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世界

這是國華對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視/電影, 聽過的音樂, 訪遊過的地方, 經曆過的事物, 和時事的感想或點評.
個人資料
國華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貿易問題, 霸主地位?

(2020-07-22 08:39:44) 下一個

六月十六日,《衛報》發表了一篇勞裏·麥克法蘭 (Laurie Macfarlane) 撰寫、題名“華為的緊張關係不是貿易問題,而是全球霸主地位” (The tensions over Huawei are not about trade, but global supremacy),分析了由華為問題開啟的中美貿易戰的實質。勞裏·麥克法蘭 (Laurie Macfarlane) 是openDemocracy的經濟學編輯,也是UCL創新與公共目的研究所(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Public Purpose)的研究員。

以下即勞裏·麥克法蘭文章。

-----------------------------------------------------------------

2015年,喬治·奧斯本 (George Osborne 前英國卡梅倫政府財政大臣) (圖 Google Images)歡呼中英關係“黃金十年”的到來。“在有些人對更多地參與中國事務持謹慎態度的地方,我們說的恰恰相反,”默克爾 (德國總理) (Google Images) 在一次引人注目的北京之行中表示。“我們希望更多地參與中國事務。”

五年後,英國在決定允許中國公司華為開發5G網絡後,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盡管英國政府一直試圖淡化有關這一決定出於政治動機的指責,堅稱這是一個“技術性決定”,但事實上,這幾乎沒有比這更具政治性的了。

在多次未能說服英國情報部門相信華為構成國家安全風險後,美國決定通過實施新的製裁措施迫使英國出手,切斷該公司與國際半導體供應的聯係。這使得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別無選擇,隻能建議華為設備不應用於英國5G網絡 (圖 Google Images),這使倫敦和北京的關係惡化。

華盛頓對華為的擔憂是真實的。但在有關國家安全的辭藻背後隱藏著一個更深層次的擔憂:中國的經濟模式可能與自由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相抗衡,並威脅到長期以來支撐美國霸權地位,即以大學、軍事和科技部門為代表的技術霸權。

1978年鄧小平啟動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後,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將走其他前共產主義社會的道路:經濟自由化之後是政治民主化,中國將加入自由民主國家的俱樂部。但自由民主不僅沒有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還發展了一種獨特的經濟模式,使近10億人擺脫了貧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 (圖 Google Images)。

中國官方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模式,將戰略性國有製和計劃、市場導向的激勵和一黨製政治製度相結合。與大多數西方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的製高點是由一個龐大的國有控股公司擁有和控製的,該公司直接向中國國務院報告;金融體係受到嚴格控製,服從於政策目標;而長期規劃和投資決策則由強大的國家發改委監督。

華為已經成為這一模式成功的國際典範。盡管它並非國有企業,但該公司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300億美元信貸額度。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這一支持,它已成為5G網絡發展領域無可爭議的全球領先者,並於近期超越三星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製造商 (圖 Google Images)。

華為不太可能是中國唯一家成為全球霸主的中國科技公司。在習近平的領導下,北京公開表明了中國在先進信息技術、機器人技術、航空航天、綠色汽車和生物技術等戰略技術領域實現自給自足的雄心壯誌。當美國為西方供應鏈提供廉價勞動力時,美國樂於鼓勵中國經濟發展,但實現技術自給自足的目標卻給華盛頓敲響了警鍾。

頗具影響力的智囊團外交關係委員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將中國的計劃形容為“對美國技術領先地位的真正威脅”,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 (Robert Lighthizer) (圖 Google Images) 則承認,這些計劃構成了“一個非常、非常嚴重的挑戰”。戰略家們擔心,允許中國繼續實施這些計劃,可能導致美國失去在信息技術、電信和人工智能等關鍵戰略領域的技術霸主地位,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力量。

盡管雙方就貿易戰發表了種種辭令,美中之間不斷加劇的緊張關係從來不是真正的貿易問題。從一開始,美國就一直擔心阻止中國崛起為一個技術強國。以華為為例,特朗普政府的目標很明確:打垮中國最早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公司之一,阻止其在未來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美國的做法不是沒有風險的,最後結局可能適得其反。通過向各國施壓,不要與中國企業做生意,並切斷它們與全球供應鏈的聯係,華盛頓最終可能會無意中加速北京發展國內領先技術能力的努力,從而進一步加劇這種緊張關係。

有關美中間新“冷戰”的說法可能有點聳人聽聞,但人們已經可以想象到,未來各國可以使用美國技術或中國技術,但不能同時使用這兩種技術 (圖 Google Images)。從長遠來看,這一轉變可能會使經濟的一體化進程分崩離析,甚至瓦解。

人們很容易將英國在華為問題上的困境視為陷入兩個超級大國交火的不幸後果。但在許多方麵,英國的困境可以追溯到其國內政策的失敗。當華為在20世紀80年代末成立時,在電信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是英國,而不是中國。有了STC、Racal、GEC、Marconi和Ferranti等本土公司,英國在電信創新方麵僅次於美國。但在隨後的幾十年裏,英國曆屆政府都允許領先的電信技術公司被接管並出售給海外公司。在正統自由市場觀念的支配下,為了倫敦金融城和金融業的利益,英國的製造業和工業被犧牲了。

華為的崛起無疑是中國成功的故事,它同時也是英美衰落的故事。全球金融危機暴露了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潛在弱點,但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替代方案來取而代之,人們所能做的就隻能在這個破碎的模式上修修補補。金融危機後,英美國內停滯不前的工資和生產率,以及螺旋式上升的不平等加劇了大西洋兩岸的政治不滿情緒 (圖 Google Images)。

在英美資本主義跌跌撞撞地維係生命時,冠狀病毒危機的災難性處理更給兩國帶來致命的打擊。美國和英國的抗疫行動非但沒有值得效仿,反而越來越成為需要避免的失敗案例 (圖 Google Images)。 

這一切並非說中國的專製資本主義變體是一個可取的選擇,或者說政府應該對中國國家的弊端視而不見。但是,拒絕中國的技術和煽動反華情緒並不能治愈英美資本主義的弊病。我們可以更多地通過審視自身來探索這些問題的根源,以及它們的解決辦法。

附注

益普索莫裏研究公司 (Ipsos-MORI research) 2018年9月進行了一項旨在詢問公眾對網絡特定圖書的信任度的調查,英國《衛報》(The Guadian) 在數字內容新聞方麵得分最高,84%的讀者同意他們“相信他們所看到的”。出版商受眾測量公司 (PAMCo) 在2018年12月的一份民意調查報告中指出,《衛報》印刷版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間是英國最受信任的。據報道,這也是英國“優質新聞品牌”中閱讀量最大的一家,包括數字版;同處“優質新聞品牌”之例的英國媒體還包括《泰晤士報》(The Times)、《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和《i報》(The i)。即便近年來《衛報》的印刷發行量在下降,但其發布的新聞,包括網上報道的新聞,也達到了每月2300萬英國成年人。所以,《衛報》是一份比較嚴肅的新聞媒體。其選發的文章、新聞故事也更中立、更少偏頗。

openDemocracy是一個英國的政治網站。成立於2001年的openDemocracy聲稱,通過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報告和分析,他們尋求在全世界“挑戰權力,鼓勵民主辯論”。該網站每年吸引了大約800萬次點擊。該網站得到了查爾斯·斯圖爾特·莫特基金會 (Charles Stewart Mott Foundation) 和其他組織的資助,包括開放社會基金會 (Open Society Foundation)、國家民主基金會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福特基金會 (Ford Foundation)和約瑟夫·朗特裏慈善信托基金會 (Joseph Rowntree Charitable Trust)。

參考資料

Macfarlane, L.(2020). The tensions over Huawei are not about trade, but global supremacy. The Guardian. 鏈接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0/jul/16/huawei-trade-global-supremacy-us-uk-china-liberal-capitalism

Wikipedia.(2020). openDemocracy. 鏈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penDemocracy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