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矽穀

有興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矽穀簡介(二、計算機技術)

(2021-05-24 18:44:50) 下一個

上接《矽穀簡介(一、半導體技術)》

矽穀簡介(二、計算機技術)

前文《矽穀簡介(一、半導體技術)》回顧了由於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下催生了矽穀,並且發現公司的成功根本原因不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外因,而是自身的遠景vision。那些不是僅僅為了賺錢,而是要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窺見客戶的真正需求和社會客觀需求,公司也會非常成功。這樣的人也會豁達大度,包容、感恩和無私。隻有無私的人才會設身處地替客戶著想,才能發現客戶的真正需求。他們能把自己的興趣和社會需求結合,生活也會非常喜樂,這就是矽穀精神的精髓。

正是矽穀的特殊精神所形成的特殊文化,讓矽穀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大的孵化器,很多高新技術在矽穀發展壯大、開花結果。由半導體技術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再到計算機和軟件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和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移動通信、電動汽車、無人駕駛、航空航天、生物技術、新能源產業、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也在矽穀蓬勃發展,使得矽穀無愧於高科技中心。矽穀一直是不斷孕育、產生新興產業的策源地。幾乎每隔10年,都有一個全新的產業在矽穀出現,並改變著世界的麵貌。也許在不遠的將來,矽穀除了在高科技領域高速發展外,還會向文化和生活領域發展(如飲食、電影、電視、房地產等)。

《華爾街日報》曾撰文評論指出:“在美國西部的淘金熱潮中,不管淘金的人們是否發財,但那些製造圓鍬、十字鎬、牛仔褲的公司,都真正發了大財”。在矽穀的許多高科技公司和投資者,有些成功了,但有許多失敗了、或者不能可持續發展。但許多提供服務的公司像YAHOO、GOOGLE、FACEBOOK,以及一些擁有房地產的公司,便是在互聯網絡上麵和居住生活方麵“製造圓鍬、十字鎬、牛仔褲的公司”。

本篇接著介紹半導體技術到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和軟件技術,以及網絡和互聯網技術在矽穀的高速發展。

(一)半導體技術在矽穀持續高速發展

Intel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在經過前幾個公司的經曆後進行了正確的歸納總結而創立的Intel文化。這種自由、平等的文化在矽穀也逐步形成了風氣和精神。諾伊斯曾是肖克利(肖克萊)的公司第二號人物,他吸取了肖克利公司的教訓,努力營造一種輕鬆的工作氛圍和沒有等級的、民主的公司文化,上下級隻有分工不同而已,可以自由爭論,計算機主要芯片CPU的技術提高很多是在午餐桌上交流、討論出來的。管理人員不搞特殊化,不像其它公司的高管有專門的車位。公司的管理人員都是從公司內部長期鍛煉和培訓出來的,不像其它公司用外麵的“空降兵”。他吸取了在仙童公司被資本(投資人)控製,和有些微軟公司一樣把自己的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公司手裏,避免被類似IBM這樣大公司的資本控製,難以發展壯大。此後,計算機在Intel和AMD等公司對硬件速度提高,計算機軟件技術也大幅提高。而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提高,又提高了半導體集成電路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水平,使得集成電路遵循“摩爾定律”,不斷地提高集成度和硬件速度。就這樣形成“大雞生大蛋,大蛋又生大雞”的良性循環,使得半導體技術迅速成為科技競賽的主戰場,成為現代信息產業的基礎和核心產業之一,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乃至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在矽穀Santa Clara的Intel總部有免費讓任何人參觀的Intel博物館,裏麵展覽著半導體行業發展曆史和半導體器件的進化史。

IBM公司是和矽穀的成長一起騰飛的。IBM於1911年6月15日在賓厄姆頓西幾英裏處的紐約恩迪科特作為CTR公司注冊。1944年IBM公司與哈佛大學開始合作,先後製成了電子管計算機MARK-1和MARK-2。1952年IBM 在矽穀聖何塞市中心新建了一家實驗室,四年後,人類曆史上首塊硬盤在這裏誕生。同年,為了提升自己在東海岸的知名度,IBM有了雄心勃勃的新計劃、購買了190 英畝土地。1986年,IBM研究所離開聖何塞搬到了現在的 Almaden 實驗室。公司做出這樣的選擇完全是看中了 Almaden 優美的環境,在這裏設立辦公室實在是太享受了,員工午飯過後都願意在園區散步,Almaden實驗室的建築就像是天才科學家的庇護所,在這裏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地釋放自己的創造力。1981年8月12日IBM佛羅裏達州博喀拉藤(Boca Raton)的一組工程師和設計師在唐·埃斯特利奇(Don Estridge)的領導下設計、推出了IBM個人電腦(IBM PC兼容機5150)。IBM PC在商業上成功後就又被恢複到傳統的IBM管理控製下了,在這種情況下其它競爭者毫不費力地就超過了IBM。如果IBM將個人電腦研發放在矽穀,不知道是怎樣的一個情形?!

全球半導體設備和服務供應商的前5大公司中,有3個大公司在矽穀,它們是應用材料公司(AMAT)、科林研發公司(Lam Research Corporation),和KLA-Tencor(科磊半導體)。多年來這3個公司的排名總是1、3、5。

應用材料公司(AMAT)創建於1967年,與仙童公司同在矽穀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AMAT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和服務供應商,目前公司總部位於矽穀聖塔克拉拉,離Intel總部很近。應用材料AMAT的發展也是和整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同步(有機會參觀Intel總部的半導體行業發展史的展覽館),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1967年至1979年,半導體行業處於發展初期,行業分工,應用材料取得競爭優勢。

(2)第二階段是1979年至1996年,半導體行業處於成長期,發生三次產業轉移,市場規模迅速擴張,應用材料提前進行市場布局,持續形成技術競爭優勢。

(3)第三階段是1996年至2013年,半導體行業回落,發展放緩,應用材料進入泛半導體市場,試圖熨平周期波動。

(4)第四階段,2013年之後,半導體行業需求回升,但是技術迭代放緩,應用材料開始尋求新的技術增長點。

科林研發公司(Lam Research Corporation)創立於1980年,總部位於美國矽穀弗裏蒙特(Fremont),是向世界半導體產業提供晶圓製造設備和服務的主要供應商之一。該公司的創始人曾是HP公司半導體工藝線上的一個林姓工程師,不同於其他工程師、他們能熟悉和操作各種半導體設備,而這位林工程師隻會操作等離子刻蝕設備,還被他的同事、後來也曾經是我的同事取笑過,因為等離子刻蝕設備原理非常簡單:就是上下2個平行的、加上射頻電壓的平板電極間通刻蝕入反應氣體產生等離子體。但林工程師發現對不同的材料刻蝕、平板電極間有不同的最佳距離,而當時市麵上刻蝕設備的平板電極間都是固定距離,不能再工藝過程中改變、或不同工藝時預設。於是他在他家車庫裏研製了第一台能控製平板電極距離的刻蝕設備,優化了工藝製程,至今這個技術仍然是Lam Research設備的優點。

KLA-Tencor(科磊半導體)是全球工藝製程檢測設備龍頭,1976年成立於美國加州矽穀。1997年收購Tencor,原KLA專注於工藝製程缺陷檢測解決方案,而Tencor則致力於各種薄膜厚度量測解決方案。合並後的KLA-Tencor憑借其良好的現金流大肆進行收購,擴充KLA-Tencor的產品組合,不斷強化公司的競爭優勢,成為全球最先進的工藝製程檢測設備和儀器公司。

(二)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計算機、軟件和網絡技術的發展

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不但促進了計算機和軟件技術的發展,也很快促進了網絡技術的發展。其實從需求上來說,在20世紀50年代的電子管計算機時代,通信研究者就認識到需要能在不同計算機用戶和通信網絡之間進行常規的通信。1960年,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ARPA)出於冷戰考慮建立的ARPANET引發了技術進步並使其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中心。

1969年10月29日,美國斯坦福研究院(SRI)的一台計算機與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網際聯網之父,李歐哪.克嵐洛克Leonard Kleinrock)的一台計算機在首個使用分組交換技術的網絡(ARPAN網)上實現了連接。它們相當於之後形成的互聯網上最初的兩台主機。到1969年12月,ARPANET網包含了四個節點,分別位於斯坦福、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猶他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

ARPANET網的創建者希望能有一種簡便的相互交流方式,於是出現了一種允許網絡上不同主機間進行信息交換的係統,而不隻是允許同一台機器上的不同用戶間交換信息。1971MIT工程師Raymond Tomlinson引入了“@”這個符號來區分用戶和網絡主機,他在兩台計算機之間端對端傳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到1973年,電子郵件已經占到了ARPANET網所有活動的約四分之三,並且連往英國、挪威等美國以外地區。

1975年,在斯坦福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UCL)之間對TCP/IP協議進行了測試。TCP/IP協議標準解決了跨越不同電腦係統連接的問題,使在一個網絡上擁有更多數量的主機成為可能。TCP/IP協議由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工作的 Robert E. Kahn和Vinton Gray Cerf設計。後來美國國防部決定將TCP/IP的所有技術公開,讓全世界免費使用。

1976年由BBN、斯坦福等大學研發了路由器(Router)設備,使得網絡連接更加方便。

20世紀80年代,矽穀似乎忙於半導體的設備創新和工藝改進,網絡由美國和歐洲其它大學和研究所根據需求在發展。直到十幾年後,90年代,網絡技術又回爐矽穀這個大的孵化器,才得以高速發展。

1983年6月23日,在美國洛杉磯的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對域名係統(DNS)進行了首次成功測試。它由包括Jon Postel、Paul Mockapetris和Craig Partridge在內的研究小組創建,相比數字形式的地址,它使互聯網地址更易於記憶。1984年10月,建立了七類通用頂級域(gTLD),包括.com、.net、.org和.gov。截至1987年,互聯網上大約已擁有3萬台主機。

1989年,在位於瑞士和法國邊界的歐洲核研究機構的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蒂姆·伯納斯一李(Tim Berners-Lee)和羅伯特·卡利奧( Robert Calliau)開始著手改進實驗室的研究檔案處理程序。CERN當時連接因特網已有兩年時間了,但科學家想找到更好的方法在全球的高能物理研究領域交流他們的科學論文和數據。他們倆各自提出了一個超文本開發計劃。蒂姆·伯納斯一李(Tim Berners-Lee)提出了一種“分布式超文本係統”。他描述了該係統如何通過“使現有的大型數據庫鏈接在一起並與新的數據庫鏈接”,找到一個地方用於存放,“認為重要的任何信息或參考文獻,並找到一種之後用於查找這些信息或參考文獻的方法。包含的信息會突破臨界門限,這樣的結果對使用者非常富有吸引力,因此該方法的有效性反過來將有助於它的廣泛使用”。1990年,對現在稱為“World Wide Web(www萬維網)”的係統製定了規則,也為超文本標識語言(HTML)、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和統一資源標識符(URL)製定了標準。至關重要的是,該係統不僅可供歐洲核研究機構(CERN)使用,而且可供所有人免費使用。1991年,羅伯特先生開啟了第一個網站,指明萬維網及其目標是“實現對海量文檔的普遍接入和訪問”。同年,第一個網絡攝像頭在英國劍橋大學得到了應用。它用於監控一個計算機實驗室中咖啡機的狀態,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看到是否有咖啡可以飲用。

盡管不是第一個圖形化網頁瀏覽器,但1993年投放市場的伊利諾伊大學開發的馬賽克瀏覽器(Mosaic)得到了公眾的普遍歡迎,原因是它易於使用。1994年,Mosaic的幾個作者製作了網景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每個人都可以用。這些工具對萬維網的推廣應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互聯網技術回爐到矽穀後改變了世界

1993年,推出了萬維網搜索引擎Aliweb,之後不久又推出了其他的搜索引擎,包括1995年推出的AltaVista和Yahoo。但是互聯網(INTERNET)技術在回爐到矽穀時,由YAHOO把她發展壯大,才使得INTERNET改變了整個世界。

1994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係的博士生楊致遠和同窗大衛·費羅在一輛拖車裏建立了雅虎(Yhaoo),一開始是提供互聯網導航服務。楊致遠和同窗就是在互聯網的蒙昧狀態下,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導航信息庫,每天,他們有數小時泡在網上,分別將自己喜歡的信息鏈接在一起,上麵有各種東西,如科研項目、網球比賽信息等。開始時他們各自獨立地建立自己的網頁,漸漸的鏈接的信息越來越廣,網頁也就放在了一起。搜集的網站越來越多,兩人就分類。每個目錄容不下時,再細分成子目錄。不久,他們的網站招來了許多用戶。人們紛紛反饋信息,使內容更加完善。到1994年冬,他們把學業也扔在一邊,決心將雅虎付諸商業化運作。互聯網曆史賦予的機會被他們敏銳地把握住了,當時網景公司的網絡瀏覽器測試版剛剛發行,通過網絡賺錢的時機開始成熟。那時候網上有許多雅虎的競爭者,如WebCrawler、Lycos、Worm、Infoseek等,這些網站都靠機器自動搜索起家,但技術不成熟,結果不準確。雅虎的分類層次完全是由楊致遠和大衛手工完成的,檢索站點是用戶尋找網上信息最直接和最方便的途徑。

隨後楊致遠經過與多家公司的談判,最後得到網景公司的幫助。1995年1月,網景瀏覽器一個最重要的按鈕:網上搜索指向了雅虎。當網景瀏覽器的用戶按那個按鈕時,他會被自動地帶到雅虎的網站。網景瀏覽器的成功使得雅虎迅速在互聯網上成名。互聯網巨頭崛起的際遇有時非常相似,如同微軟借助IBM的崛起一樣,雅虎找到了網景這一關鍵助力,而未來雅虎也正是被穀歌“寄宿”而幫助其崛起。這就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提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市場競爭力,從而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在利用風險投資方麵,雅虎也引領了風潮,正是雅虎證明了風險投資能夠借助投資互聯網網站取得極大的成功而迅速繁榮起來。楊致遠當時找到了矽穀最負盛名的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當時紅杉公司的創始人莫裏茲(Mike Moritz)起初有些猶豫,因為他沒有想清楚雅虎本身隻是在網上提供服務,而且是免費的,其商業潛力在哪裏。但他後來思考明白後,做出了極為成功的一筆投資。1995年4月紅杉投資雅虎近200萬美元。它是雅虎的首家風險資本投資者,在紅杉的資助下,雅虎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日本的軟銀總裁孫正義是通過紅杉公司認識雅虎的,1995年秋,軟銀開始向雅虎投資,這使楊致遠的公司走向了新階段,在當時為全球訪問人數最多的網站和互聯網第一品牌,在2000年美國《財富》雜誌公布美國40歲以下富豪排行榜之時,楊致遠位列第四,資產58.5億元,是最年輕的美國華人首富。

1995年9月,當時Omidyar的女朋友酷愛Pez糖果盒,卻為找不到同道中人交流而苦惱。於是Omidyar建立起一個拍賣網站,希望能幫助女友和全美的Pez糖果盒愛好者交流,這就是eBay。令Omidyar沒有想到的是,eBay非常受歡迎,很快網站就被收集Pez糖果盒、芭比娃娃等物品的愛好者擠爆。eBay是屬於無意中撞到了客戶真正的需求,並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如今eBay和比它早2個月成立的Amazon公司(1995年7月)都是全球最大的網絡交易平台之一。

1985年,出現了最早的網絡聊天室The WELL。世界各地現有許許多多區域性社交網站。2004 年Facebook在矽穀創建、並把社交網站發揚壯大,於2006年向全世界開放。圖像和視頻共享網站Flickr創建於2004年,YouTube創建於2005年。2006年Twitter推出了微博。2006年eBay 收購了Skype。2011年5月10日微軟收購了Skype並將其MSN合並到Skype,使得Skype的網絡電話得以高速發展。

1998年,拉裏·佩奇(Page)和謝爾蓋·布林(Bryn)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宿舍內共同開發了穀歌在線搜索引擎,並迅速傳播給全球的信息搜索者。同年,發明Google Page Rank專利。這項技術直接導致了 Google 的崛起,它由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自己出資,由斯坦福大學和斯坦大學的斯坦福宿舍室以小筆預算出資。1998年8月7日,Google在矽穀山景城正式注冊成立並運營。兩人使用了打折的計算機零件,並用完了信用卡,然後Sun Microsystems 的聯合創始人 Andy Bechtolsheim 向“Google Inc.”寫了一張100,000美元的支票。據報道,Bechtolsheim 在斯坦福大學教授的前沿看到了早期的 Google 產品演示後立即寫了支票。

不久,更多的現金流入。亞馬遜的創始人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成為早期投資者,穀歌開始攀登互聯網搜索引擎金字塔的頂端,該搜索引擎於1999年正式推出。公司使命聲明很簡單直接:“組織世界各地的信息,並使其普遍可訪問和有用”。

在隨後的幾年中,Google開辟了一條穩定的增長之路,雇用了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銷售專業人員,行政和市場營銷人員。據報道,穀歌聯合創始人邀請雅虎、Excite和其他幾家矽穀公司以1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幸運的是,對於他們倆以及今天成千上萬的Google員工和數百萬投資者而言,所有交易均告失敗,Page 和 Bryn 得以繼續前進,從而確保了他們在互聯網搜索引擎市場上的地位。

(四)移動通訊在矽穀發展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1996年,諾基亞公司在芬蘭提供了經由移動電話的互聯網接入服務。1999年,日本NTT DoCoMo公司向市場投放了“i-Mode”:一種基於瀏覽器的移動萬維網服務。可提供多媒體服務的智能電話為移動萬維網帶來了新的動力。這個技術後來在矽穀這個大的孵化器的蘋果公司得到快速發展,蘋果公司於2007年推出了iPhone。

蘋果公司和喬布斯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1976年4月1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史蒂芬·沃茲涅克(Stephen Wozniak)和羅·韋恩(Ron Wayne)三人組成了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同年5月,喬布斯與一間本地電腦商店The Byte Shop洽商,店主保羅·泰瑞爾(Paul Terrell)訂購50部後來被稱為Apple I的設備,並在交貨時支付每部500美元。喬布斯取得了這份訂單後,出售自己貴重物品進行籌款,並且說服大型電子零件分銷商Cramer Electronics店鋪信用部經理,先給零件後付款,最終喬布斯成功的完成這筆交易。

1977年沃茲已成功設計出比Apple I更先進的Apple II。喬布斯想將公司擴充並向銀行貸款,但韋恩因為冒險投資失敗導致的心理陰影而退出了(另一說法是:韋恩為了健康選擇放棄瘋狂的工作)。當時的蘋果電腦公司缺乏資金來源。喬布斯最後遇到麥克·馬庫拉(Mike Markkula),麥克·馬庫拉注資9.2萬美元並和喬布斯聯合簽署了25萬美元的銀行貸款。得悉喬布斯貸款開始第一筆生產之後,韋恩感到如果公司破產,那麽他也會承擔這筆債務。可能因為缺少冒險精神,或者自己曾經失敗的生意給他留下心理陰影,他很快決定把自己10%的股份出售掉。在提出想法後,喬布斯同意了,並支付了他800美元。如果當時他沒有這麽做,時至今日他至少可收獲數十億美元。後來這成了一段很著名的反麵勵誌教材,被稱作犯了世界上“最昂貴的錯誤”,也被許多美國人認為是世界上“最沒有眼光的人”或世界上“最後悔的人”。但韋恩稱如果他當年繼續留在蘋果公司工作,巨大的工作強度可能會令他沒命活到現在:“如果我當年仍然和他們一起工作,那麽我現在可能會成為墳墓中最富有的人”。

1977年4月,蘋果公司在首屆西岸電腦展覽會(West Coast Computer Fair)上推出Apple II。Apple II成為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台個人電腦。Apple II 型也首度擁有輸出單聲道聲音的架構,使個人計算機不再是啞巴。Apple II 型在80年代已售出數百萬部,還擁有多種改良型號,此兩種計算機一直到 90 年代末期,仍然可以在許多學校裏發現蹤影,成為個人計算機的代表作。

1984年1月24日,Apple Macintosh發布,該電腦配有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操作係統,成為計算機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Mac電腦一經推出,即受到熱捧,人們爭相搶購,蘋果電腦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Macintosh延續了蘋果的成功,但不能達到它最輝煌時的水平。

1985年,喬布斯獲得了由裏根總統授予的國家級技術勳章。喬布斯堅持蘋果電腦軟件與硬件的捆綁銷售,致使蘋果電腦不能走向大眾化之路,加上藍色巨人IBM公司也開始醒悟過來,也推出了個人電腦,搶占大片市場,使得喬布斯新開發的電腦節節慘敗,總經理和董事們便把這一失敗歸罪於董事長喬布斯

1985年4月經由蘋果公司董事會決議撤銷了喬布斯的經營大權,喬布斯幾次想奪回權力均未成功,便在1985年9月17日憤而辭去蘋果公司董事長職位,賣掉自己蘋果公司股權之後創建了NeXTComputer公司。到了windows95係統誕生後,蘋果電腦的市場份額一落千丈,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

1985年10月24日,時任蘋果CEO的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簽下蘋果有史以來最壞的合同。他同意微軟如果繼續為蘋果生產軟件(如Word,Excel)就允許微軟使用部分蘋果圖形界麵技術。如果Sculley沒有與微軟做下這筆交易,Windows也許永遠不會介入,微軟也許很難形成大的氣候,因為由於它與MacOS相似性,很明顯蘋果將會輕鬆的在任何反對微軟的訴訟獲勝。

1997年,喬布斯創辦的NeXTComputer公司被蘋果公司收購,並且再次回到蘋果公司擔任董事長。固然資本是重要的,但資本最終意識到形成創造力的想象力和眼光(vision)更重要,喬布斯回歸的成功就是證明。

2001年,蘋果推出了Mac OS X,一個基於喬布斯的NeXTStep的操作係統。2001年10月23日,蘋果推出的iPod數碼音樂播放器大獲成功。

2004年8月31日,蘋果展示了基於G5處理器的iMac型號,並在9月中旬推出市場。是當時世界上最薄的台式電腦,大約5.1厘米厚(約等於2英寸)。

2006年,史蒂夫·喬布斯發表了第一部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分別為iMac和MacBook Pro。2007年,蘋果推出了iPhone,一個結合了iPod和手機功能的科技產品。它也是一個上網工具和流動電腦。

2008年,史蒂夫·喬布斯在Mac World上發布(從信封中取出)了MacBook Air,這是當時最薄的筆記本電腦。2008年7月11日,蘋果公司推出iPhone 3G。iOS2x版正式提供全球語言。以後iPhone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幾乎每年都有新的產品問世。

(五)本篇

2000年之前,在硬盤比較貴和容量較小時,出了一個和CD讀盤差不多的PD存儲設備,但因為速度太慢和容量不夠大,很快被可讀寫DVD存儲設備取代。但仍然是因為速度太慢和容量不夠大,很快被後來的USB和半導體存儲芯片、以及新一代的硬盤取代。許多技術持續的時間很短。另外好東西和好技術不一定有人接受,計算機的C語言是很不嚴謹的語言係統,比它嚴謹的如PASCAL語言最終還是被淘汰了,它就像“世界語”一樣不被大部分人接受。上世紀90年代發明的網絡通訊協議和技術IPX/SPX是比較先進的、數字式的、快速的,而上世紀70年代發明的、原始的TCP/IP網絡通訊協議和技術是模擬式的、速度較慢,但因為TCP/IP簡單、被大眾喜愛,於是IPX/SPX網絡通訊協議和技術在2000年之後就淘汰了。技術創新一定要有大的改變、能兼容或容易升級現有的技術、和能被大眾接受才能可持續發展,否則就是短命技術。

很多美國人看到YAHOO的成功後、都會悔恨地拍著腦袋:“這麽簡單的技術我怎麽就沒有把它實用化呢?!”看過吳軍的《數學之美》,其中有很多Google早期發展的具體技術過程,我和幾個朋友看後都有“入錯行”之感,因為在技術上搜索技術看起來並不難。但是這些公司,從一開始當作興趣,繼而為他人著想,再到滿足大眾客戶需求,把簡單的東西做到極致,最終改變了世界。

了解這些成功者,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能真正了解人們真正的客觀需求,而不是追尋主觀的技術價值。很多人不了解客戶需求、或錯誤地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從而不能使得創業成功或公司可持續發展。客戶需要對他們有用的東西,再好的、先進的東西,不能幫他們解決問題、提高效率,對客戶來說,都是沒用的東西,就是垃圾。

穀歌創始人之一拉裏·佩奇指出:“完美的搜索引擎需要做到確解用戶之意,且返用戶之需”。穀歌致力於成為搜索技術領域的開拓者,盡管穀歌已是全球公認的業界領先的搜索技術公司,但其目標是為所有信息搜尋者提供更高標準的服務。

表麵看蘋果公司的喬布斯一直在引領iPhone,但其實是喬布斯一直在根據蘋果公司能夠達到的技術能力來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更高的需求。喬布斯有一句名言:“通常情況下,人們並不了解自己需要什麽,直到你把產品呈現在他們麵前”。這是知道客戶需求的最高境界,是知道了連客戶自己都不知道的客戶真正需求。為了推出更薄、充一次電使用時間更長的iPhone,喬布斯不斷地探尋高效電池。在他去世前幾個月內,當他聽說一個創業公司的電池利用納米矽管技術可以替代目前用碳粉的陰極在理論上能提高10倍的效能,就主動和這個公司聯係,盡管當時這個創業公司的實際效能才提高2倍。

研究曆史可以發現很多相似的故事。下篇將介紹在2000年網絡泡沫和2008年經濟危機之間成立的PayPal,由於是在非常時期和惡劣環境下,早期為了生存、競爭而產生的類似肖克利(肖克萊)實驗室的不成熟的惡質文化,導致許多科技人員帶著痛苦的經驗離開PayPal,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同時出來,從而先後產生許多新的公司,如YouTube公司、特斯拉公司、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公司等,繼而推動了矽穀新一輪科技創新。使得經濟危機就像是大浪淘沙,大浪淘過,矽穀才能再次輕身前進,一代一代,如此循環,以螺旋式上升發展。

(未完待續)

下接《矽穀簡介(三、互聯網技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他們能把自己的興趣和社會需求結合,生活也會非常喜樂,這就是矽穀精神的精髓” ,真棒!感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