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美君子

在美國生活了32年的謙謙君子
個人資料
謙謙美君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電視係列片《易中天品三國》觀後

(2019-05-22 09:23:22) 下一個

“老不看三國”

 

領導回國之後,俺有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竟然迷上了央視“百家講壇”上的《易中天品三國》。52 期一個星期一氣嗬成。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知道的三國故事來自家喻戶曉的小說《三國演義》。準確地說,最開始讀自60 集的《三國演義》小人書,那是在我小學三 - 四年級之前。那時人在湖南湘潭,課餘時間最愛去的就是鎮上新裝修的那間外麵有明亮大窗戶,裏麵有成排座位,架子上有成百上千種各類書籍的專業租書店。現在人們錢多了,租書店早已成了曆史,再難相見。一兩分錢租一本小人書坐在那裏足看,時間不限。帶回家則按天收費,記得是五分錢一天。為了省錢多看,我們經常趁店員不注意時,偷偷地和旁邊的小朋友交換看書。由於字都認不全,那時看也就看懂個大概的故事情節。家裏一是不舍得花錢給我們買這類與學習無關的小人書,二是怕我們看小人書上癮影響學習。但父母偶爾也會給我和哥哥買倆本,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計》那一本。剛買回家,就央求父親給我們講。他翻一頁講一頁,首先把我們不認識的蜀國大將馬謖的“謖”字用他那湖北口音的普通話拚音教給我們,再講四個字的成語。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他講解“紙上談兵”,“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時的音容相貌。小人書中的精彩圖畫以及簡明扼要的兩三文字把那諸葛亮的用兵如神描繪得栩栩如生。

為了讓在美國讀書的兩個兒子了解中國古典名著,N年前我們給他們買了一套精裝的《三國演義》繪畫本。作為三國演義的老粉絲,自己借機也重溫了當年印象最深的《三國演義》小人書中的第51集《空城計》。 這在《三國演義》的小說裏是第九十五回,題曰“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這一回的“戲眼”說的是,魏國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擊潰馬謖奪取街亭,又乘勝連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逼蜀軍的後方機關西城。諸葛亮來不及撤退,手下隻剩兩千五百名老弱殘兵。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諸葛亮導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計”,以玄虛威懾,嚇退了膽小多疑的司馬懿。

而易中天教授引經據典,在其“品三國”的講台上竟然認定“空城計” 純屬杜撰,顛覆了老家夥被《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洗腦大半輩子的認知,讓人看到了真正的“百家講台”。其實,《三國演義》即是小說,肯定有戲說成分。無奈其故事過於精彩,又流傳甚廣,老百姓們當然還是寧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我以為易教授廣獲好評之處在於他引導大家去從正史而非演義的角度來看待三國。他通過“品”的過程教會先入為主,非黑即白的普通人如何以史為本看待曆史。感謝易中天教授“撥亂反正”, 深入淺出地還原真實曹操,替周瑜辯誣,正說諸葛亮,重評司馬懿。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兼文學批評家金聖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如果說《水滸》裏多打打殺殺,意氣用事,怕年輕人學壞造反,似乎還說得過去。但老不看三國真讓人費解。是怕我們老家夥看了三國,個個都變成了曹操?老都老了,就算你學會了三國時代的權謀相爭和勾心鬥角,你還有時間擾亂社會麽?照孔子的說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欲耳不逾規矩”,年紀大了隨心所欲都會不逾規矩,所以看看三國又有什麽要緊的呢?

由此看來,看三國還罪不致死。需要對照檢查的倒是當年“工業學大慶”(1)時牢記在心的“四個一樣”(2)。記得其中之一是“領導在和不在一個樣”。咳,就算領導回國“腐敗”,你也不能不務正業,忘記了養家糊口的初衷呀。索性破罐子破摔,作打油詩一首:

老少皆宜看三國,

奸臣良將是非說。

空城謀計疑編撰,

馬謖街亭把命奪。

 

 

 

(1)    六七十年代口號

(2)    壞天氣和好天氣一個樣;

夜班和白班一個樣;

領導不在場和在場一個樣;

沒有人檢查和有人檢查一個樣。

 

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謙謙美君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越王' 的評論 :
英雄所見略同,我也愛看易教授的講座。
越王 回複 悄悄話 哈,領導不在就大看電視劇,看來不止我一人。不過你一個星期看52集,太厲害了。

百家講壇看了很多,易中天是講得最好的之一。有一位鮑鵬山教授講的水滸係列也很精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