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矽穀

有興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意大利音樂之旅(十二)米蘭

(2024-04-23 13:27:31) 下一個

上接《意大利音樂之旅(十一)五漁村

意大利音樂之旅(十二)米蘭

來意大利音樂之旅之前,有朋友說米蘭除了多摩大教堂(修建了600多年才完工,典型的爛尾工程,因此也產生很多曆史故事,加之大教堂也確實雄偉壯觀,所以非常值得一看),其它沒有什麽好玩的,米蘭大劇院比紐約大都會歌劇小很多,所以我們隻安排了2天3晚的時間遊覽米蘭。

在遊玩了許多意大利古典小鎮和五漁村之後,坐火車到米蘭,還是覺得米蘭比較現代化,剛從火車站出來就被街道兩旁的高頂建築樓房(high ceiling)所震撼,第一眼看上去和意大利其他城市風格有些不一樣。我們入住的賓館離火車站隻有0.5英裏,為了躲避地鐵上的小偷,我們選擇拉著行李箱、徒步到賓館,順便還逛一下米蘭街頭。

第二天,我們根據其他朋友的建議,臨時改變計劃去逛塞拉瓦萊購物中心(Designer Outlet Mall Serravalle),這是號稱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mall)。我們之前不知道這個購物中心,因而也沒有這個計劃。否則我們可以在熱那亞(Ginieva)住一晚,那裏靠近塞拉瓦萊購物中心,我們不用起個大早買票從米蘭往回坐車(浪費銀子是其次,主要是浪費了遊覽時間),順便還能逛一下熱那亞(Genova)這個曆史悠久的意大利第六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塞拉瓦萊購物中心(Designer Outlet Mall Serravalle)早上10點開門,火車站有專門往返到mall的大巴,最早一班早上9:00出發。8:30時我們從賓館步行到了火車站,手機上網沒能買到9:00的班車(座位已經賣完了),隻好乘坐9:30的班車。我們來到購物中心,發現這裏有很多大牌的奢侈品商店,商品都較其它地方便宜。看到一些國內來的代購,拿了很多衣服放在用很專業的三角架支起來的手機前,旁若無人地在商店門口導播帶貨。GUICI商店的包打折很多,常用的女士挎包從1750-2000歐元降到1000歐元。一同旅行的朋友,之前在其他城市幾乎什麽也沒買,而在這個購物中心裏買了很多打折的GUICI包。購物中心裏就可以辦理退稅,隻是有比較高的手續費,當時小農了一次,沒有在那裏辦理,結果離開米蘭那天起了一個大早、在機場排隊花了很多時間去退稅。以後如果再遇到這個情況,就在mall裏退稅,既節省時間,還可能會有VIP待遇。GUICI商店就給了我們一張VIP卡,讓我們和朋友一起到購物中心的貴賓休息室吃了一些點心和喝咖啡、飲料等。購物中心總體設計讓人非常舒適,廁所寬敞、幹淨,餐廳也有各種美食,讓人感覺逛一天不過癮。我們逛到幾乎是末班車的時間才離開購物中心,坐大巴回到米蘭。

第三天早晨,我們不慌不忙地吃了早餐,然後步行來到米蘭大教堂,排隊買票。這座雄為壯觀的大教堂建築群堪稱無與倫比的藝術寶藏和珍貴的曆史文化寶庫,不僅是米蘭市民而且是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大教堂建築群包括大教堂、可以步行的露台、考古區、大教堂博物館和位於皇宮附近的聖戈塔多教堂。我們買的是通票,即這個建築群的所有景點都可以參觀。在排隊期間,突然下起來大雨,辛虧我們帶了雨傘。

我們先參觀了售票旁邊的多摩大教堂博物館,之後排隊進入多摩大教堂(米蘭大教堂)。因為外麵下雨,我們就租了一個中文語音導遊裝置(用iPhone手機改裝的)跟著中文語音介紹、仔細地參觀了大教堂建築群。

(一)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

米蘭大教堂(多摩大教堂Duomo di Milano)花了600多年,直至1965年才建設完工,在米蘭人們已經將米蘭大教堂形容為“爛尾工程”的代名詞。這個工程能夠一直持續做完是因為有一個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Veneranda Fabrica del Duomo di Milano)(簡稱“Veneranda Fabrica”)的管理機構。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是一個曆史悠久(成立有600多年),負責於多摩大教堂的修建、維護和開發的機構,是由當時米蘭市的伯爵 吉安•卡萊亞佐•維斯孔蒂Gian Galeazzo Visconti於1387年設立的。成立之初便致力於大教堂的設計與建造。意大利文中的“Fabbricerie”和“Opere”,是教堂財產管理委員會,是中世紀時期為負責教堂的修建、維護與管理而成立的機構,以確保教會的穩定,維護基督教的威嚴。

Lunch me la Fabbrica del Domm是一句經典的米蘭當地習語,是對某件事情永遠無法完成的一種感歎。這句習語的出處恰恰來自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Veneranda Fabrica del Duomo di Milano),源於多摩大教堂600多年的悠久曆史,以及持續了長達六個多世紀的修建工程。也就是說:米蘭大教堂(多摩大教堂)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爛尾工程”的代名詞。

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的日常活動主要涉及到五個方麵,即:

  1. (1)在馬焦雷湖附近的坎多利亞采石場。修建大教堂所采用的大理石就是從那裏開采出來的。
  2. (2)建築物和藝術品的修複現場
  3. (3)大教堂博物館
  4. (4)檔案館與圖書館
  5. (5)音樂禮拜堂。這是米蘭最悠久的文化機構,從1402年至今一直活躍在藝術的舞台上。

在大教堂開始修建的初期,大約1386年,工程是在當時的米蘭公爵孔蒂的指導下進行的,並沿襲了那個時期正風靡北歐宮廷的國際哥特式建築風格。1387年10月24日,吉安•卡菜亞佐•維斯孔蒂(Gian Galeazzo Visconti)決定將從坎多利亞采石場挖掘大理石的專有權授予給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這個采石場的所有權當時是屬於維斯孔蒂(Visconti)所有的。在這個重要的決議得以實施以後,來自歐洲各地的能工巧匠都為這一令人讚歎的修建工程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建築工地匯聚了來自Campnione的建築工和雕塑大師,來自法國和德國的建築師和勞工,還有那些來精通哥特式建築風格的中歐雕塑家和石匠們也都紛紛來到了米蘭。這樣,進行地如火如茶的大教堂施工現場便成為了一個他們施展各自修築技能,釋放對建築熱情的場地。

直至1965年,當由路洽諾•銘古茲(Luciano Minguzzi)設計的教堂外立麵第五扇銅門被安裝完畢以後,整個工程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全麵竣工。第五扇銅門上的浮雕展現了大教堂從修建直到聖卡羅•波羅梅奧(San Carlo Borromeo)時代期間的輝煌曆史。

(二)聖釘

我們一進入大教堂,就被大教堂劃分為五個殿堂的52根高高的石柱所震撼,52根石柱代表著一年中的52個星期,柱子上有支撐大型十字拱頂的柱頭。遠處在中央走廊的盡頭,是後殿區域窗戶上的玻璃彩繪,它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初期,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以內得到了修改。在其下方是祭合亭和存放有聖體餅的聖體盒。在高處,可以看到一個紅色光點,它是一顆釘子的所在處。這是基督十字架上的其中一顆釘子,是基督教界視為最為珍貴的宗教聖物之一。每年9月14日的前一個星期六為“頌揚聖釘”之日。在那天,米蘭大主教登上一台外形為雲團,並以雲彩和天使的畫像作為裝點的升降梯,親並自將位於半圓形後殿距地麵45米高處的聖釘取下,放在主祭台旁。聖釘將在“聖釘三日祈禱活動”之際向外界展示40個小時。

我們往前走,來到位於祭台後方的祭台亭:它形如一座由八根鍍金銅柱搭建的廟宇,支撐著一個由無限菜耀的基督雕像加冕的穹頂。祭台亭是由建築師佩萊格裏諾•佩萊格裏尼(Pellegrino Pellegrini)於16世紀晚期設計的,聖體盒內存放著聖體餅,是教皇皮歐四世送給他的侄子卡羅博羅密歐的禮物。

祭台亭的兩旁是大型銀質雕塑,右側為1610年由金匠大學捐贈給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的卡洛San Carlo塑像,左側則為創作與17世紀的金質塑像Sant'Ambrogio。 大祭台這部分的設計是出於當時卡洛•博羅密歐的強烈意願。

在上方,距離地麵45米處,可以看到在後殿半園形屋頂的內麵中有一道紅色光束。它標明了大教堂內其中一件最為珍貴的聖物聖釘的所在位置:聖釘被認為是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其中一顆。當1461年聖釘從聖塔提克拉(Santa Tecla)大教堂轉移到多摩大教堂以後,就一直存放在這裏。據民間流傳,早在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堡帝王的母親埃琳娜就將聖釘從耶路撒冷帶回到了當時吉羅馬帝國的首都米。

(二)子午線

米蘭大教堂內的太陽子午線是一條與建築物立麵相平行並嵌入在地板內的一條黃銅線。遊客一旦穿過大教堂五扇正門中的其中一個門檻,便可清晣地看到。子午線上標注有黃道十二宮,沿著北麵內壁向上爬升約三米,最後停止在摩羯座的標記上。在第一個拱頂開間的左側,距地麵約24米高處,可以看到一個小孔。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當正午的鍾聲敲響時,陽光透過被當地人稱為靈知洞的小孔射入教堂內,照亮標注有黃道十二宮的黃銅線,並在黃道帶上顯示出當天所處的位置。

大教堂的子午線是根據布雷拉觀象台的三位天文學家安傑洛•德•塞薩裏、弗朗西斯科•雷吉奧和魯格洛•博斯科維奇觀察所得出的數據於1786年鋪設的,旨在改變當時對時問的測定方式,將一天劃為現在的24個小時,而不再繼續沿用至中世紀以來將日落定為一天的結束,這也是當時奧地利王後瑪麗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a) 所希望看到的一個重要的曆史進步。

多摩大教堂有五間殿堂,中殿長約100米,高約45米。 在拱門上方,陽光透過教堂的窗戶,所有的五問殿堂都彌漫著柔弱的光線。在中殿內,除了後殿區域的大型玻窗彩繪以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祭台上的祭台亭和銅質聖體盒,這是十六世紀教皇皮歐四世送給他的侄子卡羅•博羅密歐的禮物,裏麵存放著聖體餅。

(三)管風琴

大教堂龐大的管風琴屹立在司祭席內,這兩個規模龐大的鍍金木製琴箱的八個麵板內外兩麵均以畫作裝點,畫麵內容是根據16世紀大主教卡洛博羅密歐從聖經舊約和新約中所選片段繪製的。管風琴於1938年重建,共有15800個音管和120個音栓,是全意大利最大,歐洲境內第二大管風琴,規模僅次於德國的帕索管風琴。多摩大教堂管風琴已被記錄在管風琴黃金名冊中,是全世界最大的15台管風琴之一。時至今日,每逢周日的宗教慶典或重要的節日,管風琴恢弘的旋律都會拌著音樂禮拜堂合唱團悠揚的歌聲一同響起。

在管風琴的下方,詩班席另一側的牆麵上,有兩麵淺浮雕。位於上方的那幅以32個天使雕像裝飾,位於下方的為17個淺浮雕,向我們呈現出聖母瑪利亞的故事,絕大部分為吉安•安德裏亞•比菲(Gian Andrea Biffi)的作品。

(四)玻璃彩窗

進入多摩大教堂,其中一個令人為之震撼的景觀便是後殿中的大型玻璃彩窗:位於中央的彩窗像我們展現了聖經中啟示錄的場麵,而在它左側和右側的畫麵則描述了聖經舊約和新約中的內容。玻璃彩窗的設計也是為了獲得更好地采光效果,因為光明象征著上帝的存在,同時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相關的宗教故事。位於中央的彩窗,其上部分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原作,它的曆史可追湖到公元十五世紀,其它部分都經過曆史上的多次修複,並於19世紀由貝爾蒂尼兄弟的手工作坊最終完成。19世紀完成的彩窗采用了玻璃材質,並將玻璃塗成白色以後放入爐中進行烘烤。而年代最久遠的那部分的製作工藝則更為複雜:它的每一小塊都是不同顏色的玻璃片,通過鉛粉將彩色玻璃片與灰色單色畫相結合。采用這種複雜的工藝是為了在平滑的彩色玻璃片上產生更多的細節和畫麵效果。

位於大教堂右側廊的第四個開間放置著馬爾科•卡雷利 (Marco Carelli) 的石棺。卡雷利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也是大教堂的捐助者。1393年,也將自己所有的巨大遺產都遺捐贈給了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這在以拉丁文書寫的碑文中得到了證實。捐贈的數額達3萬5千杜卡特,這筆巨大的款項使馬可•卡雷利成為米蘭多摩大教堂史上最慷慨的募捐者。石棺是晚期哥特式雕塑中的經典作品,位於躺臥著的逝者身旁是教會的傳教士和醫生。作品出於15世紀初期雅科皮諾-達特拉達特的作坊。

馬可•卡雷利身為一個米蘭顯赫家族的成員,整個家族在14世紀經營著羊毛、絲綢、皮革、蠟、糖等貿易活動。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商人,還是一位活躍在米蘭和威尼斯兩市之問的金融家。

從1894年至1921年之問擔任米蘭大主教的安德裏亞•卡羅•費拉裏(Andrea Carlo Ferrari)於1987年被奉為聖人。他曾拜訪過米蘭大主教轄區內的800多個教區,聽取並了解了處於社會最低微階層群眾的需求,這使他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尊敬與愛戴。1929年至1954年,米蘭大主教阿爾弗雷多•伊德弗索•舒斯特 (Alfredo Ildefonso Schuster)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掌管了米蘭大主教轄區,他的上任直接關係到大教堂的生死存亡。的確,正是這位紅衣主教向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提出訴求,請求能對大教堂的轟炸網開一麵。

(五)地下墓穴

沿著南麵聖所入口前的台階,便來到教堂的地下室,這裏也被稱為地下墓穴,安葬著16世紀米三大主教聖卡洛•博羅密歐的遺體。墓穴為呈八角形造型,是根據建築師弗朗西斯科•瑪麗亞-裏奇尼(Francesco Maria Richini)的設計建造的,於1606年大主教被封為聖徒之際完成。牆壁上以珍貴的大理石和華麗的紅色與金色織棉掛毯加以裝飾,上麵還能看到博羅密歐家族的徽章以及其座右銘“博愛”。

聖卡洛•博羅密歐的遺體存放在一個由塞拉諾(Cerano)設計的、並由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捐贈的銀框天然水晶棺中,一張銀製麵具覆蓋著聖人的麵部。每年11月4日,在聖卡洛•博羅密歐逝世周年之際,方形的錦緞會被移開,使得水晶棺周國有更為寬敞的空間。

(六)禮拜堂

在聖喬瓦尼波諾小禮拜堂內安葬著喬瓦尼•波諾的遺體,他是公元七世紀的米蘭主教。

禮拜堂坐落於大教堂南麵的十字形耳堂內,保藏著十八和十七世紀時期的經典雕塑作品。在禮拜堂中央的是米蘭當地人供奉的聖人塑像,這位聖人在公元569年隆戈巴人入侵以後,將米蘭主教們的居所從熱那亞遷回了米蘭。聖人的塑像是偉大的雕刻家伊利亞•文森佐•布茲(Elia Vincenzo BuZzi)1763年的作品。聖人塑像的兩旁是守護天使和擊敗魔鬼的聖米歇爾塑像。

美麗的淺洋雕和彩色玻璃裝點著這座禮拜堂,向參觀者講述著喬凡尼波諾的一生。裝飾部分是聖喬萬•巴蒂斯塔•貝爾蒂尼(Giovan Battista Bertini)的作品,於1842年完成。

在大理石拱頂上我們能看到飛舞的天使,天堂裏的聖徒主教和受祈福的基督則位於拱門的上方。

瑞科(Recco)被譽為是聖人的故鄉,每年有一個星期天以瑞科冠名,每逢那天的遊行活動中,都會有將棕櫚樹和橄欖樹作為禮物從瑞科送到多摩大教堂的傳統。

聖巴托洛梅奧是米蘭多摩大教堂內所陳列的雕塑作品中最為著名的其中一件,是倫巴第雕塑家馬可•達格拉特(Marcod Agrate)1562年的作品。

漁夫巴托羅梅奧是追隨基督的一位使徒,他被指派到世間宣講耶穌的話語。根據傳統,巴托洛梅奧的足跡一直延伸到了亞美尼亞,那裏的國王波利米奧、及妻子受感化轉而信奉基督教,同時巴托洛梅奧還在其他十二座城市中從事傳教活動。這些變化後來引起了當地神靈和祭司們的嫉妒,他們要求波利米歐國王的長兄亞斯蒂奇(Astiage)逮捕他。最後,亞斯蒂奇頒布了處罰令,活剝了巴托羅梅奧的皮,並將其斬首。在這裏我們看到馬可•達格拉特的這件雕塑展現的是手裏拿著福音,被剝了皮的巴托羅梅奧的人像。

這件雕塑的最大特點在於作品有力地體現出雕塑家對人體解剖學的深入了解,這也是16世紀雕塑作品的一個普遍特征。作品突出表現了被剝去皮膚的身體,以及殉教者薄如錦緞,滑到身後的皮膚。

在十字形耳堂朝南的一端,有一座聖母祭台,是別名為斑比亞(babaia)的雕塑家阿戈斯蒂諾•布斯蒂 (Agostino Busti) 的作品。這座建於1543年的祭台由白色大理石砌成,並由多色大理石桂支撐。祭台中央是一麵浮雕,那個正在爬樓梯的可愛小女孩便是聖母瑪利亞。在樓梯的頂端,一位被一群虔誠的信徒包圍著的猶太牧師正向小女孩張開著雙臂。樓梯兩旁是瑪麗亞的父母、安娜和吉奧奇諾(Gioacchino),右邊是手拿著貢品的忠實信徒。透視法的運用以及優雅的人物造型是該作品的主要特點,它體現出文藝複興鼎盛時期的藝術風格。

位於上方的16世紀玻璃彩繪以聖馬丁為主題,大教堂內其中一部分最古老的玻璃就在這幅彩繪中。先知們的小麵孔是由米歇裏諾•達•貝索佐(Michelino da Besozzo)繪製的,其曆史可追溯到15世紀初。

(七)祭台

在大教堂的左側殿內有一個名為”聖卡洛十字架'的祭台,禮拜堂左側為聖瑪麗亞•馬迭菜娜(Santa Maria Maddalena)的塑像,右側的塑像則是瑪麗亞•迪克洛夫。

在祭台的中央,樹立著神聖的聖卡洛十字架。曾經,大主教攜帶著這個十字架和聖釘,領導著遊行的人群試圖去阻止爆發於1575至1576年的那場可怕的瘟疫。

正是如此,位於上方的玻璃窗畫向我們描繪出了當時十字架搭建的情景,創作於1577年,是佛蘭德大師雷諾多•達•翁布裏亞(Rainoldo da Umbria)和瓦菜裏奧•芬當代爾(Valerio Perfundavalle)的共同創作的。在下方可以看到聖•埃琳娜(Sant'Elena)的肖像,而位於中央的則是“被發現的十字架”。

這裏有一個傳說:有一個曾經在瓦萊裏奧大師的作坊裏做工的男孩,為了給店主開了一個玩笑,這個男孩將作坊裏用於為玻璃彩窗增添更多黃色和金色細節的藏紅花放進了店主女兒婚宴上的米飯裏。客人們吃後都很感到驚訝,覺著米飯的味道非常獨特。從那以後,最具代表性的米蘭燴飯就這樣誕生了。

在祭台腳下安葬著紅衣主教卡洛•瑪麗亞•馬蒂尼(Carlo Maria Martini)的遺體。

大教堂的地麵部分是從1585年開工修建的,由卡洛•博羅密歐(Carlo Borromeo)最欣賞的藝術家佩萊格裏諾•提巴迪(Pellegrino Tibaldi)設計,以取代之前的地麵。厚實的坎多利亞大理石板上鑲嵌著貝殼和花卉等哥特式與巴洛克式風格的圖案,這些裝飾成分選用的是來自提契諾州的紅色Arzo錒銼大理石和位於科莫湖附近的瓦雷納黑色大理石。

由於1935年地麵收到了嚴重磨損,按照原來的設計,教堂內部中殿,側殿和側廊的地麵全部被重新鋪設了一遍。

(八) 考古區

在今天米蘭城的士壤下,埋藏著一座已經消失了好幾個世紀的城市。進入大教堂的考古區域,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到廣場在大教堂修建之前的容貌。這個廣場在當時已經是十分重要的宗教中心:這裏曾建有兩座主教堂,一座是聖瑪麗亞•馬吉奧教堂,其曆史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它的規模占據了今天大教堂所在的所有區域。另一座是建於公元4世紀上半葉的聖塔提克拉 (Santa Tecla)教堂,今天我們可以在教堂後殿的考古區域看到它的遺址。這裏曾經還有兩座洗禮堂,分別是聖斯特凡諾(Santo Stefano)洗禮堂,其遺址位於大教堂後殿的下方;以及聖喬萬尼洗禮堂,位於教堂墓地下方的考古區域。

坎多裏亞大理石從位於馬喬內湖附近的托切鎮,經過提契諾河和納維利奧格蘭德河,被運送到米蘭市內的聖烏斯托角碼頭;再通過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Veneranda Fabrica)設計的水閘係統,最後到達距大教堂建築工地僅幾百米的、也就是今天的拉赫托大街。為了能夠進入市內,船夫們得使用一個密碼:“a.u.f”,是"Ad usum fabbricae”的縮寫,也就是“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專用〞的意思,這樣船夫們就可以順利地通過而無需繳費了。

在倫巴第大區,這種表達方式仍能在當地習語“A ufo"中找到它的曆史痕跡,意為“免費”。

聖喬萬尼洗禮堂與聖•特克拉拉(S.Tecla)遺址一起,構成了大教堂墓地下方的考古區域,也是今天在米蘭市內能看到的為數不多的古羅馬時期的城市遺跡。公元四世紀下半葉,作為古羅馬帝國由八城市之一的米蘭,主教奧雷裏奧•安布羅喬 (Aurelio Ambrogio),也就是被眾所所熟知的聖•安布羅喬(S. Ambrogio),盼望在此修建一座洗禮堂。

洗禮堂的平麵為八角形的,設計靈感源自古羅馬時期的陵墓紀念堂,裏麵的壁龕朝向中央巨大水池的邊緣,水池邊有三級台階。整個建築采用了珍貴的大理石和金色馬賽克加以裝飾。在公元387年,安布羅喬曾在此為亞戈斯蒂諾•帝•易珀納(Agostino di lppona)進行了洗禮儀式。14世紀末,因需為大教堂的修建騰出空間,洗禮會被迫拆除。雖然洗禮堂外立麵的地基還可以看到,但它很快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掉。直到1961年,在米蘭地鐵1號線的施工期間,洗禮堂的遺址才被再一次發現。

(九)福音書

在第一展廳左側的第二個陳列櫃裏,可以看到阿裏伯托的《福音書》,這是一部極具藝術和曆史價值的重要作品,其曆史可追溯到1018-1026年,是由大主教阿裏伯托囑托一家米蘭的手工作坊製作的。這部《福音書》,以金,銀,以及各種顏色的瓷釉,並運用掐絲工藝和珍貴寶石加以裝飾,被公認為中世紀時期金匠藝術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在《福音書》的第一麵中,故事的情節發展由18幅彩色畫麵展現出,基督的畫像位於中央,身軀被固定在十字架上,在他的兩旁有兩名士兵和聖母瑪利亞等。

進入第二間珍寶展廳內,一件非常珍貴的宗教儀式飾品展現在我們麵前,這就是被稱為科利比的主教冠。這件設計獨特的主教頭飾是由中美洲的阿茲特克工匠於十六世紀中葉製作的,是由新世界天主教傳教團獻給教皇皮歐四世的禮物,之後教皇皮歐四世又將它送給了他的侄子卡洛•博羅密歐。頭飾上布滿了粘貼在帆布和龍舌蘭紙上的熱帶鳥類的羽毛,從棕色到綠色,從紅色到黑色,色顏非常絢麗。

在主教冠上還可以找到代表著耶穌和瑪麗亞的名字,耶穌受難圖,四個福音傳道者以及象征憐憫的交織字母。

傳統上它被稱為“聖卡羅十字架〞,是在一塊金板上雕琢完成的,上麵鎮有寶石和天然水晶。這件做工精湛的金色十字架其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期,出自於倫巴第地區的一間手工作坊。它的外形為希臘式十字架,交叉處鑲有4顆天然水晶,下方是花蕾底座。在十字架正麵的交叉處有一個橢圓形的耶穌浮雕像;左右兩端分別為聖喬萬尼和聖母瑪麗亞的雕像,聖安布羅吉奧的雕像位於下方。十字架的頂端有一隻鵜鶘,這是耶穌的象征。在十字架的另一麵刻有神聖的上帝,四名福音傳道士分別位於十字架的四個末端。

在大廳左側的牆壁前矗立著一件名為“永恒的上帝”的人麵雕像,是貝爾特拉米諾•達•羅(Beltramino da Rho)根據十五世紀早期大教堂首席雕刻家雅科皮諾•達特拉達(Jacopino da Tradate)的模型采用銅製壓花和鍍金工藝雕琢而成的作品。這件作品最初被放置在主祭台上方的拱頂石上,為當時一項規模龐大的裝飾工程的一部分,雖然這項工程隨後因故被迫取消了。藝術家以一種令人驚訝的自然主義雕刻手法,巧妙地將上帝麵龐的每一個細節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您看,他前額和眼睛周圍的皺紋、胡須和飄逸的頭發都是如此栩栩如生!這就不難想象為什麽這件雕塑被視為金匠藝術中的經典之作了。

在這間展廳內匯聚了數量眾多的小型雕像,它們曾被放置於大教堂立柱的頂端上。柱頂,顧名思義,是由支撐大教堂五個殿堂的52根立柱的頂端部分。柱頂的雕刻畫麵大部分或講述著聖人和與之相關的事跡,或刻有福音傳道士和源自聖經舊約中的人物形象。

其中可較容易地辨認出身著僧袍,胸前有聖疤痕跡的聖弗朗西斯科和石匠的守護者聖盧西亞,在盤中的是聖盧西亞的雙眼。即便在今天,每逢12月13日的聖盧西亞節那一天,大理石工匠們和在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從事各種工作的人們都會舉行慶祝活動。聖盧西亞幾個世紀以來守護者大教堂的建築者們,他們的雙眼一直受著大理石粉末和碎塊的威脅。

這是一件絕無僅有的藝術品,其細膩的人物描繪與極具前瞻性的藝術表現力都會令每一位參觀者人為之驚歎,掛毯是於1468年由米蘭大主教斯特凡諾•納迪尼(Stefano Nardini)捐贈大教堂的。連續不間斷的全景場麵展現出耶穌受難的四個片段。掛毯是由四張畫毯無縫隙並排拚製而成的。這四個片段分別為:通往卡瓦裏山的道路,耶穌受難,被從十字架放下的耶穌和耶穌複活。這張不可估價的法式佛朗明哥掛毯采用了黃金,白銀,羊毛和絲綢等珍貴材料編織而成,其畫麵是出於一位活跌在布魯塞爾或巴黎的畫家所繪製的草圖:作品何為是一件是稀有珍品,是斯福爾紮時代佛蘭德和倫巴第地區之間藝術交流的珍貴見證。

展廳內陳列有從原始位置上移除的玻璃嵌片,這些嵌片自20世紀50年代博物館開館以來一直為館內藏品的一部分。這些玻璃嵌片來自不同的玻璃彩窗,現在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向我們展現出從15世紀到16世紀玻璃製品技術的演變過程。布展采用了背光照明,不僅指明了這些玻璃嵌片所處的原始位置,同時也能讓您更好地觀察到它們的顏色和細節。

在哥特式大教堂中,玻窗彩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當陽光傳遞著神靈的信息透過玻璃窗照亮教堂的殿堂時,即便是那些不懂文字的信徒也能從玻璃彩窗上的畫麵中了解到關於神明的那些故事。

三聯畫描繪了蒼穹、動物和人類的起源,屬於大教堂後殿區域玻璃彩窗《聖經舊約》的一部分。玻璃嵌片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期,為朱塞佩-阿金博爾多 (Giuseppe Arcimboldo)的作品,他曾在1549年至1557年期間效勞於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為教堂玻窗彩繪的設計提供了大量的圖紙方案。

(十)聖母像

自1774年12月便聳立在大教堂中央塔尖上的米蘭多摩大教堂聖母像是世界公認的米蘭城市的象征。

在2015年米蘭世博會之際,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委托訂製了一件完全忠於原作設計和尺寸的聖母像複製品,以讓所有的信徒和到來的遊客能夠近距離地觀賞到這個重要的城市象征。

複製品是由那不勒斯的Nolana del Giudice鑄造廠為米蘭的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製作的,采用失蠟鑄造技術,並在青銅表麵上采用了24K金箔燙金工藝。聖母像複製品先後在世博會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展廳,倫巴第大區行政大樓和多摩大教堂後堂區域進行展出,現己在米蘭大教堂博物館內的連接博物館和聖哥塔爾教堂的一個美麗庭院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在庭院中,還有一座建於14世紀的美麗鍾樓,以及維斯坎帝宮古老的拱廊遺跡。

威尼斯藝術家雅各布•羅布斯蒂(Jacopo Robusti,別名丁托列托,Tintoretto),是意大利十六世紀繪畫模仿流派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這部作品完成於16世紀40年代,描繪了路卡福音書中“發生在聖殿內的耶穌與老師們的討論”這一段情節。耶穌十二歲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去耶路撒冷朝聖,過逾越節。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耶穌獨自一人來到聖殿,和法律老師們展開了宗教經文的討論。

丁托列托的繪畫手法筆觸自由,賦予了畫麵極強的動感和很大的空間深度,這從以灰色粗壯的立柱取代寺廟的牆壁而得以突出。這幅畫在經過近期的修複以後,畫麵的層次感和光澤度又重新得以了恢複。

早在16世紀便被意大利著名畫家,建築家和曆史學家喬治•瓦薩裏評價為一件"絕美的藝術品”,“在天使護送下的瑪塔蓮娜”出自於雕塑家安吉洛•馬裏尼(Angelo Marini)之手,他也被稱力“西西裏人”,因為他出生於西西裏島的卡塔尼亞。安吉洛•馬裏尼隨著費朗特•孔紮卡(Ferrante Gonzaga)來到米蘭後,於1548年和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簽訂了勞務合同,並於1560年起開始定期領取薪酬。這件雕塑為16世紀50年代的作品,從雕像柔美豐滿的輪廓和豐富的衣襟褶皺,充分地展現出了西西裏雕塑流派模仿主義的藝術風格。

這座雕像最初被放置於大教堂外,1943年8月當米蘭遭受轟炸時,雕像被移至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的倉庫中,並自1953年以後保存在大教堂博物館內。

聖卡羅 (San Carlo)於1610年11月4日分別在羅馬和米蘭舉行的兩場宗教儀式上被封為聖人。 這張用於覆蓋祭台正麵的帷幔是當時擺放在教堂祭台上的華麗飾物中僅存的少數物品之一。帷幔的製作工藝反映了當時米蘭的刺繡業己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位於中央的聖卡羅肖像是一塊緞麵刺繡,出自安東尼婭•佩萊格裏尼Antonia Pellegrini之手。而華麗的金銀刺繡部分則是由彭佩歐•貝盧斯科尼 (Pompeo Berlusconi) 按照塞拉諾 (Cerano)的設計采用金銀絲刺繡工藝完成的,這種工藝涉及到在織物表麵配以細小的金屬螺紋裝飾。這樣,聖卡羅的座佑銘“Humilitas”即博愛 和意大利文中紅衣主教頭街的首字母K,以及聖卡羅紅衣主教博羅密歐 (San Carlo Cardinale Borromea)的五個首宇母S-C-C-A-M便交替出現在帷幔上。

這間展廳中展示有五件淺浮雕的模型,這些浮雕現位於大教堂正門上方的五麵月牙窗中。這些繪於1628或1622年的單色設計圖其作者是畫家喬萬尼•巴蒂斯塔•克雷所皮(Giovanni Battista Crespi)別名塞拉諾(Cerano)。畫作的主題由卡洛•博羅密歐 (Carlo Borromeo) 確定。的確,這五位聖經中的女英雄正是聖母瑪利亞的象征,而這座大教堂又正是為瑪利亞修建的。裝飾主題分別為夏娃的誕生、吉亞萊和西撒拉、朱迪達和歐羅佛內、以斯特和阿蘇爾諾,以及沙羅默勒和沙巴女皇。

在單色設計圖完成以後,再將畫麵通辻赤陶工藝呈現出來。當陶製模型獲得審核後,便開始進行浮雕的工藝流程,其最終作品就是今天我們在教堂正門上方所看到的。

展廳內的最後一件展品,聖阿伽比托,是一件較為獨特的雕塑作品,由馬可安•東尼奧•普雷斯蒂納裏(Marco Antonio Prestinari)於1607年完成的。阿伽比托是一位年輕的殉教者,生活在古羅馬皇帝奧裏亞諾Aureliano時代,他因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而遭受監禁和折磨。根據傳說,阿伽比托被鄉在一棵樹上,頭朝著地麵,身體暴露在爐火中。五天過去後,獄吏們發現他被鬆了綁,傷口也愈合了……,其實這是由上帝派來的一位天使來拯救了他。

普雷斯蒂納裏的這件雕塑作品在曆史上第一次開創了人體倒立造型的先河,體現出雕塑師對人體解剖學的深刻了解和他細膩自然的雕刻技法。因此馬可•安東尼奧•普雷斯蒂納裏被認為是17世紀倫巴第地區最令人關注的雕刻家之一。

聖卡洛在1565年至1584年之間曾任職於米蘭的大主教。在其任期期間的1576年內,米蘭市爆發了瘟疫。一天,聖人卡羅出現在一次例行儀式遊行中以祈求瘟疫的結束:他赤著雙腳,帶著繩索,身著深色的法衣,麵部表現出懺悔的神情,並高舉著懸掛有聖釘的十宇架在遊行的隊伍中前行。畫麵中清晣可辨的聖釘至今存放在大教堂內。在畫麵背景中,可隱約看到教堂廣場,身著白衣的信徒和仍在修建中的多摩大教堂。這幅畫來自米蘭的聖安東尼奧阿巴特(Sant'Antonio Abate)教堂,是由畫家費德•加利西亞(Fede Galizia)於17世紀初創作的。正是由於這幅畫展現出了大教堂的一段有趣的曆史片段,1919年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購買了這幅作品。

在這間展廳內,再次見證這件也許是多摩大教堂最為著名的藝術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聳立在大教堂主塔頂上的金色聖母像,被認為是米蘭城的標誌之一。

在朱塞佩•佩雷戈為塑像《聖母升天》完成的三件模型中,有兩件保存在展廳的陳列櫃中,其中那件上了釉的無頭陶像便是最終定稿的塑像模型。

正是從這個模型,朱塞佩•安提涅蒂(Giuseppe Antignati)用胡桃木製作了這件塑像的木雕版本,隨後金匠朱塞佩•比尼(Giuseppe Bini)再根據木雕完成了最後的青銅鍍金聖母像。另外,最初固定在大廳中央的鐵製大型骨架上的銅板於1967年被新的不鏽鋼結構所取代。

(十一)多摩大教堂的巨大模型

這座按照1:22的比例搭建的多摩大教堂的巨大模型,是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保存下來的最為古老的一座模型。此模型搭建於1519年,以取代之前的另一座。根據切薩爾•切薩裏亞諾(Cesare Cesariano )的證詞,之前的那座模型在一場火災中毀於灰燼。模型高度超過5米,長約8米。它的完成曆經三個多世紀。模型隨著大教堂在實際修建過程中出現的整改而進行過多次修改。對於教堂特別重要的部分建築項目,還需製作出相應的局部模型。

1888年,吉塞佩•布倫塔諾 (Giuseppe Brentano)在一次有關大教堂外立麵重建工程的國際競選賽中勝出。在隨後的1897年,大教堂模型經曆了最後一次修改。雖然其設計方案在1902年被最終拋棄,但在模型中仍然能看到布倫塔諾的設計理念。展廳內的模型為競賽以後做出的最後一次修改,自上世紀50年代起,大教堂模型便成為博物館眾多藏品中的一部分。

大廳內還展出有17世紀由弗朗西斯科•卡斯特利(Francesco Castelli)和卡洛•布茲(Carlo BuZzi)設計的外立麵模型,以及19世紀末由盧卡•貝爾特拉米(Luca Beltrami)設計的模型,均屬於那次競選賽中的參賽作品。

(十二)“露台”和頂部風景

參觀完米蘭大教堂內部,我們從側麵走出登上多摩大教堂的露台。我們被大理石瓦片石板所震撼,每塊瓦片石板那麽重、也很結實。漫步在教堂露台是我們這一次旅行令人難忘的美妙經曆。露台於19世紀向公眾開雙,是世界上最廣闊的觀光露台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分為兩級:位於低處的走廊和高處的中央露台,地麵均鋪以飲多利亞大理石板。登上露台,從這裏可以欣賞到城市的美景。可惜那天下雨,據說在晴朗的日子,能有機會眺望到遠處的阿爾卑斯山脈和環抱著帕達納平原的的山脈。豐富的屋頂裝飾元素為大教堂提供了獨特透視角度,對應的後殿區域,我們在露台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國際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元素,這也是米蘭大教堂主要建築特點的體現。首先,所有135個尖頂的造型都各不相同。然後是教堂的排水口,又稱力滴水獸,總共150個,可以將雨水從8000平米的露台上排出,排水口的末端部分通常以奇怪有趣的造型加以裝飾。最後是獵鷹尖頂,是一種沿著大教堂頂部外圍延伸的頂飾。獵鷹尖頂為大理石材質。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石匠們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自由把握建築細節修飾的設計和主題。例如,在頂飾中,飛扶壁中的建築元素有著實用的功能,可以引導在溝渠中並最終匯入滴水獸的兩水。在這些建築元素上可以看到月亮和太陽等造型的細節修飾,是教堂豐富精致的細節修飾中的一個實例。

順著250多級台階,我們從低處露台登上了中央露台,它占地麵積約為1500平方米。從這個獨一無二的視角中不僅米蘭絕美的城市景色盡收眼底,還能欣賞到屋頂上的飛扶壁、獵鷹尖頂、教堂建築外圍的頂飾等裝飾元素、教堂135個尖頂、成千上萬的雕像以及米蘭市的象征,被世人廣知的聖母升天金箔塑像等。

從露台上可以看到由眾多建築元素裝點的塔尖,塔尖上堅立著1800多尊雕像,它們其中大部分的高度達17米;聖母升天像位於規模最大的主塔尖頂端,由建築師弗朗西斯科•克羅切(Francesco Croce)指導於1765至1770年之間完成。聖母像是由表麵有黃金浮雕裝飾的銅板製作而成,並於1774年年底被安放在主塔尖的頂端上。

通向大教堂中央露台的階梯建於20世紀初,我們會看到一些奇異而獨特的細節修飾部分:比如偉大詩人但丁•阿裏吉埃裏的肖像,用於登山運動和體育運動的器材,如網球拍、拳擊手套和籃球的裝飾造型。自二十世紀初,石匠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自己的藝術創作才能,這便是為什麽我們能十分容易地發現一些諸如小青蛙或鳥巢等不常見的細節修飾元素。

聖母像的高度超過4米,千1774年落成。在天空中的聖母升天像伸展著雙臂,目光向上。這件作品是由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的首席雕塑家朱寒佩•佩雷戈 (Giuseppe Perego) 於1773年創作的。

被稱做為 “骨架”的內部結構,為不鏽鋼材質,重量超過700公斤:其實,塑像的“骨架”最初為鐵製,但因腐蝕生鏽於1967年被拆除,現保存於多摩大教堂博物館的一問展廳內。當前塑像的“骨架"是以壓花銅片覆蓋,表麵塗有金箔。依靠在聖母手臂上的戟具有避雷針的功能,塑像每隔30至40年就需重新進行一次鍍金工序,最後一次是在2012年。

在中央露台麵朝南眺望市區,可以向下俯視皇宮的全景。皇宮曾經為米蘭公爵的官邸,之後還是西班牙和奧地利總督的下榻之處。皇宮建築的西翼區域現已被開辟為多摩大教堂博物館,同時為米蘭市政府布展提供臨時展區。在建築背後還可以看到於1330年由米蘭公爵阿佐內•維斯康蒂下令修建的聖哥特多教堂的古老鍾樓。整座鍾樓完全采用了倫巴底哥特式建築風格,由建築師培科拉尼負責工程的修建。鍾樓的建築體由陶土築成,於14世紀安裝在鍾樓上的時鍾為米蘭乃至整個歐洲境內最早的時鍾之一。當時這座時鍾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並被周國地區的人們稱之為"Contrada delle Ore'。Fabbrica del Duomo在2015年米蘭世博會期間對聖哥特多教堂進行了維修。在右方,可以看到一座高106米,總共26層,名為維拉斯卡的大樓,其獨特的建築外形體現在它最後8層的樓層麵積大於下麵的樓層。位於皇宮右側的阿仁加裏奧宮是“二十世紀博物館”的所在地,館內收藏有20世紀精美的意大利藝術作品。

在中央露台可以看到一座座氣勢宏偉的飛扶壁,它們不僅具有裝飾功能,而且為疏導雨水的溝渠提供了支撐作用。這些溝渠連接著大教堂總共150個排水口。其中有一個排水口的設計尤為奇特,是以怪異的海豚為造型。它其實是一件形如怪獸的塑像,有著海豚的臉,獅子的爪,蛇的尾巴並且身長雙翅。隻要您仔細觀察一下,便會注意到雨水流過的痕跡。雨水先從怪獸的身體流入,然後再從其口中流出。按照中世紀的傳說,將這隻怪獸放置在這裏是為了恐嚇“惡魔”,不讓它們靠近大教堂。

時鍾宮 (Palazzo delorologio) 直至今天仍是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 del Duomo di Milano的所在地,是由建築師皮耶羅•佩斯塔加利 (Pietro Pestagalli)於1841年至1866年之間在大教堂後殿的後方設計完成的,其修建目的是將倉庫、大理石存放處、研究室、作坊和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規劃在同一座建築物內。時鍾宮的修建是對大教堂周圍土地進行再開發再利用項目中的一部分。這項士地開發計劃曾是十九世紀中胡有關米蘭城市規劃討論的中心話題。這座建築物得名於由建築師朱塞佩•範多尼 (Giuseppe vandoni)設計的,置於大樓頂部的時鍾,時鍾兩旁分別為代表白天和夜晚的兩座人形雕像。另外,時鍾宮還珍藏有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 del Duomo所有的檔案資料,這些珍貴的文件記載了大教堂和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幾個世紀的曆史。

在中央露台朝東北方向、也就是朝維托裏奧•厄曼紐爾 (Corso Vittorio Emanuele)大道的方向看去,映入眼簾的便是卡雷利塔尖(Carelli)。馬可•卡雷利是14世紀米蘭商界中最為顯赫的家族中的成員之一,從事著羊毛貿易。他在一生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臨終時,決定將自己所有的財富,總共35000多枚杜卡迪金幣捐贈給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 因此,卡雷利作為多摩大教堂曆史上最慷慨的捐贈者被人們銘記。在這筆款項中,一部分用於1395年教堂第一個塔尖的建造。

在尖頂的上方矗立著聖喬治的塑像,這件身宇盔甲的人像可從他左手中的旗幟辨認出他的身份。聖人的臉龐被認為是從米蘭曆史上第一位伯爵吉安•伽拉佐•維斯孔蒂的肖像中所獲的靈感。哥特式風格的塔尖於1404年竣工,由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共同完成的,同時也標誌著大教堂整個建築工程的正式開工。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始,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迅速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護大教堂免受即將爆發的戰爭襲擊。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卷入戰爭之中。然而,盡管采取了一係列預防措施,包括拆除所有以曆史和傳說故事作為畫麵裝飾的彩色玻窗,大教堂建築主體的絕大部分並沒能躲過戰爭的浩劫。其中,大約四十餘座置於塔尖頂部的塑像被摧毀,在大教堂的正門處至今仍能清晰地看見空襲後留下的痕跡。雖然教堂塔尖所受的破壞有限,但那個頂端豎立有小金宇塔和聖比亞吉奧塑像的塔尖遭受了嚴重的損毀。這個塔尖曾經位於大教堂北側走道的第一級,也就是麵向維托裏奧•厄曼紐爾大道的方向,然而在空襲之後因無法對塔尖施行修複而被迫將其拆除。

我們參觀露台時,看到有些大理石素雕看起來很新,而大多數看起來較舊,以為是大理石的質量不同。後來我們問工作人員,才得知這些看起來很新的素雕其實是複製品,原來的舊的素雕由於常年的風雨已經不同程度的損壞,經過修複後就放到博物館去了。原來我們在大教堂博物館裏看到的很多素雕全是從大教堂這裏替換出來的。

2012年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啟動了名為 “為塔尖的維護工程貢獻自己的力量,將您的名字載入史冊“的籌款活動,旨在讓所有公民,包括私人、公司和協會,都能積極參與到大教堂的保護工作之中,對多摩大教堂及其135個塔尖的維修工程給予支持。隻需1歐元,您的名字便將永載史冊,並永遠與大教堂的塔尖聯係在一起。據說大教堂有很多地方就是以前的很多信徒分別捐的各種石頭,所以看上去顏色五顏六色,很不均勻,但也別具一格。

(十三)五扇正門

參觀完露台,我們下樓又重新來到米蘭大教堂的入口,去還語音導遊係統。大教堂擁有五個正門入口,這些位於入口的青銅大門便是大教堂內最後完成的作品之一。位於主門左右兩側的大理石門框上配有花卉,水果和動物等豐富的裝飾元素,在其上方為弦月窗,上麵的淺浮雕向我們講述著夏娃誕生的故事,雕刻在銅門上的浮雕則以花葉飾風格的藝術手法將聖母瑪麗亞的歡樂與憂傷完美地呈現出來。浮雕為雕刻家盧多維科•波格裏亞吉(Lodovico Pogliaghi1)1906年的作品。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米蘭曾遭受到地毯式的空襲。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當時炸彈碎片對門麵造成的破環。

在大教堂的五扇正門中,最後一扇銅門是由盧西亞諾•明古茲(Luciano MinguZzi) 設計的,他曾經在1950年在由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主持的一次競選賽中勝出。之前曾是大教堂最後一個在建部分的教堂第五扇正門,終於在1965年落成,標誌著大教堂整個建築工程的全麵竣工。

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員會自成立以來的曆史事件通過在大門鑲板中的浮雕呈現出來。正如在上方左側的第一個場景中,大主教安東尼奧•達•薩魯措在Antonio da Saluzzo在聽取了廣大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以後,於十四世紀末批準了修建一座新主教堂的提議。在其它的鑲板中還可以分別看到的場景有:在吉安•伽拉佐•維斯孔蒂(Gian Galeazzo Visconti)帶領下的由貴族組成的隊伍;大教堂建築設計的展示;民眾的捐贈;大理石的水路運輸,以及聖•卡洛與瘟疫患者的對話。

位於大教堂五扇正門上方的弦月窗中的淺浮雕均是以《 聖經舊約》中的女性人物為題材,是喬凡•巴蒂斯塔•克雷斯皮(Giovan Battista Crespi), 別名“切拉諾”(cerano)的作品。薩拉莫內與沙巴女王的會麵出現在右側的第一個場景中;第二個場景為朱迪塔斬下歐羅浮雷的頭顱;位於中央的第三個場景以夏娃為主題;第四個則為加爾列殺害西紗拉;第五個場景展示了艾斯特爾與阿蘇爾斯諾的婚禮場麵。這些作品的模型均陳列在多莫大教堂博物館內。

(十四)米蘭大劇院

還掉語音導遊係統後,我們就離開米蘭大教堂,去參觀意大利米蘭大劇院。米蘭大劇院(也稱:斯卡拉歌劇院,意大利語:Teatro alla Scala 或 La Scala)是世界最著名的一所歌劇院。歌劇院於1778年8月3日正式啟用,當時名為Nuovo Regio Ducal Teatro alla Scala,首日上演安東尼奧·薩列裏的歌劇《重建歐洲》(L'Europa Riconosciuta)。在世界藝術史上,很少有一座劇院像意大利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那樣,被看成是完美的化身、建築的典範。它不僅是一座華美的大歌劇院,同時也是歌劇、尤其是意大利歌劇的象征,甚至還是意大利音樂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劇院遭到轟炸破壞,整個演出大廳片瓦無存。戰後,意大利政府撥出巨資,以當時最高的標準重建,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劇院之一 。被譽為“歌劇之麥加”而其最著名之處便在於它頂部的“鑽石”。米蘭大劇院是世界上看台層數最多的歌劇院,總共七層,室內總麵積比3個網球場還大,是全意大利最大的歌劇院,也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最好的劇院,是世界三大著名劇院之一。

我參觀米蘭大劇院需買票每人12歐元,大劇院裏麵有一個博物館,陳列了一些有名的演員的道具和樂器。很多明星在這裏演唱過,如多明哥、帕瓦羅蒂等在裏麵唱過歌劇。觀看大劇院演唱的票價不便宜,我們也就沒有湊這個熱鬧,參觀一下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參觀完米蘭大劇院,我們又回到米蘭大教堂附近找了一家評論不錯的餐館吃了晚餐。之後又逛了一會商店,就結束了米蘭的旅遊計劃。第二天我們到機場退稅,然後乘飛機在倫敦轉機後回到舊金山。回家後,稱體重還是走之前155磅,旅行的海吃胡喝居然沒有變胖,說明地中海的健康飲食確實不假。

(未完待續)

下接《意大利音樂之旅(十三)羅馬興衰的體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正明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hine21' 的評論 : 謝謝您花時間閱讀
shine21 回複 悄悄話 nic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