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美國製造業可能嗎?
學習筆記
最近,美國川普當局連續揮舞關稅大棒,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總額達到了145%,甚至更多。不少(中)國內評論都指出,川普當局此舉意在重振美國製造業。對於這一意圖,川普本人從來就不加掩飾,而且目前美國社會已經取得了相當的共識,即便民主黨也不反對製造業的回歸,美國強大的工會組織更是大力支持。對於美國製造業是否能夠重振,國內評論界對此整體持看衰立場。相關業內人士指出,綜合而言,國內對美國製造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持如下看法:
2025年4月2日,美國白宮
那麽,美國製造業是否真的那般“弱不禁風”呢?事實恐怕並非如此。
首先(1),美國的製造業實力依然很強大。在國內相關評論的引導下,美國在很多人眼裏已經變成了一個虛擬經濟嚴重膨脹、製造業完全空心化的國家,然而這種觀點有著極強的誤導性。毋庸置疑的一點是,世界頭號製造業大國的桂冠屬於中國。但是,如果問世界第二製造業大國是誰,或許很少有人會想到美國。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2022年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的份額高達30%,而排第二的就是美國,佔據17%的份額,還在2023年進一步提升到了17.6%。一些印象中的所謂“製造業大國”,如日本佔比6%、德國佔5%、韓國佔3%,其份額總和也不如一個美國。
從製造業格局變遷的角度看,2011-2022年的十多年中,中國份額由21%提升到30%,美國則由16%提升至17%,美國實際是西方發達經濟體中唯一上升的國家。中國作為近十多年來製造業進步最為顯著的國家,其自身份額的上升,則對應著其他發達國家的下降:日本由10%降為6%、德國由6%降為5%、法國由3%降為2%、意大利由3%降為2%。中國製造業搶佔的大頭主要還是除美國之外的其他發達國家,而美國製造業在激烈競爭中依舊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的,因為美國公司存在刻意壓低成本的嚴重傾向。美國製造業經常將一些生產性服務環節外包給第三方,如財務、營銷及管理等非直接生產崗位,如果統一計量口徑,按照美國商務部的研究,寬口徑下的美國製造業增加值比重將會有所增加,那麽相對應美國製造業的全球份額還會進一步上升。
其次(2),美國的製造業門類遠非到了極度殘缺不全的狀態。由於產業轉移因素的存在,美國確實存在中低端製造業空心化的情況,但絕非到了清零的地步。以美國勞工部非農就業統計為例,2025年1月美國製造業工人數量1,276萬人,諸如紡織業、傢俱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佔比極低,但其國內仍然保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過去安邦簡報介紹過美國的一家規模龐大的洗衣機製造廠,運轉良好,效率很高。其實即便是製衣這樣的夕陽產業,美國也依舊存在,其生產的牛仔褲,不但麵料精湛,而且做工和品質也有著極高的水平。因此,即使其價格遠比中國/東南亞的廉價品的價格高得多,也依然非常受歡迎。
此外,產業重建也絕非不可能。以福耀玻璃為例,在建廠之初其主要原材料 — 浮法玻璃主要從中國進口,但當前已經基本實現美國的本土供應,其美國工廠的利潤率水平確實要比國內低 - 2024年美國工廠利潤率為9.93%,顯著低於福耀19.12%的整體利潤率水平。但是,隻要美國工廠能夠實現盈利,那麽這種差距就完全可以通過關稅槓杆抹平。
值得注意的是,國聯證券的統計顯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建廠分佈選址上,數量最多的選擇地址就是美國,以272家企業的數量顯著領先於其它國家。如果美國製造業基礎真的那麽糟糕,美國恐怕根本就無法成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工廠佈局最多的國家。
第三(3),美國製造業的衰退趨勢已經有所扭轉,產業回流政策實際已經見效。21世紀的頭十年裏,美國製造業確實處於不斷衰退中,用工數量從2000年的1,728萬人下降到2010年的1,160萬人。然而,自2009年奧巴馬政府推出《美國製造業振興框架》、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後,2010年之後,這一態勢逐步逆轉,美國製造業產值和用工數量及全球份額均重新進入到趨勢性增長之中,其中複甦最為明顯的行業就是汽車工業,用工數量從2011年的68萬人上升到2023年的100萬人,這也應該是川普政府單列徵收25%汽車(100% - 中國電動汽車)關稅的重要原因,因為回流是真實、客觀、有效的。
根據Reshoring Initiative(致力於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的非營利組織)統計,2010-2023年間美國回流企業中,中國佔比24.6%、日本佔比12.2%、德國佔比12.8%、韓國佔比6%。上述國家中,回流崗位佔比分別為19.7%、14.6%、12.7%、10.5%。具體來看,2010-2023年間從中國回流美國的企業共1,425家、新增就業崗位21萬個。就美國製造業的回流而言,安邦智庫(ANBOUND)之前的追蹤研究已經一再強調了政策的成效。
最為重要的因素或許還在於全球生產格局重組的基本態勢。安邦智庫多次指出且已經得到廣泛接受的觀點就是,過去偏重生產成本等純經濟因素的全球化趨勢已經進入了逆轉階段,世界生產佈局已經進入了“密接生產”的階段,關鍵性的生產-研發基地將會成為產業佈局的重心。美國既是全球研發的重心,又是最為關鍵的全球性消費市場,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在“密接生產”的時代,這些因素都會有效推進美國製造業的複甦。
最後(4)就是科技因素。美國製造業的回流,並非是簡單地複製一個工廠,而是通常在科技設備以及自動化領域都會有所加強。在移民領域,美國的移民政策是不會改變的,目前美國控製的主要是非法移民。實際上,近幾年來,來自東歐國家且受過良好大學教育的移民數量已經呈現顯著的上升。所以,綜合來看這些因素,美國製造業的未來,絕不是弱不禁風,川普政府也非拍腦袋決策,美國保守主義經濟學家的力量實際同樣很強大,隻是知名度往往因民主黨控製了媒體而不如現在大學中的進步主義經濟學家。他們對於製造業的政策規劃,是值得高度重視的,未來世界製造業市場的格局將會重組,展現出新的結構,及早進行調整勢在必行。
分析結論:
曆經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製造業無論從規模還是技術實力上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是中國此前迎戰美國多輪關稅壓力的重要依托。但是,美國重振製造業的決心和可能絕不可低估。
老祖宗的《孫子兵法》中最著名的一條是:“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博弈雙方隻有全麵了解和正確把握敵我雙方的情況,方可百戰不殆。
二零二五年五月十一日
我看到勞工統計局(BLS)周三(14日)剛發布的數據,截至2月,美國已有14個州的失業人數竟然超過了職位空缺的人數!您說中了問題的一個方麵,但似乎不”是沒有足夠的人去做這些工作“。而應該是沒有足夠的有能力的人去做。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許多工作崗位需要技能提升,尤其是在技術和信息技術方麵。而如果大多數失業者沒能及時更新技能,隻想去工廠扭螺絲的話,或許這456,000個缺口就更難以填補。
美國製造業的第一大問題是:找不到人手。
Deloitte的調查:65%的製造業界說 - 雇到/保持雇到的人手是他們的第一大問題。
2025年3月,美國就有456,000個製造業的位子空缺。
問題不是沒有工作 -而是沒有足夠的人去作這些工作。
有那些美國小孩說:我長大後想去工廠扭螺絲? (至少我身邊的是零)
美國人一般並不想去製造業 - 請問:你想嗎?
讚同您客觀的分析。
大家都有這個疑問。
謝長篇介紹。
重振美國製造業不是單純的回流,更是升級。人力不是問題,因為機器人將來能幹所有的髒話和累活。再,貝森特也說了,不是每個行業都回流,是芯片,能源,生物製藥。。。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比如衣服、鞋帽當沒有必要,轉移即可。
最近有一個歐洲和亞洲發達國家論壇,談論個中國以外發達國家合作來趕超中國的可能性問題,結論是基本不可能,至少需要40年時間才有可能趕上中國,理由就是人口數量和素質問題,且不說這些國家,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不可能有機的合作,也就達不到最高效率,缺乏競爭力,最關鍵的是沒人,受過教育的人。中國平均每年畢業的STEM專業的本科生數量是美國的一百倍,也比發達國家總和都多。而要彌補這個缺陷,需要大致兩代人的時間,而且從頭開始。
美國也是一樣,目前最大問題是沒有合格的工業基本人才,也就是普通工人。按照不久前關於這件事的研究,目前美國製造業缺乏50萬基本工人,相應的崗位沒人填補。
這次關稅戰讓人們研究製造業回流美國的可能性,結論是美國製造同類商品平均價格是中國商品的八倍,這是沒有投資者會投資的,比如波音已經關閉了在美國的八個工廠,把生產移到美國以外(中國)來試圖生存。
人類經濟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下有一個悖論,就是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和成本提高,基本生產要素,勞動力的成本提高,這就導致經濟效率降低,競爭力也就降低,讓資本經濟無法繼續。這是無解的,因為人類的貪婪是無止境的,不可能有人願意放棄舒適的生活回到艱苦的工作環境,這是資本經濟的基本特點。
唯一可以例外的是計劃經濟,但計劃經濟效率低也是必然,人們采取計劃經濟模式的目的是保證生產鏈完整,而不是為了效率。很顯然,這與社會體製有關,美國不具備這種體製優勢,尤其是與中國比。
中國如今勞動力並不便宜,按照可比價格中國經濟規模已經是35萬億美元,遠遠超過美國的28萬億,因此勞動力成本也麵臨上升問題。中國采取的方式是大規模自動化,中國有比全世界其他國家機器人之和還多的機器人,在電子紡織汽車製造等人員密集領域普遍實現了自動化和AI管理,出現所謂黑燈工廠(沒有人不需要開燈)。
其實就是產生了一個新的低薪階層,機器人。
這種轉變需要長期計劃性的投資,不看重掙快錢,是計劃經濟的結果。而這是目前其他工業化國家不具備的社會製度。美國必須轉入社會主義,放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至少很大部分,才有可能維持經濟,否則英國就是樣板,一代人以後美國就是如今的英國,瀕臨破產。
沒錯,加上一句:有貿易的地方就有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