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矽穀

有興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吃鹽哲學

(2019-06-01 14:56:58) 下一個

西方有個說法:寧可和希臘哲學家一起吃鹽,也不和意大利的諂媚者共同吃糖意思是哲學會增進你的智慧,使你終身享用。諂媚者隻會奉承你,使你一時欣喜,但不能幫助你。

鹽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每人每天必須要有一定鹽的攝取才能保持人體心髒的正常活動、維持正常的滲透壓及體內酸堿的平衡,同時鹽是鹹味的載體,是調味品中用得最多的食品,號稱“百味之王”。放鹽不僅增加菜肴的滋味,還能促進胃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欲。

在佛教文學作品《百句譬喻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愚人吃鹽”,講的是從前有個愚人,到別人家去作客,吃菜嫌淡而無味。主人知道後,給他加了一點鹽,他吃了後便覺得味道很美。而後他想,味道好是因為有鹽,加了那麽一點點鹽就那麽好吃,多加一點豈不更好吃了嗎?於是他就在菜裏放了很多鹽,其結果是又苦又澀。

這就是吃鹽哲學”:世上沒有一個東西隻有好的一麵,沒有壞的一麵。給菜逐漸加鹽,味道由淡變濃,這是量變,在這個過程中,菜味處在人能接受的限度內。即使是相同的化學成分,當加鹽過量,菜會變苦,讓人無法吃,這是質變。量變的積累發生質變,菜變苦,是不斷加鹽的結果。質變是下一輪量變的基礎,在菜變苦後,如果繼續加鹽,菜會變得更苦更澀。

愚人吃鹽的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現實生活中未必人人都能掌握吃鹽的分寸。很多人其實不會吃鹽。如何才是正確的吃鹽?就是根據客觀需求,也就是根據身體的客觀需求。嬰幼兒,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平時吃鹽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那麽什麽是身體的客觀需求?鹽(也即食鹽)的主要成分是NaCl(氯化鈉),是重要的維持生理狀況的電解質,人的體液就接近於0.6%到0.9%的NaCl。人每天不斷地吸收鹽分,也在不斷的排泄,每天要攝入5到10克的鹽。鹽所提供的鹹是我們的生命的源泉,絕對不可或缺的。

大人吃慣了酸甜苦辣鹹,是沒有辦法吃原汁原味的食物的。但是一歲以內的嬰兒沒有接觸過鹽類,而且他不需要那麽多鹽,他所需要的鹽從食物本身就已經含有了。不用擔心嬰兒沒有吃鹽會沒有勁,因為從蔬菜和各種食物中的微量的鹽就足夠了。另外,過早的攝入鹽對孩子的身體和腎髒都是負擔,所以一歲以內的孩子不要加鹽和調味品。

許多人腰酸、背痛、腿抽筋、耳背、中耳炎等等,不是都因為缺鈣,有相當一部分屬於腎的問題。鹹入腎不等於鹹養腎,不要走極端,吃的過鹹也會傷腎的。許多年輕人或中年人常常生猛海鮮,雞鴨魚肉,攝取了過多的鹽,所以平時反而應該適當的吃一些清淡食物。但一些退休的老年人,平時也沒個應酬,並且自以為:鍛煉不多、很少幹體力活,怕血壓高,就吃的清淡,甚至做菜不放鹽。結果反而會出現腎的毛病,免疫力下降,吃飯沒有胃口,大便不通暢,骨頭疏鬆,沒有精神。這其實都是吃鹽少造成的,很多人隻知道鹽吃多了會生病,不知道鹽吃少了也會生病的道理。

有個人心血管不太好,有人就勸他要少吃鹽。結果這個人意誌堅定,每天真的就隻攝入很少的鹽分,甚至有幾個星期“堅持”不吃鹽,體內的鹽嚴重不足,於是需要鈉(Na)離子氯(Cl)離子才能工作的肌肉就遭殃了。鹽是重要的維持生理狀況的電解質,身體為了保持體內鹽的濃度,隻好出虛汗把水分排掉,被動提高鹽濃度。於是這個人就得了一種怪病:渾身無力猛冒虛汗,到各大醫院診斷都查不出病因,因為壓根不會有醫生想到誰會缺鹽啊!最後還是聽從身體的召喚:“非常想吃鹹菜和稀飯”! 於是吃了幾天的鹹菜和稀飯身體自然恢複了。

炒菜時,放鹽的多少很重要,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有時什麽時候放鹽也很重要(是火候的一部分),如炒絲瓜:要先把鍋洗淨,鍋加熱後加油,待油溫熱時,放入蔥蒜等佐料煸出香味,然後把絲瓜放入,等到絲瓜炒熟後放鹽,約30秒後起鍋(若是絲瓜炒蛋,則15秒後放預先炒熟的雞蛋,再過15秒起鍋),這樣絲瓜就不會變色或發黑。如果先放鹽,或絲瓜放入後立即放鹽,絲瓜就會變色或發黑。

陸文夫的【美食家】中提到美食家朱自冶在給飯店的廚師們培訓講座時提到:“做菜哪一點最難?”答案是一個最最簡單而又最最複雜的問題:“放鹽”。“這放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人、因時而變。一桌酒席擺開,開頭的幾道菜都要偏鹹,淡了就要失敗。為啥,因為人們剛剛開始吃,嘴巴淡,體內需要鹽。以後的一道道菜上來,就要逐步地淡下去,如果這桌酒席有四十個菜的話,那最後的一道湯簡直就不能放鹽,大家一喝,照樣喊鮮。因為那麽多的酒和菜都已吃了下去,身體內的鹽分已經達到了飽和點,這時候最需的是水。最後的一道湯簡直不能放鹽,是一個有名的廚師在失手中發現的。那一頓飯從晚上六點吃到十二點,廚師做湯的時候打瞌睡,忘了放鹽,等他發覺以後拿了鹽奔進店堂時,人們已經把湯喝光,一致稱讚:在所有的菜中湯是第一!” 可見正確地放鹽要根據人們身體的需求。有時不放鹽是最正確的放鹽方法。

通常人的體液中鹽的濃度為0.6%~0.9%,所以醫用生理鹽水的濃度為0.9%。一般人喝湯的口感較好的是1%的鹽,清淡的炒菜2%鹽。海水的鹽濃度平均為3.5%,榨菜中鹽的濃度約為7%,鹹菜中鹽的濃度10%,殺菌用的鹽的濃度12%或以上。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菜譜沒譜,不精確,尤其是放鹽,因為常常說鹽少許而不是幾克幾勺(T-SPOON),其實這是讓廚師不要機械教條,要根據人們身體的需求。在冬天時運動少要少吃點鹽,在春夏秋時運動多,出汗多,要多吃點鹽。劇烈運動過後要吃多些鹽,這樣與生活工作習慣吻合起來吃鹽,就不會造成高血壓。可見中國飲食菜譜的背後是哲學,蘊含極高的境界。

吃鹽要根據身體的客觀需求,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吃糖也是如此。糖是人體內產生熱能的重要物質,在健康狀態下,體內的血糖要維持一定的濃度,才能保證細胞進行正常的代謝和器官的正常功能。例如跑馬拉鬆的人,如果控製在自己的正常速度下,肝髒會在消耗體內糖元的同時,啟動肝糖轉換,提供糖元給身體做能量。但肝糖轉換也需要糖元做能量,如果速度過快,消耗的糖元速度也過快,體內的血糖濃度低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器官的正常功能(例如肝糖轉換,在極端情況下甚至肝髒停止肝糖轉換),馬拉鬆有些前麵跑得過快的人,在22英裏處,一步都邁不開,想走都抬不來腿,盡管身體內有很多脂肪可以提供轉做糖元。跑馬拉鬆的過程中,運動員要不停的補充能量膠(一種類似蜂蜜和鹽的混合物)補充糖到身體。

很多人為了減肥或擔心吃糖或含糖食物後血糖會升高,便不敢吃糖或含糖食物。不吃糖抑製了胰島素的產生,體內血糖降低,但低血糖會反過來喚起強烈的饑餓感、勾起人們進食更多糖分與食物的欲望。如果靠毅力忍受這種欲望,是很危險的,因為低血糖得不到及時糾正,可能引起腦損傷,長期低血糖會導致抑鬱症。當然吃太多糖,血糖值升高,胰髒會分泌出胰島素,將身體所需的血糖儲存在肝髒或肌肉內,多餘的血糖會轉換成脂肪被儲存起來,使得人會變胖。所以吃糖和吃鹽一樣:不能多吃,但也不能少吃。

吃酸,苦,辣,也是和吃鹽一樣,少量對身體有益,但不能太多。在自然界中,有些環境是普通生物不能生存的,如高溫、低溫、高酸、高堿、高鹽、高壓、高輻射等。過多的鹽,糖,辣,酸,苦,連細菌都不能生存(如糖蒜、酸菜和鹹菜等),若要防止細菌,則把鹽、辣、酸(醋可以殺菌)、甜、苦,任一樣醃製起來即可,說明這些東西量大了,連細菌都受不了,因而對人體也不利。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和吃鹽一樣的道理:凡事適可而止,避免做不到位和過猶不及。

吃飯不要太飽,多了對身體是毒藥,科學家做過實驗,飽老鼠比餓老鼠的壽命短很多。吃飯不能太多,但也不能太少,有人靠少吃來減肥是很不科學的,原因之一是吃太少沒有一定量的大便在腸子裏造成排便排毒困難,使身體變差,反而不能減肥。另外少吃後一旦有饑餓感,大腦會分泌化學物質,讓我們渴望吃高熱量食物,並總要多吃。這就是為什麽通過節食減肥,總是會反彈的原因。少吃多餐有利於維持身體的血糖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可以達到穩定的減肥目的。

適量喝水對身體有好處,但喝水太多也會讓人喪命。雨露滋潤,但雨水太多,樹會死,當然雨水少樹會幹死。環境要安靜,但也不能太安靜,否則你出差或旅遊時就很難適應外麵的條件,影響你的睡眠。睡眠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成人每天8個小時),睡太多會占掉身體其它功能的時間,如淩晨5-7點,大腸的排毒時間, 7-8點是排便的最好時間,身體的低層潛意識會在這個時候產生便意,你若長期睡懶覺,就會造成便秘或大便形態不好和排毒不好。當然睡眠也像炒絲瓜放鹽的時機和“火候”一樣,什麽時候睡也很重要,晚上一定要在11點之前睡覺(最好10點以前)。

運動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過度的運動會消耗過多的血氣能量,降低身體的免疫能力。另外由於運動員長期運動在極限狀態下,對身體有影響和傷害,於是很多人擔心平常的運動也會對身體造成像職業運動員那樣的傷害,這其實是不必要的擔心。同樣的,由於醫生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病人,所以無論是治療還是養生都會比較保守,而對於正常人來說,如果沒有疾病,就沒有必要被養生的限製束縛住。例如身體差缺鈣的人才需補鈣,而身體好和不缺鈣的人不需要補鈣:這就像一個有裂紋或蛀孔的柱子,需要釘上釘子(補鈣)以提高柱子的強度,而完好結實的柱子則不需要釘上釘子(釘上釘子後可能強度還不如以前)。

螺絲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由此人們發明了“力矩扳手”,使用這個工具可以保證每個螺絲的鬆緊程度一樣,非常重複。

在溝通中:信息太少會造成溝通不到位(鹽太少),但有時信息太多(鹽太多),也會造成沒有頭緒或理不清或迷失方向或失去焦點。這就是為什麽在“有效溝通7C原則”中有一條是“簡潔(Clarity)”

讀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少而精。讀書太少的弊處大家都懂,讀書太多,是指相對做事較少而把大量精力和時間消耗在泛讀上,獲取的知識越來越膚淺,尤其很多惰性知識(例如金魚的記憶隻有7到15秒,後來發現金魚的記憶有時會比較長。除了某些相關的專業與研究人員,這些知識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沒用的知識),成為無所不知的“知道者”或“知道分子”,卻犧牲了我們通過做事的體會和本應具有的思考、深度研究和創造力,影響了我們真正掌握知識和達到“知行合一”境界。同樣道理,適當的使用智能手機,對我們生活提供許多便利,但如果把大量精力和時間消耗在手機和網絡新聞上就如同上麵讀書太多一樣的效果。

對於父母管控小孩也是和吃鹽一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長是循序漸進的,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父母應該逐步放權,讓孩子逐步獨立,即管教(nurture)是 從100%到0%的一個過程。孩子自己的獨立(nature),應該是從0%到100%的一個過程。如果父母同孩子常處於一種事無巨細和無時無刻聯係在一起的狀態,從而使父母隨時介入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中,包括吃穿住行的很多小細節,應該孩子自己關心和麵對的事情被父母千方百計地主動代為,孩子因此就會失去主動性,失去獨立決策的機會,長此以往獨立生存能力會弱化和退化。所以管控太細,就如同控製增益太高,結果變差。用我們工程師的話講:“快速的信息反饋會導致係統不穩定,來回震蕩。控製增益太高,就會造成控製電路或控製曲線震蕩而不穩,即控製變差”。

小孩玩遊戲有利於智力開發,玩少了不好,但玩太多了和吃鹽一樣,玩物喪誌,影響小孩的全麵發展,甚至影響小孩的做人成長。發現小孩興趣很重要,維護小孩興趣的可持續也非常重要。有些家長好不容易發現小孩的興趣,於是就請專家輔導,老師上課,課後加強練習,終於小孩子又不喜歡了。這其實是家長們有時沒有掌握吃鹽的哲學,因勢利導。興趣和吃鹽一樣,不能因為好,家長就拚命加量。凡事適中,興趣和愛好也不能太過度加量,否則會過猶不及。

所謂“痛快”就是先痛而後快樂,但這裏指小痛(如吃辣椒產生的爽感,撓癢癢撓破皮膚時小痛的舒服感),而不是大痛。這就是“小痛怡情,大痛傷身/腎”,而不是越痛越快樂。

太極拳之所以能流傳很久,是因為她不走極端,不像有很多功法強調極端,時髦一段時間,如曇花一現。太極拳提倡隻用75%的力,留有餘地,不能用滿,才能靈活機動,永遠不讓自己處在被動局麵。跑步也是一樣,如果要能跑得久,就不能跑太快,有一個最佳點叫“靶心率”(是在最大心率75%的心率)跑步,對健康最有利。

為了提高物質生活水平,有些人拚命賺錢,以為錢越多越好,結果工作太忙反而降低了生活質量,甚至還賠了身體。所以掙錢也和吃鹽一樣,量力而行,適可而止,身體第一。正常的掙錢時間平均每天8個小時,不超過10個小時,否則減少了睡眠和個人生活時間,就是降低了生活質量,靠超時多掙的錢就沒有意義了。適度的勤勞是為了和萬物一起快樂地享受生活,過度的勤勞,無非是想獲得不該屬於我們的東西,結果可能得不償失或事與願違。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定有一個合適的比例,不能偏頗。在我們家鄉流傳著“錢多不是財!”的歇後語,這個說法驗證了當地有些人,在貧困時夫妻同甘共苦,突然有錢了,結果不是生病,就是多災多難,讓人感到他們沒有享福的命。錢少了,會人窮誌短,錢多了,會讓人變得瘋狂。這其實是“一個人的外在財富是由他的內在精神財富決定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相當的內在精神財富,就算靠運氣獲得意外之財,也難以守住。想要積累外在的財富,必須先積累內在的精神財富。有些暴發戶土豪,沒有及時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時常被騙,甚至最後傾家蕩產,就是因為她們的品性、境界和為人不能擁有意外之財,依然是一顆淺薄或貧窮的心。《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  這就是:“厚德載物,雅量容人”。“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一個人的境界如果是一個小盆的水,是容納不了太多的鹽就飽和了,一個人的境界隻有是一個大盆的水,才能容納更多的鹽。

教育也要像吃鹽一樣,不要走極端,變成道德教育,這樣很多人做不到就放棄了。

通常人們把偏廢中道的兩端叫極左極右。“左右”說法的來源與法國大革命有關。在1791年的製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坐在議會的左邊(山嶽派),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吉倫特派,立憲派)坐在主持人右邊。從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執行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當時的實際,就是正確的;如果超越了當時的客觀實際,做了條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傾”盲動(冒險)主義;如果落後於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主義。極左的特點是越極端越好。

春秋時期,魯國製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隻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麽回到魯國後,國家就會給他們以賠償和獎勵。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國。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他是個很有錢的商人,他從國外贖回來很多魯國人,但卻拒絕國家的賠償,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分擔贖人的負擔。孔子說:子貢的所作所為,固然為他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讚揚,但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仁義”的要求。以後那些贖人之後去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讚,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為什麽不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更多魯國人將因此而不能返鄉。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當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超過周禮的要求就會進行道德綁架(極的行為),這樣很多人做不到就放棄了。現今的社會裏,有很多這樣的極行為,他們沒有掌握“吃鹽哲學”,總想把事情做的更完美,越完美越好,結果超出了界限,本要照顧少數人的利益,結果卻犧牲了大部分人的太多利益甚至傷害。

“OVER DO” 和“畫蛇添足”都是不必要的過猶不及。極左過猶不及往往結果的危害更嚴重:例如水喝太多會死人,錢太多過於張揚和露財會遭滅頂之災,擰螺絲太緊會擰斷。樂極生悲。有些小孩愛吃某種東西,就拚命吃,吃傷(吃膩)後,甚至一輩子再也不吃了。

怎樣才能掌握好吃鹽哲學”?除了前麵提到的遵循“客觀需求”,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重複”。經常重複好的習慣和正確的方法(堅定不移),不要輕易在方法和習慣上“漂移”和不重複。

例如醫不自治,說的是醫生很難治好自己和自己家的病人,就是因為麵對家人,失去了平常心,他總想用最好的方法或不必要的顧慮和憂患,使得技術和能力不能正常發揮和“重複”,矯枉過正,結果事與願違。西漢名醫淳於意有一次在給自父親治病時,用藥總是遲遲不見效果。一天,因有事外出,托徒弟代為診病抓藥,徒弟當看到老師以前的藥方時,發現了問題,覺得其中一味藥似乎用量偏小,以為是老師一時疏忽,不假思索地給加大了劑量,結果服藥後效果出奇地好。當淳於意回來後,看到眼前的情況,覺得不可能出現這種奇效的,於是便問徒弟什麽原因,徒弟如實告訴淳於意,因為老師的疏忽,一味藥量用小了,自己給加大了劑量。此時淳於意恍然大悟。其實徒弟哪裏知道個中情由,因為病人是自己父親,而這味藥又是劇毒藥,自己每當開藥單子時總要思忖再三下不了決心,本來該用的劑量(客觀需求),自己就因為是給父親用藥才減了量(如同少放鹽,偏差),所以也就遲遲不見療效。 

現實生活中很多“重複”是可以量化的。這裏簡單介紹六西格瑪(6σ,Six Sigma)管理概念,她是一種管理哲學,於1986年由摩托羅拉公司的比爾·史密斯提出。6σ管理法是一種統計評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產,防範產品責任風險,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和市場占有率,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6σ管理既著眼於產品、服務質量,又關注過程的改進。“σ”是希臘文的一個字母,在統計學上用來表示標準偏差值,用以描述總體中的個體離均值的偏離程度(也即重複程度),測量出的σ表征著諸如單位缺陷、百萬缺陷或錯誤的概率牲,Nσ的N值越大,缺陷或錯誤就越少。6σ是一個目標,這個質量水平指的是所有的過程和結果中,99.99966% 是無缺陷的,也就是說,做100萬件事情,其中隻有3.4件是有缺陷的,這幾乎趨近到人類能夠達到的最為完美的境界。6σ管理關注過程,特別是企業為市場和顧客提供價值的核心過程。因為過程能力用σ來度量後,Nσ的N值越大,過程的波動越小,過程以最低的成本損失、最短的時間周期、滿足顧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強。6σ理論認為,大多數企業在3σ到4σ間運轉,也就是說每百萬次操作失誤在6210-66800之間,這些缺陷要求經營者以銷售額在15%-30%的資金進行事後的彌補或修正,而如果做到6σ,事後彌補的資金將降低到約為銷售額的5%。6σ的核心是“重複”,即使在合格的範圍內,也要重複在一個很窄的平均值附近,不能因為有些參數越小越好或越大越好,就使得它們偏離目標平均值

 “吃鹽哲學”是啟發人們從普通的“主觀哲學”上升到更科學的方法,提高人生的智慧。主觀哲學是主觀認識世界的方法,通常隻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別人不知道論述人的所處角度,則不一定可以得到一致的結論。例如常見的主觀哲學有:多運動、多吃瓜果、少吃鹽、多喝水等等。這是一些人對自身條件的總結,以前運動少,現在增加了運動,身體感覺好了,這是對自身改變的規律總結,是一種思考,而且這種思考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這就是主觀哲學,但不是科學!由於“多”是有相對性的,對於一個已經很疲勞的人,再多運動是有傷害的。科學的論述比較難,比如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合適的運動強度都不同,隻能大概總結,得到結論。 “吃鹽哲學”就是要根據客觀需求且在適當的時機確定的多少。

總之吃鹽哲學引申的是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變的中庸之道。它告訴人們,凡事要適可而止,既不能不夠,也不能超過,同時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動搖,不能偏廢兩端,不偏不倚地行事。這一智慧,既可以用於做人,也可以用於治學和工作以及事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正明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ikecwu' 的評論 : 肉類、蔬菜、水果、粗糧等本身已經含有少量的鹽,所以小孩子不用另外吃鹽。如果運動不是常常大汗淋漓,鈉離子也不會流失很多。身體是最好的SENSOR(探測器),如果不想吃太鹹,就說明身體沒有這個需求。有人愛吃鹹一些,是因為體質差,像吃辣、抽煙或喝酒一樣轉移身體不舒服的注意力,例如肺結核的人反而更喜歡吃鹹一點。體質好的人對食物的味道要求不是太高。
mikecwu 回複 悄悄話 我很討厭鹹的味道,所以我飲食裏麵不額外加鹽。有人說無鹽肯定不行,但我這麽多年一直非常健康,每次體檢血液鈉離子等濃度都是最佳狀態。關鍵是飲食均衡,新鮮肉,蔬菜,水果,粗糧等攝入得夠(我基本上是以肉和蔬菜為主,一兩口飯而已),平時運動得夠,身體就會好。
正明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aglegirl' 的評論 : 謝謝鼓勵,非常感謝!
beaglegirl 回複 悄悄話 非常認同博主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觀。中華文明的“中庸之道”意義非淺,就是“moderation is key"的等同。好多人理解為平庸,是偏頗的。而是恰到好處,符合環境,天人合一的境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