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矽穀

有興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存錢”不如“存肌肉”(4:心理學篇)

(2019-09-19 10:28:27) 下一個

羅素在他的著作《西方哲學史》前言提到:“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是信仰,是一種更廣義的心理學。一個行動或計劃隻要成為信仰,變成潛意識心理,成為習慣,才能重複和循序漸進。

在減肥和“存肌肉”方麵:有些人知道很多“物理”概念並可能成為生理學家,也早會了算法並成了簡單的“數學”家,也早懂得一分為二、辨證地對待問題並成了樸素的“哲學”家(參見前文《“存錢”不如“存肌肉”(3:哲學篇) 》)。但如果我們還是不能堅持減肥和“存肌肉”,那就不是知識和方法問題了,而是信仰或心理學問題了,歸根到底是修行的問題才使得我們不能知行合一。所以我們要最終成為“心理學”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也即自律能力,才能持之以恒,自動地、持續走在減肥和“存肌肉”的健康道路上。

一、相貌取決於修行

相貌是指一個人的容貌,長相,身材,衣著,以及言談和舉止等等人的外在展現。

美國總統林肯曾親自麵試一位應聘者,幕僚覺得那人不錯,但林肯沒錄用他。幕僚問林肯:“您覺得他能力不行嗎?”沒想到林肯直接回答:“我不喜歡他的長相!”幕僚不解:“一個人長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過錯嗎?”林肯回答:“一個人40歲以前的長相是父母決定的,但40歲以後的相貌卻是自己決定的”。

暫且不談人臉的相由心生,單就身材來說,能夠常年保持身材勻稱的人,十有八九相當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很強。對於自我管理不強的人,40歲時,如果不常鍛煉,就沒有了爹媽給的細腰,把自己變成“車軸漢子”,從上到下一樣粗。40歲以後,能保持“車軸漢子”已經很好了,隻要沒有泳圈就行。再往後,隻要不控製吃喝、不多“存肌肉”,那就不是一個泳圈的現象了,而是2個甚至3個泳圈的問題了。尤其是身材與“存肌肉”密切相關,所以40歲以後的相貌是自己修行得來的。

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年輕時風華絕代,老了依然絕代風華。她至今仍然能成為女神中的女神的秘訣就在她的遺言裏:“若要優美的嘴唇,就要講親切的話;若要可愛的眼睛,就要看到別人的好處;若要苗條的身材,就把食物分享給饑餓的人;若要美麗的秀發,在於有孩子的手指穿過它;若要優雅的姿態,走路時要記住行人不隻有你”。

人的相貌取決於各自的修行,取決於各自對自己身心的付出。人的身材和容貌,正是每個人賦予生活的樣子,每個人得到的正是每個人自己行為選擇的結果。有些人抱怨在年輕時有機會選擇對象時不知如何選擇,而在年長的時候,知道如何選擇自己的相貌時又不想去正確地選擇。

二、如何修行?

在《大珠慧海禪師語錄》裏,記錄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一位學人問:“禪師你還修行嗎?”大珠慧海禪師說:“我還修行”。又問:“怎麽修啊?”他說:“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個人覺得很奇怪,說道:“人都這樣,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為什麽別人不是修行,而你是在修行呢?” 大珠慧海禪師說:“這是因為他們吃飯時百般計較,睡覺時萬般思索,所以他們吃飯的時候沒吃飯,睡覺的時候沒睡覺”。

禪師吃飯隻是為了維持生命,饑來吃飯,用飯來充饑而已。我們跟禪師不一樣主要是我們舌貪嗜味,講究色、香、味俱全。吃的時候,貪吃味道好的東西,所以我們才會百般計較:不好看不行,不香不行,鹹了不行,淡了不行。山珍海味,嘴巴越來越刁,花了很多時間做飯。不但如此,還喜歡上高級餐廳,一頓飯吃上幾個小時。高級餐廳裏的許多食物,還用人工調料噴上花裏胡哨、不同的顏色和花樣,看著賞心悅目,但這些人工製作的調料,並不健康。按大珠慧海禪師說的,吃飯就是吃飯,不要百般計較。其實食物過了喉嚨之後,沒什麽味道好壞,過了喉嚨之後身體就都不知道了,記憶也會模糊。之所以百般計較,一方麵是錯誤的追求(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決策),另一方麵是體質差的人,人體很多地方微循環不通暢,會使人感覺不舒服,食物的色、香、味可以轉移注意力,還使得大腦產生愉悅的激素。體質好的人對色、香、味沒有那麽嗜愛。

如果不從更高一個層次提高自己的修行和覺悟,很多人無法真正戰勝食欲本身,依靠毅力和控製去自我限製,去管住嘴,食欲隻會變得越來越強烈,最終蓋過毅力和控製,過度限製最終導致失控。如何才能改變自己的食欲,逐步從“特饞吃這個”,到“味道也就那樣”,從“吃飽了可以再吃兩口”到“8分飽後絕不再多吃一口”,從“一定要吃完,不能浪費”到“吃不下就剩著,別把自己當垃圾桶”?這就要從提高自律能力的方麵,即通過增肌減肥理論知識學習,從提高潛意識的自我管理、自我控製能力方麵,而不是從提高意識控製方麵去考慮。

有些人體型很瘦,身材很好,他們能做到吃8分飽就停從而保持身材苗條,其中的秘訣並不是腦子裏整天計算著卡路裏,他們吃8分飽就停是無意識的行為,他們這種控製能力是源於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潛意識的行為模式,是長期根據身體真正的客觀需求行事,而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的、片麵的需求。年輕時經常被一些老者奉勸:“君子吃東西,點嚐之味,絕不吃飽了撐著”。帶我們練內家功的老中醫,武功很高,身體很好,吃東西越來越不講究口味,對身體有利的,什麽都可以吃,所以常常是按季節、按時辰進補食物,按照鳥的習慣:少吃多餐,晚餐吃得很少,身材至今仍然保持得很好。

少量的酒能“活血”,是因為血液中的酒精使得糖元含量越來越低,身體為了保持一定的血糖水平,就加速血液循環。酒喝多了,會影響肝髒的工作,人也覺得累。為什麽有些人喜歡喝酒呢?這是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決策。有些中年人覺得喝酒是一種享受,喝酒可以讓人輕度鎮靜,可以幫助睡眠的過渡。但其實酒精隻會使人被麻醉,不能提供真正的睡眠(那隻是一個生物模仿性的睡眠)。酒精會危害神經活動過程,這包含記憶的強化和回憶。如果不常鍛煉身體和練功養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很多地方微循環不通暢,這些微循環不通暢的地方會使人感覺不舒服,嚴重時有疼痛的感覺。但人的忍耐力很強,大部分人整天不舒服因為沒有比較還不自知。在有意識的時候,潛意識時時刻刻將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提醒著意識。但在喝酒微醺時,人的意識減弱,腦電波顯示的波形和麻醉時一樣狀態,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人會感覺非常愉悅。但喝酒對身體沒有好處,酒精對身體很多部位有傷害,酒中的糖份就和碳酸飲料一樣讓人發胖。

“困來眠”不是說等到困了才來睡覺,而是要按時睡覺。睡覺前要放下一切,不要算計著一天的是非得失,造成不容易入睡或睡得不安穩。和禪師相比是我們的心控製不住,睡眠質量不高。在睡眠的時候我們身體分泌各種生理激素來修複身體白天受損的細胞和組織,錯過了這個時間就不再分泌。如果不能按時睡覺,身體就得不到修複,久而久之,身體還會引發疾病。天黑之後身體的各種機能自動轉入休息狀態,身體造血是在天黑之後熟睡的情況下進行的。晚上11點一定進到熟睡狀態才能保證肝髒功能強壯,而且還能提早起床,很多人早晨起不來鍛煉身體,就是因為睡得太晚,成了手機的“屏奴”。

能做好“饑來吃飯困來眠”是需要一定智慧的,需要較高的情商和靈商以及自律能力,自古以來很多人做不到,盡管很多人看起來知識淵博、精通醫學,但未必就能掌握這個養生修行的簡單道理。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也提到:

“饑來吃飯倦來眠,隻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王陽明這首詩是說:“修行應當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平常事開始,世人一味地向身外覓功夫或秘方,終屬徒勞”。

三、自律是修行的目標

人生有兩種力量最具有魅力:“思想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體育運動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從心理學角度,自律是一種心理完美,心理完美就是將“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有機的結合起來。自律的人其實就是一個情商和靈商都高的人。自律也是潛意識心理領域中,人的品質或者精神氣質。提高自律,要從正確的做人開始,和提高情商和靈商是一致的:

1)明白自己真正的客觀需求。明確自己的價值觀,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哪些想法是在務虛、麵子工程或自欺欺人,不是客觀需求。不僅在物質上要學會“斷舍離”,在社交和精神方麵也要學會“斷舍離”。要清楚什麽是自身的客觀需求。比如身體不好,需要鍛煉,但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風,像吃鹽一樣,根據身體的需求,量要適中,循序漸進。知道客觀需求,就不會被大腦的欺騙形成錯誤的享受,也不會活著別人的看法中,就會真心實意地增肌“存肌肉”。

2)不占任何小便宜。愛占便宜的人,會覺得很多行動是被動的,是要付出的,有點苦行僧的味道,就很難自律。很多人的失敗是因為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和欲望。舍得和放下,不占任何小便宜,能夠控製情緒和欲望。很多人去吃自助餐沒有按著身體的需求,而是吃得溝滿壕平,就是不想虧本,但卻忘了食物多過身體的需求就是毒藥。有些人為了不浪費糧食,就“一定要吃完”,結果把自己當成了垃圾桶,這種“不舍得”的心理是不想吃虧和愛占小便宜的心理。

3)有興趣地工作、學習和鍛煉少而精才能提高工作、學習和鍛煉興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從學習、工作和健身鍛煉中找到樂趣,將學習、工作和健身鍛煉與愉悅感鏈接起來,而不是靠意誌力去驅動。我們很難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例如有人討厭化學課,那他在化學課上會昏昏欲睡,如果喜歡物理課,那他上物理課時自然生龍活虎,如果喜歡跑步,那他會自動堅持跑步,每次都能意猶未盡。興趣才能產生喜樂。

4)重複才能持之以恒

重複是可持續自律的重要條件。很多情況下,潛意識是要靠我們不斷地認真“重複”才能形成的。重複才容易形成習慣,進而形成很強的定力。

小時候聽大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對夫婦常常吵架,最後都大打出手,而且都是健壯的妻子打敗了文弱的丈夫。有一天照樣丈夫輸與妻子,丈夫氣不過,決定離家出走拜師練功,出門時丟下一句:“咱們一年後再見分曉!”妻子鼻子哼了一下,到集市上去買了一隻小豬,每天抱著它上山去幹活。 小豬漸漸長大,妻子依舊抱著它上山下山。一年後,小豬長成了大豬,丈夫從外麵學藝回來,老遠看到妻子抱著一頭大肥豬從山上下來,健步如飛,頓時不敢進家門,又離家拜師去了。這個故事雖然可能是虛構的,但我們很多人都會從這個故事明白一個道理: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就會滴水穿石、鐵杵成針。不用說別的,如果從小養成習慣一直把廣播體操一直堅持到現在,那身體的柔韌性一定很好。即使人到中年,鍛煉肌肉從少量的、最簡單的俯臥撐和卷腹做起,逐步增加數量和其它動作,每天堅持,一年後無論是體能、健身知識、麵貌、身材和精神氣質會大不一樣。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思想深邃,關愛眾生。許多青年慕名前來向他學習,期望成為他那樣有智慧的人。有一天,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成為像老師那樣學識淵博的學者。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隻是說:“今天我們隻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個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說:“從今天開始,大家每天做300下,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麽簡單的事,有什麽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教室裏有90%的學生自豪地舉起了手。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次問學生:“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動作,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裏隻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著名哲學家的柏拉圖。一個人能把一個動作每天都做,堅持一年就不是意識去控製了,而是變成自動的習慣和潛意識了。健身打卡,一個月比較容易,3個月就需要堅持,半年就需要一定的毅力,一年才能走向重複的正軌,10年就一定會變成潛意識和自律了。

四、“存肌肉”是一種責任

人們往往重視自己的身外羽毛,而不重視身體內的器官。由於醫療技術的發達,有些器官移植已經非常成熟,當然價格和身體所有可移植零件一樣非常昂貴。但肌肉這個相當於身體最大的器官目前卻無法移植,因而肌肉也是非常非常昂貴的,對每個人來說可以說是千金難買,貴過一切身外之物。而要擁有強健的肌肉,隻有自己“七分吃”加“三分練”。

如果說生命的火車每5年停靠一站,每一站我們的心靈都可以和自己見麵,仔細的端詳和審視。這樣我們就可以想象5年後我們自己的相貌,希望在下一站遇見更好的自己,無論在相貌和精神上。所以“存肌肉”是對自己的一種責任:讓自己的靈魂始終能安放在一個健康的身軀上。

很多人對自己很不舍得投資,而對自己的孩子,無論在金錢還是時間上,都非常舍得。但是如果認識到對自己適當的投資,有一個好身體將來不但可以減輕社會和家庭照顧負擔和醫療花費,不給親人和下一代添太多麻煩,甚至還可以為下一代分擔一些壓力,之後,就會有不同的策略。如果說我們不夠愛自己,那就在更深的層次上,找一個更大的來提高自律能力和支撐自己的增肌目標: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存肌肉”這是一種社會和家庭責任,不是我們個人的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