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習近平和老大學生江胡。 朱鎔基 秦剛 董軍 ——— 及其他
舊時的鄉下知識分子毛澤東和上山下鄉的知青習近平
明朱元璋是起於草莽,並站住的。另一個是毛澤東,有幸遇上。
明有朱棣靖難之變。這一變,明代的草莽氣質被去掉了,所謂告別了革命。明朝上了台盤,以有身份的樣子走進曆史。
打倒四人幫,有一點像靖難之變。之後的改開,就是想棄毛澤東時代的草莽之氣而進入曆史的正式。
習近平,高幹子弟,知青身份。他們像是搞不清如何占位,時而草莽,接地氣,下一盤大棋,搖袖子幹;時而又成了高幹紈絝,複興大業,中國夢,一帶一路。總之,習近平較之鄧趙江胡,想靠毛澤東近點。
舊時的鄉下知識分子毛澤東和上山下鄉的知青習近平有個共同處:上不了台盤。
國共
西安,在餐桌上;延安,在菜單上。
民國,行憲政。憲政,是政權正式的標配。共和國,行政策,是變點形的梁山泊。
民國與日,與美,與蘇,行外交,以禮儀,大人樣;延安中共,通日,勾蘇,嘲美,熊孩子,二賴子。
民國退,是中國的正式吃蹩;中共進城,是中國的不像樣子走紅。
說話句玩笑話:蔣行正楷,或行楷;毛字潦草。(草書,是能回到楷的快;潦草,是習氣難改的恣肆。)
知青習近平和老大學生江胡
知青習近平和老大學生江胡比:
江胡讀的是正式教材;習讀的不是雞零狗碎,就是手抄本;
江胡是再次穿西裝,總之,還像;習,一看就知道第一次穿,怎麽,都有點小孩過年穿新衣裳的味道;
江胡不念錯別字,不說自己讀過很多書。老大學生都不說;知青,幾個不瞎吹?不念白字?
江,不怵外國,有點十搭;胡,拘,但他懂,隻是撒不開;習近平,說是不喜歡外訪,其實是怵,表裏都上不了台盤。強撐唄。
江胡,在和毛甚至和鄧,拉開距離。他們傾向正式,想走上台盤;習近平也想,甚至更想,但難改知青習氣,走近毛的影響,一聽紅歌,就覺得舒服;說得得意時,黨話都不要,直接“擼起袖子加油幹”。
習主席是高幹子弟,毛主席是富農的兒子
習主席比毛主席多的是高幹子弟氣。這點,很幫他。解放後,中國最可能走進正式的,隻有高幹子弟。紅二代接班,說不上是什麽選擇,但是勢在必行,水到渠成。中國的定海神針,就是高幹子弟。
習近平的努力,就是褪知青習氣,複高幹子弟氣質。離知青遠,離正式就近;高幹子弟味濃,毛澤東的影響就淡。
習近平,終究是高幹子弟,知青是公子落難。所以,大概率,他不可能引中國再入草莽。
老實說,高幹子弟和知青互為表裏的這一代領導人,自己都走不上台盤,怎麽可能帶領誰去出席高檔party ?
朱鎔基 秦剛 董軍
朱鎔基,在WTO上什麽都簽,用“人大沒通過”來耍賴,說明在骨子裏他也是個上不了台盤的主。這點蠻嚇人的。朱是老大學生唉!
秦剛,很像樣子。他,倒是中國走上台盤前的先撂一嗓子。習重用秦剛,可當作習身上的高幹子弟品質向好的方向走的一個標誌看。
董軍,也很有樣子,比秦剛少了點文化氣,但比中常委,政治局委員中的任何一個,都會拿得出手。習用董軍,也可當作習近平看到了在用人上,能不能走到人前,走上台盤這一點。
題外話:
改開前,中國上不了台盤;改開,是中國想上台盤。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salad吃不來,就好什麽都油炒撒點醬油這一口;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將一帶一路做成大餐,想到要像個樣子,可弄成這個樣子。
什麽叫計劃經濟?就是一本狗肉賬,拿不到人前;
什麽叫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聚義廳變成中常會,離開了梁山泊,就覺得沒地方呆;
進不了WTO, 是上不了台盤;進了,把這台盤搞得不像個台盤;
四個堅持,三個代表,不折騰,中國夢,就中國夢有點不黨話,雖然是山寨的。
民間的呢?
譬如傷痕文學。傷痕文學和民國文學。傷痕文學說出的苦悶,就是“金色的學生時代一去不複返”“沉重地修地球成了命運”,總之,抱怨待遇不公。巴金的《寒夜》之苦,是謀生艱難,是“人到中年”,怎麽難成這樣的人生慨歎。傷痕文學的文字,是有文采的高中生水平;民國文學的文字,和方方日記比,和莫言的比,好孬擺在那兒。…… 要之,傷痕文學不過說明了,知青的裏子也上不了台盤;民國的文學,怎麽都是可以裝幀一下當正式禮物送人的。
譬如崔健的搖滾。就是個知青大返城後聚在一起,哄吧。刀郎的呢?哄變成叨變成鬧了。
張藝謀的電影,越中國,越世界?還是弄來弄去,就是堆俎中的七葷八素?
“盛世”之後創作的中華美食,端得上台麵的,有幾個?色香味,已然是品嚐的低品位,但還存著舊式的講究;而一帶一路國宴,則用窮奢極欲把這點品味和講究也給毀了。
中國美女,走上台盤的幾個;去看看張藝謀的女兒成了名媛走巴黎T台,就知道“壚邊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在弄堂裏走走,好的呀。要去百老匯,得上禮儀培訓班。
實現四化,接軌,脫鉤,“我們就是最後一代”,房市泡沫破滅,大學生跑外賣….總而言之,它們都是中國想走上台盤的努力。隻是看起來很荒腔走板。一個這麽大歲數的族裔,從廚房走進客廳的路,踉蹌成這樣,誰信可以抵達?可不總也是個moving 嗎!
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