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誤區”就是錯誤的“信念”或“觀念”(Wrong believes)。
而錯誤的“信念或觀念”會導致錯誤的“行動或策略”(Wrong believes cause wrong strategy)。每個人都可以很喜樂、很健康,有些人之所以不夠喜樂,甚至痛苦,是因為長期的錯誤的信念導致錯誤的決策和行動所造成的。
(一)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行動
有一個小女孩,忙碌的父親很少關注她。一天早晨她穿了一件藍色的連衣裙,邊吃著早餐邊看報紙的父親,從眼睛餘光裏看到後,就淡淡地說了一聲:“嗯,你穿藍色的衣服顯得苗條”,缺少父愛的女孩以為爸爸喜歡“廋”。為了能常常引起爸爸的注意,於是盡可能少吃,甚至有時不吃,終於得了“厭食症”去就醫。這個就是“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決策”。
朋友說她公司一個女同事,單眼皮,人很漂亮,很多同事都願意靠近她,都很恭維她漂亮,搞得她自己也飄飄然,但自己覺得單眼皮沒有雙眼皮美,就想著再進一步改善自己。於是回台灣做了一個雙眼皮,回來後,卻發現很少有人來恭維她,很多同事沒有以前那樣熱心了,終於忍不住問一個很鐵的哥們:“為什麽你們沒有以前那樣待我?”那哥們說:“你怎麽好端端地把自己弄殘廢呢?你以前的眼睛多漂亮,怎麽要割一道傷痕呢?”這個就是“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行動”。
有些人以為討便宜(占便宜)是一種福氣,是運氣。從而會滋生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在工作和生活中總想著投機取巧。這也是錯誤的認為導致錯誤的決策。一旦有占小便宜的習慣,就會讓人失去大的格局。不占小便宜,就會對自己誠實,就不會受騙上當。也不會守株待兔、或急於求成,一定會腳踏實地取得事業成功。不占小便宜,才能提高情商。
懶惰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極端的懶散狀態和輕微的猶豫不決。有些懶惰的人是因為體質差,血糖不穩,導致心理上的一種厭倦情緒,使得對家務、工作或學習沒有興趣。但有些懶惰的人則是錯誤地以為“不作為或拈輕怕重”是一種安逸,是休息,是福氣,是沒有付出或沒有損失,甚至相對勤奮的人還有賺到什麽。但實際上它帶給懶惰的人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和不自律。它剝奪懶惰的人對前途的希望,割斷和他人之間的友情,使懶惰的人心胸日漸狹窄。這個就是“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決策”。當懶惰慢慢吞噬內心,最後隻會變得空虛、麻木、自卑、敏感和痛苦,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懶惰導致失去很多工作鍛煉的機會,結果是對事業和生活損失得更多。
有些人認為給公司或單位工作是給“公家”做事,於是就沒有像給自己做事那樣認真和刻苦。其實工作就是修行,都要像為自己工作一樣,在公司或單位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任何時候都要鍛煉,變成潛意識,這樣能力才能提高,就像練成金子一樣,放在哪裏都會放光。
世上無難事,說的是:“很多事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去做,而是因為我們不去做事情才難的”。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劇烈運動”是鍛煉身體的更有效的方式,以為劇烈運動很快大量的出汗可以高效鍛煉身體或減肥,而且覺得酸和累,肌肉才得到了鍛煉。這樣不是對運動有畏難情緒,就是會運動受傷。一提到“跑步”,很多人馬上就聯想到在運動會上,那種你追我趕,爭先恐後的競技狀態。他們不了解慢跑對鍛煉身體更安全、更有效。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跑步運動是為了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不是去參加運動會或者去達到某個標準,所以不必跑得很快,慢跑是一種養生運動。
全世界很多國家對人的教育上,其實做了很多無用功,沒有根據客觀需求。愛因斯坦當年對教育的建議:“如果青年人通過體操和遠足活動訓練了肌肉和體力的耐疲勞性,以後他就會適合任何體力勞動。腦力上的訓練,以及智力和手藝方麵技能的鍛煉也類似這樣。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裏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麽留下來的就是教育……。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就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其主要訓練在於獲得細節知識的人來,他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目前的課本知識畢竟是相對真理,不是絕對真理,學得太紮實沒準還有壞處!對相對真理太紮實,可能對提高靈商和掌握絕對真理不利,是對開悟的束縛,是對想象力的破壞。就會出現:“影響人們正確思維的往往是已經知道的東西,而不是不知道的東西”。以前看到一篇台灣的調查報告,調查那些在校學習好的學生到社會上會不會也很成功,結果發現很多學習好的學生最終不能適應社會需求,不得不回學校教書去了。全世界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有些在學校成績一般的同學,在社會上反而會很成功,除了一方麵情商高,還有一方麵,就是沒有被相對真理徹底洗腦,想象力沒有遭到破壞,思想沒有被僵化。有些驚世駭俗的創業者,反而是那些在校成績不好,甚至中途退學的,微軟的蓋茨,DELL戴爾電腦的三個創始人,蘋果的喬布斯,書臉的小紮等。有些人隻是上的社區大學,如intel的創始人等。穀歌(GOOGLE)早期有的科學家中學就沒有好好上過,基本是自學成才(參見吳軍的《數學之美》)。很多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 “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係。這真是對花了將近20年才博士畢業的科班教育是一個現實的諷刺。教育界存在著很多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策略”(Wrong believe causes wrong strategy)。
“物以稀為貴”,這個觀念導致人們很多的錯誤決策。人們願意給那些稀缺的的東西很高的價格,如古玩字畫,知名品牌,新疆和田玉,東北人參,貴州茅台,法國紅酒,意大利皮鞋等等。有一位商人,帶著兩袋大蒜,騎著駱駝,一路跋涉到了遙遠的阿拉伯地區。那裏的人們從沒見過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還有味道這麽好的東西,因此,他們用當地最熱情的方式款待了這位商人,並讓他指導當地人怎樣栽種大蒜,臨別時送給他兩袋金子作為酬謝。另一位精明的商人聽說這件事後,不禁為之心動。他想:“大蔥的味道不也很好嗎?”於是他帶著大蔥來到了那個地方。那裏的人們同樣沒見過大蔥,甚至覺得大蔥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還要好!他們更加盛情地款待了商人,並且一致認為,用金子遠不能表達他們對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經過再三商討,他們決定贈與這位朋友兩袋大蒜!當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大蒜的原產地就在阿拉伯。這個故事是說:金子未必是最貴的,物以稀為貴。
(二)饑來吃飯困來眠
在《大珠慧海禪師語錄》裏,記錄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一位學人問:“禪師你還修行嗎?”大珠慧海禪師說:“我還修行”。又問:“怎麽修啊?”他說:“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個人覺得很奇怪,說道:“人都這樣,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為什麽別人不是修行,而你是在修行呢?” 大珠慧海禪師說:“這是因為他們吃飯時百般計較,睡覺時萬般思索,所以他們吃飯的時候沒吃飯,睡覺的時候沒睡覺”。
以前我常常看到大珠慧海禪師這一段對話,一直也沒有深度體會“饑來吃飯困來眠”,覺得大家吃飯睡覺雖各不相同,但都相差不遠。直到後來才細思極恐,發現我們和禪師觀念相差很大,策略也相差很大:
(1)首先是“饑來吃飯”。禪師吃飯隻是為了維持生命,用飯來充饑而已。我們跟禪師不一樣主要是我們舌貪嗜味,講究色、香、味俱全。吃的時候,貪吃味道好的東西,所以我們才會百般計較:不好看不行,不香不行,鹹了不行,淡了不行。山珍海味,嘴巴越來越刁,花了很多時間做飯。不但如此,還喜歡上高級餐廳,一頓飯吃上幾個小時。高級餐廳裏的許多食物,還用人工調料噴上花裏胡哨、不同的顏色和花樣,看著賞心悅目,但這些人工製作的調料,並不健康。有人強詞奪理:“那是藝術”。藝術就是藝術,可以另外專注藝術的地方去欣賞,如藝術館或博物館等,不需要在餐館吃飯的時候。按大珠慧海禪師說的,吃飯就是吃飯,不要百般計較。其實食物過了喉嚨之後,沒什麽味道好壞,過了喉嚨之後身體就都不知道了,記憶也會模糊。之所以百般計較,一方麵是錯誤的追求,另一方麵是體質差的人,人體很多地方微循環不通暢,會使人感覺不舒服,食物的色、香、味可以轉移注意力,還使得大腦產生愉悅的激素。體質好的人對色、香、味沒有那麽嗜愛。
當然有時吃一些不常吃的東西,讓食物的營養多樣化,有利於身體健康。但過於追求,就是錯誤的策略。古代人為了讓皇帝開心,提供的貢品要奢侈、與眾不同。物以稀為貴,燕窩、海參、魚翅等不像普通的豆腐、雞蛋,銀耳、蘿卜那樣容易獲取,這樣就顯得皇帝與眾不同了。在權貴們跟風之後,普通民眾也盡可能創造條件接著跟風,錯誤的認為這些奢侈品非常有營養。其實燕窩是燕子的口水和腐爛的魚肉做成的,並沒有什麽營養,不吃為宜。有些人還對燕窩過敏,說明燕窩中腐爛的魚肉對有些人的身體有害。有人分析:一頭海參的營養不如一個雞蛋;市場上很多魚翅都是粉絲做的,真正的鯊魚魚翅含很高的重金屬。所以吃燕窩還不如吃點豆腐,吃血燕窩還不如吃點銀耳,吃海參還不如吃雞蛋,吃魚翅還不如吃蘿卜或魚肉。
學一點常用的醫學知識不僅是可行的還是必要的。這樣就不會被燕窩、海參、魚翅,或有機食品等高價忽悠,花冤枉錢,不會被各種保健品廣告宣傳迷失了方向,也不會被各種似是而非的生活指南產生各種誤區。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多吃雞蛋尤其蛋黃,膽固醇會高,因此就不吃雞蛋,或隻吃蛋白,扔掉蛋黃。其實蛋黃有豐富的卵磷脂,對身體很有好處。8年前本人在健身房的健身教練建議下試驗過每天吃3-4個雞蛋,半年後體檢好膽固醇變高,壞膽固醇變低。至今每天至少2個雞蛋,一直也沒有膽固醇變高的問題。
很多人沒有了解身體的真正需求,常常海吃胡喝,既浪費了銀子,又增加了消化係統的負擔,最終傷害了身體。要按時吃飯,以免產生胰島素阻抗。通常的原則是:“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中午吃飽會犯困,中醫認為早上陽氣上升,為一天生發、生長的開始,這個時候,吃再多的食物,在生發、生長時,這些食物都能被消化吸收,相反到了晚上,陰氣逐步上升,人體開始收斂,這個時候,如果吃太多的食物,非但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還會用掉元氣,來消化這些食物,對身體不僅無益,反而還有害。所以有種說法:“晚上吃的食物是為醫生吃的,吃的越多,你為醫生貢獻就越多”。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剛好相反:早吃少,晚吃飽。
少量的酒能“活血”,是因為血液中的酒精使得糖元含量越來越低,身體為了保持一定的血糖水平,就加速血液循環。酒喝多了,會影響肝髒的工作,人也覺得累。為什麽有些人喜歡喝酒呢?這是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決策。有些中年人覺得喝酒是一種享受,喝酒可以讓人輕度鎮靜,可以幫助睡眠的過渡。但其實酒精隻會使人被麻醉,不能提供真正的睡眠(那隻是一個生物模仿性的睡眠)。酒精會危害神經活動過程,這包含記憶的強化和回憶。如果不常鍛煉身體和練功養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很多地方微循環不通暢,這些微循環不通暢的地方會使人感覺不舒服,嚴重時有疼痛的感覺。但人的忍耐力很強,大部分人整天不舒服因為沒有比較還不自知。在有意識的時候,潛意識時時刻刻將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提醒著意識。但在喝酒微醉時,人的意識減弱,腦電波顯示的波形和麻醉時一樣狀態,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人會感覺非常愉悅。但喝酒對身體沒有好處,酒精對身體很多部位有傷害,酒中的糖份就和碳酸飲料一樣讓人發胖。
(2)其次是“困來眠”,不是說等到困了才來睡覺,而是要按時睡覺。睡覺前要放下一切,我們很多人睡覺的時候總是千般思索,計度著一天的是非得失,造成不容易入睡或睡得不安穩。嚴重者甚至摧毀了睡眠,造成常常失眠。和禪師相比是我們的心控製不住,睡眠質量就不高。在睡眠的時候我們身體分泌各種生理激素來修複身體白天受損的細胞和組織,錯過了這個時間就不再分泌。如果不能按時睡覺,身體就得不到修複,久而久之,身體還會引發疾病。天黑之後身體的各種機能自動轉入休息狀態,身體造血是在天黑之後熟睡的情況下進行的。晚上11點一定進到熟睡狀態才能保證肝髒功能強壯。
一些號稱“貓頭鷹”型的人喜歡晚睡,這也是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決策。在深夜很疲勞的時候,意識減弱,和麻醉了一樣,身體不舒服的感覺也減弱,因而也會感覺非常愉悅,很喜歡聊天或刷屏。早晨起床時則相反,意識清醒,體質差的人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會很明顯,會產生所謂的“起床氣”。身體越差的人,平時不舒服的感覺越大,迷糊時的舒服感覺的反差越大,對“晚睡”或喝酒就越容易上癮,因而就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要想徹底地戒酒、不貪吃、早睡,最好的方法是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
能做好“饑來吃飯困來眠”是需要一定智慧的,自古以來很多人做不到。明代王象珅提到,養生延年,無非就是身心無事,饑餐倦眠而已,有詩為證:
“問予何事容顏好,曾受高人秘法傳。打疊身心無一事,饑來吃飯倦來眠”。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也提到:
“饑來吃飯倦來眠,隻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王陽明這首詩是說:“修行應當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平常事開始,世人一味地向身外覓功夫或秘方,終屬徒勞”。
(三)錯誤的物質和精神追求
雖然我們在物質生活上好像離天堂越來越近,但精神生活卻離地獄越來越近。有人甚至形容我們人類社會其實就是地獄。所謂芸芸眾生就是,盡其一生,一直是處在錯誤的信念導致錯誤的行動,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錮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間,一直都不斷地在為自己計劃、盤算、設計、運籌惟幄,至死不息,永無盡期。受盡失敗、挫折、打擊與苦楚,自己還不明所以,同時也身不由己地一直重複無盡的盲目追求、顛撲再起,輪轉不息,永無悔悟之期。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客觀需求,物質欲望高,常常“想要的”高於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且以己度人,錯誤地認為每個人都是物質的奴隸,對外在財富羨慕,於是就拚命炫富,在他人麵前趾高氣揚,認為這樣很酷,錯誤地認為別人也會認可、刮目相看。殊不知別人另眼相看,常以貶義的稱謂表示不屑,諸如:“土豪”,“富二代”,“暴發戶”,“小人得誌”等等。很多人的人生價值並沒有投向外在的自然界,不在於對自然界的冥思,也不是找尋內心深處的自己,不太會理解自己在幹什麽,很多人是在別人的評價裏找到自我的,很少關注自己的內心客觀需求,這就會表現出過分的要麵子和虛榮,物質或表麵的攀比和追逐。
年輕時聽到廣播劇《項鏈》,至今仍記憶猶新: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大資產階級當權,對人民巧取豪奪,政府中貪汙盛行,社會上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惟利是圖、金錢至上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物質享樂和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這種社會風氣在中產階級(即小資產階級)當中同樣盛行。由於中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地位極不穩定,他們總想擺脫這種處境,躋身於上流行列。但是,隻有少數人獲得成功,而大多數中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落入更悲慘的遭遇。莫泊桑創作的《項鏈》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追求虛榮炫耀的故事:瑪蒂爾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她雖然地位低下,卻迷戀豪華的貴族生活,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會,她用丈夫積攢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禮服,還從好友那裏借來一串美麗的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在部長家的晚會上,瑪蒂爾德以她超群的風姿出盡了風頭,她的虛榮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在這種情況下,她隻有隱瞞著好友,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為別人打短工,夫婦倆度過了10年節衣縮食的生活。在這艱難的積攢過程中,瑪蒂爾德的手變得粗糙了,玫瑰色的手指甲被磨壞了,容顏也衰老了。最具諷刺意味的情節在於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哎喲!我的可憐的瑪蒂爾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頂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莫泊桑借此諷刺那些愛慕虛榮的人,同時賜予他們愛慕虛榮所導致的惡果。
教育者威廉·菲爾曾說過這樣的話:“真正的快樂,不是依附外在的事物上,池塘也是由內向外滿溢的。你的快樂是由內在思想和情感中泉湧而出的。如果,你希望獲得永恒的快樂,你必須培養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點子裝滿你的心,因為,用一個空虛的心靈尋找快樂,所找到的,也隻是快樂的替代品。”
(四)客觀需求
“以己度人”是常見的形成錯誤觀念的方法,即總以為其他人和自己的想法或愛好差不多,沒有考慮到“眾口難調”。對待任何人和事要像對待客戶那樣知道客戶真正的需求,也即真正的客觀需求,做事方式是客戶喜歡的,而不是我們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結果是要方便客戶,而不是在做事過程中方便我們自己。所謂“體貼入微”就是在有可能不方便自己的情況下,用對方喜歡的方式,做出方便對方或對方喜歡的事。
有時候,幫助或解決問題隻是耐心地陪伴,不需要具體做什麽,讓對方自己走出困境或解決問題。我們有一個客戶,在還不是我們客戶的時候,有一台設備出了問題,原廠家指望不上了,請我們現場工程師幫忙,我們的現場工程師沒有接觸過這種設備,到了現場也幫不上忙。但客戶上有上司的壓力,下有工藝生產的壓力,現在孤立無援,思路全亂了。我們現場工程師到場後,能力有限,實際上幫不了什麽,但就在和客戶一邊了解情況,一邊常識性地問詢設備前後今生的過程中,客戶無意地被提醒到什麽,豁然開朗,客戶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了問題,我們現場工程師其實是在精神上幫助了客戶,使他們度過難關,客戶自己有能力解決,隻是在壓力下,不得要領或誤入歧途,才不能很快解決問題。在幫助朋友或家人時,有時也隻需要耐心的陪伴,不需要具體出謀劃策、悉心指導。也不要越俎代庖,讓對方自己走出困境或解決問題,根據客觀需求,不要錯誤的以為非得具體為對方做點什麽才算幫忙。
有個男士好不容易願意陪夫人逛街,他夫人高興地讓他參謀這、參謀那。開始一段時間,氣氛還不錯,到了後來,兩人就吵架了。原來,是這個男士沒有根據客觀需求,忘記了一個寓言:“女士們都喜歡自己做主”。當他夫人問其中一件衣服怎樣時,他覺得顏色太豔,說:“這顏色太那個了,你穿著不合適”。他夫人笑著說:“你是不是嫌貴?”男士答道:“我根本就沒看價格”。過後他夫人問另一件衣服怎樣時,他怕又落什麽不是,看著不是太難看就說:“很漂亮”。他夫人說:“這麽難看的衣服,你穿著試試看漂亮不漂亮?!”男士一下子就火了:“你讓我給你參謀,我的意見你都認為不合適,那你還問我幹什麽?!” 他夫人說:“我那是怕你寂寞,和你嗒嗒茬,你倒是把自己當顆蔥,毫不客氣地指導上了,真沒修養!” 男士錯誤地以為他夫人真的需要參謀,他其實應該做的是,微笑著反問他夫人:“你說呢?”然後就靜靜地陪伴在他夫人身旁。
如果能常常掌握事物真正的客觀需求,就會避免錯誤的信念和觀念,就會避免錯誤的決策和行動。
(五)活在自己心裏,活出真實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尤其是到了中年以後,自己可能是僅有的敵人了。這個敵人主要就是“錯誤的信念導致錯誤的決策”以及傳承了世俗偏見,它限製了我們自己,使得我們不率性、不自然、不從容、不真實,使得我們自己做不了真實的自己,自己活不出真實的自己。
《莊子》裏有個叫士成綺的人,聽到人們常常誇讚老子,就來拜訪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也亂七八糟,士成綺對老子說:“別人說你是聖人,我看是老鼠還差不多”。老子看了他一眼,低頭繼續讀自己的書,完全不理會他,士成綺隻好走了。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太過分了,來找老子道歉。老子對他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麽關係,我還是我”。你說什麽,是你說什麽,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內心豐盈地人,活在自己心裏,而不是活在別人嘴裏。他們從不在意別人怎麽說,自顧自地,做著自己地事情。
刻意地追求金錢的人生是愚蠢的,刻意地追求地位和名聲是不智的,這些都是無意義的浮雲。一個人如果能有興趣地做好自己的事業,則當事業成功時,社會會自動提供給他比一般人拚命追求還要多得多的東西。“真人:無智、無德、無功、亦無名”。真水無香,名利如同芳香,不會永遠停留在水中,真正的能活出真實的自己的人是那些純潔和一清至骨的人,他們尊重客觀規律,避免錯誤的觀念,知道自己的客觀需求,總能把自己想要的同自己真正客觀需要的相匹配,低調、虛懷若穀,務實、從不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