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矽穀

有興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倫敦馬拉鬆(五):環遊倫敦

(2023-07-16 13:53:46) 下一個

上接《倫敦馬拉鬆(四)大英博物館

倫敦馬拉鬆(五)環遊倫敦

4月20日、周四結束大英博物館的參觀之後,5點15分我們回到酒店大堂。我們這次倫敦馬拉鬆是通過FIT旅行社報名參加的,除了組織參加馬拉鬆比賽外,還組織旅遊倫敦等活動。我們比其他正常跑馬拉鬆的旅行團員提前一天到,大部分跑馬拉鬆的團員周四才到。下午5點多鍾,已經簽到的團員在酒店接待廳集合、步行15分鍾去乘坐倫敦眼(London Eye)。

倫敦眼豎立於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南畔的蘭貝斯區,它於1999年年底開張,總高度135米(443英尺),曾經是世界最大的摩天輪。團體進入不用排長隊,我們很快就進入乘坐艙預備區。倫敦眼共有32個乘坐艙,每個乘坐艙都有空調、不能打開窗戶。每個乘坐艙可載客約25名,回轉速度約為每秒0.26米(每小時936米),即一圈需時30分鍾。緩慢的回轉速度,讓摩天輪不停駛也能讓乘客自由上下乘坐艙。FIT在我們團員乘坐的每個乘坐艙都準備了各種飲料和啤酒。地上一年、天上一天。共同的話題讓我們和主要來自美國各地的馬拉鬆運動員輕鬆聊天,感覺隻是一小會,30分鍾就過去了。幸而在最高點時,有人提醒觀看倫敦眼麵向:坐擁國會大樓與大笨鍾的西敏市的風景,才不至於感覺還沒有到空中就下來了。此時外麵正好在下陣雨,天空霧蒙蒙的,典型的倫敦天氣。

結束遊覽倫敦眼之後,雨也停了。緊接著我們步行去一家餐館,這是FIT第一次聚餐。跑馬拉鬆的人,對走一段距離的路,都不在話下,而且走得很快。這一家餐館是一種運動俱樂部型的,很適合一邊吃飯,一邊看球賽。自助餐居然有各式水餃,但是各種肉餡不是很好吃。跑馬拉鬆的人不應該喝酒,除了隨行家屬能多喝各種酒,FIT旅行社準備的紅酒和啤酒剩下很多。很多人似乎一見如故,共同的愛好產生很多共同的語音。當中,有許多人以前都在同一個馬拉鬆或半程馬拉鬆賽道上一起跑過多次。

第二天(4月21日、周五)早上8:15在酒店集合乘坐FIT租的大巴,從我們住的地方出發環遊倫敦,主要以周日倫敦馬拉鬆跑步路線為主(當然馬拉鬆路線本來就是以有名的景點為主),再加一些其它有名的景點。

我們住的酒店的前身是警察局(旁邊還保留著訓練馬的場所),離倫敦的政治中心很近。步行可以到聖詹姆斯公園、海德公園、白廳、白金漢宮等。附近是英國王室成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英國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白金漢宮是英國王宮,白廳是英國政府機關所在地,首相辦公室、樞密院、內政部、外交部、財政部、國防部等主要政府機構都設在該地。白廳的核心是設在唐寧街10號的首相府,它是英國曆代首相的官邸。

倫敦的唐人街是我見過的最大、最幹淨、最漂亮的一個,街道上空掛滿了大紅燈籠,導遊也給唐人街很好的評語。

在穿過繁忙的交通堵塞地段,外麵沒有景色介紹,導遊就自豪地和我們細數了倫敦在哪些地方站在世界的前列:

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共有保險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倫敦的銀行數(500多家)居世界城市之首,其中外國銀行有470家,在倫敦擁有的資本總額達2000多億英鎊。倫敦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掌控著黃金、白銀、原油等世界性商品的定價權,因此國際黃金名為倫敦金,國際白銀名為倫敦銀

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四大交易所之一,平均每日的外匯交易額高達3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匯交易額的比重超過40%,為世界第一,與紐約和香港並稱為“紐倫港”。倫敦還有眾多的商品交易所,從事黃金、白銀、有色金屬、羊毛、橡膠、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葉和古玩等貴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交易。

倫敦是全球最富裕和富人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富豪數量為全球最多,倫敦的居民財富總量高居世界第二,數額和第一名的紐約十分接近。倫敦房地產市場名列歐洲城市榜首,超過巴黎和柏林。

倫敦是全球最著名的四大時尚城市(倫敦、巴黎、紐約、米蘭)之一,世界聞名的哈洛德百貨公司就坐落在城中。

倫敦分別於1908年、1948年和2012年,三次成功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舉辦奧運會次數最多的城市。

倫敦擁有五個專業的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弦樂團、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愛樂管弦樂團以及BBC交響樂團。倫敦擁有數十家劇院。倫敦是全球重要的傳媒中心,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路透社在內的多家電視及廣播媒體都在倫敦設立總部,著名的報刊有《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

倫敦的航空運輸十分發達,有希斯羅(Heathrow)機場和蓋特威克機場兩個機場。希斯羅機場位於倫敦西郊,是歐洲客運量最大的機場,有時一天起降飛機近千架次,空運高峰期間,平均每分鍾有一架飛機起降。倫敦的市內交通方便,地鐵是市內主要交通工具。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路:倫敦地下鐵道開始通車。至1991年,倫敦全市地鐵幹線有9條,全長414千米。倫敦地鐵的技術和管理設備先進,所有調度和信號係統均為自動控製。1897年,倫敦開始有公共汽車服務,是世界上最早有公共汽車的城市之一,目前公共汽車8千多輛,且都是雙層公共汽車。倫敦堪稱擁有世上最繁忙、曆史最悠久的鐵路網絡,估計每天倫敦地下鐵路的乘客量高達300萬人。

倫敦不僅是英國的政治中心,還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國際海事組織、國際合作社聯盟、國際筆會、國際婦女同盟、社會黨國際、大赦國際等。

經過導遊的介紹,我們對倫敦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來開始細致的認識。

大巴經過這些政治中心、行政區後,就到附近商業區、富人區,遊覽參觀。其中路過偵探小說福爾摩斯和華生的住處貝克街221號B(221B Baker Street)(因為不堪其擾,這裏曾經改過和小說中不同的門牌號碼),路過幽默大師豆先生(Mr Bean)的住宅區,路過公園的凱旋門看到非正式的憲兵交接儀式。路過曾經的美國駐英國領事館(現已經是一家高級酒店)。之後坐大巴到city London觀看一些古跡。city London和舊金山很像、是個小城市,周圍有很多小城市或城鎮。期間路過倫敦橋,因為周日要跑過這座橋。

一路上導遊仔細介紹了倫敦發展史。我對倫敦或英國有些特殊的興趣,那麽小的一個島國,曾經是日不落帝國。是什麽樣的文化傳承能讓這個國家出現很多擅長冒險、機智勇敢的人闖世界,18-19世紀英國社會的變革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貢獻。雖然文藝複興起源於意大利,但文藝複興對前身是羅馬的意大利本身改革並不大,而在其它歐洲國家包括英國變革很大。從以前各種書籍中了解到:英國人很幽默,遇事不慌、有條有理,等等都留下深刻印象。

倫敦(London)最早的起源在曆史上並沒有確切記載,但作為一個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已經快有兩千年的曆史。在羅馬人到來之前,倫敦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跡,羅馬人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這裏,他們在泰晤士河畔建築了一個聚居點,之後他們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梁,羅馬商人又在橋邊興建了一個城鎮,此後他們發現該地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後來在此修築城牆,並且在城牆包圍的地區逐步建立一個初具規模的城市。公元50年前後,倫敦由此而誕生,發展到1801年倫敦成為世界最大都市。

公元61年,布迪卡女王(Boudicca)帶領民眾反抗羅馬人的統治,她所領導的軍隊進軍到倫敦。倫敦在戰火中被毀,戰亂後倫敦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到2世紀後期,倫敦修建了6米高的環倫敦石城牆,此時的倫敦人口已經增長到英國當時最大的城鎮。公元407年,隨著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撤離了英國,倫敦城鎮也開始衰落。大批居民離城而走,住在城牆內的居民也僅剩少數的漁民和農民。倫敦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但不久倫敦就又重新發展起來,在倫敦文特哥登的城牆外科出現了一座新城。新城不大,人口也僅有10,000人左右。597名來自羅馬的修道士來到倫敦,他們是從撒克遜人轉教的基督教徒。604年,一名主教被派往倫敦。640年倫敦開始鑄造銀幣。842年和851年,丹麥人兩次入侵英國,搶劫和燒毀了大多數的城鎮。侵略軍占領了包括倫敦在內英國北部和東部領土。

878年,丹麥人被阿爾弗雷德大帝所擊敗,英國的國土被分為兩部分,丹麥人拿走了英格蘭的東部領土,包括倫敦。而阿爾弗雷德大帝則保持住了南部和西部地區的土地。通過和平談判,阿爾弗雷德大帝於886年重新收複倫敦,他重新修整了破敗的舊羅馬城的城牆。為了得到保護,居住在羅馬城以外的倫敦人在阿爾弗雷德大帝統治時期又從新搬回到城裏來居住。994年,倫敦人擊退了丹麥人並迫使他們撤離此地。

在盎格魯撒克遜人之後,在英國曆史上留下輝煌記錄的是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人Normans)。他們的領袖威廉聲稱因血緣關係有權繼承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帝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的王位而大舉發動進攻。公元1066年,威廉軍事行動成功,成為英格蘭的君主威廉一世,號稱“征服者威廉”。

雖然此時英格蘭的首都設於倫敦西南部的溫徹斯特(Winchester),但是威廉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在倫敦東部修築了堅固的倫敦塔以防禦反抗者的進犯,該也作為宣示自己的一種手段。在諾曼人的統治下,倫敦終於在公元12世紀成為了英格蘭的首都。

在諾曼人的統治開始之後,英國步入了所謂的“中古時代”。這段時期的特點包括王權逐步的鞏固,以及基督教會的權力的擴大,商業發展迅速。倫敦也在這個時候逐漸發展,演變成為兩個城合組為一個倫敦市的模式。在東麵:在古羅馬人的古倫敦城的基礎上建立起倫敦市(City of London)。這個地方後來發展成為倫敦金融城。在西麵: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為了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王室陸續在倫敦建築王宮,而教會也修建了不少教堂和修道院。倫敦不少著名建築物的前身就是在該時期興建的,其中包括著名的倫敦橋(London Bridge,它是在公元1176年開始建築,到1209年完工,其後屢經拆建)。在“中古時代”還興建的著名教堂如前身為修道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聖巴塞洛繆(Great St Bartholomew)等。還建築了著名的加圖先修會(Carthusian Order)的切特豪斯修院(Charterhouse)。

倫敦在第14到17世紀之間和歐洲大陸一樣的受到瘟疫的侵襲,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讓倫敦的人口急劇減少(隻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存活)。1666年,倫敦發生了曆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大火: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約13200座房屋被大火所毀,其中就包括了聖保羅大教堂。大約80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國王命令海軍幫助城市中露宿的災民搭建帳篷,為防止此類情況的再發生,國王下令所有今後在倫敦建造的房屋一律使用石頭和磚瓦為建築材料,而不再使用木材。大火幾乎燒掉了倫敦全部建築,但是都市建設卻因此有機會重新開始。

16世紀後,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倫敦的規模迅速擴大。公元1500年,倫敦的人口不過5萬,1600年人口增至20萬,1700年增至70萬,18到19世紀,倫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1900年,倫敦的人口增加到了200萬。到了20世紀60年代,倫敦的人口已達到800多萬。 

17世紀下半葉,一些時尚設計風格的房屋開始在倫敦的布魯斯伯裏區(Bloomsbury)和去往騎士橋的路上興建。倫敦在第18和19世紀急速發展,隨著工業革命和商業繁榮,倫敦的人口也不斷增加。1834年,國會大廈被大火燒毀,後又重新興建。新建的國會大廈還包括一個大鍾,就是所稱的“大本鍾”(Big Ben)。從1859到1875年因霍亂的爆發而使得下水道係統的誕生。從此以後,因傳染性疾病而死亡的病死率大為降低。

19世紀,倫敦有一批新的博物館建成,包括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1852年)、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1857年)和自然曆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1881年)。新蘇格蘭場(New Scotland Yard)則建造於1891年。

大英帝國的發展為英國帶來了龐大的商機。為了方便產品的輸出,以及所需的原料和外來產品的入口,倫敦東部陸續修建了多個大型的船塢。航運業的發展非常蓬勃。到了20世紀初,倫敦人口已經有66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二次大戰期間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由德國空軍對英國城鎮進行空中轟炸的持續戰役。有一段時間倫敦連續57晚被轟炸,單就1941年5月10日至11日這2天就有1436名平民遇難。然而,英國人還在地下室照常跳舞、正常聯歡、保持浪漫的情調,這就是“人類永不向災難妥協”的精神。當時倫敦東部地區受破壞最為嚴重,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地為船塢區,是倫敦其中一條物資供應線的開端。不少在倫敦居住的人被迫疏散到英國其他地方。在德國空軍的轟炸下,估計有大約3萬5千名倫敦市民喪生,大約5萬人受重傷,受損或被摧毀的建築物數以萬計,其中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倫敦金融城內的多家教堂。雖然在大戰之後修複工作不斷進行,但是,在倫敦仍然可以看到不少戰爭破壞留下的痕跡。即便如此,不少新的建築物也在廢墟之中興建起來。款式新穎的建築夾雜在古舊的房屋之中,也為倫敦的市容增添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20世紀50年代開始,倫敦進入繁榮時代,汽車和飛機製造業發展的很快。碼頭也非常繁忙,從業人員已經達到30,000人。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因大英帝國的逐漸瓦解而受到影響。盡管從1945年以來移民到倫敦的外來人口已經明顯的減少,但在20世紀後幾年中人口又在迅速的增長。

目前,大倫敦都會區被劃分為倫敦市和周圍的32個自治市。大倫敦都會區又可劃分為倫敦城、西倫敦、東倫敦和南倫敦四個區域。倫敦城是金融資本和貿易中心,西倫敦是英國王宮、首相官邸、議會和政府各部所在地,東倫敦是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而南倫敦則是工商業和住宅混合區。

據人口普查,倫敦是英國民族多樣性最高的城市,大約有82%為白人10%是亞裔,5%為黑人後裔,3%為混血人種。其中大約2%是華人。58.2%的人口信奉基督教,15.8%的人口無宗教信仰。大約有21.8%的倫敦居民出生在歐盟以外地區。

大巴帶我們參觀完倫敦西區之後,帶我們到東區參觀。倫敦的很多廁所收費,而且隻收硬幣,很少接收信用卡,在倫敦一定要準備零錢以備急需。導遊把我們帶到聖保羅大教堂停車,讓我們一群50多人到旁邊的商場去上免費廁所。之後來回穿梭幾次泰晤士河,並參觀了city London。

泰晤士河穿過倫敦,將城市劃分為南、北兩部分。自羅馬人定居於此後,河上逐漸建起了一座座的橋梁,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倫敦塔橋。倫敦塔橋(Tower Bridge),是一座上開懸索橋,位於英國倫敦,橫跨泰晤士河,因在倫敦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征。該橋始建於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遊人可在塔橋上步行瀏覽但是要收費。我們路過倫敦橋時,正下著雨,導遊提醒我們:周日你們跑馬拉鬆要免費跑過這座橋,小心路滑。

導遊帶我們參觀最後一個景點是被稱為“一平方英裏”(Square Mile)的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導遊告訴我們隻要在路邊看到黑、白和紅三種顏色的柱子(黑和紅在底部的大部分,白和紅在頂部的少部分)。它是倫敦的最大的金融中心,分布有許多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英國百強公司和100多個歐洲500強企業均在倫敦設有總部。全球大約45%的貨幣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

(未完待續)

下接《倫敦馬拉鬆(六)馬拉鬆比賽(結束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