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表明人死後還有生命,也沒有證據表明人死後沒有生命,意識是人類完全不了解的一個領域。在眾的多可能性中,也可能存在著一種極端情況:以人類目前的心智進化水平而言,尚且達不到理解“意識”的程度。也許若幹年後的將來,人們心智進化很多,技術發達,可以設計出“意識測量儀”一樣的儀器來測量意識。
多數科學家現在的看法是,意識(或稱做靈魂)可能隻是大腦的一種綜合功能,而不是少數科學家認定的是一些少數神經元的活動和化學物質的交換與反應。靈魂(意識)是存在的,但隻存在於有生命的活體中,主要是大腦,當生命停止後靈魂也就消失了,因為神經的活動和新陳代謝如同其他組織器官的活動一樣也都停止了。
恩格斯說:“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麽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 列寧也指出:“心理的東西、意識等等是物質(即物理的東西)的最高產物,是叫做人腦這樣一塊特別複雜的物質機能。”
無神論者、唯物主義者和進化論者都否認生命停止後靈魂的存在。
但唯心論者認為靈魂可以獨立於身體存在,並對此進行了論證:人有自我意識的特征,“我”不是身體。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由數十種化學元素組成的,這些物質元素人人相同,不能起到分別你我的作用。但事實上每個人的“我”各不相同。既使是雙胞胎的兄弟,雖然是由同一個細胞開始分裂而成的,但他們的人格也是不同的。因此人雖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卻因裏麵的靈魂不同而表現出各個不同的自我意識和性格來。如果“我”就是身體,若有人因車禍失去部分肢體,則這個“我”也必將隨之失去一部分了。但事實告訴我們,肢體殘缺的人“我”仍然很完整,不會變成半個“我”或“他”。這說明身體跟靈魂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人的肉體由於新陳代謝作用,舊細胞不斷死亡,新細胞不斷產生,原子,分子,每分每秒,都在不斷的更新和死亡,全身細胞大約七年一換,但裏麵的“我”始終如一(生理學表明,就是腦細胞也在慢慢地更換)。所以人的八十歲時的身體跟十歲時的身體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已經更換過十多次了,但裏麵的“我”卻是同一個“我”,老年人還常常喜歡回憶自己年少時的光景。這說明人裏麵的“我”有一個恒久不變的基礎,跟漸漸更換改變的肉體並沒有必然的聯係。由此我們還可以推想而知,一旦身體死去,裏麵的“我”仍將依然顧我,這便是靈魂的繼續存在了。靈魂的歸宿:美國太空火箭之父範伯朗博士說:“物質不滅能量守恒定律已經全然確立了,我也相信靈魂不滅定律”。人死了,其實也不是什麽都沒有了,而是變成了另一種存在形式。正如蠶蛹變成了蛾,人死後也會變成另一種屬靈界生存形態,這種形態是現世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正如在地上爬行的毛蟲並不知道自己後來竟會變成蝴蝶,且飛上天空的情形。
生命的本質由生理和心理兩部分組成,靈魂依賴身體而展示生命,結束了這個身體,必然會結合其它身體而成就另一個生命。
以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生命停止後靈魂的存在表現得黑白分明非常對立的觀點:人死後無靈魂和人死後有靈魂。那麽有沒有介於這兩者之間或之外的第三種灰色情況呢?有!這個就是“天人合一”,整個宇宙一體,像一個“超人”,單個星球隻是“超人”身上的一個細胞,單個人或動物,隻是“超人”身上細胞的一個分子甚至原子。深林大火隻是地球的新陳代謝,客觀規律包括各種定律和理論本來就存在,是人類發現它們而不是發明了它們。人的生命不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體,而是“天人合一”的維係在一起的。
人究竟是什麽?人隻不過是由一個細胞走過來的,在35億年以前,都來自於人類祖先同一個細胞,同一團物質,同一顆種子。人類就是一顆大樹,之後產生許多不同的分支,每個人就是許多細小分支和樹葉。如果把時間壓縮成一念,所有人本來就是一體的,就如同一顆樹上的所有葉子都是聯係在一起的。很多人的誤區在於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因而擔心個體生命結束後自己的情形。就如同大海麵上的一個水分子,擔心它蒸發後會發生什麽事。但如果考慮整個人類一體,個體的意識還是會回歸到人類,就像大海是一個整體一樣,蒸發到水分子還是會回到大海。雖然人來自於一個微小的世界,但人卻有表達無限的本能,即超空間性。當我們聽到一個遙遠的感人的故事,我們會為之感動,聽到一個遙遠的不公平的故事,我們會為之氣憤。宇宙是一個整體,人體是一個小宇宙,當進入“空性”或“空無”時,即與宇宙同體,萬事萬物歸於1,由1生萬事萬物。
如果用阿沙吉歐力的心靈結構模型把人群畫在一起,就會發現除了集體潛意識是連在一起的,高層自我也是連在一起的,是通向更高的境界。很多禪修的人突然覺悟是什麽感覺?就是和靈性教誨中“眾生一體,同歸宇宙”和“外麵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即自己就是宇宙是一樣的。
當你活在當下,保持純然的覺知,就已經與真我同在了,隨著累積的活在當下的高等能量越多,能量累積到某個臨界點,就像量子跳躍一樣自然發生,然後你會踏入“真我實現”的境地,全然地體會那難以言說的奧秘:“莫名的,就感覺平淡了,放下了,說不出的那種感覺,像一種解脫”。
金凱利的覺醒:這位著名的喜劇演員神奇的經曆簡直就是他飾演的《楚門的世界》的現實版本,簡直令人不可思議……“我醒來,我突然明白了,我明白思想是一個虛幻的東西,我突然覺得我是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思想,我想知道,‘是誰’意識到‘我在想’。突然,我被拋到這個神奇擴張性的自由解脫感覺,從我自己解脫,從我的問題解脫,我看見更大的我,大於我的身體,我是所有事物和人,我不再是宇宙的一個片段,我就是宇宙……”
阿米埃的秘密日記裏提到:“有一回夜裏,在北海犖確的岸上,我仰臥沙灘,遊目於天河,那時我像是能手捫星辰,擁有無限!在神聖的瞬間、出神的片刻,思想飛越世界,以海洋般廣大、安靜、深沉的氣息呼吸,與蒼穹一樣澄清無根這是不可抗拒的直覺當下。我覺得自己與宇宙一樣大,與神一般寧靜……”
台灣的催眠大師廖閱鵬老師曾經分享過這樣的高峰體驗:“多年以前,我在靜坐時,忽然整個人的身體感覺完全消失,融入無邊無際的喜悅中,好像一粒水分子滿入了海洋,與宇宙合一,卻清清楚楚覺知自我的存在。那時候,我感覺眾生一體是如此明明白白,人類應該相親相愛,寬恕並愛你的仇敵是不言自明的平常事啊!雖然這美妙的境界隻維持了一夜,卻成為影響我未來人生方向的關鍵。可以說,那一夜,我接通了高層潛意識。”
以上這些感覺就像人身上一個智慧較低的細胞突然和人的大腦或意識聯通了,對細胞來說是怎樣的一個感悟!宇宙是一個整體,各個星球如同一個個細胞,靠萬有引力或其它我們未知的力和規律維係在一起。
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巔峰體驗都提到了類似“天人合一”或“天地合一”。
17世紀歐洲著名詩人約翰鄧恩(天主教徒)的布道辭:“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衝掉了一塊岩石,歐洲就減少,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所以,不要問喪鍾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伊斯蘭教的蘇非派亦認為,一切都是可以認知的,但不同的意識層次,投射不同的視界及認知。世界上的知識可以分為三類:
(1)理性的知識,可以通過審視和論證獲得。
(2)情境的知識,由理性通過感官及感覺獲得,隻有身臨其境的人才能知曉。
(3)神秘的知識,在理性之上,非理性所能觸及,隻有信靠交托更高層麵的存在才能一睹真神麵貌。對蘇非派而言,經驗真主是最高的智慧,隻有體驗最高意識的狀態,精神與之交融,才能獲得這種“真知體會”。蘇非派宗師和神秘主義詩人魯米,最先把旋轉用於靜心修煉中,相傳他在連續旋轉了36小時後成道。旋舞是一個透過強烈的力量來打破、放空人們的製約的過程,旋轉的人成為真實的自己而不停旋轉的時候,就會浸染在無邊無際的空性的芬芳中,一根頂天立地的能量柱子被激活,感受到個體的存在是天地的合一。
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35歲那年,悉達多在一顆菩提樹下打坐,連續七天七夜,他總結了過去的經驗,終於徹底的覺悟,立身成佛,號稱釋迦牟尼,意思是徹底覺悟的賢者,我們也稱之為佛陀。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麽?原來無始無終的時間,是在當下的一念,沒有了時間限製,他證驗了無我的真諦,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遠近,對佛陀好像已經沒有了隔礙,佛陀所覺悟的已經超越了空間的有限性(愛因斯坦認為“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佛陀覺悟到世間上的煩惱不如意,隻是假名而已,而眾生無知,執假為真,計較人我是非,妄起貪瞋癡,以聖者的智能來看,甚為可憫!佛陀證悟到生死無非假相。死亡隻不過如同舊屋殘破剝落,搬了新家而已,身體好比房子,損壞了,換一個好身體,如是而已。人之所以貪生厭死,乃“我執”在作祟,一旦有了我執,世間上的紛擾、動亂、痛苦就如影隨形般逼迫而來。去除了我執,生死一如,表裏不異,當下就能得大解脫,獲大自在。除去我執,證得我空,因此能夠度一切苦厄,超脫生死輪回。佛陀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隻因妄想而不能證得”。人是未來佛,佛是過來人。佛是智慧、覺悟的意思。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佛性,隻是眾生因為妄起執著,一念不覺,遂沉淪於生死海中,佛陀證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一切都被包含於萬法緣起的理則之中。一切的生命皆由如來藏中所引發,菩提種中所生,我即眾生,眾生即我,因為萬物一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幫助你,非幫助你,而是愛護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夠了解此理,則人人彼此應該互相尊重,共容共成。
個體的看,每個人都會覺得一生太短,短到如果沒有輪回轉世簡直不合理。但意識是人特有的功能,動物是無意識的,所以不會有六道輪回,意識不會轉為另一種屬靈界生存形態。如果用能量的概念就可以把意識和物質統一起來。愛因斯坦認為:“宇宙間隻有場和物質這兩樣東西,但實際上隻有場,物質不過是場裏場強特別高(能量特別強)的地方”。靈性和肉體並非毫不相幹,因為物質即能量,有形無形都是不斷振動的能量,兩者的區別在於振動頻率不同,因而產生不同意識或不同形式的物質。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佛陀,也在2600年前指出,宇宙間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動組成(宇宙能量都是以波的方式傳送的)。在肌體老化後,意識以“波”的形式和以我們尚且不能理解的方式離開肌體,和以我們尚且不能理解的方式暫存在宇宙間,且不分你我。
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時間的長河那麽長,我為什麽偏巧在這個時候出現在世界上,以前多少億年和我沒有關係?以後的多少億年也和我再也沒有關係了?人們憑什麽就該認為,這種“自我意識”不會在將來某種情況下再次產生?很可能在我“這輩子”以前,我也曾以別的形態認識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且同樣可能在“這輩子”結束之後,我在某種條件下,以某種全新的形態認識到了自己。倘若是真,那麽在兩次“自我意識”產生的間隙,會由於不存在有意識的個體而變得像一瞬間那樣快,就是說人一死應當就馬上會變成一種新的自我意識的形態繼續存在著。這兩次自我意識的產生可能會隔上萬年,而從“我”的主觀角度來講隻不過是一瞬間而已,因為在缺失自我意識的前提之下“我”不可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同時也不可能感受到“身份”的觀念。我們姑且把這種“自我意識”稱之為靈魂。而現在的我死後,仍將誕生出不同的新生命。屆時,它們慢慢成長起來後便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那便是未來之我。而那個未來的我也同樣會思考:“生我之前我是誰,我去之後誰是我?”“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這個亙古不變的命題,如此循環往複,靈魂永生。生命一旦形成,便又開始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成熟、強壯、衰滅(生理不是身體,身體僅代表肉體軀殼,生理含有同宇宙萬物的對應關係,身體隻是生理的一部分)。既然物質不滅能量守恒,“意識”也是不滅的,就像水一樣,會暫時消失(蒸發了),但還會循環,下雨回來。在地球上,水分子的總數是變化不多的。“意識”的一種形式或我們姑且叫靈魂,在地球上也是不會減少的,她還會回到一個有機體上,她之所以很少能記起前一生的記憶,是因為記憶主要是潛意識,是“意識”(姑且叫靈魂)之外的東西,不是因為喝了孟婆湯。就如蒸發後的水,重新回到地麵時,很少能帶著以前的味道。新的生命猶如春雨,拋卻以前所有的煩惱和愛恨,獲得新生,重新來過。
所以當我們明白了萬物一體,天人合一,我即眾生,眾生即我,靈魂永生之後,就知道應該去除“我執”和“貪、瞋、癡”。就應該提高天性,即多接通高層潛意識。抑製稟性(如一些不良的情緒:怒、恨、怨、惱、煩)即低層潛意識不好的部分。改善習性(是後天教育、社會影響養成的習慣,習性有陰有陽,有善有惡)。在生命過程中,身體隻占10%部分,精神領域占90%部分。但如若沒有一個好的身體(下丹田),大腦內上丹田就沒有足夠的能量,就很難修行那90%的精神領域。努力鍛煉成一個好的身體,提高丹田之力,才能有足夠的能量提高精氣神和提升身心靈,才能走出整天重複的低能量階段,才能感悟到生命的高級境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活在當下,不必擔心生命結束後的狀態,像不必擔心宇宙會哪一天結束一樣。
生命的組成 | 身 | 心 | 靈 |
精氣神 | 精 | 氣 | 神 |
商數 | 體商 | 情商 | 靈商 |
丹田 | 下丹田 | 中丹田 | 上丹田 |
生命的比例 | 10% | 30% | 60% |
生命的內容 | 飲食,娛樂,本能 | 思想,意誌,情感 | 直覺,感應,靈性 |
俄國的列夫•舍斯托夫在他的《無根據頌》中提到,哲學家們頌揚心靈的寧靜,把它當做我們生存最高尚和最有價值的目標,可這樣一來,動物理應成為我們的理想,因為在平靜無波這方麵,沒有什麽能比它們更好。我們不妨去看看正在吃草的綿羊或奶牛,它們既不回憶過去,也不憧憬未來,完完全全活在當下(現在),隻要有一塊好牧場,就能使它們完全滿意了。
心靈的寧靜是針對大多眾生而言,舍斯托夫對於小部分精英來說,是要提高精神境界。但人和動物不同,動物隻有潛意識,人還多一個“意識”,潛意識和意識這兩個心理的相互作用,使得人有數之不盡的煩惱,內心永遠無法達到植物般的寧靜。欲望和虛榮的病態和擴張,可以迷惑未成熟的心智,可以泯滅內心的良知,可以扭曲人性,可以壓製親情,最終釀成一個又一個悲劇。有一個悲觀的說法:這世界上,最黑暗肮髒的,永遠不是越來越差的環境,不是城市貧窮角落的溝槽;不是經久不用的房子的邊角,也永遠不是枝葉山頂上堆砌的灰塵,而是人心。為什麽當今世界有那麽多的混亂和悲劇,就是因為許多人不理解他們自己心理的這兩種意識的相互作用。如果這兩種意識能一致地、和諧地、同步地合作,你肯定會經曆健康、幸福、平安和喜樂,不會有疾病或悲劇產生。
哲學家柏拉圖在《斐德羅篇》中表示,所有投生於肉體的靈魂,如果是依照正義而生活的話就可以獲得較好的命運,若不依正義而生活的話,命運就會較差。欲望將人拖向塵世,拖向原始;但理性則使人無限向上層攀升,接近上帝。
意識是人特有的功能,動物是無意識的,它們靠本能行動。人類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有獨立的思想和意誌。意識可以選擇,人生在於不斷地選擇,堅強的意識,和潛意識高度吻合。實際上它追求的效果是將潛意識和意識同時指向一個特定的目標,以達成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和諧。意識和潛意識必須一致,你的潛意識將你的真實感受認為是真實存在的。你的潛意識總是接受占主導的念頭,所以,占主導的念頭應該是積極的、富裕的,而不是消極的、貧困的。心理困擾和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即理智與情感的衝突。
錯誤的“信念或觀念”會導致錯誤的“行動或策略”。一味地追求物質,就成了物質的奴隸,不必炫富。一個到養老院的老人,發現以前拚命追求的東西,根本帶不到養老院,給子女看不上,丟了可惜,才發現身外之物根本不需要太多。不知道自己的客觀需求,物質欲望高,常常“想要的”高於自己真正“需要的”。有些人到自助餐吃飯常常會吃得溝滿濠平,過多的食物超過身體的需求就是毒藥。英國倫敦著名的湯普森急救中心的摟上刻著這樣一句話:“你的身軀很龐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髒。” 多餘的脂肪會壓迫人的心髒;多餘的財富會拖累人的心靈,多餘的追逐會增加人精神的負擔。坦然接受生活的任何狀態,沒有絕對幸福的狀態,不要攀比,你所認為的苦難狀態,也可能是他人努力向往的甘甜狀態。適度的勤勞是為了和萬物一起快樂地享受生活,過度的勤勞,就是想獲得不該屬於我們的東西,結果可能得不償失或事與願違。
生命的深層意義,常在於誘惑叢生中,保持真我。不戀世間紛擾,於心靈躁動中,趨向澄靜,不眷凡塵浮華。人生的精彩,不是你銘記多少,而是你能淡忘多少,唯有邊走邊棄,才能走得更遠。
這就是“意識”之歌:《再別今生》
朦朧的我走了,
正如我朦朧的來,
我朦朧的回憶,
回味潛意識裏的記憶,
天倫與人倫之樂,
是夕陽中的情懷,
親朋好友的愛,
是世間終極禮物。
名利如過眼雲煙,
身外之物如同浮雲,
中年後運動少體質差,
偶爾晚睡便臉麵無華。
後悔沒能提早慢跑,
養生練功益壽延年,
年輕時身體健壯,
吃嘛嘛香晚睡也剛。
憶往更年輕的時代:
童年的歲月悠長,
情竇初開又充滿活力,
再度少年恍如此生不老。
但我不能此生不老,
潛意識調動肌體所有能量,
和我最後一次配合,
作肌體枯竭前的回光返照。
朦朧的我走了,
正如我朦朧的來,
作別肌體中的潛意識,
不帶走一絲記憶。
參見《談談“潛意識”》。(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504/201906/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