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公司(下圖 Google Images) 係美國權威級智庫,為政府出謀劃策,也為政府可能實施的政策進行“吹風”,以試探各方的反應。1月22日,蘭德公司發表了一篇題為“實施約束”(Implementing Restraint - Changes in U.S. Regional Security Policies to Operationalize a Realist Grand Strategy of Restraint) 的研究報告,為拜登政府的國際事務提供了一些大膽的想法。如其標題所示,研究報告建議美國(拜登)政府改變之前采取的全球擴張戰略,轉而實施向美國收縮政策。報告指出,美國在世界上全麵出擊,處處開花的政策,使國家背負了沉重壓力。美國的實力(下降)讓一直以來的擴張戰略而難以為繼。
同時,蘭德公司的報告認為,國際形勢的改變也使美國能夠安心地實施收縮:俄羅斯現在相當衰弱,已經不再具備進攻西歐地區的能力。而伊朗、巴基斯坦和非洲之類的國家和地區對美國的威脅遠非人們相信那樣嚴重。報告認為,各個地區盟友在與美國的關係中獲益匪淺,卻處處拖累著美國。因此美國應該退出軍事幹涉的政策,從當今的全球各種敏感地區撤出自己的大部分軍隊,僅保留一小部分足以維持威懾的兵力。在涉及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時,報告提出了美國可以接受釣魚島丟失,因為那會助於日本更加緊密地與美國結盟。涉及台灣問題時,該報告也提出美國接受中國大陸接管台灣的前景。蘭德公司報告強調,美國的核保護傘是重中之重,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防止日韓德等這樣的盟國出現自行發展核武器的念頭。對美國而言,盟友擁有核武器,那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必須堅決預防,以免這些盟友在擁有核武器後反水。
下麵簡介報告中關於中國大陸的部分:
基於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未來意圖的不確定性,以及曆史上的不信任原因,美軍繼續駐紮在亞太應被視為是反對中國控製該地區的一項保險政策。但美國應減少在亞洲的存在。報告認為,中國對美國核心利益的威脅要比俄羅斯大,而美國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會動用武力來捍衛這些利益。不過,美國平常應該采取更加合作的態度盡可能接近中國。
報告認為盡管中國大陸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巨大增長,以及它在本地區內更加自信的行為,但它目前尚無能力主宰該地區。此外,區內國家間的平衡,再加上美國軍隊繼續駐紮本區,多半會阻止中國大陸未來主導該地區。但若平衡被打破,中國大陸在區內具備主導地位時,美國就必須要進一步介入。
報告很清楚,中國大陸軍事能力的改變是評估其威脅的最重要因素。但報告未涉及是否,以及如何看待中國大陸利用經濟影響力來助其獲得在該地區的主導能力(下圖 Asia Times),並威脅美國重要利益。
美國什麽時候應該對中國動武呢?
盡管中國軍事變得更加強大,報告並不認為美國應該發射導彈,打一場針對中國的預防性戰爭。然而,報告表示,當中國大陸開始去征服另一個大國,如日本時,他們將願意使用武力阻止中國大陸的行動。那麽如果中國大陸與日本發生局部衝突(如釣魚島,而非進攻日本本土)的話,美國是否要出兵保護呢?報告對此語焉不詳。報告支持繼續與韓國結盟,並至少在某些條件下支持韓國的防禦(support the defense of Korea)。報告沒有說他們是否會使用武力來保護弱國,比如菲律賓或越南。
注意,關於台灣:當中國大陸入侵台灣時,報告不太支持美國介入進行武裝幹預(下圖 Asia Times)。《台灣關係法》呼籲美國總統“保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可能危及台灣人民安全、社會或經濟體製的武力、或其他形式的脅迫。”傳統上美國已經表示,如果台灣發生中國大陸無端的入侵,它將保衛台灣。而報告則呼籲美國調降與台灣關係,認為控製(台灣)這個島嶼不會讓中國大陸主宰世界,所以不相信中國大陸的入侵值得美國使用武力。(原文:...the United States to downgrad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do not believe that controlling the island would allow China to dominate the region, and so do not believe that a Chinese invasion would merit the use of force by the United States.)
除了阻止中國大陸想要統治諸如日本那樣的地區強國外,報告承認,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它在一些有爭議的地區和空域的影響/勢力會擴大,而美國在這些地區采取軍事行動有困難或成本太高。報告願意接受美軍在某些地區失去指揮權。但報告未闡明有爭議的地區的事態發展是否存在某一個點,當逾越這個點時,美國就會有更多的軍事介入。換言之,報告未說明,美國在亞太的哪些公共區域需要保持優勢,以及如果需要的話,應保持什麽水平的美國優勢。
美國現任決策者認為,中國大陸在南中國海的主權主張和造島活動是對美國利益和控製公共區域的威脅。報告沒有說美國在這個海域應該采取什麽政策: 假如中國大陸在南海建立並實施防空識別區的話,美國是否應該挑戰該行動或使用武力?
日美同盟涵蓋日本對尖閣諸島/釣魚島擁有的行政控製。因此,至少中國大陸在這一爭端中采取的某些行動,可能引起美國軍事反應。撰寫報告中的一位明確表示,美國應該放棄保衛尖閣諸島/釣魚島的政策(下圖 The Asia-Pacific Journal)。鑒於報告撰寫人的意見分歧,尚不清楚這是否代表了一種共識。(原文:...has said explicitly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abandon its policy of defending the Senkakus, but, given differences of opinion among advocates of restraint in this region,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represents a consensus view.)
管理與中國的和平時期關係
美國社會主流的共識是,中國大陸有全球野心。目前的爭論是關於中國大陸將在多大程度上追求從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上改變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中國大陸是希望完全取代美國,或僅僅與美國競爭,以及中國大陸是否會使用武力來達成目標。這些主流都是現實主義學者,他們假設強國之間的競爭和戰爭風險總是存在的。
然而,報告撰寫人駁斥了激烈的美中競爭不可避免的觀點。他們認為,美國政策的改變會降低美中競爭烈度,減少戰爭的風險。他們認為,盡管美國應該保持其軍事能力,以防止中國大陸主宰其鄰國,但試圖遏製中國大陸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衝突。因此,報告建議減少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此外,美國應該接受中國大陸在地區影響力的一些增長。例如,他們建議美國減少在有爭議島嶼附近的航行自由和監控行動。然而,除了這個個例外,報告並沒有詳細說明和平時期的什麽活動會既承認中國的勢力範圍,同時也阻止中國的統治。
此外,報告認為美中間幾個有共同利益(下圖 China US Focus),因而可以合作的領域: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和限製核擴散、通過談判改善兩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以及減少核武器。此外,兩國都尋求朝鮮半島的穩定。然而,盡管美中都尋求朝鮮半島的穩定,他們對如何實現這些共同利益,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美國需要提出願意接受的談判和妥協, 以彌合雙方的分歧。報告認為美中可從從建立信任措施開始,以檢驗中國對一個更合作的美國的反應。
報告建議從研究中國的安全專家如邁克爾·斯溫、萊爾·戈爾茨坦、休·懷特、詹姆斯·斯坦伯格和邁克爾·奧漢倫那兒汲取經驗,這些安全專家支持與中國大陸談判解決問題。這些專家認為,美國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將隨著中國大陸相對強權的成長而終結。因此華盛頓應該找到一種方法來確保在該地區扮演一個可以接受的角色。這些學者提出了一係列具體的建議,旨在為兩者提供解決利益衝突的辦法。如戈爾茨坦提出,如果中國放棄與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兩軍關係,美國可停止與越南的安全合作,並停止在中國海岸附近的監視飛行。斯瓦因還提議,北京接受韓國在首爾政府領導下的統一,作為美軍撤除朝鮮、大幅降低與韓國同盟關係的回報。
另外一個問題是,美國應該如何應對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一些分析師國際社會認為,相互依存有利於美國創造激勵或關稅杠杆作用,來改變中國大陸行為,增加戰爭的成本。現任政府和一些分析認為,相互依存使得美國容易受到中國的脅迫和經濟掠奪,因而主張經濟脫離,或者說“脫鉤”,以此來改善美國的安全。報告則認為這種脫鉤可能會破壞他們改善美中關係的首要目標,並質疑脫鉤的好處與其對美國經濟的危害孰輕孰重。
雖然報告尋求與中國大陸建立更為合作的關係,同時也主張應阻止其想要統治包括公共海洋在內的所在區域的企圖。他們建議保持美國在該地區的存在,以阻止中國大陸的某些行為。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該蘭德公司研究報告僅反映了一部分研究人員的觀點,即那些提倡美國應持克製的大戰略(a grand strategy of restraint)策略的研究人員的觀點。顯然,該研究報告作者與稍後(2021年1月28日)匿名發表的《更長的電報》一文作者的觀點是迥然相異地。文學城在2月5日對《更長的電報》已有報道,故不再贅述。
參考資料
Priebe, M. Rooney, B. Beauchamp-Mustafaga, N. Martini, J. Pezard, S. (2021). Implementing Restraint Changes in U.S. Regional Security Policies to Operationalize a Realist Grand Strategy of Restraint. RAND CORPORATION. 鏈接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A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