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矽穀

有興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在南京過年(二):中山陵

(2025-02-03 01:05:59) 下一個

上接《在南京過年(一):過年

在南京過年(二):中山陵

大年三十晚上,二女兒提出要去參觀Dr. Sun Yat-sen's Mausoleum(孫逸仙博士陵墓),我才反應過來她是要參觀中山陵。雖然我以前在南京居住的地方離中山陵很近,但很慚愧被工作和生活壓彎了腰,沒有時間仔細研究中山陵的前世今生。這次女兒主動提出要去參觀中山陵,顯然她是做了功課的。作為在南京居住10年,居住的地方又離中山陵很近,如果對中山陵不熟悉,那在女兒麵前就說不過去了。

首先搞清楚了三個中山陵的說法:中山陵確實有三個,分別在北京、廣東和南京這三個地方。北京和廣東的兩個中山陵都是衣冠塚(即放一套衣服,一套帽子,一雙他穿過的鞋子),因為廣東中山縣是他的老家,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後來改成中山縣),所以孫中山在廣東有一個衣冠塚。北京香山的衣冠塚有蘇聯提供的一口免費的水晶棺,裏麵有孫中山的衣服、帽子和鞋。所以說孫中山有三個中山陵。

其次是孫中山遺體被運到台灣的傳說:年輕時,因為沒有網絡,查資料也不方便,有一個說法一直沒能得到澄清,即孫中山遺體放在水晶棺裏盛放在中山陵最高處的祭堂,蔣介石逃到台灣時,將孫中山遺體和水晶棺運到台灣,所以現在的祭堂中間是空的。孫中山生前曾經說過,自己逝世後,希望能像蘇聯領袖列寧那樣,保留遺體供民眾瞻仰。後來因為水晶棺隻適合北方幹燥寒冷的氣候保存屍體,而南方的氣候不適合長期保存屍體,加之技術問題孫中山的屍體在一段時間後麵部開始發黑,最後沒能如願,土葬在中山陵。但孫中山的遺願在社會上流傳了4年之多,很多人已經接受了這個說法。當人們看到祭堂裏空空如也,就相信了孫中山遺體被運到台灣的謠言。

再有一個傳說是孫中山的肝髒最終下落之謎:孫中山先生病逝後,為便於遺體保存,內髒被取出,並將肝髒留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孫中山的病理報告和肝髒切片標本在協和醫院被竊,失竊原因至今不明。長久以來,各地報紙、檔案類節目以及曆史研究者都進行過相關研究,孫中山肝髒的去向一直是個謎。所謂汪精衛、褚民誼等從日本人手裏取回孫中山“遺髒”,其實是一場騙局。汪精衛為了顯示自己是總理嫡傳接班人的身份,模仿1929年孫中山奉安大典,舉行一場“異國情調”的“國父遺髒進京安放典禮”。在大批日軍的“護送”下,肝髒標本被放置在孫中山的靈柩前。但褚民誼想用總理的內髒作為自己的保命符,私自將孫中山的一部分肝髒切片截留了下來。抗日戰爭勝利後,大漢奸褚民誼被捕,孫中山的肝髒、肝髒切片和臘塊標本均被追回,蔣介石下令將之送“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保管。有人說,1949年國民黨從南京撤退到台灣時,肝髒切片和臘塊標本被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帶到了台灣。孫中山的肝髒最終下落至今仍然是謎

大年初一下午,三弟開車帶我們到中山陵去參觀。剛開到離29年前我在南京住的地方不遠的路上,就堵車了,我們看到很多遊客在路邊人行道上步行到中山陵。用GPS導航顯示開車到中山陵停車場要21分鍾,步行隻要8分鍾,於是我下車帶2個孩子步行到中山陵停車場,三弟說他不去參觀中山陵,慢慢開到中山陵停車場在那裏等我們。

下車時,我們很自然地拿著各自的羽絨衣外套。下車後發現外麵很熱,本想走回去把羽絨衣放回車裏,二女兒說:“就拿著吧,說不定等會晚了氣溫會降低”。雖然夫人一直關照我要讓孩子自己解決旅途中各種問題,而且拿衣服也不是什麽難事,但當我提出要幫女兒拿衣服時,她遲疑了一下,忽然很開心地把衣服遞給我,一副像滿足了我的要求一樣神情,然後我感覺她像是在享受被父母的疼愛和照顧的心滿意足。

中山陵停車場其實就是服務區,離我當年居住在中山門外南京航空學院的房子很近。這裏有各種商店包括餐飲、紀念品,當然還有廁所。另外還有很多旅遊公司兜售各種不同參觀路線的旅遊產品,如美齡館,廖仲愷、何香凝墓,鄧演達墓,譚延闓墓,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屬革命曆史圖書館舊址。我們問他們如果隻參觀中山陵,怎麽買票?得到回答參觀中山陵是免費的,到中山陵入口處(博愛坊)去預約登記,然後排隊進入。從停車場到原來中山陵入口處還很遠,有付費區間巴士在接送遊客,步行要10多分鍾。我們和很多遊客一樣選擇了步行,幹淨整潔的膠木步道上,熙熙攘攘,人流如潮。

中山陵陵園坐北朝南,由建築師呂彥直設計,占地麵積130平方千米,建築麵積8萬多平方米,建築平麵呈警鍾形,取喚醒民眾之意。主要建築依次為博愛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另有音樂台、光華亭、流徽榭、行健亭、藏經樓、仰止亭、桂林石屋等附屬建築。

中山陵不僅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按照帝王規製修建的大型陵墓,也是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重要作品。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2024年12月30日,國家文物局將“中國現代建築先驅代表作(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項目,列入更新後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到了中山陵入口處博愛坊(這是一座三闕門牌坊,中間一闕門牌坊上放置“博愛”匾額)之後,再往裏走來到預約登記的地方,那裏豎著很多二維碼的牌子,我們用手機掃描後發現要用手機實名登記,但隻能是中國國內+86的手機號,不能選擇其它國家的手機號。詢問旁邊的工作人員外國人怎麽預約?得到答複是要到博愛坊外麵的肯德基漢堡店斜對麵的遊客服務中心去用護照號預約。我們又往回走、來到遊客服務中心,他們不用看護照,報上護照號碼即可,給我們一人一張帶二維碼的票,此時離中山陵截止遊客預約時間4:30隻有35分鍾。

我們排隊進入以前沒有的門崗,走在人頭攢動的中山陵的墓道上。墓道長323米、寬約70米。兩邊青鬆鬱鬱蔥蔥,龍柏莽莽蒼蒼,標誌著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如鬆柏常青、與世長存。女兒被中山陵的氣勢震懾住了,問孫逸仙是什麽樣的人怎麽非常受人尊敬?為了讓她減少對孫逸仙的生疏程度,我大致講了孫逸仙曾在美國夏威夷呆過,後來到中國反封建、建立共和、當過3個月短期總統

詳細可以看路邊牆上的介紹:孫中山於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州中山市翠亨村,1925年3月12日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常叫的名字叫“孫文”,比較常叫的號是“孫逸仙”,化名“中山樵”,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是第一個舉起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製”,建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並成為西醫醫師,後來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到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孫中山生前的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我和2個孩子經常做健身運動,旅遊時步行很快,走很遠的路也不覺得累。很快我們來到位於墓道盡頭的陵門,陵門是一座三拱形石門,陵門頂上覆蓋著藍琉璃瓦,中間稍大的拱形石門的門額為孫中山手跡“天下為公”。

為什麽把中山陵建在南京?這是因為孫中山在彌留之際跟身邊的人講:“如果我萬一有一天去世了,我希望南京父老能賞我一片土地,讓我在南京修自己的墳,以做紀念。因為南京是我革命最先取得成功的地方,在南京建立了當時的臨時政府。另外還有一個願望:我死之後有沒有可能不像中國傳統那樣入土下葬,有沒有可能給我搞一個水晶棺,讓全國的老百姓可以過來看看我的儀容(像列寧去世後,蘇聯政府把列寧裝在了水晶棺中保存著,至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列寧的遺體),我也可以看看他們的樣子。畢竟革命還沒有成功,我死不瞑目,我希望在水晶棺中看著革命的進行”。

穿過陵門我們來到陵門北麵的碑亭,碑亭正中的碑高約9定米,用福建花崗岩製成。碑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那裏有很多遊客在拍照,我們繞過碑亭,繼續往上攀登。此時的台階變陡,很多遊客已經累了,抱怨為什麽把陵墓修那麽高,累死人了。

我們登上祭堂的平台,在祭堂右邊很多遊客在排隊進入祭堂參觀。祭堂仿照北京故宮崇樓形式,重簷歇山頂,藍色琉璃瓦。三座拱門分別放置陽文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中門上另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陰刻鎏金匾額。堂頂作穹隆狀,藻井以瓷磚砌國民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圖案。堂正中有孫中山全身石刻坐像,石座四周刻有孫中山革命故事浮雕。四周的黑色大理石護壁上,陰刻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及蔣介石、胡漢民書《總理遺訓》《總理遺囑》及譚延闓書《總理告誡黨員演說詞》。祭堂內不讓拍照和錄像。

中山陵的墓室與祭堂通連處有二道門,刻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及“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字。室中央為大理石壙,中設長方形墓穴,孫中山遺體以紫銅棺安葬在深5米的大理石圓壙之下,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上麵放置孫中山大理石臥像。

我們從祭堂左邊出來時,天色將晚,氣溫降了很多。女兒很欣慰我們帶了羽絨衣,這時穿上羽絨衣,倍感溫暖。我們站在祭堂外麵,向下回看中山陵的碑亭、陵門、墓道、牌坊,整個建築群沿中軸線對稱布置。

‌中山陵陵墓於1931年全部工程完成,設計方案體現了中國古式建築風格,並采用了石料和鋼筋三合土,不求奢侈華貴,體現了簡樸莊嚴的特點。‌陵墓建築依山勢而建,從空中俯瞰形似平臥的“自由鍾”,象征著“木鐸警世”的寓意。

從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暫厝碧雲寺到1929年奉安大典這四年多時間裏,《奉安大典》記錄了十分詳盡的曆史資料,但有許多傳說真假參半,給後人留下不少難解的謎團,尤其是“六殮四棺”的故事:

1925年,張作霖給中山先生寫了一封信,邀請中山先生北上,商量國家統一、南北議和的事。雖然當時醫院已經檢查出孫中山患有癌症,不宜於長途奔襲,但這是他盼了多少年的願望,為了國家能早一天統一,抱著病體,孫中山堅持來到了北京,準備跟張作霖會談。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還沒開始談判他就先住進了醫院,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的醫院逝世。逝世當天,他的遺體便被送往協和醫院,進行病理解剖並予以防腐處理,於3月15日完畢,並在上午10時舉行“小殮”,按照民國禮製,身著大禮服、頭戴禮帽、足穿皮靴,然後移入棺內。孫中山生前曾經說過,自己逝世後,希望能像蘇聯領袖列寧那樣,保留遺體供民眾瞻仰。因此,在他病故的第二天,國民黨便與蘇聯政府聯係,定製安葬列寧時使用的那種“水晶棺”。但“水晶棺”的製作運輸尚需時日,隻好暫時使用協和醫院舊存的一具美式棺木。這具棺木用美國上等沉香木製做,上麵有玻璃隔層,可以瞻仰孫中山遺容。這是“第一殮”、“第一棺”

1925年3月下旬,蘇聯政府用火車將“水晶棺”運來中國,但最終未能使用。主要原因有兩個:

(1)蘇聯專家認為它僅適用於氣候寒冷幹燥的北方,而若在炎熱潮濕的中國南方,遺體最多隻能保存20年。

(2)由於當時中國醫療設施落後,初期的防腐處理不夠理想,孫中山遺體的皮膚開始變黑,等蘇聯專家來了一看,已經失去了保存遺體的最佳時間了,不可能按照所希望的那樣長期保存原先的狀態了,使用“水晶棺”已無意義,隻能改為土葬。(其實列寧的遺體專家說,大概隻剩下了10%是完好的,即頭顱是完好的,身體也全都腐爛了,這個水晶棺技術還不完美)。水晶棺盡管未用,仍應算作“第二棺”

孫中山靈櫬按原定時間於4月2日移往碧雲寺,放入金剛寶座塔的石龕內。同時,又由協和醫院另外製作中式新棺。4月5日清明節,有關人員打開美式沉香木棺,將孫中山的遺體用中式新棺重新裝殮。這具棺槨為楠木材質,內壁用耐腐蝕的鋁材製作,棺內滿盛福爾馬林藥水,浸沒遺體,以達到防腐的目的。棺槨上部裝有玻璃蓋罩,以便觀察內部情況,其上再覆蓋楠木棺蓋。裝殮完畢後,重新放回石龕內。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二殮,中式楠木棺為“第三棺”

中山陵的修建,是當時的國家大事,國民黨人製定了非常嚴格的4年建成計劃,還進行了招標。計劃把中山陵修好,再把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1925年的中國還沒有達到形式上的統一,東北易幟那是兩三年之後的事,北京那時還是敵占區。兩年之後,蔣介石開始北伐,勢如破竹,北伐軍很快就要打到北京了。北洋軍閥越打越慘,張宗昌跟張作霖說:“為什麽咱軍隊打不過蔣介石那幫人?就因為孫中山這個遺體在罩著他們”。所以張宗昌命人準備把孫中山遺體毀壞,這個消息被當時的國務總理熊希齡知道了。他馬上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保護孫中山遺體的人,讓他們連夜把孫中山的遺體轉移,不能讓張宗昌把中山先生的遺體毀壞。

1925年到1929年那段時間,中國正在經曆持續不斷的戰亂,北京西山一帶治安不好,常有散兵滋事搗亂。當傳言說張作霖、張宗昌認為孫中山停靈的地方風水好,以致北伐軍連打勝仗,因此隻有焚屍方能破解時,守靈人員緊張萬分,同時,“少帥” 張學良從楊宇霆的通知下得知自己的父親竟然要做“秦檜”之事時氣憤不已。他與孫科私交甚密,對孫中山極為仰慕,於是張學良費盡力氣找到父親張作霖,勸說張作霖不要做這等“罪事”。張作霖終於勉強答應,但他告訴兒子張學良:“我已授權張宗昌,戰場上再敗就毀壞孫中山遺體”。張學良急忙給張宗昌打去電話,但電話一直沒接通,無奈張學良隻能找到守靈處的主任李榮等,商議出計策:故意散布傳言,讓人以為孫中山的遺體已經不在碧雲寺了,以此轉移視線。於是就有了孫中山遺體的第三殮和第四殮:1927年11月26日淩晨2時半,守靈人員秘密地將孫中山的遺體從楠木棺(即“第三棺”)移入美式棺(即存放在中法中學的沉香木美式棺,前麵所說的“第一棺”),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三殮。1928年初夏,張作霖敗退東北,於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6月7日,守靈人員將孫中山遺體重新移回楠木棺(即“第三棺”),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四殮。孫中山遺體的第三殮和第四殮可能不是真是的。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正式拉開奉安大典的帷幕。5月20日下午2時,孫科與協和醫院的史蒂芬醫生來到碧雲寺,在守靈人員協助下,將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內的防腐液放淨,史蒂芬醫生將遺體揩淨後用白色繃帶包裹周身,然後移入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暫時重新放回石龕之內。這是“第五殮”

1929年5月22日晨7時,迎櫬專員指揮守靈衛士將靈櫬移到金剛寶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覺殿。8時許,宋慶齡等人趕到,由史蒂芬醫生及助手、護士將遺體以白綢裹縛,並為孫中山理發、更衣。在宋慶齡等家屬的守視下,由孫科等人將遺體移入另一具新棺:特製的美式銅棺(這具棺槨是1925年決定將孫中山土葬之後,治喪處特地向美國訂購的,早在1925年8月便已運抵上海,存放在香山路孫中山故居內,1927年5月轉運至南京,1928年12月運抵北平)。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六殮”、“第四棺”,11天後即1929年6月1日,這具承載孫中山遺體的銅棺安置於南京中山陵。

參觀完中山陵,我們沒有乘車,而是從另外一條新建的柏油馬路來到停車場,坐上三弟的車回到酒店。我和三弟分享:這次參觀中山陵和上次30年前參觀的相比,遊客多了幾百倍,但感覺中山陵沒有以前那麽大了,沒有走一會就到頂了,記得以前要走很長時間。同時也讓我想起上午我帶2個孩子參觀原來我們住在南京樓房時,也是感覺非常小,那曾經騎自行車走過的道路看起來比以前短和窄。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