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世界

這是國華對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視/電影, 聽過的音樂, 訪遊過的地方, 經曆過的事物, 和時事的感想或點評.
個人資料
國華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33年:我們的世界 (下)

(2023-04-06 14:00:21) 下一個

新的全球危機  

全球化使得發生在一個國家(通常指一有相當影響力的大國)的事件會波及世界,譬如,2008-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又如2019年底始發於中國大陸的新冠肺炎最後導致全球大流行。參加調查的受訪者中,有76%的人預測到2033年時,世界將出現另一場類似2008-2009年金融危機規模的全球經濟危機。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也預示著一個更令人不安的趨勢 -- 人類或許已進入一個發生更頻繁、更劇烈的公共衛生危機時代。有49%的人預計到2033年會爆發另一場規模和影響都相當於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另有16%的人甚至預測會出現兩次或兩次以上的疾病大流行。受訪者指出,如果世界不為更加激烈、更加頻繁的政治、經濟和衛生波動做好準備,危機發生後地球將一片鬼哭狼嚎,2008-2009年金融危機和2020-2022新冠大流行的殷鑒不遠。(下圖 Atlantic Council) 

民主與威權

受訪者預計民主與專製之間的角力將持續下去,但無論是民主還是威權體製,都不會在未來十年取得明顯的勝利。在回饋的調查答複中,37%+的人預計世界上民主國家的數量會減少,要多於那些相信民主國家數量會增加的人(29%)。(下圖 Atlantic Council)  但是,受訪者認為雖然民主與威權政體數量會有變化,但這種變化將是溫和的,而非般疾風暴雨般的革命性變化。理論上包括匈牙利、土耳其、俄羅斯,甚至伊朗在內的國家都是“民選”政府,因而屬民主體製。但這些國家的執政實踐被認為趨於威權,是最有可能成為獨裁國家的民主國家。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何更多的受訪者認為,未來十年威權體製會在數量上有所斬獲。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受訪者中有9%和美國受訪者中10%的人認為,美國到2033年時最有可能變得專製的民主國家。

難以置信,世界燈塔、民主旗手、舉世向往的美麗國家,竟然被質疑其骨子裏就存在的民主。哈弗大學學者列維茨基(Steven Levitsky)和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在2018年出版的暢銷書《民主是如何終結的》(How Democracies Die)中就曾發出警告稱,即使美國也可能陷入獨裁統治。為什麽呢?這恐怕得拜前總統川普之功。他煽動信眾衝擊國會的言行,將美式資本主義中的自我為中心發揮到極致,或者可以說極端。為了一己私欲,可以不顧國家命運,人民福祉。兩黨對立,又讓川普有持無恐,讓他這個本應負責捍衛該體製的領導人,不顧一切地企圖推翻敗選結果,對美國民主構成了幾個世代以來最嚴重的挑戰,從而延伸或跨越了《紐約時報》的貝克(Peter Baker)所說的“傳統、規則甚至可能包括法律的邊界……。” “美國民主製度的聖殿”遭到了襲擊(法國總統馬克龍語),前德國總理梅克爾夫人感到“憤怒而悲傷”,土耳其的埃爾多安和俄羅斯的普京則感到鼓舞。因此,歐洲和美國的有識之士有理由擔心,一有機會,類似川普這樣的個人野心家還會煽動民意,趁勢篡權,將民主的美國改變為獨裁的專製威權,徹底顛覆‘一人一票’的普世觀念。毋庸置疑,美國人特有的危機意識和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未雨綢繆的態度,多少讓一些美國受訪者寧願持比實際情況更悲觀的態度。(下圖 Atlantic Council) 

民粹主義、社交媒體、新技術與國家治理

川普“使美國重返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口號中包含的一些極端言論,讓他擁有一批穩定的支持民眾,並在宣布參加2024年大選的共和黨候選人中一馬當先。最讓人憂心的是,川普的民粹主義言行綁架了(共和黨)輿論和民眾,使他儼然成為(部分民眾眼中的)本國利益維護者和民族英雄。而當他被紐約檢查官起訴時,共和黨從議長、資深議員,到州長和可能的2024年竟選對手,全都站隊支持川普,使他在最新民意測驗中對共和黨內最大的競爭對手、佛羅裏達州長德桑蒂斯(DeSantis)的領先由之前的47%比39%,擴大至 57%比31%。川普選情的“進步”,以及俄羅斯、匈牙利、土耳其等“民選”政權因獨裁言行在其國內所獲的支持,為世界樹立了危險的榜樣。打著為本國利益的旗號,極端的、獨裁的政策和政府可能壓倒民主理性的政策和政府。未來十年的形勢嚴峻,民主國家需要與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勢力以及與快速發展的技術相關的所有挑戰作鬥爭。對此,參與調查的受訪者感同身受。當被問及他們預計未來十年哪些社會運動將在全球範圍內產生最大的政治影響力時,那些預測未來十年民主國家會減少的人中,56%的人預測民粹主義或民族主義運動的政治影響力會增加,隻有5%的受訪者選擇了支持民主的運動。(下圖 Atlantic Council) 

社交媒體在東歐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中,以及川普利用twitter獲得支持者並贏得2016年大選的事實表明,大眾傳播和新技術既可以促進專製國家的民主,也給民主國家帶來了潛在的危險。對社交媒體的監管鬆懈,和輿論平台陷入更廣泛的政治兩極分化,使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3%)預測,到2033年,社交媒體將對民主國家產生淨負麵影響。

此外,受訪者普遍對顛覆性技術,如商業量子計算、5級自動駕駛汽車,以及人工通用智能(計算機和機器展現出類似人類的智能和創造力),持樂觀態度。大多數受訪者(57%至68%)都認為,這些技術有望為人類帶來巨大利益。同時,民主國家需要通過適當的監管和標準以及國際合作,在民主規範和價值觀的範圍內開發和實施這些技術,以應付新技術對未來的工作和收入、公共衛生和安全、國家安全和民主治理等領域提出挑戰。(下圖9 Atlantic Council) 

國際安全組織的命運 

無疑,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2019年底始於大陸武漢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以及俄羅斯正在烏克蘭實施的軍事行動,均證明了或正在證明國際安全機構的能力和局限性。即便如此,受訪者普遍同意未來十年世界現有的安全架構將基本保持不變。

這些專家學者和從業人員相信,聯合國安理會仍將是討論並“決定”涉及國際重大事件行動的權威機構。安理會的權威,使許多會員國,尤其是其政治或/和經濟實力較強的會員國,呼籲擴大安理會並讓這些國家進入安理會。另一個成員國數量少於聯合國、但影響力不容小覷的排他性國際安全組織北約,也將作為北美和歐洲國家在相互安全保障基礎上的聯盟繼續存在,並保持,乃至擴大,其影響力(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

安理會的權威在於,世界主要強權都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任一常任理事國都有對決議一票否決的權利。因而有一些國家渴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從而擁有決定世界事務的權力。由於體製慣性和安理會現任常任理事國的自身利益,聯合國對任何擴大擴大安理會的實施將會是非常謹慎地。而且,擴大安理會非常具挑戰性 -- 印度、日本、德國、巴西、尼日利亞和南非都希望入常。安理會可能希望首先接納一個或兩、三個國家。可如果普遍認為會發生的印度將入常,憑什麽現在安理會內無任何代表的非洲不能有一個國家,如果日本進去了,為何德國或巴西不能?這將是一件燒腦的事情,非常考驗現任安理會5常的智慧 -- 既要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又要避免惹發眾怒。對此,參加調查的專家學者和全球戰略從業者有清醒的認識。(下圖 Atlantic Council) 

 

對於可能擴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64%的受訪者預計,到2033年,聯合國將不會增加新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對於10年後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發展,北約成員國公民的受訪者中,85%的人認為北約將維持目前的形式;其他非北約國家的受訪者中,71%的人持相同意見。(下圖 Atlantic Council) 

 

撰稿人簡介

艾爾沃德 (Mary Kate Aylward), 大西洋理事會出版物編輯。在加入理事會之前,她擔任《岩石上的戰爭 (War on the Rocks)》和《陸軍AL&T》(Army AL&T) 編輯。艾爾沃德還曾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工作,任初級研究員。

恩格爾克 (Peter Engelke) 目前為斯考克羅夫特戰略倡議 (Scowcroft Strategy Initiative) 副主任, 同時也是喬治城大學繼續研究學院的兼職教師,和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的常客。恩格爾克之前的經曆包括日內瓦安全政策中心的常駐高管,德國斯圖加特羅伯特·博世基金會的博世研究員,以及華盛頓特區史汀生中心 (Stimson Center) 的客座研究員。

弗裏德曼 (Uri Friedman) 係大西洋理事會總編輯。弗裏德曼也是《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的特約撰稿人,定期撰寫關於國際事務的專欄。此前,弗裏德曼曾是《大西洋月刊》報道國家安全和全球事務的高級撰稿人、《大西洋月刊全球版》(The Atlantic’s Global section) 編輯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副總編輯。

克爾斯特拉 (Paul Kielstra) 為自由職業分析師。 作為自由撰稿人,克爾斯特拉在商業分析、醫療保健、能源政策、欺詐控製、國際貿易和國際關係等領域發表了大量文章。他的客戶包括大西洋理事會 (Atlantic Council)、經濟學人集團 (Economist Group)、英國《金融時報》集團 (Financial Times Group)、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和克羅爾(Kroll)。克爾斯特拉擁有牛津大學現代史博士學位、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研究生文憑和多倫多大學文學學士學位。

參考資料

Aylward, M. K., Engelke, P., Ffriedman, U. and Kielstra, P. (2023).  Welcome to 2033. Atlantic Council. 鏈接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content-series/atlantic-council-strategy-paper-series/welcome-to-2033/  

Hardin, A. (2023). America Is in a New Cold War With China.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鏈接 https://www.heritage.org/asia/commentary/america-new-cold-war-china

Levitsky, S. & Ziblatt, D. (2018). How Democracies Die. New York: Crow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