帝國遭受了外部勢力的入侵,但同時由於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它也已經開始從內部開始崩壞了。持續不斷的戰爭和無節製消費大大地削弱了國庫,而更為嚴苛的重稅和通貨膨脹加劇了貧富差距。為了躲避收稅員,許多富裕階層的人逃到了農村,並建立了獨立的封地。同時,帝國還遭受了勞動力不足的打擊。羅馬的經濟依靠奴隸耕種田地、充當手工藝人,而以前都是軍隊為其征服新的民族,並將他們當成新的勞動力使用。但是在這個世紀之後當帝國擴張慢慢陷於停滯時,羅馬帝國所依賴的奴隸來源和其它戰爭財產也開始枯竭了。5世紀時汪達爾人占領了北非地區成了海盜,並不斷侵擾著地中海地區,擾亂了帝國的貿易活動,這對帝國來說無疑又是一記重創。帝國經濟分崩離析,商品和農產品產出不斷減少,它也就慢慢失去了對歐洲的掌控。

(3)、東羅馬帝國的崛起

西羅馬帝國的命運在公元3世紀後期就已然注定了,當時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將帝國分成兩半:西羅馬帝國總部設在意大利米蘭,東羅馬帝國則設立在拜占庭,後來這裏被稱作君士坦丁堡。從短期來看,分裂使得帝國更易於統治,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個帝國之間越走越遠。東西兩個帝國未能有效合作對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國之間常常因為資源和軍事援助的問題而吵得不可開交。隨著隔閡不斷加深,以講希臘語為主的東羅馬帝國不斷積累財富,而以講拉丁語為主的西羅馬帝國卻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沼之中。更重要的是,東羅馬帝國的強大使得野蠻部落將侵略的目標轉向了西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等東羅馬皇帝確保了增強君士坦丁堡的軍事防衛,但是對於許多東羅馬帝國的人來說隻有象征性意義的意大利和羅馬城卻處在一種危機四伏的狀態中。在公元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的政治體製終於瓦解,但是東羅馬帝國卻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了千年之久,直到15世紀時才被奧斯曼帝國推翻。

(4)、過度擴張和軍事支出過大

鼎盛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跨越大西洋覆蓋了中東幼發拉底河周邊地區,但這一輝煌成就也可能是導致它衰落的原因。要管理如此大的疆域,對帝國的行政管理和後勤供給來說都是一場噩夢。即使他們有良好的道路係統,羅馬人也無法對占領地區的管理做出及時有效的溝通。羅馬帝國無法為前線提供足夠的軍隊和資源來鎮壓當地的叛亂和外部勢力的入侵,而且公元2世紀時羅馬皇帝哈德連迫於無奈在不列顛建下了那座著名的城牆,試圖將敵人阻擋在海灣外麵。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被投入到帝國的軍事開支中去,技術發展放緩,羅馬帝國的民生基礎建設陷入了僵局。

(5)、政府腐敗和政治不穩定

如果說羅馬帝國龐大的疆域使其難以管理的話,那麽無效和反複無常的領導更是加劇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一直都是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在動蕩不安的2、3世紀時幾乎等同於宣判死刑。內戰使得帝國陷入一片混亂,在短短的75年間有20多個人登上過皇帝的寶座,而他們的前任往往都是被謀殺的。羅馬禁衛軍本是皇帝的個人保鏢,但他們卻隨心所欲地暗殺和推舉新的國王,甚至曾有人將皇位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政治混亂也影響到了羅馬元老院,由於其內部的腐敗和瀆職而未能阻止皇帝們的荒誕行徑。隨著情況不斷惡化,羅馬人身為公民的自豪感逐漸消失,許多羅馬公民對他們的領導失去了信任。卡拉卡拉(Caracalla,186年4月4日-217年4月8日)是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的大兒子和羅馬皇帝(211年-217年)。他殺死他的弟弟塞普提米烏斯·蓋塔(Septimius Geta)和蓋塔的支持者來鞏固他的皇位。頒布安扥尼努斯敕令,讓羅馬公民權賦予全體羅馬人民。這也標誌著羅馬帝國由盛轉衰。可見對公民權的苦心經營,對羅馬是多麽的重要。

(6)、匈奴的到來和蠻族部落的遷移

蠻族部落襲擊羅馬的原因之一是公元4世紀後期匈奴人入侵歐洲導致其大規模遷移。這些歐亞的戰士們在歐洲北部胡作非為,導致許多日耳曼部落遷移到了羅馬帝國的邊境上。羅馬人心不甘情不願地允許了西哥特人部落穿越多瑙河南部來到羅馬帝國安全的國境內,但是他們卻遭受到了極為殘酷的對待。據曆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表示,羅馬官員甚至強迫忍饑挨餓的哥德人將孩子賣作奴隸,僅僅是為了交換狗肉而已。在殘酷奴役哥德人的同時,羅馬人也在他們的邊境上樹起了一個危險的敵人。當壓迫變得難以承受時,哥德人奮起反抗,他們最終擊潰了一支羅馬軍隊並在公元378年的阿德裏安堡戰役中殺死了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羅馬人與蠻族部落達成短暫和平的協議,但是這一停戰協議在410年被打破,那時哥德人皇帝阿拉列向西進發並占領了羅馬。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汪達爾人和撒克遜人等日耳曼部落得以在羅馬帝國的邊境大規模聚集,並占領了不列顛、西班牙和非洲北部地區。

(7)、基督教的傳播和傳統價值觀的丟失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羅馬帝國走上了衰落之路,有些人主張說新信仰的崛起壯大加快了帝國衰落的速度。313年頒發的米蘭赦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而後者在380年成為了國教。這些赦令終止了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迫害,但它們同時也侵蝕了傳統的羅馬價值觀體係。基督教取代了多神論的羅馬宗教,後者認為皇帝有著神聖的地位,並且基督教將關注點從國家的神聖轉向了唯一的神身上。同時,教皇和其他教會領袖在政治事務中的作用越發重要,使得統治更為複雜。18世紀的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是這一理論最為知名的支持者,但他的這一想法也受到了廣泛的批評。盡管基督教的傳播可能在侵蝕羅馬公民道德感上發揮了極為微小的作用,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一影響與軍事、經濟和行政因素相比起來簡直微不足道。

(8)、羅馬軍團的衰落

從羅馬帝國的大部分曆史上來說,其軍事力量一直是古代世界的佼佼者。但是在衰落時期,曾經輝煌一時的羅馬軍團的人員構成開始發生了改變。無法從羅馬公民中招募足夠的士兵,戴克裏先君士坦丁等羅馬皇帝開始雇傭外籍傭兵以充實軍隊。越來越多的哥特人和其他野蠻人在軍隊中身居要職,多到羅馬人甚至開始用拉丁語“巴柏拉斯”(意為野蠻人)代替“士兵”一詞。雖然這些幸運的哥特士兵確實是勇敢的戰士,他們卻並不忠於帝國,或者說對帝國一點都不忠心。而且那些渴望權勢的哥特軍官們往往還會起來反抗羅馬帝國的皇帝。事實上,許多占領羅馬城、推翻西羅馬帝國的野蠻人還曾在羅馬軍團中服役時獲得過軍事獎勵徽章

(三)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1453年5月29日)

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Byzantine Empire;公元395年—1453年)。拜占廷帝國共曆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是歐洲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製國家。

公元395年1月17日,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逝世。臨終前,將帝國東西部分與兩個兒子繼承。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千年之久,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東羅馬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更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和東正教為立國基礎,希臘為拜占庭帝國的核心組成部分,塑造了現代希臘的文化認同,並將希臘傳統傳播至正教世界。公元620年,希拉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於古羅馬和西羅馬帝國的國家。在文化上和古羅馬越走越遠,羅馬帝國這個名稱成了衣缽,裝載了不同的文化傳承。

拜占廷皇帝擁有很高的權力,其被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性。皇帝可以召開宗教大會,任免教會領袖和高級教士。在這一點上,拜占廷帝國與同時期的西歐國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稱為“神聖皇宮”或“聖宮”。高級官員可以親吻皇帝的右胸,低級官員隻能吻皇帝的腳。外國使節以跪姿行禮。他們都沒有權利先開口跟皇帝說話,隻能等皇帝通過侍官發問時才可作答。

紫色是拜占廷皇帝的專用顏色,皇帝的皇權標誌包括皇冠、權杖和寶球(象征地球)。太陽則被視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頭戴象征太陽的金光環,參加太陽節(光明節)的慶祝活動。1月6日的聖誕節、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建城節、8月25日的豐收節,以及大型的競技、慶典活動,也要由皇帝親自主持。

拜占廷皇帝的婚姻為一夫一妻製,皇後之外沒有其他嬪妃。皇位的主要繼承方式為血親繼承,尤其是男性優先和長子繼承法,即皇帝的長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如果皇帝沒有兒子,則由長女繼承,且生育有兒子的小女兒,繼承順位高於沒有生育兒子的大女兒,如果沒有子女,則由其他親屬繼承。拜占廷帝國的12個王朝、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為皇帝長子(包括養子)繼承皇位的,11位是作為皇帝的其他兒子繼承皇位。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兒、父母、孫子和配偶都有權繼承皇位。拜占廷法律承認女性的繼承權。威脅拜占廷皇帝帝位的主要因素是政變。皇帝的施政措施招致首都市民不滿時,也可能會在群眾暴動中失去皇位(例如532年尼卡暴動中的查士丁尼一世、1042年的邁克爾五世、1185年的安德羅尼庫斯皇帝、以及1204年的父子皇帝伊薩克二世和阿萊克修斯四世)。

拜占廷帝國的貴族等級包括親王、大公(此頭銜通常授予海軍統帥)、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等級別。由古羅馬元老職位派生出來的榮譽頭銜包括傑出者、顯赫者,這些頭銜隻能終身享用,不得世襲。

宦官在拜占廷宮廷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和中國的太監類似)。6世紀時的著名軍事將領納爾西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設立了宮廷大總管,其職責是總管皇帝內宮,並安排大臣覲見皇帝的時間表。到5世紀時,這個職位已經上升到與司法大臣平級的地位。此外,皇宮內還有掌管皇室衣物、馬匹、食品、獵鷹、禦船、音樂、醫藥等等的宦官官員。這些官員構成了非世襲的宮廷貴族,替皇帝發號施令,握有很大的權力。

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並入版圖。

公元554年,拜占庭擊敗法蘭克的一次重大戰役:卡西利努姆戰役(Battle of Casilinum),又稱卡希利努斯戰役。納爾西斯率領著1萬8千人的東羅馬軍隊在沃爾圖諾河的北岸,由布提林率領著3萬人的法蘭克軍隊在沃爾圖諾河的南岸。最終,法蘭克軍隊全軍覆沒,而拜占庭據說隻損失了80人。從此拜占廷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

554年,拜占廷帝國在卡西利努姆戰役中擊敗了法蘭克王國,國力達到了鼎盛態勢。但是,在541年到600年,地中海沿岸爆發了數次大規模的瘟疫。拜占廷帝國南部的黎凡特、北非地區不斷爆發叛亂。拜占廷帝國宿敵:薩珊波斯卷土重來、日益強盛,不斷對拜占廷帝國進行軍事進攻。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後,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在所有的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占領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占領了東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即希拉克裏烏斯)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是赫拉克留無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占領了幾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紀中敘利亞、埃及徹底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拜占廷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它也從中獲益,即它不再那麽混雜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希臘化了,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奧古斯都),而使用Basileus(巴賽勒斯,巴西琉斯,國王),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在宗教上拜占廷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廷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裏一般更多地使用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科普特教,而不是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在剩餘的省份中東正教更加強大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阿拉伯人試圖占領君士坦丁堡,但被拜占廷海軍擊敗。拜占廷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拜占廷開始得到恢複。

公元6~7世紀,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和波斯薩珊王朝為爭奪領土而進行了漫長的、兩敗俱傷的拜占庭與波斯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日趨衰落,薩珊波斯遭到慘敗,不久便在阿拉伯帝國的鐵蹄下滅亡。

在希拉克略一世統治時期(610—641年),東羅馬帝國完成了從古典的羅馬帝國向希臘化的中世紀君主製國家轉變的進程。他改革了軍事製度和行政管理,實行軍人領地製,即向農民出身的軍士頒發土地,作為交換條件,這些人必須履行軍人職責。這種做法鞏固了東羅馬帝國的國防力量和軍力。在希臘、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區,希拉克略推行軍區(塞馬州)製度,建立一係列由軍人將領統轄的行政單位,州的長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隨著塞馬州的建立,帝國鞏固了對飽受斯拉夫人、匈人和阿瓦爾人衝擊的巴爾幹半島領土的統治,鞏固了帝國的疆土。

到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帝國再度出現內亂,從694年到716年的22年間,皇帝更換了6次。到8世紀初期,帝國的情況已經瀕於無政府狀態,北非全部落入穆斯林手中,帝國的疆域也隻剩下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圍地區、東色雷斯、希臘的幾個港口、南部意大利和西西裏島。在前兩個地方,聚集了成千上萬來自巴爾幹和希臘的難民,以及從敘利亞、埃及、迦太基逃出來的幾十萬天主教難民。像一百年前的情況一樣,海權是在8世紀初使東羅馬帝國免於滅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權維持了昔日帝國政治統一時留下來的東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業活動不受威脅。

出生於敘利亞的利奧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個主張改革的偉大統治者,還是一個名將,在他統治的第一年,就擊退了伊斯蘭哈裏發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圍攻,使其元氣大傷,數年內不敢對東羅馬用兵。而且其經過改組的海軍還遏止了在未來四百年中伊斯蘭世界的海權成長。利奧的成功抵抗不僅拯救了東羅馬帝國和西方的天主教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個西歐文明。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在艾琳女皇的領導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伊蘇裏亞王朝在8世紀末滅亡。9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製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與其已經開始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聖羅馬帝國未能重新統一起來。

馬其頓王朝的開國皇帝巴西爾一世堪稱第二個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廷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裏,拜占廷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銷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裏亞海的製海權,占領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

1014年的克雷西昂(Kleidion)戰役(又譯為科雷迪翁戰役)是持續50多年的拜占庭和保加利亞戰爭中最後一場大戰。這一戰,拜占庭的巴西爾二世(保加利亞屠夫)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並幾乎完全摧毀了保加利亞成建製的抵抗力量,為拜占庭完全吞並保加利亞,獨霸巴爾幹奠定了基礎,也為科穆寧王朝的三王複興打下了相對穩定的後方。並於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廷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有時也是敵人):以基輔為首都建立王國的羅斯人(東斯拉夫人,即現在的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三個國家的人)接受了東正教信仰,並為拜占廷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傭軍。

但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廷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占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製度。假如拜占廷帝國隻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諾曼人征服了意大利,而突厥人進入了小亞細亞(拜占廷帝國的主要兵源地)。

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事情起因於教皇利奧九世執意任命一名西西裏出生的主教執掌東方教會。此舉招致整個東部教會不滿。普世牧首米哈伊爾•塞魯拉利烏斯大怒,下令關閉國內所有西方教堂,驅逐其神職人員。

教皇此時又派遣紅衣主教亨伯特作為特使與東部教會進行會晤,然而此次談判最終宣告破裂,亨伯特於1054年7月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下達了由教皇簽署的開除教籍令。不久,普世牧首召集宗教會議,宣布開除羅馬代表們的教籍。長期對立的東西方教會徹底分裂,再未彌合,對此後的曆史造成了深遠影響。

拜占廷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以篡權者阿萊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西歐封建分封的製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並收複了一些東部領土。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十字軍收複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阿萊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占廷帝國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

1071年在曼齊克特之戰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被塞爾柱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擊敗,拜占廷失去了亞美尼亞及安納托利亞的部分地區,並在接下來的20年中,逐漸失去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

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誌人和來自西西裏島和意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拜占廷帝國,並對拜占廷帝國的省份進行掠奪。亞曆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意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威尼斯人尤其受反感——盡管威尼斯的船隻是拜占廷帝國艦隊的骨幹。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拜占廷帝國的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廷帝國,但給拜占廷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通過進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來解救被穆斯林控製的耶路撒冷。但後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北意大利城邦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國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紮拉城(現克羅地亞的紮達爾)。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名為恩裏科•丹多洛,是一名年已逾80失明的人,帶著威尼斯的商船隊跟著十字軍一起前進,他向十字軍保證可以幫忙解決錢糧的問題,但另一方麵,他也利用十字軍占領匈牙利的紮拉,此時,一個轉機徹底改變了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命運,一位名為小阿列克修斯的東羅馬王子要求丹多洛總督幫他奪回東羅馬帝國王位,並換取幫忙付給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的承諾,於是,丹多洛利用這東羅馬國內的糾紛轉而進攻君士坦丁堡,最終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對城中居民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殺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共和國占去原東羅馬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裏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裏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侯國。

十字軍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後,一些貴族組成了流亡政府割據一隅。尼西亞帝國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個。由於它的地理位置險要,又占據了原東羅馬人口稠密的地區,所以它能號召起多達兩萬人的軍隊。1261年,統治尼西亞帝國的家族“拉斯卡裏斯家族”,率軍從十字軍手中奪回了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伊庇魯斯被推翻。他們收複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東羅馬帝國複國。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而把他們在亞洲的敵人忘了。這時他們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穆斯林內部分裂。

當奧斯曼帝國建立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廷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拜占廷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條件是兩個教會必須統一。拜占廷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拜占廷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傭軍來到拜占廷,而西方大多數人對此無動於衷,雖然教皇還是承諾會給予必要援助,但是教皇的援助顯得那麽遙遠和寒酸。

一開始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攻克它。但隨著版圖的擴張,君士坦丁堡漸漸處在了奧斯曼帝國版圖的中心位置,同時火炮的出現,這古老飽經戰亂的雄偉城牆的驚人防禦力被大大削弱。

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後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廷最後一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壯烈殉國。1461年特拉比鬆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領了。至此,所有拜占廷領地均徹底喪失。

東羅馬帝國的最後兩個世紀,帝國最擔心的還是他們在歐洲的敵人。但不知不覺間,他們亞洲的敵人正變得異常可怕。到1451年時,所謂的拜占庭帝國除了幾個港口和希臘南部的一些村莊外,隻剩下君士坦丁堡孤城一座。剩下的地盤全都歸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土耳其人崛起了)。

沒有人願意攻打君士坦丁堡,城牆太高太厚,攻打難度太大。但漸漸的奧斯曼帝國19歲的統治者穆罕穆德發現,這個難啃的骨頭已經深入到他帝國的內部,實在是不打不行了。東羅馬帝國最後的皇帝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與西方和解,請求西方的幫助。但當時的歐洲,英國人和法國人還在百年戰爭中相互比拚耐力,西班牙人忙著進行“收複失地運動”,也是跟阿拉伯人較勁,匈牙利和波蘭被奧斯曼帝國幹的就剩一口氣了。

羅馬皇帝清點了一下自己的實力,能動的男人加一塊兒不到一萬。這還包括來自歐洲的誌願者、一部分威尼斯人和一支熱那亞(Ginieva)軍隊。而穆罕穆德帶來9萬多人,以及大量攻城武器,包括巨炮、投石機、攻城錘等等。但是羅馬末代皇帝的決心卻不容小覷,他甚至拒絕了奧斯曼的議和,堅決和這座古城共存亡。

?從4月2日到5月21日,穆罕穆德的大軍對這個巨型建築毫無辦法,而且損失慘重。5月22日出現了月蝕,這讓土耳其人覺得是個“好兆”。5月29日,所有的大炮對準了城牆的西北部,在鋪天蓋地地狂轟濫炸之下,土耳其人開始湧入古城。君士坦丁脫掉他象征國王的紫袍,和所有人一起加入巷戰,最終與延續時間最久的東羅馬帝國一同死亡。這一年英國駐波爾多的軍隊向法國人投降,英法百年戰爭結束。這一年標誌著歐洲“中世紀”結束。

在拜占廷帝國的最後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亂登上拉丁人的戰艦,逃到了克裏特、摩裏亞、愛奧尼亞群島和威尼斯。一艘熱那亞(Ginieva,離五漁村30分鍾火車)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後一夜的乘客名單,上麵有六名巴列奧略皇族的人,兩個科穆寧皇族,兩個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貴族。這些人和其他許多東羅馬人攜帶著古代的珍貴文獻流亡到西歐各國,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權世界的人們重新看到了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亞曆山大和愷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光輝思想。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人性戰勝了神性,希臘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製度所構成的重重帳幕,給西歐帶去了文藝複興(文藝複興時期為14到16世紀)之光。在拜占廷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西歐的新世界。

(三)羅馬文化難以傳承

拜占廷帝國滅亡後,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廷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公主,宣布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將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繼承人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帝國。一直到20世紀初它們的覆亡,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廷的合法繼承人。

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和奧斯曼土耳其人先後兩次攻破的過程中,許多拜占廷的工匠都西行避難,他們給西歐帶來了當時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為日後的歐洲的文藝複興奠定了文化基礎。拜占廷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拜占廷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斯拉夫人。迄今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而拜占廷帝國的滅亡也預示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

俄國沙皇從來沒有放棄過恢複拜占廷帝國的企圖。葉卡捷琳娜二世曾經設想以君士坦丁堡為俄國的新首都,以聖索非亞大教堂為自己的皇宮,並把自己的一個孫子命名為君士坦丁。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這些俄國沙皇發起了一係列針對曾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試圖光複君士坦丁堡,但是這些企圖都被英國(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或德國(1878年柏林會議)等國挫敗。

20世紀初,納粹德國自稱為德意誌第三帝國,自喻為繼承神聖羅馬帝國、德意誌帝國之後的第三個德意誌民族帝國。 這其實是納粹德國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擴張,尋找的一種理論宣傳,從輿論和曆史上,宣稱自己占領歐洲的合法性。

20世紀的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也是變了一個樣子的帝國形式。

21世紀在伊斯蘭世界裏,土耳其和伊朗也常常企圖重塑昔日波斯王朝的輝煌。在他們心中始終有一個第三羅馬帝國,即奧斯曼帝國。

21世紀在俄羅斯,也始終有很多人夢想著第三羅馬帝國,認為“俄羅斯的領土沒有邊界”,“俄羅斯邊界沒有止境”。

但是真正的羅馬文化的精髓(公平、正義、自由)在公元前27年隨著羅馬共和國的滅亡就已經開始偏離傳承了任何靠少數人治國的帝國不可能長久,人治不可能達到或讓文明和誠信可持續發展隻有在公平、正義、文明與誠信上建國者才能長久

(結束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正明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晶藍' 的評論 : 謝謝您的鼓勵,通過書寫,加深了旅遊的印象,解惑了旅行中的未知現象,也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也有感而發,算是對以知世界感悟。
水晶藍 回複 悄悄話 無意中挖到博主的寶藏係列文章,每篇讀來都快樂又充實,非常感謝博主不吝寫那麽仔細分享!!
正明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晶藍' 的評論 : 謝謝花時間閱讀!是花了一些時間整理書寫,但收獲很大,對歐洲曆史了解的比較清楚了。
水晶藍 回複 悄悄話 好看!寫得辛苦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