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稱霸
(春秋戰國篇學習筆記1)
疫情讓老家夥多出了閑暇,最近上《百家講壇》跟著江西師範大學方誌遠教授學習《國史通鑒》之春秋戰國篇。講座共18集,前9集講春秋,後9集講戰國。
春秋時期通常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曆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當時中國中原地區名義上是東周王朝的天下,但周王室東遷之後,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無法有效控製天下諸侯。諸侯各國因此開啟了激烈的爭霸天下的戰爭。
都說曆史常有驚人的相似,距今約2,500 - 2,800年的春秋時期是也。當時周王朝轄有大大小小諸侯國家140多個,那時的“春秋五霸”(根據《史記》)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來自五個大諸侯國。再看當今世界,聯合國相當於周王朝,下屬200餘個國家,也沒有什麽實際權力;常任理事國正好是五個,都具有一票否決權,說它們是“當今五霸”並無牽強。
盡管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春秋時期風雲人物層出不窮,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曆史典故。反應了軍營帳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代表了那一時期的曆史文化的結晶。下麵僅列出最具代表性的幾個。
1、尊王攘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爭奪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2,假途滅虢
據《左傳·僖五年》記載,公元前658年晉國向虞國要求借路,讓晉國軍隊過境攻打虢國,虞國答應了這個要求。結果晉國戰勝了虢國之後,在回師途中順手把虞國滅了。後來人們就用“假途滅虢”這個成語泛指托借路之名,行滅亡該國之實的計策。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時,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追問九個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中原奪霸之心。
4,退避三舍
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守諾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久楚莊王展露心誌,逐漸收複王權,鏟滅權臣,問鼎中原,致使楚國春秋稱霸。
6,老馬識途
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穀,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臥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睡在柴草上,飯前嚐苦膽,受盡折磨和屈辱。回國後他立誌報仇,任用賢能,經過十年養兵蓄銳,最終滅掉吳國。
根據係統的再學習,敝人願意拋磚引玉,後麵用七篇筆記的形式寫一下我所知道的春秋時期各大霸主。
二零二一年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