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音樂之旅(二)《羅馬假日》
到達羅馬的第二天早上6月17日周六,我們早早起床、7點開始吃早飯。為了節省開支,我們合唱團住在羅馬的郊區的一個條件設施還不錯的旅遊賓館,開車15-20分鍾就到羅馬城裏。早餐自助餐非常豐盛,有些地中海風味。早餐後,我們帶上演出服裝,8:30出發到羅馬城裏去觀光。我們一行將近60人,其中40人是合唱團員,其餘是指揮、鋼琴師,2個全陪導遊,以及部分家屬和朋友。為了能準時出發,不耽誤各種行程,合唱團提前頒布了懲罰製度:遲到一分鍾罰款1歐元,用於公共活動比如給導遊小費等,這樣遲到的現象大大減少了。我們到達羅馬城裏下車後,全陪導遊告訴我們,羅馬城不大,很多景點可以步行到達。第一次步行在羅馬大街上,大家都感到很新奇,兩隻眼睛似乎不夠用了。我們正納悶為什麽路上行人不多時,全陪導遊說:“這裏的年輕人晚上8點才吃飯,每天睡到快中午時刻”。我們頓時就明白了:難怪旅遊公司給我們配的地陪導遊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者,原來年輕人都還在床上躺著,在意大利生活真是太悠閑了。
當我們路過天主聖三教堂,走過電影《羅馬假日》的西班牙階梯(Spanish steps),來到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時,遊客逐漸多了起來。這時隨我們一起來的全陪導遊再一次提醒我們一定要提防小偷,建議把背包從背後移到胸前。另外他還提醒我們一定要提防一些皮膚較黑的人,印象中他說的好像是吉普賽人,他們的手會拿著花或其它紀念品,弄成很像是免費送給遊客的樣子,當遊客拿到手之後他們就會問遊客要錢,這時遊客隻好乖乖地給錢。我們的指揮就這樣接手一個很便宜的紀念品、被要了20美元。
因為遊人太多,每個旅行團都配備了無線語音係統,每個人可以通過不同頻道接聽各自導遊的講話。功能測試正常後,我們的地陪導遊通過語音係統說:“西班牙廣場連帶著西班牙階梯雖然是羅馬很多漂亮的廣場之一,但本來沒有什麽名氣,而是因為電影《羅馬假日》,讓這裏成了羅馬最漂亮也是最有名氣的廣場之一,現在成了全世界來羅馬旅遊的首選打卡之地”。
地陪導遊指著對麵的建築群說:那是西班牙大使館,廣場的名字是從西班牙大使館得來的。俯瞰下去廣場像是兩片蝴蝶翅膀,由兩個三角形加入到它們的一個頂點上。西班牙階梯是在1723年由天主之仆、教宗本篤十三世下令建造的,它一共有135級階梯,這座雄偉、壯觀的階梯的功能就是把波旁皇族西班牙大使館跟山上天主聖三教堂連接在一起。地陪導遊告訴我們:“這裏永遠都是人滿為患,非常活躍但也有點吵嚷,特別是在周末的時候,悠閑的人們可以坐在西班牙階梯上俯瞰西班牙廣場或發呆”。
來羅馬之前,我們很多人把電影《羅馬假日》又重新看了一遍。來到羅馬的第一天旅遊就沿著《羅馬假日》裏的景點觀光,雖然每個人記住的情節各不相同,但有些情節大家一定都能記住的。例如,每個人看完電影都有深刻印象:記者把公主帶到羅馬的真理之嘴的麵前,騙她說把手伸進去如過說謊話手就會被獅子吃掉。當他把手伸入真理之嘴後再拿出來時真的不見了手掌,善良純真不諳世事的公主驚恐萬分,記者把縮進袖管的手掌展開,觀眾和公主才對這個小小的詭計如釋重負,公主自然也腆嗔地投入男方懷抱。觀眾們無不為這對金童玉女的愛情契合而歡欣鼓舞,似乎也實現了自身對理想愛情的情感寄寓。
《羅馬假日》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由格利高裏·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奧黛麗·赫本也因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今年是《羅馬假日》電影發行70周年。其實《羅馬假日》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安妮公主和一個美國記者喬·布萊德裏在意大利羅馬2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安妮公主作為王位繼承人將出訪歐洲的各大城市,消息一經傳出便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安妮公主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是羅馬,她很想盡情地飽覽一下羅馬的優美風光,可侍從們以公主身份高貴、不宜在黎民百姓麵前拋頭露麵為由拒絕了,並給她注射了鎮靜劑。公主在藥效發作前假裝睡著了,待侍從們出去後,她偷偷越窗溜了出來。然而沒逛多久,鎮靜劑的藥效就產生了作用,使公主在西班牙廣場附近噴水池邊的一條長椅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恰巧美國新聞社的窮記者喬·布萊德裏恰好經過這裏,記者喬剛剛從朋友那裏打牌歸來,以為這是一個在狂歡中被灌醉的少女,就租了一輛出租車想把她送回家。可是公主睡得特別沉,怎麽也叫不醒,無奈之下,喬隻好把她帶回了自己的住所,讓她睡在沙發上。第二天,報紙上的特別公告使喬意識到他帶回的少女就是安妮公主,於是他欣喜若狂,打算寫一篇關於公主內幕的獨家報道。公主醒後發現了陌生的喬,喬連忙解釋,公主才安心了。她向喬借了一些錢,然後告別了他,又到羅馬大街上閑逛了。喬趕忙給他的攝影師朋友歐文打電話,讓他準備好。同時自己跟蹤公主,在西班牙廣場上佯裝和她偶遇,便自告奮勇地要為公主做導遊,騎著摩托車帶著她遊覽羅馬城,同時,歐文也駕駛著小汽車跟在他們後麵,拍下了許多珍貴的鏡頭。然而這一切,公主渾然不覺。短暫逃出皇室的藩籬,她在街頭喧鬧的陽光下放肆真性情。公主的失蹤引起了官員和侍從們的驚慌,國王秘密派出了許多便衣四處尋找公主的下落。便衣在喬領著公主來到水上舞廳參加舞會時發現他們了,他們請公主和他們回去,而公主堅決不肯,便衣們要強行綁架她回去,喬和歐文同他們廝打起來,而任性調皮的公主也大打出手,十分開心。趁著混亂,喬帶著公主逃之夭夭,而那些便衣們卻被當地警察抓走了。兩人上演了一段羅馬假日,在這短短的一天旅遊中,兩人逐漸墜入愛河。快樂的時光很快過去,兩人還是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軌跡。她知道雙方的關係是不可能持續的,她有自己的義務,為此她放棄了愛情。在極度痛苦中,她和喬依依惜別,並且回到了大使館。自始至終,她都沒有主動說出自己真實的身份。
第二天,安公主出現在了推遲舉行的記者會上,並且對喬和歐文的出現感到驚訝。喬的朋友歐文在和公主握手後決心拋棄功成名就之良機,將照片送予公主留念。在深情的四目對望中,公主輕輕地對喬說了聲再見。當公主收到歐文的照片禮物時,公主明白了,她的秘密將永遠是秘密,也永遠是美好的回憶。當有記者提問:“公主殿下旅途中最欣賞哪一個城市?”時,在一串外交辭令之後,公主終於流露出自己的真情:“羅馬,當然是羅馬。我會用我的一生來珍藏在這座城市裏度過的每一分鍾。”("Rome, by all means, Rome. 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 as long as I live! ")每當看到這一段電影時都有蕩氣回腸的感覺,一直高冷的公主終於擺脫僵屍般外交模式,身軀裏又充滿了率真的靈魂。
最後整個記者會的段落,就像戲劇和現實的靜謐對抗:現實贏了,卻讓戲劇的魅力更大。記者會結束了,公主離開了大廳,隻有喬默默地站著,深沉地目送公主離開。從他背對著走,到不自然的轉身,我們觀眾和他一樣,都在奢望些什麽。也許愛情就是,你不知道她會不會出現,但你卻能肯定:她也想出現。這讓我想起一個悖論:“要想得到她,就會失去她。隻有失去她,才會得到她。要想永遠得到她,隻有永遠失去她”。
70年前《羅馬假日》上演後的熱賣和當時的熱點新聞有著密切的關係。英國公主瑪格麗特戀上了離過婚的平民彼得·湯森,並決心嫁給他。但在皇室成員的強硬逼迫下,她最終和湯森斷絕了關係。另外影片拍完後,上映之前派克發現海報上打著他的名字,而赫本的名字卻很小,且藏在一個角落裏。他特地通知製片方把原來演員表上的“格裏高利·派克主演的《羅馬假日》”改成了奧黛麗·赫本的名字。1954年3月25日,24歲的赫本因在《羅馬假日》中的精彩表演,獲得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那天晚上,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得到金像獎的赫本,站在領獎台上激動得語不成句,但她卻沒有忘記告訴世界:“這是派克送給我的禮物!”這種電影之外對電影新人的謙讓感動到了很多人,也讓人們對電影本身更加喜愛。
西班牙廣場是《羅馬假日》中男主角設計男、女主角假裝“重逢”的場地。在西班牙廣場附近,大家流連忘返,逗留時間超出了導遊計劃,離開時還差點走散一個家屬(離開導遊太遠,超出無線語音係統的服務範圍)。西班牙廣場非常靠近有名的景點,除了山上天主聖三教堂,附近還有破船噴泉,聖母無染原罪柱以及Obelisk方尖碑。
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意大利羅馬的一個淡水噴泉,巴洛克式,位於西班牙階梯下麵的西班牙廣場。我們從西班牙階梯頂部就看到了西班牙廣場中央的破船噴泉,這是16世紀的作品,由教宗巴貝尼尼烏巴諾八世委托貝尼尼所做的,為廣場增加了歡樂和流動感。優雅的破船噴泉其實是貝尼尼的父親彼得貝尼尼(Pietro Bernini)改建的。原先的噴泉小小的並不起眼,而且水壓小的緣故,所以就連噴泉的水都是細細小小的,彼得將原來的噴泉外圍作了一條半淹在水池中的船,噴泉的水於是先流入破船,再從船的四邊慢慢溢出,加上整座噴泉幾乎隻和街麵一般高,感覺就真的很像是漏水的船即將沉入地底下。
離開西班牙廣場之後,導遊帶我們到《羅馬假日》的另外一個景點,萬神殿(Pantheon)。在《羅馬假日》電影中,男女主角和攝影師朋友相遇的咖啡館就在萬神殿旁邊。羅馬很多地方上廁所都是收費的,這個咖啡館的廁所是免費的,我們很多人在到這個咖啡館排隊上了廁所。進萬神殿需要在網上預約,今天是周六,遊客很多,我們就在外麵觀看了一下萬神殿,並在旁邊的冰淇淋店買了意式冰淇淋(意大利語:Gelato),這是一種用純天然水果等食材(如米)手工製作的意大利網紅甜點,口感非常棒。在這炎熱的夏天,走在《羅馬假日》的男女主角旅行的道路上,吃著冰淇淋,回味著電影的情節。
之後地陪導遊帶我們抄近路從一個商場穿過,路過圖拉真凱旋柱(為紀念圖拉真帝王力挽狂瀾,拯救羅馬於水火,收獲勝利凱旋而歸,受到國內異常熱烈的歡迎),我們在圖拉真凱旋柱前照了合影。
來到人民廣場,參觀了這裏的方尖碑(Flaminio Obelisk):23.2米高,重約235噸,建造於公元前13世紀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公元前10世紀奧古斯都時期從埃及運到羅馬,最初放置於馬西莫競技場,1589年教皇將其豎立於此紀念征服埃及。1815年後,方尖碑旁增加了4尊雄獅雕塑,廣場兩邊加建了圍牆和16座埃及特有的獅身人麵像雕塑。我們當中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要費那麽大周折把方尖碑從埃及運到羅馬?!
之後地陪導遊帶我們來到羅馬許願池,原名是特雷維噴泉,特雷維是三岔路的意思,因為噴泉前麵有三條道路向外延伸。電影《羅馬假日》風靡全球後,特雷維噴泉名聲雀起,名字也改成許願池。雄偉的噴泉雕刻敘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築是一座海神宮,中間立著的是海神,兩旁是水神,海神宮的上方站著四位少女,分別代表著四季。傳說隻要背對噴泉從肩上拋一枚硬幣到水池裏,就有機會再次訪問羅馬。另一傳說是用同樣動作拋三次硬幣,第一枚代表找到戀人,第二枚是彼此真心相愛,第三枚是祈求離婚。噴泉的水來自少女輸水道,這個少女輸水道每天提供10萬噸,已工作了二千多年,它從西班牙階梯下麵穿過。
最後地陪導遊帶我們到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廣場參觀,詳細介紹了納沃納廣場後,就結束了他今天的地陪工作。
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位於意大利羅馬城市中心區。廣場的輪廓是一個寬闊的橢圓形,正好與阿戈納利斯競技場的形狀相配(也可以說廣場地下埋著一個競技場,當年這個競技場是一個擁有3萬個座位的大型運動場,由圖密善皇帝於公元86年建成),廣場的名稱就源於該競技場。1644年,廣場經曆了最重大的變化:教皇英諾森十世開始著手一項激進的巴洛克風格的重建方案。此項舉措產生的最主要紀念物是伯尼尼設計的兩個引人注目的噴泉:位於廣場南端的莫羅噴泉和位於廣場中心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四河噴泉中的雕塑分別象征著四條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羅河、普拉特河與恒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個角落(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廣場的西邊坐落著埃格尼斯教堂(Sant’Agnese in Agone),其凹形正麵(1653-1657)是貝爾尼尼的主要競爭對手、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的作品,它位於聖阿涅塞殉難場所,她是一位13歲的處女,由於不願嫁給一名異教徒而遭殺害。下午6點我們合唱團要在這個教堂,進行參加意大利藝術節的首演。教堂旁邊是英諾森十世的眾多宮殿之一 、潘菲利宮(Palazzo Pamphili)。
納沃納廣場是羅馬市內最熱鬧的廣場之一,有很多露天咖啡館和餐館。納沃納廣場是羅馬最美麗的廣場,據說,她也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廣場。我們本來計劃吃完午飯後到附近的其它景點逛逛,但這個寬闊的長方形廣場讓人感到親切。我們選擇了一個餐館,吃飯聊天等到下午4點,非常的愜意。
下午4點,我們步行來到離我們吃午飯很近的埃格尼斯教堂,進行演出前的彩排。教堂中有一個小禮拜堂和一個大禮拜堂組成,我們被安排在小禮拜堂裏換衣服。教堂建於17世紀,是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一座羅馬天主教宗座聖殿。教堂建在當初聖女艾格尼絲(Saint Agnese,291-304年)殉難的地方。艾格尼絲在她13歲時因承認信仰基督教被殘害致死。有人說,在羅馬,越是小的教堂越值得去看看,雖然小,但都是精華。教堂裏麵主要的裝飾不是繪畫,而是浮雕,很有特色。雕塑眾多,每個雕塑都是栩栩如生,表情和神態都很到位。
在4世紀的羅馬沒有一個殉教者有如此高的榮譽,即在死後會建一座教堂紀念他,艾格尼絲例外。她因承認自己信仰基督教而遭火刑而死。另相傳羅馬的地方長官希望她嫁給他的兒子遭到拒絕,就以權謀私判她有罪,但當時的法令不允許對處女執行死刑,他就派人把她赤身裸體地拉到妓院門口,艾格尼絲向耶穌祈禱任何想強奸她的男人都將成瞎子,同時她的頭發也因祈禱而瞬間長長遮住了她裸露的身體。後來她被綁在木樁上執行火刑,可是柴垛不是點不著,就是火焰根本就繞開了她,無奈之下負責行刑的官員隻得拿刀砍下她的頭。這座教堂就建在當年她蒙難的地方。至今她的頭和遺體仍保存在這座教堂中。艾格尼絲死後被封為聖人,是七位女聖人之一。
我們的演出下午6點開始,共計12首歌曲,用時40分鍾。在意大利藝術節期間,各個合唱團體到一些具有一定規模或一定影響力的教堂演出,所以市民和遊客都可以前去觀賞。我們演出的海報提前幾天貼在附近的牆上,觀眾大多是當地的市民,也有一些遊客參加。我們演唱期間,受到觀眾陣陣的掌聲,尤其是我們幾首意大利的歌曲。
演出結束後、離開教堂時已經晚上7點多鍾,接待我們的旅遊公司招待我們晚餐。晚餐的沙拉還不錯,pasta可以免費添加,但因為有些夾生,我們很少有人再添加。以為意大利的pasta就是這樣,直到幾天後,在另外一個小鎮吃到了不一樣的pasta,大家不斷地添加。
晚餐後,已經8點多鍾。我們當中很多人預定了歌劇《茶花女》的門票,於是就步行到演出《茶花女》的教堂。在意大利,很多活動都是在教堂進行的。
晚上9點,歌劇《茶花女》在教堂準時上演。就像在一個小型的劇場。盡管演唱很不錯,但有些團員因為時差和白天的很多活動,實在太累了,在聽歌劇中間居然睡著了一會。
我們到達羅馬後的第二天的旅行過的非常充實,除了共同尋找電影裏男女主人翁的的軌跡外,每個人記住各自喜歡的情節,每個人都也有自己一部浪漫的《羅馬假日》,很多人覺得就這第一天的遊玩就已經夠本。如同《羅馬假日》的記者,雖然和公主美麗的邂逅隻有兩天,但卻珍藏一生。這讓我想起非洲戈壁灘上的依米小花,這種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紅、白、黃、藍。在戈壁灘上隻有根係龐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長,而依米的根隻有一條,蜿蜒盤曲著插入地底深處。它要花費5年的時間來完成根莖的空插工作,然後,一點一點地積蓄養分,在第6年春,才在地麵吐綠綻翠,開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鮮花。然而讓人惋歎的是,這種極難長成的依米小花,僅僅綻放兩天、便隨它的母株一起香消玉殞。依米花以其獨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的昭告:生命隻有一次,美麗隻有一次。一次的轟轟烈烈愛情,一次的青春,一次的成功,一次的羅馬之行,雖然短暫,但一次,便足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