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大女兒以全A的成績從初中8年級上了高中,9年級還能保持全A,然而從10年級開始,成績就開始下滑,常常出現B和C,作業來不及做完,經常熬夜、甚至通宵達旦為了完成前一個遲交的作業,就這樣還常常拖遲了下一個作業,就像陰雨天駝稻草,越駝越重。有一次熬夜太累,早上就起不來了,叫起之後,躺在地上,任由拖和拽,就是不肯去上學,末了從牙縫裏擠出一句:“活著真沒勁”,嚇得我趕緊讓她回到床上睡覺去了。那些個痛苦的場麵,至今還曆曆在目。臨近高中畢業時,要不是夫人的閨蜜出麵幫忙,不知道能否上得了一般大學。
今年暑假過後小女兒也上高中了,兒子過2年也要上高中,如何對待他們的教育,結合如何提高情商和靈商,進行了一番反思,突然發現,我們以前對子女的教育一直是錯誤的。先從小孩要不要課外輔導和補課說起:
(一)要不要課外輔導和補課?
對於這個話題我們先來探討一點哲學問題,因為我們對學習知識的認識論是矛盾的。盡管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被唯物主義洗腦的,即我們的認識論是反映論,獲取知識是後天的,需要上課或實踐才能獲得。但我們同時又承認唯心主義的先驗論,覺得有所謂的天賦,有些人生下來就具有的超凡能力或聰慧的遺傳等。其實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是絕對真理,都是盲人摸象的不同側麵,唯物主義摸到大象的耳朵或眼睛,所有知識都是通過學習才能得來,強調人的“意識”部分,是反映論。唯心主義摸到大象的腦袋,認為知識是先天的東西,強調人的“潛意識”的部分,是先驗論。
孟子提出過“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就是先驗論。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用現在的白話講就是:生而知之者是最上等求知方式,因為自身具有的好奇和興趣,本能地在生活體驗中,激發各種潛意識(也即人類的遺傳中先天就有的)以及靈感獲取知識,是先驗論。 學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奮好學的人,天賦雖然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但通過刻苦學習理論知識或通過實踐,仍然可以成為有用的人才,這個就是反映論。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時,為解除疑難問題,而努力求知學習的人,這個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那種人。最後還有一種困而不學的人,明明已經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難了,卻仍然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而隻是打牌喝酒常看電視“混”日子,這種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屬於最下等的不可救藥的人。
“先驗論”是一種和唯物主義“反映論”根本對立的唯心主義認識論,它從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是由精神派生的這一唯心主義基本前提出發,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認為人的知識和才能是先於客觀事物、先於社會實踐、先於感覺經驗的東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觀自生的(說白了,其實就是人類的遺傳,或集體潛意識的傳承)。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他的哲學體係博大精深,對教學思想影響很大。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隻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複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概念、真理是純思維的產物。同時他又認為學生是通過理念世界在現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憶起理念世界的,承認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他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其實先驗論就是強調集體潛意識和低層潛意識的激發,人們的集體潛意識和低層潛意識中傳承著人類上萬年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如小孩一出生就天生會找奶頭,要吃要喝一樣,先驗論就是把前人的知識,通過低層潛意識回憶和激發出來,再由高層潛意識產生想象力。
“反映論”是唯物主義關於認識的理論,即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來自天賦的觀念,不是來自頭腦本身,而是後天形成的,它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恩格斯說:“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麽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 列寧也指出:“心理的東西、意識等等是物質(即物理的東西)的最高產物,是叫做人腦這樣一塊特別複雜的物質機能。” 毛澤東說過:“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裏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裏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隻能從社會實踐中來,隻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綜合起來,人的知識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先驗論,是人的各種潛意識作用,一部分是反映論,是人的意識的作用。參見下麵的阿沙吉歐力的心靈結構模型,人的心靈包括各種潛意識和意識。有人說學音樂6歲前比較好,是因為6歲前容易從低層潛意識回憶出來。孩子年幼時,想象力比較豐富是因為沒有被洗腦。另外有興趣才會思考,才會回憶出,才會把知識從低層潛意識移動到顯意識。看過最強大腦,覺得他們非常厲害,其實人人都有很強的大腦傳承著人類的智慧,就是沒有開發出來,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在一定條件下小宇宙會爆發。
補課是過分強調後天學習的行為,是強調反映論。很多課外輔導,其實是家長的興趣,不是學生的需求。家長對孩子有一種奇怪的擔憂,就像感冒,不管吃不吃藥,7天才能好,但家長如不做點什麽,良心上過不去。所以有人提議,給小孩一種麵包或維他命(其實就是普通的麵包或維他命C),說是為了治感冒,其實是為了讓家長心裏好受一些。孩子學習不好,通過補課,隻要花了錢了,不管結果如何,家長心裏好受一些。
記得大女兒10年級開始不久,成績開始下掉,數學成績從A掉到B,於是夫人找到一個數學輔導老師,每周六上午我帶女兒去補數學《代數》,然而女兒在學校的數學成績繼續下掉,從B到C,一直掉到F,這才停掉數學補課。當時沒有想通這個原因,怎麽會越補越差,直覺是浪費了很多思考的時間,單純地死記硬背,效率很低。幾年前,2個小的在小學的數學沒有大女兒當年在小學那麽好,夫人有些擔心,打聽到一個數學輔導老師,別人都說好,本來我對很多課外輔導有看法,覺得補課或輔導有些不妥,但又說不清楚原因和道理。夫人為了說服我,讓我去聽聽這個老師的新開班介紹講座,然後讓我做決定。介紹講座開始前,閑聊中說起數學老師和我們都是恢複高考第三年79級高考的,當他問我數學考了多少時,我印象裏我們中學老師高考成績都不太好,想著當老師的他的高考成績也不會太好,我還怕傷了他的自尊,謙虛地說:“我那年運氣好,很多考題考前似曾碰到過類似的練習題,最後一題來不及做完,被扣了6分,所以考了94分”,沒想到他說:“那我比你運氣還好一點,數學96分”,頓時心生欽佩。開始講座時,他分析美國的數學教育的課程安排得很不科學:代數還沒有教完,就開始學幾何,這中間有一個大洞,使得學生的基礎不紮實。聯想到大女兒當年的情形,當時我聽得毛骨悚然,口幹舌燥。講座過後,當夫人問我怎麽決定,我斬釘截鐵地說:“補!讓2個小孩都補課,路程遠一些沒關係,每個周日我來送”。就這樣2個小的就開始了數學輔導課,他們的方法就是做大量練習,記得兒子當時說:“STUPID(真蠢),我都會做了,為什麽還要做那麽多重複的練習?”,但我覺得這種方法和我們高考前大量做題是一樣的,就強迫他們堅持,果然那一年2個小孩的數學成績在班上就領先了,我們感到補課還是有作用的。然而,半年過後,效果就不明顯了,一年後,好像就沒有什麽作用了。於是夫人就又找到另一位離家近的數學輔導老師,這一次問我意見,我感覺所有老師,就像過去練功習武的,都有一定的特長,但都是招數有限,不用跟著學很長時間,就跟夫人說:“不同的老師,就學半年”,小孩子新鮮感,開始能好好學,時間一長就疲掉了。
現在我明白了,除非是孩子的興趣,否則不要補課。孩子有了“缺”和“漏”才需要去補課,補習班是學校所學的翻版,隻是學習的場所不同。學校學不好,上補習班就能學好?不懂得改變學習方法和找到學習的興趣,結果隻是在做重複的事情。有4個很強的理由,不要上補習班:
(1)如果孩子不反感,就算有效果,但是,這裏有一個效率問題,花了那麽長時間,得到一個A,就是在培養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像工作,別人8個小時可以把工作做到很好,你的孩子,則需要另外加班2個小時才能和別人一樣優秀。所以,應該設法提高孩子在校的學習效率,而不是通過補課來提高成績。
(2)如果相同時間內不能學得紮實,就沒有必要多花時間學得很紮實。紮實有什麽用?學的時候,如果隻是60分,那就是60分,說明孩子的興趣就那麽大,不用再花很多時間去重複這個部分,過去就過去了,有洞就有洞。因為學習隻是訓練孩子成長的手段,不是目的。例如,小孩子學走路前,需要先學爬,有些會爬得很好,有些不太會爬,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小孩爬得很好之後,才能保證以後走好。到了可以走路的年齡,有的很快就像模像樣,動作標準,有些跑跑顛顛,我們並沒有非要讓小孩爬的很到位,才進行學走路的階段。同樣的學生學幾何,代數,這個學得好壞,對以後工作或學習沒有很大的幫助。這隻是一個方法,是一個訓練過程,是手段,不是目的。補課是典型的為了追求手段,而忘記了目的。
(3)學得太紮實沒準還有壞處!對相對真理太紮實,可能對提高靈商和掌握絕對真理不利,是對開悟的束縛。學得不紮實說明:一是沒興趣,二是不適應這個遊戲規則,三是想象力沒有被破壞(從哲學的角度,也可能是好事,任何事都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有些在學校成績一般的同學,在社會上反而會很成功,除了一方麵情商高,還有一方麵,就是沒有被徹底洗腦,想象力沒有遭到破壞。我高中的數學學得很紮實,幾何代數等,花了很多時間,然而上大學後,首先不適應的物理很多近似運算,對計算尺很反感,專業課對定性的物理概念,還比較有興趣,但對估算或近似計算,非常抵觸,記得有一次《晶體管原理》平時測驗考試,愣是煩躁的隻做了3分之一的題目,搞得教課老師認為我有什麽想法。還記得我上碩士時學過的計算機數值計算的《計算方法》,一點也不感興趣,因為習慣於嚴密的數學推導,對有太多的近似計算,不太習慣,當然考試也沒考好。但在以後的工作中卻很擅長計算機數值計算的計算方法,也許當年學的不紮實,反而沒有機械的生搬硬套,而是改進和看似湊合的方法,卻很實用,無病態的曲線擬合,我們等離子刻蝕設備的終點控製的實時數字濾波,等都得到很好的效果,當年的那個洞,反而成了鞭策和不拘泥於呆板的公式。解決了許多同行博士們多年解決不了的計算機病態技術問題。
(4)人的潛能很大,但很大一部分是先驗論的知識,如想象力和形象思維等,許多發明創造都是靠想象力和高層潛意識的突破,這些不能靠補課來提高,這些需要特定的條件,如非常有興趣和專注的情況下,才能有較大進步。找到有興趣的領域進行方法上的突破,在有興趣的領域裏,不斷地提高效率,積累知識和方法。通過興趣領域的進步,來帶動較差的領域,後麵我們要詳細介紹興趣的作用。
(二)如何對待子女教育?
回到本文的主題:如何進行子女教育。人活著有2個重點:喜樂和感恩。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就漂移了,忘記了喜樂和感恩,把喜樂和感恩當作口號了。父母不知如何望子成龍,用自己認為的正確方法,要求孩子去做,親子之間互相掐,沒有喜樂,隻有痛苦。如果凡事都能本著“喜樂”為目的,很多不愉快的問題不會發生或迎刃而解。喜樂與金錢和物質的豐盛並無必然關係,一個溫馨的家、簡單的衣著、天倫的氣氛、健康的飲食,就是樂之所在。漫無止境地追求奢華或不切實際的理想,遠不如儉樸生活和量力而行那樣能帶給孩子幸福和快樂。另外不僅能考慮個人喜樂,還要擁有高尚的情操和謙卑之心,考慮對他人貢獻的感恩,和對前輩們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表示感恩,以及對未來一代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的責任心。這樣孩子將來的生活必會非常充實,他會愛家庭、重朋友,關心自己的健康。一個連自己健康都不重視的人是不可能對家庭和對社會有持續的責任感的。我們很多父母自己打拚了一輩子,就是為了小康溫飽,教育子女也是這樣的境界,沒有遠大的視野,隻考慮自己將來的生計,其實是很沒出息的。很多大學是要招對社會有責任感的學生,而不是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自私自利的自我奮鬥的學生。
怎樣教育才能讓孩子的學習過程和“喜樂以及感恩”一致?不防從提高情商和靈商來看看。
提高情商的基本方法就是:(1) 寧可吃虧,也不占任何小便宜。(2) 有興趣地努力學習或工作。
提高靈商的基本方法就是:(1) 掌握客觀規律,知道和適應客觀世界的需求。(2) 注重“重複”自己的好的言行,使它們變成“潛意識”。
子女教育也是有兩個重點:(1)少而精,(2)興趣。
少而精,不要補課,少是指科目少,少不表示閱讀少,閱讀算是一個科目。喬布斯說過:“專注和簡單一直是我的秘訣之一”。少而精,孩子才有時間思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隻是讀書記誦一些知識,而不通過思考加以消化,這隻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領,分不清是非。少而精就是讓孩子學會在思考中記憶、在想象中記憶。普通孩子與優秀孩子思維模式的區別:普通孩子為成績而學,優秀孩子為興趣而學。普通孩子三心二意,優秀孩子一心一意。普通孩子找答案,優秀孩子找方法。
我們做父母最失敗的地方是不能幫孩子找到興趣點,我們的孩子為什麽有時學習會痛苦?因為自從孩子上學後我們就不斷教導他們要“刻苦”學習(work hard)。 這就相當於不斷地告訴孩子,學習很辛苦,孩子的潛意識覺得學習是較難的事,這又如何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呢?我們的教育方法還是“頭懸梁錐刺股” ,“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誤導。其實,勤學苦讀無法催生興趣,隻有興趣才讓人願意為之勤奮努力。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的重點是要找到孩子們的興趣。
在學習生涯中,如果對任何一個領域有興趣,那怕隻有一個有興趣的領域,孩子就不會情緒憂鬱,就不會“悲觀厭世”。如果孩子沒有一個有興趣的領域,那真是很危險的事!
(三)不管學什麽,內容其實都無所謂。
就像海底世界,隻要有方法先沉到海底,海底世界都是通的。在學習中如果某一領域有興趣地鑽的深,很多方法是相通的,以後可以把較差的領域也很快帶動起來。
中國著名曆史學家吳晗當年想報考北大,被認為偏科嚴重,入學考試需考文史、英文和數學三科,他的文史、英語均得滿分100分,而數學竟然考了零分,北大錄取原則是“見零不取”,有一門零分不得錄取。而清華的錄取原則是:“見百必錄”,隨後他改投清華,清華破格錄取了他。可見清華的重視特長是對的。
大家可以看看愛因斯坦當年對教育的建議:“如果青年人通過體操和遠足活動訓練了肌肉和體力的耐勞性,以後他就會適合任何體力勞動。腦力上的訓練,以及智力和手藝方麵技能的鍛煉也類似這樣。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裏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麽留下來的就是教育。另一方麵,我也要反對把學校看作應當直接傳授專門知識和在以後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種觀點。生活的要求太多種多樣了,不大可能允許學校采用這樣專門的訓練。 除開這一點,我還認為應當反對把個人作為死的工具。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使青年人在離開它時具有一個和諧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為一個專家。這在某種意義上,即使對技術學校也是正確的,盡管它的學生所要從事的是完全確定的專業。學校始終應當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取得專門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就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其主要訓練在於獲得細節知識的人來,他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裏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麽留下來的就是教育。”這個說法就像打太極:先用一招一式學習“形”,然後逐步化形於神,最後掌握太極的“神”韻。教育也是一樣,學生最終是要掌握客觀真理,佛教強調“開悟”,開悟就是掌握客觀真理。這樣才不會成為芸芸眾生。(所謂芸芸眾生就是,盡其一生,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錮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間,一直都不斷地在為自己計劃、盤算、設計、運籌惟幄,至死不息,永無盡期。受盡失敗、挫折、打擊與苦楚,自己還不明所以,同時也身不由己地一直重複無盡的盲目追求、顛撲再起,輪轉不息,永無悔悟之期)。
以前剛來美國時,聽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年輕人的戰場,老人的坆墓。” “美國人小時候不讀書,長大了才讀書”。直到我的老二、老三兩個小孩上幼兒園,才知道美國的小學教育,其實是德育、智育、和體育一起進行,尤其是德育和情商以及靈商部分。美國小學教育首先是把小孩教成一個好人。記得小女兒和兒子在學前班的時候,有一學期小女兒5歲和兒子4歲,他們的成績單下來,有20多項,每項最高3分,兒子幾乎每項都是3分,小女兒有2個1分,我很好奇那2個1分是什麽,老師仔細的解釋說:“1個1分是例如拚圖遊戲中女兒一個人獨善其身,早早做完,交了作業,而不是在做完或做的過程中幫助其他小朋友。另一個1分的例子是有個小朋友哭了,女兒就去找老師匯報,告訴老師誰誰誰哭了;正確的做法是女兒應該去安慰小朋友,而不是找老師解決問題,這樣也避免告密之嫌。”我當時還不以為然,心想這要是在中國,這是好學生嘛!小女兒和兒子都在大陸寄養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認為女兒聰明,兒子傻傻的。在以後的體會中,美國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華人家長不注重德育和情商以及靈商部分教育,隻注重數理化成績。
(四)此消彼長的父母管控和小孩自己獨立。
我也被夫人拉著聽了一些小孩教育的講座,經常聽到對小孩管教(nurture)和放養(nature)的比例,有的說60%管,40%放羊,有的說30%管,70%放羊,有的說管和放羊各50%。這些都比較機械和教條,其實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父母應該逐步放權,讓孩子逐步獨立,即管教(nurture)是 從100%到0%的一個過程。孩子自己的獨立(nature),應該是從0%到100%的一個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總是比較自信或自以為是的冒進,家長總是保守一些。差距就在這個地方拉開:普通的父母隻看到孩子的短處,而聰明的父母發現和賞識孩子的長處。普通的父母管控孩子的行為,聰明的父母改變孩子的思維!改變思維就會改變方法,因而也就改變了孩子的命運。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有些強勢和所謂能幹的家長,他們的子女發展不如他們父輩,這是因為家長的管控過多,孩子反而成熟較慢。而有些溫和或所謂不能幹的家長,他們的子女發展超過父輩,這是因為“不管是最大的支持”,孩子反而成長快。我的理發師有3個孩子,他們夫婦都是理發師,從來都不管孩子的學習,也沒有找升學顧問,結果2個上了UCSD,一個上了南加大。孩子畢業後,一個去了甲骨文(Oracle),兩個去了GOOGLE。
在係統設計中,快速的信息反饋會導致係統不穩定,來回震蕩。用我們工程師的話講:“控製增益太高,就會造成控製電路或控製曲線震蕩而不穩,即控製不好”。如果父母同孩子常處於一種事無巨細和無時無刻聯係在一起的狀態,從而使父母隨時介入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中,包括吃穿住行的很多小細節,本應孩子自己關心和麵對的事情被父母千方百計地主動代為,孩子因此就會失去主動性,失去自我成長的空間,甚至失去獨立決策的機會,長此以往獨立生存能力會弱化和退化。所以管控太細,就如同控製增益太高,結果變差。
普通的父母之所以管控孩子,沒有逐步放養,主要是擔心子女的犯錯、失誤或失敗。盡管大家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心理上能做到什麽程度是取決於自身的情商高低。遇到挫折或失敗,孩子才會去後悔,才會想,去思考,去總結。在失敗中總結的教訓才深刻,才能永遠記住。孩子在體驗中長大,體驗越多,感受越深。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長盡量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才能成長。
我也碰到我們身邊有少數這樣幸運的小孩,他們的父母按著此消彼長的父母管控和小孩自己獨立,孩子逐步自己搞定一切,成長很快,小小年紀像個小大人,非常自信。有的甚至到了倒過來情形,在某些方麵還能教導家長,這樣的孩子也大多能如願的上了藤校。
孩子在步入社會之前,就應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否則,他將可能會在生活中難以自立而一事無成。事實上,孩子出生一歲後,就會表現出一種獨立的意向,走路會推開你的手,有“我自己來”或“MEGAN(小孩自己名字)來”的要求。這種可貴的自發獨立意識如果得到健康發展,長大後能獨立思考,辦事果斷。從小讓孩子進行勞動鍛煉,使孩子學會做點事,減少對成人依賴的心理,將會促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賴別人幫助”的獨立意識形成,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將起著很大的作用。
“嚴控”和“溺愛”都是家教的2個極端。都說孩子有青春期的叛逆階段,其實這很可能是家長不正確的家教造成的。我一個同學養狗的體會:“外出度假,把狗寄托過2次,就再也舍不得了,狗傷心,人也跟著傷心。送的時候,狗祈求的眼睛看著你,你會不安心。接的時候,狗生氣不理你,你會後悔”。動物都會因為人們的不當對待而性情發生變化,何況青春期的孩子呢!如果我們能設身處地地從孩子方麵考慮,正確地對待他們成長過程中根據情況的家教,孩子的叛逆過程完全可以避免。
(五)體育鍛煉和健康習慣
健康的身體是孩子一輩子幸福的基礎,從小養成體育鍛煉和早睡早起的習慣。注意飲食健康,少吃冷飲。夏天不要常在空調房間,不要貪涼,根據季節或天氣冷暖穿衣服,多進行戶外活動。一切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疾病包括懶惰的習性,其實都是因為身體不夠健康所致。生活習慣不好,造成身體不健康,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不健康的身體會有各種不同微細管道的堵塞,對情緒造成影響。情緒不好進而影響身體健康,身體不好更影響情緒,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影響身心健康,形成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疾病。身體健康的孩子不但看起來陽光,他們的抗壓能力也很強。
(六)做家務和社區活動
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孩子,長大了大多不能吃苦,獨立自謀生活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容易失業甚至犯罪,且也屬於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較高的群體。因此,父母從孩提起就應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生成一雙勤勞手,使其終身受益。讓孩子從小做家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還可以促進孩子的全麵發展。通過承擔一定的家務責任,孩子能夠形成自我意識,建立起自信心,體會到不依賴他人的益處,幫助他們形成自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更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培養出心理上的安全感,學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知識等等,這些都為孩子以後的成長打下基礎。
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怎樣做一個人的教育,勞動不僅使得人類進化,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通過勞動,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激發潛意識到意識的領域,從而回憶出人類遺傳的知識),勞動的孩子對人們的看法和沒有真正勞動過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勞動能使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孩子在勞動中感受到勞動的辛苦,體會到煮飯、洗衣、打掃衛生的不容易,從而懂得體諒父母,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例如讓孩子常打掃衛生,他就會注意保持室內清潔),進而學會感恩。勞動能促進手腦並用,促進智力發育。動手是孩子發展思維的體操。俗話說:“心靈手巧”,對孩子來說,則是手巧心靈。體力勞動,是通過手腳的活動來實現的,而孩子勞動和成人勞動在意義和內涵上有所不同。對孩子的要求隻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勞動會使孩子更聰明。勞動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生命在於運動,在營養良好的情況下,勞動能促進肌肉的發育,培養完美體魄,同運動一樣重要。許多勞動能顯示體力與技能技巧多種多樣的結合。勞動不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強力壯”。勞動能促進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教育能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體會勞動創造世界的真實含義,從而促進良好個性、道德品質的發展。勞動對發展自尊心和勝任感具有極大的意義,它能培養孩子們注意力集中、持久,關心勞動的質量和準確性,作出判斷和決定,以及自覺的堅持到底的能力,這也是為孩子將來在外麵工作提供極好的訓練。
在做家務時,父母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生活技巧教給孩子,還可以與之在勞動中講一些所學到的技能與閱讀、數學、物理學基本原理、邏輯、信息和任務的組織能力有關運用。對父母來說,剛開始時與其說是讓孩子幫忙,還不如說是給父母增加負擔,可能會使你感到與其要求他去做還不如自己做來得容易,但這卻是培養孩子養成幫助人的良好習慣的大好時機,即使你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教給他們怎樣做。一次我們去加拿大度假,為了讓兒子幹一些家務,我讓他洗烤箱的托盤(TRAY),看著他慢慢吞吞一邊洗,一邊和大孩子聊天,非常著急,看不下去就走開了,兩次回來都想自己拿過來快點洗完和洗幹淨,但每次回來看時洗得都有進步,直到第3次回來時看到托盤(TRAY)被洗得非常幹淨,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一旁的朋友秋萍看到這整個過程後,感觸地說:“讓孩子幹活,有時是在考驗大人的耐心”。
如何讓孩子輕鬆的,持久地養成家務勞動的好習慣?首先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迎合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訴他,他的工作對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會因此給父母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而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要有民主的原則),給孩子提供多種多樣的家務活,讓他們輪流交替地去做,同時允許他們在勞動內容的分配上有發言權,讓孩子自己在家務清單中選擇其中一些工作,讓孩子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製的權力,從而心甘情願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這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華人家長和西方家長的很大區別,這也是有沒有民主意識的區別。把任務細致化,並給孩子做示範,一個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並挫敗孩子的積極性,把一個任務分拆成數個步驟,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範,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即使他忘記了某個步驟,或做不到位,不要批評他,高高興興地提醒他,直到他記住為止,批評會挫敗孩子的自尊,更會降低他與人合作的意願。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工具,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盡可能地努力使勞動愉快些,不要當著孩子的麵抱怨做家務的繁瑣和無聊,這會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做家務是一件非常無聊或艱苦的事。父母應高興地承擔家務活,並為此而感到自豪。和你的孩子同樣輪流地幹最“卑賤”的活,你的榜樣將對孩子產生最重要的影響。不要強迫孩子,不要采用強迫的方式,給孩子留一個緩和的過程或一點餘地。比如“你現在去做,還是過十分鍾之後去做?”這樣的方式,在家務活上要給孩子以指導和監督,但要允許他們做的過程中、在細節上有相當多的自由,隻要不出問題,有時候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安排完成的計劃,並確定完成任務的期限,而不是隨時使喚孩子。有些家長常嚴格要求孩子按著自己的方式,這其實很難做到,因為這裏有一個溝通的漏鬥效應,本想按家長的做結果是100分,但家長未必講得清楚,隻講了90%,孩子聽到80%,聽懂60%,最後隻做到40%,即40分。如果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做,可能會得80-90分。表揚和獎勵會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帶來極大的幫助,但不要常用金錢和物質獎勵,在勞動中培養孩子的自豪感,對幹得好的要予以表揚,不要把分配家務活作為懲罰孩子的一種手段,否則就曲解了勞動的意義。向做家務的孩子道謝,這種真誠的感謝會令孩子更積極地成為做家務的好幫手。合理安排所有任務,重複做某件事就會讓孩子感到乏味,所以應該不斷地變換任務內容,一定要限定孩子幹家務活的時間,以使孩子所需要的學習、與家人交往,或自由輕鬆的時間不致受到幹擾。給孩子發展的空間,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給他們的工作,就應該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擴大他們的工作範圍。要向孩子解釋為什麽家務活必須完成,為什麽要對此承擔責任。要和孩子一起討論它的重要性,即它為什麽能夠使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的家裏人感到舒適。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讓他們發揮自信去獨立完成某件工作,同時也要幫助孩子理解幫助他人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經常做社區活動,可以讓孩子離開自我的小世界,開始探索自己有益社會的能力和價值,有助於打開孩子的視界和格局。讓孩子去通過類似項目或誌願活動服務他人,此間收益最大的,還是孩子自己。有時候人隻有離開小我,去幫助他人,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感恩是針對社會的,這種在社區“伺候人”的活動實際是一種很好的起點,人生的主要意義,是我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什麽好的影響,而不是我自己得到了多少。不是社會能給你什麽,而是你能為社會做些什麽。
(七)本文的重點:興趣是效率的放大器,興趣是幸福的源泉。
大女兒高中時期有個同學獲得總統獎和Intel科技獎,當時記者采訪他父親,問對小孩如何進行教育的,父親自豪地說:“很關鍵的是從小就幫他找到興趣點”,我當時聽到後很不以為然,這哪兒跟哪兒的事嘛。我和另外一個華人家長觀點相同,氣憤地說:“這都是小孩自己學得好,跟這個父親幫找興趣有什麽關係!還興趣呢,都說不到點子上”。
兒子小時候,把一個迪士尼兒童片Barbie and the diamond castle連同片尾的花絮看了很多遍,片尾的花絮中有一演員試唱主題歌片段。有一次,看兒子像被注射了興奮劑,換了一個人似地,就見他兩眼放光,也學著片中的演員,有模有樣地拿著話筒,很著急地唱著:“connecting,connecting......”。可惜那時不知道“興趣”作用之大,我和夫人被兒子的突然變化逗笑了,結果兒子覺得我們在笑話他,就不唱了,而且從那時就再也不那樣唱了。那時不懂興趣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樣嗬護這樣的興趣。
大女兒申請大學時,我們幫她找了一個升學顧問。她自己對紐約大學感興趣,但平時成績GPA太低,升學顧問也覺得太多高中生喜歡紐約大學,競爭太激烈,加之這個學校需要寫兩篇作文,其他學校隻要一篇作文,而整個UC所有學校隻需要合用相同的一篇作文,所以升學顧問把紐約大學連可能性低的嚐試選項都沒有列入。女兒自己悄悄地準備了兩篇作文和申請。結果UC學校除了UC歐文外,連UC DAVIS都沒有錄取她,得知女兒自己申請的紐約大學錄取了,搞得升學顧問都很不好意思,不願再見我們,這是我第一次感到孩子興趣的作用很大。
小女兒小時候對畫畫興趣不是太濃,上畫畫課,有些吊兒郎當,喜歡講話。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逼我給他畫畫,以前很少畫畫的我是趕鴨子上架,不管我畫多久,也不管我畫得多差,兒子都專心看我畫畫,每次畫完後,還把我的畫收集好。等到兒子也參加畫畫課時,兒子對畫畫很感興趣,畫畫時很認真,不講話。受他影響,小女兒也被動地認真了,但過一段時間,女兒的畫就和兒子畫的不是一個檔次了,自己感到落後也就又開始不認真了。搬家後,由於離得太遠,就停了一段時間畫畫課。後來夫人又在離家近的地方發現一個畫畫老師,問小女兒說沒興趣上畫畫課,問兒子說OK。於是兒子先上畫畫課,過了半年,兒子畫得很有樣子了(參見前麵幾幅圖)。開始我們還考慮小女兒的情緒,盡量不提兒子畫得很好。久了就忘記了,當作小女兒的麵在朋友麵前誇兒子的畫。過了一年,突然有一天小女兒說:“我也要學畫畫!”我們吃了一驚,趕緊也讓她去學畫畫,怕傷她的自尊,我和夫人都不敢再評論兒子的畫,也不敢看女兒的畫,怕她察覺我們的表情。沒想到半年後,小女兒在學校畫的畫被選上印在T恤衫上(後來這個活動取消,沒有T恤衫了),這才發現小女兒的畫突飛猛進(參見下麵2張圖),並且在初中畢業時獲得畢業生藝術獎,在較短的時間裏,釋詮了“後來居上”。也讓我體會到人一旦有興趣,進步速度很快,興趣會讓效率成指數方提高。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麵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如果一個人對本職工作有興趣,工作的積極性就高,就能發揮出他全部才能的80%~90%;如果一個人對工作沒有興趣,工作積極性就低,隻能發揮他全部才能的20%~30%。學習也是一樣的,這就是說興趣是學習效率的放大器,把效率提高了3到4倍。如果用利息的公式:(1+2)N,相對於沒興趣的效率,N年下來,結果就會相差很大,甚至是巨大。有興趣的情況下,小孩自己,就會總結,沒有興趣被動的就不會總結,也就不會思考,不去想。讓孩子找一個有興趣的東西去學習,從這個有興趣的事物能快速學很多東西,很多規律是相通的,進而可以推動其它差的科目。
家長的責任就是幫小孩找到興趣的東西,有機會就試試各種可能的嚐試。有一次,夫人給2個小孩報了一個組裝電腦的課外活動,共2個周末,4個單元,4x4=16個小時。夫人報名過後,告訴2個孩子和我時,我們都反對,小孩問為什麽不征得他們同意?我也認為這個課外活動沒用,那麽短時間內怎麽可能學會裝電腦,還花錢買2台台式電腦在家,而且還是一個正在上學的高中生在教。討論結果,約定以後任何課外活動,一定要事先征求意見,同意後才能報名。夫人那次真有涵養,沒有廢話,連連點頭同意。但沒想到第一個單元一開始,2個孩子就非常喜歡了,兒子通常懶懶的,幹什麽都要推(push),常常丟三落四和遲到。但去了第一次後,就像換了一個人,後麵3次每次都早早地催我不要遲到。學習時眼裏放光,事無巨細,動作積極迅速,效率很高。還有,原來裝電腦,不光是裝硬件,還包含操作係統和應用軟件。從那以後, 2個小孩自己電腦的事,基本上都是自己解決,我特開心這次培訓結果!那種所謂的“打心底裏”的開心,就是這樣的吧。
美國的暑假都很長,一般將近3個月,沒有假期作業。學校的本意是讓學生在業餘時間和長假期裏,根據每個人不同情況,在有興趣的地方花時間。這樣到了初中時,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就會逐步明朗,從而有的放矢的選擇不同的課程。然而有些亞裔家長,把這些業餘和放假時間用於補課,這是最大的敗筆,沒有配合學校的教育方法,發現和培養學生的興趣,甚至扼殺了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從長遠來講也抑製了他們將來的情商和靈商的提高。這些孩子踏上大學之路就成了家長實現自己夢想的延伸,有些年輕人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會覺得他們總算完成了家長交給他們的使命,他們上大學的目標就是文憑。當他們拿到畢業證書的那一刻,又會覺得自己總算結束了不很情願的考試生涯,接下來一輩子再也不想學習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大學是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活到老學到老)。有的甚至上了大學,就是船到碼頭,車到站了,再也不好好學習了,甚至很難按時畢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做他感興趣的事,他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勞,也總是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難重重也絕不灰心喪氣,而去想辦法,百折不撓地去克服它。如果讓孩子去學他感興趣的知識,學習的時間也許很長,但他絲毫不覺得苦,反倒像是在遊戲。小孩沒有興趣,就會目光遊移,不自信。有興趣,兩眼放光,充滿信心。孩子的興趣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興趣,並且一直堅持。隻有那些能發掘小孩真正興趣,哪怕就一個真正的興趣,並加以培養的家長,才是真正成功的家長。興趣要少而精,我碰到我們身邊有少數這樣幸運的小孩,他們的興趣得到培養,表現得很自信和獨立,很多社會活動,孩子自己搞定一切,家長隻能提供信用卡號的份,這樣的孩子也大多能如願上了藤校。
發現小孩興趣很重要,維護小孩興趣的可持續也非常重要。有些家長好不容易發現小孩的興趣,於是就請專家輔導,老師上課,課後加強練習,終於小孩子又不喜歡了。這其實是家長們有時沒有掌握吃鹽的哲學。興趣和吃鹽一樣,不能因為好,家長就拚命加量,就像沒鹽太淡,放了很多鹽,反而沒法吃了。凡事適中,興趣和愛好也不能太過度加量,否則會過猶不及。參見《吃鹽哲學》。
比爾.蓋茨曾說過:“在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上,隱藏著你人生的秘密”。喬布斯在上大學一學期休學後,對各種美術字體感興趣,成就了蘋果電腦的豐富美術色彩。考上理想的大學,才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大學畢業才是萬裏長征的第二步。關鍵是畢業後能開心地工作或創業,並且能持之以恒,同時生活幸福。所以上什麽學校是看學校對孩子是否合適,不一定非得上藤校。就像穿鞋子一樣,舒適合腳的不一定是光鮮漂亮、名貴的鞋子,普通的鞋子隻要合腳,就會非常舒服。夫人有一個同事是斯坦福畢業的,上學期間壓力很大,多少年過去了,現在還常常做夢在學校考試時不是睡過頭了、就是忘帶計算尺了,平時工作也是縮手縮腳、瞻前顧後、不太自信。而Intel 公司的創始人,畢業於社區大學,無論是學術和管理上都很有創建。
孩子的興趣很重要!我家大女兒畢業時在紐約有2個工作機會,一個是到客戶那裏把客戶需求準確地記錄和轉交到公司,這也是她高中畢業時給自己想象的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工資7萬多,但她當時不喜歡常在外麵跑,喜歡另一個工資的(6萬),在時代廣場傳媒公司做網頁設計。當時所有人都建議她去工資高且福利好的公司,當女兒征求我意見時,我其實也不是很肯定,但覺得興趣很重要,就建議她做自己喜歡的事肯定沒有錯,她很高興我支持她的觀點。我告訴她:“公司願意招你,說明公司覺得人品不錯,開始工資低,說明你的業務能力還不行,等到你業務能力提高後,公司會付你相應的工資的”。我和女兒頂著壓力,一年不到,她的工作進展迅速,工資破例被提到9萬多,我終於如釋負重。前年5月18日被公司派來參加Google的I/O開發者大會,期間住在家裏向兩個小的展示工作時(以前在家捏小泥人的嗜好如今也充分用在工作上),兩個小的說:“這不是工作,這是在玩遊戲!(it is not a job, it is fun!)”目前工作非常開心!前年父親節時,大女兒打電話祝福,然後告訴我:“communication is what you get,我現在知道了溝通的重要了”。在之前的很多年裏,她都不認可溝通的重要性,在有興趣的工作中,她會正確地歸納和總結,效率成指數方提高,人也變得很自信了。
德國偉大作家歌德這樣說過:“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家長的責任就是幫小孩找到有興趣的東西。讓我們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開始,做到有興趣地學習和工作,讓他們自己邁向幸福的人生道路。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